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新與生態旅遊敲響鄉村振興的鑼鼓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經過多年的經濟發展,城市化進程加快,許多農村人口紛湧入城市,導致農村勞動力稀缺,加劇了城鄉差異和貧富差距的擴大。為了解決這一社會矛盾,改善鄉村居民生活質量,縮小城鄉差距,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了要“建設社

文化創新與生態旅遊敲響鄉村振興的鑼鼓

會主義新農村”。黨的十八大又重申並延伸了這一重大歷史任務要求,提出了“建設美麗中國”的宏偉目標。要求在“十三五”規劃期間農村脫貧7000萬人口,至2020年達到全部脫貧,每年脫貧人口至少1400萬人。

美麗鄉村生態建設是一個綜合性的系統工程,並不只是簡單的種樹、栽花、種草,而是要統籌兼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山水田林路居、環境治理和保護、發展農村產業經濟、加快脫貧致富等各方面因素,最終實現鄉村區域經濟、社會、文化、生態的和諧與可持續發展。

美麗鄉村生態建設有利於鄉村文化的保護與延續,同時也能促進本土歷史人文文化與新時代文化進行融合交流,使鄉村文化變得更有現代經濟價值和富有時代韻味,在生產力發展方面能促進傳統生產方式向現代化轉變,合理開發利用土地資源,推進規模化產業的發展,滿足農村居民的生產需求,提高農民生活質量,引領農民快速脫貧致富,從根本上解決城鄉差距所帶來的民生社會矛盾,實現區域經濟整體在生態、經濟、社會事業上的同步繁榮發展。

有數據顯示,僅在2017年,全國鄉村旅遊就達到約25億人次,同比增長了16%,約佔全國國內遊客的半壁江山,旅遊消費規模超過1.4萬億元,同比增長27.3%,超過全國國內旅遊收入的30%。鄉村生態旅遊已經成為鄉村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我國“十三五”時期的發展理念是“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強調了創新作為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應始終貫徹於國家經濟發展的一切工作中。而文化創新作為全社會創新的重要內容和動力,更是擔負著擎旗者的重任。

經濟的發展必然帶來人民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加劇,文化性消費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也舉重若輕,這也對文化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供給側改革的提出,決定了我國經濟發展思路需要作出重要的調整。文化產業作為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要門類,在未來的發展中也需與經濟發展的整體思路對接。文化產業獨具的易關聯性、易融合性、可持續性等產業特徵,給鄉村旅遊的創新發展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向,對促進精準扶貧和完成振興鄉村的社會重任意義重大。

“文化旅遊扶貧是促進精準扶貧戰略任務完成的一個重要方面,文化旅遊扶貧首先激活了鄉村的閒置資源,其次通過旅遊帶動了鄉村當地勞動力的參與、拉動當地就業,同時在整合資源管理中,雙向輸出資源和管理模式,以新思維、新思路、新模式來幫助農民積極進行轉型升級,促進基礎經濟產業向高端農業、精品民宿、休閒觀光、文創產品開發等領域,從而達到精準扶貧、全面振興鄉村的目的,帶領廣大農村人民向著更美好的生活邁進。”從事文旅產業投資多年的投資人李即佳說。

今年的4月1日-2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鄉村經濟旅遊發展大會,國家發改委、國務院扶貧辦、農業農村部、中國扶貧開發協會等有關各方,充分肯定了鄉村旅遊在促進鄉村振興和精準扶貧方面的巨大作用,深入探討了如何振興鄉村旅遊,創新發展機制,改善基礎設施條件,健全市場監管環境,強化鄉村生態環境和鄉村風貌保護,全面提升鄉村旅遊發展質量和服務水平等方面的問題。

國家發改委農經司副巡視員許正斌在發言中強調,新時代的鄉村振興,不僅是農業大發展,而且是農業大轉型、生態大保護;不僅是農村大建設,而且是人居大改善、文化大傳承、治理大提升、生活更富裕。並透露,目前國家發改委正在牽頭編制一個五年期的鄉村振興戰略規劃。

這意味著,文化創新和鄉村旅遊在建設美麗鄉村和促進區域經濟發展方面的作用不僅得到了國家充分的肯定和支持,文化旅遊產業的市場發展將在國家戰略層面得到更為細分的科學規劃。

“文化旅遊產業的市場細分是趨勢,比如,現在發展如火如荼的大城市+特色小鎮的經濟發展新模式。所謂特色產業小鎮,特色的地方有的是高科技,有的是孵化器、醫療等方面,這就要看特色小鎮所處的位置、文化特點和當地的資源比重,以及開發商和運營商能整合進何種資源等等。鄉村振興、建設美麗鄉村要把握住鄉村本土獨有的特色,細分市場下,勞動力應用和資源開發整合也會更為精準高效。”李即佳說道。

未來,隨著我國大交通格局的完善,城鄉融合會進一步加速。大型城市在不斷轉型升級的同時,城市與鄉村之間的資源流動也將進一步加速。城鎮化的推進伴隨著消費需求的不斷升級和多元化,有特色的鄉村資源則將成為稀缺品。這時,大量的資本會湧入鄉村,區域當地的文化創新和生態旅遊的建設將成為敲響鄉村振興的一記振聾發聵的鑼鼓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