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小鎮:鄉村振興的有力推手

特色小鎮:鄉村振興的有力推手

太行山東麓,坐落著一座有3500年建城史的“燕趙第一城”——邢臺市。邢臺市西部山區被譽為“太行山最綠的地方”,深山區森林覆蓋率達到75%以上;東部平原擁有8個省級糧食生產核心縣和4個國家級優質棉花基地縣,素有“糧倉棉海”之稱。邢臺市現有國家級特色小鎮3個,省級特色小鎮7個。作為傳統的農業市,邢臺市因地制宜探索特色小鎮建設,藉此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轉型步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鄉村振興注入了新動能。

特色產業帶動鄉村興旺

特色產業是特色小鎮的基礎,產業旺則鄉村興。

特色小鎮首先就體現在產業特色。作為首批中國特色小鎮之一,隆堯縣蓮子鎮鎮的食品產業令人矚目。這裡擁有河北省唯一一家以食品產業為主的省級經濟開發區——東方食品城,有以今麥郎為首的各類食品加工及配套企業80餘家,涵蓋方便麵、飲品、掛麵等系列產品,以及調味品、添加劑、食品包裝等配套產業集群。

走進蓮子鎮鎮,街道寬闊整齊,今麥郎標識的廠房鱗次櫛比,原料週轉貨車在不同廠區間來回穿梭。1994年,華龍面(今麥郎前身)在這裡誕生,“華龍面 天天見”的廣告語家喻戶曉。如今,今麥郎已經成為國內方便麵生產龍頭企業,產量居全國前三。

隨著今麥郎的做大做強,蓮子鎮鎮產業愈發興旺,吸引了多家企業投資入駐,食品工業綜合實力不斷提升。目前,蓮子鎮鎮擁有銷售收入超千萬元企業13家,超億元企業9家,超100億元企業1家。產業發展帶動蓮子鎮鎮及周圍農村由傳統“糧倉”轉變為世界上最大的方便麵生產基地、中國北方最大的食品包材生產基地。傳統農業地區的現代化轉型升級之路在這裡得到生動詮釋。

蓮子鎮鎮食品產業的蓬勃發展,有力地促進了特色小鎮建設,也給周邊農戶帶來了紅利,讓分散在鄉村的農民與現代工業和市場經濟相聯繫,過上富裕的生活。

目前,蓮子鎮鎮人口已突破3萬人,1.5萬名產業工人向小鎮聚集,有效吸收了周邊農村剩餘勞動力。通過大力推廣“農田車間”項目和“農戶+合作社+龍頭企業”的經營模式,40多家食品製造企業、200多家種養合作社與1萬多戶農戶對接,開展訂單農業。

“僅今麥郎一家企業,每年就要消化小麥30多萬噸、脫水蔬菜4000多噸。通過農企對接,我們為今麥郎配套了75萬畝麥田、1.6萬畝蔬菜種植基地,這兩項就為周邊農戶增收8000多萬元,戶均8000元左右。”蓮子鎮鎮鎮長徐潤華介紹說。

科技改寫小鎮“命運”

特色小鎮發展要因地制宜,尊重自然規律,尊重科學,尊重人才,做到生產、生活、生態的融合發展。

相較於平原地區,太行山區特色小鎮的建設道路更為艱辛。地處太行山腹地的內丘縣侯家莊鄉崗底村,從2016年開始打造“太行山蘋果小鎮”,2017年進入河北省培育類特色小鎮名單。這個原本落後的小山村在科技引領下實現華麗“轉身”。

崗底村在上世紀80年代是有名的貧困村:山禿、人窮、觀念舊。當時,160戶690口人的崗底村全部家當是8000畝荒山,200畝山間農田,年人均收入只有50元。從1985年,崗底村開始栽種蘋果樹,10年種了20多萬棵蘋果樹,但蘋果產量低、個頭小,老百姓仍舊未擺脫貧困。1996年的一次山洪,讓崗底村僅有的200畝保命田變成了亂石灘,果園受到嚴重破壞,崗底村民的日子變得更加艱難。

洪災過後,河北農業大學李保國教授隨著省科技救災團來到崗底村援助。從此,李保國教授常年吃住在崗底村,大力推廣農業科技,為崗底村發展出謀劃策,指導果農發展生產,被當地人形象地稱為“科技財神”。

科技讓富崗蘋果迎來了“新生”。李保國教授為富崗蘋果量身定做了128道標準化生產工序,使得富崗蘋果達到果形周正、著色均勻、酸甜可口、細脆無渣的標準。富崗蘋果被確定為北京奧運會專供果品,榮獲“中華名果”稱號,100元一個的“天價蘋果”被傳為美談。“富崗”品牌也榮獲河北省著名商標、中國馳名商標等一系列榮譽。

為了保證富崗蘋果的品質,崗底村已有191人獲得初、中級果樹工職業資格證書,成為有知識、有技能的新型職業農民。果農“無證難上崗,持證好下田”,崗底村成為全國第一個農民“持證下田”的村莊。

科技也讓崗底村煥發勃勃生機。多年來,崗底村堅持“水土保持林戴帽、耐旱經濟林攔腰、高效水果住坡腳”的生態經濟模式,走上了以蘋果為主的特色經濟集體致富道路。2017年,崗底村人均收入達到3.9萬元。

42歲的村民楊增林,從2008年開始承包20畝果園,現在每年果園純收入達到20多萬元。他還搞起了蘋果採摘、農家樂。“2008年以前,我在邢臺跑運輸,沒掙到錢。看到村裡人種蘋果樹發財了,我就回家學技術、種果樹,現在來看,我的路選對了。”楊增林笑著說。

如今的崗底村,村民住上了樓房,開上了小汽車,村裡修了柏油路,建起了商業街、街心公園,一片片果園成為亮麗的景觀。太行山蘋果小鎮的輪廓日漸清晰。

“尊重自然、尊重科學、尊重知識、尊重人才,成為崗底村改變落後、贏得發展的重要法寶。”崗底村黨總支書記楊雙牛說,崗底村要藉助特色小鎮建設的契機,打造獨具特色的太行山蘋果小鎮,完成核心區崗底村的景觀提升工程和李保國同志紅色教育基地建設,把崗底村建設成為人人嚮往的“生態大花園”。

特色文化提升鄉村魅力

文化是特色小鎮的“靈魂”,直接關乎特色小鎮的魅力、氣質和吸引力。

柏鄉縣龍華鎮是國家第二批特色小鎮之一,文化底蘊深厚,擁有漢文化、漢牡丹文化、佛教文化三張“文化名片”。這讓龍華鎮多了一份獨特的文化魅力。

東漢光武帝劉秀在柏鄉即位稱帝,龍華鎮周邊現存劉秀登基千秋亭遺址、古鄗城遺址等東漢歷史遺蹟。“柏鄉漢牡丹傳說”(牡丹救劉秀)流傳至今,已被確定為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漢牡丹存活至今已逾千年,被列入邢臺市古樹名木名錄。2012年,柏鄉被中國民協授予“中國牡丹文化之鄉”,並創辦了中國漢牡丹文化節,弘揚牡丹文化。龍華鎮的崇光寺,始建於北魏時期,已有1500年曆史。寺內存有國家一級文物——唐代圓雕第一大佛,是中國北方最大的單體千年古石佛。

“柏鄉沒什麼資源,文化是我們最寶貴的財富。”柏鄉縣縣長李行軍稱,作為傳統的農業縣,柏鄉集中力量建設“牡丹小鎮”,深挖東漢歷史文化資源的“富礦”,打造漢牡丹“金字招牌”和推廣漢牡丹文化,希望把文化資源優勢轉變為發展優勢,撬動柏鄉發展的槓桿。

為了加快牡丹小鎮建設,柏鄉縣已投入3.53億元,初步形成了一產牡丹種植,二產油用牡丹產品研發深加工,三產觀光休閒旅遊的全產業鏈牡丹產業集群,帶動當地群眾直接和間接就業2萬餘人。

“牡丹小鎮以牡丹文化旅遊為主線,以油用牡丹種植和休閒農業為基礎、以牡丹綜合開發平臺為支撐,將打造成為河北省內唯一、全國知名的牡丹主題文化旅遊小鎮,推動鄉村振興和文化傳承。”柏鄉縣牡丹辦主任郭東旺說。

未來,牡丹小鎮將多方位挖掘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建設文化藝術體驗區和漢式風格牡丹博覽園,依託村莊資源進行漢代民居風格提升改造,繼續舉辦中國漢牡丹文化節,持續推舉鄉賢,促進鄉風文明,移風易俗。

城鄉共享“美麗家園”

特色小鎮連著城市和鄉村,在城鄉融合發展中發揮著“黏合劑”的重要作用。特色小鎮要成為“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家園,成為城鄉居民共建共享的宜居宜業宜遊之地。

邢臺縣漿水鎮前南峪村,有“太行明珠”的美譽,這裡能夠“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裡有兩種顏色——紅色和綠色。

紅色是因為這裡有紅色文化和漿水蘋果。1940年至1942年,前南峪村是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所在地,抗大第六、第七、第八3期學員8000餘人在此學習生活。傳承抗大精神、弘揚紅色文化,成為前南峪村的精神內核和“紅色鄉愁”。漿水鎮是“中國優質蘋果基地百強鄉鎮”,前南峪村是漿水蘋果的種植核心區。綠色是因為全村8300畝山場種植了480萬株樹木,林木覆蓋率達90.7%,植被覆蓋率達94.6%,被林業、生態專家譽為“太行生態第一村”。

憑藉獨特的紅色文化資源和優越的綠色生態環境,前南峪村樹立起“紅色+綠色”的發展思路,成為“太行醉紅·蘋果小鎮”的核心區域。

前南峪村不僅有國家森林公園、4A級景區、現代科技園、蘋果採摘園等綠色資源,還有抗大陳列館、抗大舊址、抗大碑林等紅色旅遊資源。“前南峪村每年吸引中外遊客45萬人次,旅遊收入超過6000萬元,僅景區門票收入就達到1200萬元。”前南峪村黨委書記郭天林介紹,80%的農戶經營農家樂、蘋果採摘園,全村年人均收入達到16800元。

前南峪村良好的生態環境、紅色文化的基因、山水田園的風光是城市所稀缺的。而以旅遊為媒介,城裡人來了,城裡的資金、技術等要素資源也隨之而來。目前,前南峪村正在與北京、天津、石家莊等地的科研院所開展合作,培育果樹新品種,開發板栗粉、板栗飲料、板栗酒、蜂蜜膠囊等系列產品。前南峪村公共服務設施也在向城市看齊。城鄉融合發展為前南峪村帶來了更為廣闊的發展前景。來到前南峪村的遊客無不感慨:在前南峪村,村民住著二層獨棟小樓,吃著綠色健康食品,呼吸著新鮮空氣,過著世外桃源般的生活,令城裡人羨慕不已。

“藉助特色小鎮的建設,我們將完善各項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力爭把前南峪村打造成為國家5A級景區,吸引更多的人來到這裡享受綠色生活,接受紅色教育。”郭天林認為,“太行醉紅·蘋果小鎮”將會成為前南峪村又一張閃亮的“名片”,更會成為城鄉居民共建共享的美麗家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