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女本柔弱,为母则刚。

在去年的热门奥系电影中,《三块广告牌》无疑对这句话做了最好的诠释,虽然科恩嫂饰演的角色难言“柔弱”二字。

而在同年,还有一部拥有类似气质的影片在戛纳大放异彩。

与《三块广告牌》相同的是,影片一样塑造了一位饱受亲人亡故摧残的母亲形象。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可不同的是,这部影片却来的比前者压抑、痛苦百倍千倍。

这部影片就是17年戛纳主竞赛单元入围影片——

凭空而来

Aus dem Nichts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卡佳(戴安·克鲁格 饰)是一个平凡而幸福的母亲和妻子。

她和丈夫的相识相恋有点特别。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丈夫赛卡西是一位土耳其人,大学时期的卡佳因购买大麻而结识他。

后来赛卡西因贩毒入狱,可二人的感情却没有中断。

他们甚至还在狱中完婚。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往事如烟,出狱后的赛卡西改过自新,而卡佳也怀上了他的孩子。

一个普通的周末,卡佳将儿子送到了丈夫的办公室,而自己则和闺蜜安排了一个约会。

然而当卡佳傍晚返回工作室,准备接丈夫和孩子时,等着她的却是一个晴天霹雳。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丈夫工作室的门前发生了炸弹袭击,爆炸中两名遇难者正是卡佳的丈夫和孩子。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由于不是普通事故,德国安全局很快介入了调查,可进展却并不顺利。

卡佳也承受着寻常人难以相像的压力。

对丈夫与孩子疏于照顾的自责;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至亲言语间流露的抱怨与责难;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安全局对亡夫前科询问与质疑。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一瞬间,生活夺走了卡佳的一切,却仍要继续摧残她。

亡夫之愁,丧子之痛,巨大的悲伤如潮水涌来,淹没了这个可怜的女人。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可正当卡佳心如死灰时,事件的进展出现了转机。

安全局抓获了爆炸案的两名主谋——一对年轻激进的新纳粹恋人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卡佳为了能见证恶徒能够受到制裁,放弃了轻生的念头。

可让她没想到的是,接下来法院开庭审理案件却并非她想的那么简单。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她所认为的“铁证如山”,却在被告方律师巧舌如簧的辩证中逐渐动摇;

而控辩双方也在庭上陷入了激烈的鏖战,漫长的庭审不断的消磨着卡佳的耐心。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让卡佳怎么也无法想到的是,法庭最终审理的结果,是将二人无罪释放。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当法律无法制裁罪恶时,卡佳选择依靠自己。

两名新纳粹青年虽然在庭审后遁逃到国外,可还是被她摸清了行踪。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卡佳开始购置化肥、铁钉等物品。

这些都是制作土炸弹的原材料。自己的丈夫与儿子就是死于这种炸弹袭击。

讽刺的是,制作土炸弹的方法,还是卡佳在庭审时学到的。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这个一无所有的女人将如何选择复仇。

成了一个未知数。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在《凭空而来》这部电影中,遇袭身亡的女主丈夫赛卡西是一名土耳其人。

而影片的导演法提赫-阿金正是一名土耳其移民的后代。

他虽然生于德国,却始终关注土耳其裔居民在德国的生存状况。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这次的《凭空而来》,直指欧洲的政治顽疾——新纳粹主义

这也是非德裔居民在德国所面对的重大忧患之一。

而这样一个故事,在当前欧洲难民危机的局面下,可以说引发了人们更多的共鸣与思考。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凭空而来》在豆瓣的评分是7.4,个人感觉明显偏低。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深究其原因,一方面,国人对于新纳粹主义以及非德裔居民在德国生存困境的问题没有代入感;

另一方面,就是《凭空而来》这部影片实在是太过真实与压抑。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同样是在去年,成龙携手皮尔斯-布鲁斯南主演的《英伦对决》收获不少好评。

影片中成龙饰演的关玉明,在恐怖主义制造的袭击中痛失爱女。

在剧情背景上,和《凭空而来》十分相像。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在《英伦对决》中,关玉明老而弥坚,凭借着自己当年身为特工的能力,将英国政府搅得天翻地覆。

片中不乏设计巧妙,以暴制暴的复仇场面,快意恩仇的剧情也让很多观众大呼过瘾。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反观《凭空而来》,没有那么多商业片抓人眼熟的动作场面与劲爆元素,甚至影片都没有展现那场恐怖袭击的惨烈现场。

导演将镜头聚焦到了遇难者家属的境遇与心理变化,同时将影片的重头戏安排在了庭审的桥段上面。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卡佳原本普通而幸福的家庭成了新纳粹反人类的暴行的牺牲品。

这次爆炸袭击的原因,既不是因为赛卡西曾经的犯罪前科,也不是因为卡佳一家得罪了谁。

而单纯是因为赛卡西的非德裔身份。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这部影片与其译为“凭空而来”,我觉得叫“无妄之灾”更为贴切。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影片有大篇幅的片段,没有台词,镜头只聚焦于沉浸在悲痛中的卡佳。

家人的宽慰无济于事;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吸食毒品也无法缓解痛苦;

甚至连闺蜜与孩子的互动在卡佳眼中也格外刺眼。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这个普通的女人没有《英伦》中关玉明那种超级强悍的特工身手为家人复仇,

她能做的,只有终日瑟缩在儿子的小床上痛哭。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卡佳想到了自杀,她选择在浴缸中割腕。

可垂死之际,政府抓获真凶的消息将她从死亡的边缘拉了回来。

卡佳选择活下去,并非为了自己,单纯是因为她想要替丈夫和儿子见证凶手受到严惩。

可是死容易,生却很难。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无助的自责,亲人的态度,包括安全局对赛卡西前科的调查,都让压得卡佳喘不过气来。

而最让她难以忍受的,恰恰是曾经期盼的庭审。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法医做为证人出庭时。

详尽而冰冷的陈词描绘着爆炸现场的惨烈与血腥。

每每想到丈夫和儿子身首异处,身体支离破碎。那种疼痛仿佛真真的施加在了卡佳自己的身上。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卡佳的大段独角戏撑起了整部电影,扮演者黛安-克鲁格,可以说贡献了丝毫不逊于奥斯卡影后的炸裂演技,强势拿下了当届的戛纳影后。

曾经“特洛伊”城中倾国倾城的王妃海伦,变成了哀思丈夫儿子的无助母亲。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庭审之后,两个新纳粹凶手因证据不足而被释放。

用法庭庭长的话说:

法庭只讲事实与证据,

只要被告不被法庭判罚有罪,

他们就会被推定无罪。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原本对严惩凶手抱有希望的卡佳,对法律,对正义彻底失去了信心。

她决定亲自为自己的至亲复仇,寻找属于自己的正义。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法外执法,以暴制暴。

电影看到这,也许没有人能够讲出“这种做法太不理智”的话。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导演的高明之处就在这,也许我们无法代入到德国社会的时局中去,

但是影片女主所经历的痛彻心扉的伤痛与压抑,却让每一个观众感同身受。

最终,卡佳将土炸弹制作完成。

可是第一次安置完炸弹后,卡佳却放弃了袭击,而是将复仇计划推迟到了第二天。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导演在此安排了一个精妙绝伦,却又让人痛彻心扉的结尾,在这姑且给各位保留一个悬念吧。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影片结尾的留白,导演道出了拍摄此片的初衷。

德国仅在2000和2007年之间,“国家社会主义地下党”,枪杀了九个具有移民背景的平民,还有一名女警察。

背后的唯一动机,是受害者的非德裔血统。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正义也许真的只会迟到,不会缺席。

可这正义的代价,未免太惨烈了些。

同时失去丈夫和孩子,这部电影里的苦痛比《三块广告牌》更浓烈

文/zhangjo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