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

一梦徽州路,盛却人间无数。徽州,只这二字,多少古卷载其盛名,多少诗词怀其情致。绘不尽的雕梁画栋,写不尽的烟雨朦胧,却独爱汤显祖那一句。

徽州位于安徽黄山脚下,藏在皖南大山之中。几乎与世隔绝的古村落,民风纯净,尚儒重商,近800年的历史,创下了独具特色、精妙绝伦的徽州文化,给后世留下了一个传统农业社会的样榜。

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
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
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

了解一座城的历史,就要从了解它的名字开始。徽州,简称“徽”,古称歙州、新安。徽州一府六县,即歙县、黟县、休宁、祁门、绩溪、婺源。而这次的目的地就是其中的黟县。

一个字,一座城,这或许与扬州也有共同之处。扬州因“邗”而生,黟县因“黟”而闻名,一山一水,相得益彰。

许多人知道徽州,知道宏村西递,知道绩溪歙县,却不知黟县,更不知道黟的读音。黟,黑色。因为远远望去,黄山山色如黛,而且苍阔,故此以“黟”为名,是的,举世闻名的黄山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被称为“黟山”,但不是愚公移山。“黟山改黄山”之说出自《黄山图经》,黄山改了名,因黟山而得名的黟县却保留了下来。

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
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

黟县建于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年),原称黝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黟县属荆国,后改属吴国、江都国、广陵国。汉武帝元狩二年(前121年)置丹阳郡,隶属扬州,黝县属丹阳郡。作为一个扬州人,第一次知道原来美的遗世独立的又是婉约细腻的黟县曾经也是扬州的一部分。东汉建安十三年(208年)将原歙县划分为歙、休阳、新定、黎阳四县,加上黟县、始新共六县从丹阳郡分出,置新都郡,从此改黝字为黟。

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
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

如今的黟县古城,始建于宋代,旧称“县街”,古建筑闻名遐迩。宋筑城时,设有六座城门,明成化年间改建四门,嘉靖年间增至五门,直至民国,复为六门。但在建国后,六座城门被悉数拆除。

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
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

走在黟县古城之中,古街沿一条沟渠而建,两边一水的粉墙黛瓦马头墙的徽派建筑。这条沟渠被称为横沟,又叫淮沟,为南北朝梁大通元年(529年),太常卿胡明星辞官归里后,捐资募工而建。渠水起自北郊柏山堨,从临漳门(北门)入城,流经北街、杏墩里、郭门后街至郭门右侧出城。明嘉靖三十五年(1556年),知县周舜岳于城北修防洪堤,并将柏山堨和横沟整治加固。横沟水渠流入城内,其走向几乎与北街完全平行,因此有不少地段穿注于北街民居屋下,商家店内,为城区消防和居民浣涤提供充足水源。千年横沟穿城而过,成为以黟县县城一特色风貌。清黟人程学禧的《黟山竹枝词》云:“穿城一水是槐沟,开浚年年趁麦秋;人集街心携畚插,人归月下荷鉏头。”

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
一个字,一座城,却成为徽州印象的精髓

在沟渠的宽阔处,有几组莲花灯,此时正是初春,又非元宵节,为何会有莲花灯置于其中?

原来,黟县古城之中曾有一莲花塘,位于县学山北麓,文庙棂门外,旧称明堂池,又称泮池。因夏日多有莲花盛开,故民众多称莲花塘。莲花塘占地近10亩,呈半月形,水深约2米,塘水清澈,游鱼可数。莲花池也成为黟县古城远近闻名的风景。

黟县是“徽商”和“徽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漫步黟县古城,无处不散发着徽州特有的韵味。在这里,你信步走进一家店,就会翻动一页历史;随处踩动一块石头,就会触动一个朝代。

贴士

我采集了关于黟县古城的旅游灵感,这里适合与所有人共同体验。

全年来玩最佳。

乐途旅游网与乐途灵感旅行家:望秋叹 更新:2018.03.26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