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荒山今日“靠山”

過去的榆中北山,是種啥啥不長,讓人頭疼的荒山,現如今卻成了農民致富的“大靠山”。通過土地流轉、勞務輸轉、產業致富,身處北山深處的農民真正走上了致富的快速通道。

靠山吃出新“吃”法

5月上旬的一場大雨,讓榆中縣中連川鄉黃蒿灣村村主任馬武同終於露出了一絲笑意。

這裡的大片梯田,以前基本上是荒坡,大多數村民靠種玉米、小麥維持生計,一年到頭掙不了幾個錢。

“可以說,之前這裡是無主導產業、無致富項目、無集體經濟的‘三無’村,更是出了名的深度貧困村。”駐村幫扶工作隊隊長楊貴智毫不避諱地說。

去年,通過土地確權、高標準梯田建設後,黃蒿灣村實現了耕地梯田化,共有梯田15919畝。

從去年8月起開始籌建的黃蒿灣萬畝梯田中藥材產業園,今年第一批3000多畝已完成土地流轉,按照整體構想,未來兩年將全面完成萬畝土地流轉,把黃蒿灣打造成榆中北山第一個以產業園為依託的基地村。

這意味著未來幾年,黃蒿灣村農民將徹底告別傳統的農耕模式,在自己的土地上一邊當“地主”,一邊當“長工”。

今年56歲的村民馬得定很少走出北山,“以前靠天吃飯,遇上乾旱年份家裡揭不開鍋是常有的事。最近幾年還好些,附近開了家藥材公司,農閒時就到藥材公司打臨時工貼補家用。現在能在自家地裡打工掙錢,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

村建第一筆“小金庫”

“以前種啥啥不長的荒山,如今實現梯田化後成功吸引甘肅百草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和甘肅眾友藥業有限公司前來投資。”馬武同高興地說。

甘肅百草中藥材種植有限公司的科研人員通過對黃蒿灣村新修梯田土壤進行測土配方和市場調研後,確定種植高原艾草。

根據黃蒿灣萬畝高原艾草產業園規劃,在梆梆溝、黃蒿灣、佔泉灣、解放社、偏頭溝社成立五個“產區”(合作社),農戶以土地入股的形式完成產區註冊。種植過程中,甘肅百草實行“兩免一補”(免費技術服務、免費田間管理,建檔立卡戶種植免費補償),產出後由產業園高於市場價3~5%收購。

“我們家60畝地全部入股了,我還要在園區打工呢。”馬得定說,每畝地50元土地流轉費,園區打工每個月收入2000元,兒子兒媳在外打工也有收入,到年底家裡肯定能有存款。

“現在黃蒿灣村228戶人家全部納入產業園,實現了戶戶有產業、戶戶有分紅收入、戶戶有勞務收入。”馬武同介紹,今年村上還成立了5個百草合作社和一個勞務服務公司。

“隨著合作社和服務公司的成立,村裡有了第一筆5萬元的集體資金。村集體有了收入,可乾的事情就多了。”馬武同已開始盤算著修路、安裝太陽能路燈、自來水入戶、搞美麗鄉村建設……

村幹部“忙”起來了

曾經冷冷清清的村委會,如今成了黃蒿灣村最熱鬧的地方,村民、村幹部、駐村幫扶隊成員每天早晨聚集在這裡,討論如何讓貧困戶儘早通過土地流轉、產業扶持、勞務輸轉脫貧摘帽。

村委會還有一間休息室,專門留給離家遠的村民忙完農活後休息、喝茶,順便交流各自心得。

“每天有很多事等著我們去做,我恨不得有個分身術。”馬武同說,以前開會時村幹部們能見個面,平時都在自家地裡忙農活。現在不同了,有時候甚至晚上要住在村委會加班才能忙完一天的事。

近年來,榆中縣把脫貧攻堅作為“一號工程”來抓,堅持以南北山區兩大貧困帶為主戰場,以貧困人口為主要對象,緊盯“六個精準”聚焦發力,著力打造“智力、電商、光伏、旅遊、生態”五大縣域扶貧品牌,脫貧攻堅取得了階段性成效。

同時,根據資源稟賦、特色產業、資產狀況和鄉村發展現狀,榆中縣積極探索有效途徑,通過互助資金、光伏發電、入股分紅等發展方式,不斷增強村集體經濟組織“造血”功能,逐步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