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踐行新思想 建設新安徽”——著力破解鄉村振興人才匱乏的難題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在此過程中,我們不僅要解決多年來農業農村發展滯後的問題,還要有效化解可能遇到的一些新情況和新矛盾。其中,鄉村振興的人力資源問題尤其值得重視。如何吸引並留住各類人員返回和紮根鄉村?如何為鄉村振興提供最核心的人才動力?是必須回答好的課題。

“踐行新思想 建設新安徽”——著力破解鄉村振興人才匱乏的難題

一方面,應更好鼓勵和吸引城市各類人員返回並駐留鄉村。可考慮創新體制機制,加強政策保障,鼓勵和倡導城市各行各業人士,包括文化、科技、教育、醫療等領域的退休人員還鄉,充實和提升鄉村振興人力資源的規模和質量,為促進農村加快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另一方面,要切實加強農村幹部隊伍建設,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提供堅強的領導力量和組織保障。鄉村振興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等方面的全面發展和全面振興,這離不開各級幹部隊伍的堅強領導和艱苦努力。應更加註重“三農”工作幹部隊伍的培養和使用,堅持面向農村基層一線流動的導向,切實把政治素質好、致富能力強、統籌協調水平高的優秀人才選拔出來,充實到基層領導班子,增強基層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從長遠看,可面向全國涉農院校和大學生推出鄉村振興人才培養計劃,對口培養畢業後到農村工作的新型職業農民,徹底解決鄉村振興專業人才短缺和後繼乏人等問題,為鄉村產業振興、文化振興、生態振興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安徽農業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黨委書記、教授 孫 超——

有效激發鄉村振興的內生動力

一是提高鄉村振興的產業發展能力,激發農民“想振興”的意願。鄉村振興歸根結底是發展問題,關鍵是要塑造鄉村振興主體意識,充分調動億萬農民的積極性。要讓農民在振興鄉村資源分配中處於優先位置,賦予農民更多選擇振興鄉村產業的權利,提高鄉村的產業發展能力。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這是激發鄉村振興主觀能動性的基礎性前提。

二是繼續推進全面深化改革,提供各類政策支持,樹立農民“能振興”的信心。要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努力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和農村繁榮。全面深化農業農村改革,關鍵是要精準突破、釋放紅利,提供系統而有效的政策保障,重點在農業支持保護、農村金融創新等領域的制度改革上尋求突破,健全和完善有利於農業資源要素流動和配置的體制機制。

三是培育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高農民“會振興”的能力。鄉村振興離不開熱愛鄉土的帶頭人,進一步提升農民在鄉村振興實踐中的素質,是推動鄉村更好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要創新培訓機制,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專業技術協會、龍頭企業等主體承擔培訓事務,加大農村實用人才和帶頭人的示範培訓力度。通過教育培訓和出臺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使農業生產經營者隊伍在鄉村振興中學會創業、致富和發展的本領,夯實發展現代農業的人才基礎。

安徽大學創新發展研究院教授 常 偉——

以產業振興推動鄉村振興

實現鄉村全面振興,離不開鄉村產業興旺的有力支撐。

只有實現鄉村產業振興,農業才能為經濟社會發展做出更高水平的產品貢獻、市場貢獻、要素貢獻,有效滿足廣大城鄉居民差異化的農產品需求,實現更高層次上的國家農業安全。

只有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才能讓農村具備較為健全的造血功能,獲得持續發展的內源性動力,“農村美”才能具有較好的經濟基礎,鄉村發展也將具有較強的自生能力,走上良性發展的軌道。

只有實現鄉村產業振興,才能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農民利益,激發出農民的創新能力,大大改善農村面貌,實現“農民富”這一目標。

在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過程中,推動鄉村產業興旺,機遇和挑戰並存。應妥善應對農村人口大規模外出、人口老齡化以及農業成本快速上升所帶來的現實問題,進一步理順城鄉人才流動機制,強化鄉村產業振興的人才基礎;進一步改進技術供給,不斷鞏固鄉村產業振興的技術基礎;進一步推進制度創新,不斷完善鄉村產業振興的制度基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