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都是束发的,电视剧中的半束发是否不合古代礼制?

用户61403323

不合礼制,完全是胡扯蛋。

古人束发是要求头发必须全部绑起来,束于头顶。披头散发是蛮夷的行径,汉人绝对不允许的!

(黄轩饰演的明景泰帝朱祁钰,头上所带的是明朝服饰中独有的束发工具,叫网巾。明妃传是到目前为止,对于汉人服饰、发式表现的最真实的电视剧。剧中生动的展示了明代汉服的华美。)

古代汉人自称华夏,汉人区别与其他少数民族的标志就是衣冠。

衣,就是指汉服,冠是指发式。

汉服的主要形态就是右任和宽衣大袖 ,除了这三个重要特征,汉服在各个时期是流行不同的款式的,历朝历代的汉服样式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不过总体来说都是颜色更加鲜艳,款式更加丰富。

(身着明代飞鱼服的汉服)

跟汉服不同,汉人的发式是历经千年不变,男子都是在十五岁之后将头发束于头顶,二十岁之后则加冠选不成年,称冠礼。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轻毁”。汉族男子自城建之后就基本上不剪发。

(冠,是古代汉人男子束发用的工具和装饰品。霍建华头上所带的就是冠)

(冠礼,即古代汉族男子的成年礼。一般有家族长辈主持,是男人步入社会的标致)

自商朝汉人的服饰、发式定型后,其基本形制千年不变。汉服样式华美、大气,是汉民族的宝贵历史财产。


千佛山车神

于理不合,但情有可原。

古代礼法,对“正衣冠”有极大的要求。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如何,社会阶层如何,都是能通过外在看出来的。衣冠作为人所不能离的部分,与整个封建等级制度是息息相关。



汉人发髻,特别是男子法式,整体变化不大,有细微区别,但最起码的要求就是头要成髻,否则就是很不利落的表现,会被人所鄙视。



当然,有扎发的,就有披发的。

早年楚人就因为常喜欢披头散发,以至于成为种族标志,受到各方鄙夷,一提到楚人就是“披发蛮夷也”。然而“荆蛮”不以为耻,反倒一直多多少少保持了这个现象。



魏晋名士或许是品出了其中的时尚感,也有披头散发的习惯,借以显得自己张狂不羁。但这并不是主流,更不是大众的习惯。其中阮籍就是佼佼者。

阮籍可谓是那个年代的明星,这帮名士风流,不是嗑五石散就是酗酒,每每不拘礼法,或是故意自污装疯,便开始各种作怪。阮籍常常就是在披头散发的喝酒,他的好朋友嵇康也是一样。但他们不具备代表性,只是某个阶层中特别突出的形象罢了,老百姓也学不来名士们是特权风流。



就好比鹿晗不穿上衣出门,绝对炸红半边天,引发各路女神仙疯舔;而要是换成两扇排骨又黑又糙的老王,怕迎来的就是一句:“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徒!”的啐骂。



当然了,阮籍和嵇康能干的这么潇洒,还因为上面有个更潇洒的皇上。晋武帝司马炎,根据《晋书》的记载,就是个“发委地”的存在。头发都拖到地上了,这位皇上的发型果然找人设计过。



后世另一个同样喝酒喝到东倒西歪的李白,也出了这样的诗文: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听见没?老子不爽所以要弄乱发型!



追其根源,武侠剧为了展现江湖大侠们的豪情洒脱,设置一些散发也是没啥大问题的。古代市井“游侠儿”,本就惯于披头散发的到处蹿。这帮侠以武乱禁的人,完全可以联系下今天的混混流氓地痞那五花八门的冲天毛、大光头、盖盖头、小黄毛。游侠儿披发和他们一样,无非是显得古怪而和平民有差异化罢了。



只是现代影视剧受港台这些武侠剧影响,化妆师为了单纯的“美观”,硬生生破坏古人真实面貌的情况大有愈演愈烈之趋势。



其实古人在艺术作品中也有不少披发的情节,比如京剧等各大戏曲,每每英雄末路,都会放开长长的发尾,哇呀呀地转上几圈,显出时不利兮骓不逝的悲愤。





前些日子看了一部名叫《南宋》的纪录片,此片堪称文气盎然,时代感艺术感极强,偏偏给皇上弄了个披发的造型。人赵构难不成也学司马炎,来个“发委地”?



喜欢老王的话就请支持下,纯手机手打好酸,交流下你的看法?


王司徒老百科

现在古装剧大部分都是瞎拍。不说剧情和台词,光看服化道就是胡扯的,极其没文化。

早先大陆拍古装剧那是真的很有诚意,虽然也会有一些纰漏,但是大方向问题不大。对服化道也相当注意,发型更不必说,都是传统的束发。

束发从来都是汉人的传统发型,男人成年以后基本都会把头发梳起来。当然也有不梳的时候,但都是特殊职业人士,比如跳大神的神棍,他们工作的时候很多都得披发跣足,也就是披散头发,光着脚。你看看北极玄武荡魔祖师的神像,他就是披发跣足飞升的(恕罪恕罪)。还有就是疯子神经病们,也不束发,天天的披散头发满街跑,比如宋江装疯的时候,那首先得把头发披散开,这几乎就是神经病的标配。

比如这位小哥,这在古代弄他这发型的不是特殊职业人士就是脑子有病的智障人士。正常人肯定不会就这么出门。

港台剧里很多都是不束发的,乱七八糟的拍了很多年。然后大陆这帮拍古装片的不知道咋就鬼迷心窍的受了港台的传染,现在拍的片很多发型都是那种风格的,很差。




这两张图都是典型的港台剧发型,莫名其妙的就成了很多人眼中的古代发型。说句私话,李易峰如果弄一个真正的束发,应该好看的多。

在中国古代,一般情况下,发型真的是区分有没有文化是不是野人的重要标志。不束发的种族很多都被士大夫们称作胡、虏、夷、蛮。当然用现代的眼光看束不束发跟是不是野蛮人没有必然联系,但是在那个时代,披头散发的种族就是天然地被认为是野蛮没文化的(那时候没有现代种族歧视一说)。

所以啊,你要是弄个电视剧这样的发型你都不好意思出门,要觍着脸出去大伙就得把你当个活宝看,你自己都觉得没脸见人。

看两个比较好的发型

戴束发金冠的亲王




青巾束发的普通文人

各位导演,别在犯二了。


冬眠要趁早

至于电视剧中的不合古制的地方,我们也不必去纠结。因为它代表不了历史,它只是编造的东西。为了剧情需要对历史进行加工,全是为了博眼球。当然不是历史的真实再现,误导不误导不重要,重要的是收视率!



荒涎的穿越剧更是胡闹,衣服,鞋帽装束一点也不参考历史原貌。纯属随意编造!观众也就看一乐,不必当真!


坐看雨收云散

现今古装电视剧的怪异发型,追根溯源是从港台电视剧甚至是日本里面学来的,最早的半披半束应该是在香港的电视剧里出现。

关于古人的装束样式,其实并不是很难找到,众多的古籍,文论,书画都有。并且古人在束发方面有着很严格的规矩,是古代中国传统礼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披发,或半披发对于一个成年人来讲是被视为一种对礼制的挑战,尤其是妇女,披发意味着和家庭或者丈夫决裂。所以,古代的束发是丝毫不能有差池的。

但是不知为了迎合什么人的审美观,古装电视剧里的人物发型变得越来越不伦不类,比起早期的香港古装剧有过之而无不及。

电视剧和其他艺术形式一样,都是可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的,发型也是一样,。

在传统戏剧里,舞台人物的发型也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随着时代的进步,也有部分改进,但是这种艺术加工是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的,而不是凭着主观臆想和时代潮流随意杜撰。

联想到现在好多古装神剧,不仅仅是发型,还有服装,场景,道具无不是奢华至极,这里面究竟要表达什么样的文化内涵?

我想,还是在“娱乐至死”上出了毛病。现如今无论是古装电视剧还是现实题材的电视剧,这种激进宣扬奢华,激进杜撰,激进意淫的倾向很盛行。

似乎任何一个古代都锦衣玉食,只有王公贵族而无平民百姓,任何一个现实,都是“至少一个亿的小目标”或“穷的只能吃披萨和意面”的得瑟,还有灰姑娘的逆袭,和霸道总裁的狂想。

电视剧,不应该也不允许是“娱乐至死”的工具。


步武堂

当然不合乎礼制!

古人成年要行加冠礼,即束发加冠,要将头发束起来,如若不束发也会被认为是蛮夷,缺少教养,不会被当成正常人的。

孔子曾说“微管子,吾其披发左衽矣”。

古人的衣服都是右礽,而未开化的蛮夷都是左礽,还有就是死人穿的寿衣也是左礽,如果一个人的衣服穿成左礽那一定会被视作蛮夷或有精神病。孔子把左礽和披发放在一起,足以看出束发的重要性。

现在的电视剧里披发主要是受港台武侠剧的影响,大家可以找找八九十年代的大陆和港台古装剧做个对比,然后再找21世纪大陆和港台古装剧做个对比就可以看出其中的变化了。


鱼击长空鹰翔浅底

古人束发,都是有很隆重的礼仪方式。一般未行“成丁礼”以前都双束发,一般都称为小童。等到到了年龄二十岁再行成丁礼。

“礼记,曲礼”说:“男子二十而冠字”。

1.在行冠礼之前先要“筮日”,就是要通过占卜选个吉日。

2.选好日子后提前三天通知宾客,然后再“戒宾”,就是告知,通知宾客。

3.最后就是“筮宾”,再通过“占筮”,从宾客中选择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来担任加冠“正宾”。

举行“成丁礼”的礼仪称为“士冠礼”。士冠礼完成以后才是单束发。就表示能够独立面对社会了。




诗礼传家长忠厚继世久

这个需要区别对待。

如果是历史正剧,我个人觉得从礼仪,陈设,服饰,发饰,色彩都要还原当时的历史,这才是对历史的尊重。

但是,有一些小说改编的电视剧,本身就是架空历史,不是讲述那个朝代的故事,但受广电总剧的限制,必须设定一个年代背景(这点挺烦人的)。这种情况,可以发挥自己的想像力,对服饰,发饰,陈设,可以做一些美学上的设计。


唯家至珍

不符合,但他们那么拍,咱们这么看吧


三国的种花兔

男子十八成年必须束发,像电视里看到到贾宝玉那样的披发是因为他未成年。受港台剧的影响,现在电视剧常见成年人披发,包括帝王大臣,那全是扯淡,根本不合乎古代礼制。“披发跣足”在古代是指那些疯疯癫癫、没教养、化外道人、蛮夷之类的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