薦讀:豫劇老盛三與豫西“十八家老國公”及“萬將無敵戲班”

豫西多山,多煤窯,舊戲班多與煤窯有關,那裡辦了許多戲曲科班,培養出不少戲曲名家,為什麼呢?主要原因有兩個:

其一,歷史上老子李耳被道教尊為太上老君,由於他遠遊山澤,並取炭火求煉仙丹的緣故,這些煤窯主都奉老君為“行業神”,凡打窯做煤炭生意者必敬老君。據說“老君爺愛看戲,戲越好,窯越旺”。所以一般的窯主都要成立戲班,養劇團,希望煤窯越來越紅火,多掙錢。

薦讀:豫劇老盛三與豫西“十八家老國公”及“萬將無敵戲班”

僅為配圖

其二,煤窯主口袋裡並不缺錢,窯主養戲班,一般投入都比較大,要置辦戲箱,演出設備,管戲班的吃住排練,付給掌班和主要藝人一年三季包銀等等。平時給工人演出,過節、新井投產,煤窯高產、主要廟會也要演出,這些都要煤窯主掏腰包。沒有經濟實力咋成呢?

豫西最有名的當屬密縣超化煤窯辦的“太乙班”了,清末道光以後,該班又分化出了“大二班”、“小二班”、“太乙新班”、“太乙老班”等,著名的豫劇名家“四小國公”、“十八家老國公”、“十大名旦”都是從這裡唱出名的,不用說,老盛三也是在河南密縣煤礦唱紅的,成為無人不曉的豫西名角。後來一批坤角如王金枝、常香玉、馬金鳳、馬元鳳、桑振君也都在這裡學戲,或成名後又在這裡搭班,成為戲班的臺柱子。

(一)老盛三與“十八家老國公”

豫西“十八家老國公”是一個演員群體,類似於豫西“十八蘭”那樣。清咸豐至光緒年間,豫西一帶有十八位演員因其唱作俱佳,被譽觀眾為“十八家老國公”,他們是:

老生行:老盛三(盛金升)、紀連喜、張妞、楊慶貴。

旦行:張小元(藝名“銀指甲”)、列燦柔、老百合、紀喜來(藝名“鳥木杆”)、大金城。

花臉行:李合群、況青雲、老慶和、鮑公文、李留柱。

小生:鄭金城。

老盛三位居榜首,可見他盛名之大。

老盛三不是沒有大名,他本名盛金升。觀眾這樣稱呼他,是因為有的代表作品中有所謂“三燒”、“三活”和“三老”之說。

“三燒”是指《燒綿山》(飾演介之推)、《火燒紀信》(飾演紀信)、《火燒戰船》(飾演諸葛亮)。

“三活”即“活張蒼”(《盜宗卷》)、“活蔡文俊”(《松棚令》)、“活蘇秦”(《伐蘇秦》)。

而“三老”是指他演的三個衰派老生角色,即周雲太(《賣苗郎》)、周奇(《送女》)及張元秀(《清風亭》)。(注:一說將其中周奇換成了《一捧雪》中的莫成)

你看,他的代表作品就包含了九齣戲(許多戲已經消亡),且都與“三”有關,而且正好三個三,這可能是觀眾尊稱他為“老盛三”的理由。由此可見,他在塑造人物形象上的深厚功力,甚至觀眾尊稱他為“老盛三”而不知其真名。

薦讀:豫劇老盛三與豫西“十八家老國公”及“萬將無敵戲班”

僅為配圖

(二)老盛三的從藝經歷

老盛三(1850—1937),豫劇老一代演員,工鬚生。本名盛金升,洛陽人。幼年入科班學戲,出科後在洛陽、孟津、偃師一帶搭班演出。青年時到密縣超化煤窯大二班搭班多年,為班中臺柱之一。後遷居密縣甘寨村落戶定居。

老盛三是光緒、宣統年間豫西著名衰派老生泰斗。不但能演豫劇,而且還通曉二簧、越調,這兩個劇種均能參加演出。他擅演老生戲,他運用大本嗓演唱,嗓音蒼勁醇厚,樸實自然,清晰動聽,獨具特色,豐富和發展了豫西調的男聲唱腔,唱唸做自成一派,人稱”紅臉王”。他的唸白也別具一格,淳樸,氣足味濃,字字咬得清晰,人稱“交代清”。善以唱腔抒發人物情感,揭示人物內心世界。在《清風亭》中,老盛三扮演張元秀,聲情並茂,真切傳神,在“認兒”時的一大段滾白,悽切哀婉,如泣如訴,觀眾無不動容。

曾經有一次,老盛三和越調著名演員“和尚娃”在新鄭唱對臺戲,一大段唱竟把和尚娃戲臺下的觀眾全部吸引走了,從此留下了“老盛三氣死和尚娃”的傳言。

長期奔赴各地演出,使老盛三積累了豐富的舞臺經驗,才思敏捷,能隨機應變。有一次在演出《賣苗郎》“杖責兒媳”一場時,他扮演周國太忘了帶柺杖,急中生智,即興編詞唱道:“不用棍,不用杖,今天打你用巴掌……”演得自然妥帖,不著痕跡,觀眾齊聲喝彩。

薦讀:豫劇老盛三與豫西“十八家老國公”及“萬將無敵戲班”

僅為配圖

(三)老盛三與“萬將無敵戲班”

當年豫西除了煤窯戲班,還有衙役戲班。煤窯戲班靠的是煤窯主的資金,衙役戲班是衙門班頭辦的,有著半官方的色彩,也有養活這幫人的能力。他們在保證一方百姓安全的同時,閒暇之餘排些戲,演些戲,也能起到戲曲之“教化”的作用。

老盛三也有“跳槽”的時候。當年密縣還有一個影響較大的戲班,即由密縣縣衙八班班頭合力創辦的戲班,人稱“密縣八班”,因初時多為少年,故時人稱之為“小八班”。此班管理相當嚴格,即便臺詞、臺步稍有不規範,亦要捱打。這個戲班培養出大家熟知的周海水、周銀聚等演員。2004年前後,班主聘請了一批河南梆子豫西調名藝人,如老盛三、紀喜連、楊慶貴、張妞、李合群、況青雲(還是“十八家老國公”那幫人)等,由老盛三掌班。此時新老結合,各有絕技,實力更強了。至民國初期,盛名遠揚豫西各縣,人們稱之為“萬將無敵戲班”。這個戲班名角多,好戲多,能演三百多出戲,每到一臺口,概由戲主點戲,絕不重戲。老一輩藝人老盛三的《周老漢送女》、李合群的《白玉杯》等均是為人稱道的好戲。新一輩人“迷瞪”所演《桃花庵》、張小觀所演《大祭樁》、李沫所演《殺王騰》、石妞所演《孫吉祥弔孝》、李信林所演《黃鶴樓》等也極受人們歡迎,並被後人繼承,成為河南梆子豫西調的代表劇目。其他如《反冀州》、《反五關》、《烏龍山》、《闖幽州》等,也是常演劇目。1927年因縣衙無力辦班,藝人四散,遂停止活動。

屈指數來,老盛三在“萬將無敵戲班”又唱了23年。那時老盛三加入戲班的年齡已經54歲,推算他在密縣超化煤窯戲班演出時間,至少要有30年。加到一起,佔去了他的大半生。他在這個豫西調的大戲窩裡,生活了怎麼長時間,無疑也為豫西調的形成於發展,做出了永留史冊的貢獻。

三十年代初,老盛三雖年事巳高,年逾七旬,但還能演出《刮王莽》等唱工重戲。他畢生在戲中的唱腔皆有不同程度的創新,豐富了豫西調男聲唱法,影響很廣,楊慶貴等鬚生演員即宗其唱派。他一生培養了很多徒弟,晚年授徒張小乾。約1937年他去世。

這“十八家老國公”及“萬將無敵戲班”是豫劇史上有文字記載以來,有據可查的最早豫西調名演員群體,所以在豫劇史佔據重要地位,也是不少研究豫劇史的專家經常提到他們的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