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图书馆,是什么样?

未来的图书馆我们常常会幻想,未来世界是什么样的——未来的衣服是自动调温的吗?未来的交通是一个又一个飞行器吗?未来的游戏是戴上头盔,进入虚拟世界玩的吗?

但我们是否幻想过,未来的图书馆,是什么样的呢?

未来的图书馆,是什么样?

达恩顿在《阅读的未来》中,提到了一篇很有趣的科幻小说,是18世纪启蒙运动的激进支持者梅西耶所著的《2440年》,他在小说中谈到了他认为的“未来图书馆”:

梅西耶在巴黎沉沉睡去,醒来时发现,此时距他出生的1740年已经过去了7个世纪。他发现自己处于一个旧式政治制度的所有朽恶部分已被清除的社会中。他参观了国家图书馆,希望看到图书馆的书架上摆放着成千上万册书的壮观景象,就像路易十五的国王图书馆那样。然而,令人诧异的是,他只找到一间摆放了4个小书箱的中等大小的房间。虽然自18世纪以来积累的数量庞大的印刷书已经难以处理,但是现在怎么会这样呢?他问别人。图书馆管理员回答道,被我们烧掉了,被烧掉的书包括5万本字典、10万册诗集、80万册法律文献、160万本游记和10亿本小说。一个由品行端正的学者组成的委员会通读了所有的书,清除掉错误,然后保留了精华部分:关于基本的真理和道德观念的书很容易被放入4个书箱中。

虽然现在还未到达2440年,但如今我们的“未来图书馆”,比起梅西耶的“4个小书箱”可谓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我们只需要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就能拥有全世界的藏书。

未来的图书馆,是什么样?

我们的电子阅读如果你和我一样,是深爱电子阅读的“手机党”,那你一定见证过“电子图书馆”发展的重要阶段。

记得最开始的时候,手机上的阅读APP还只是一个平台,如书旗、简阅等,不能在线搜索,只能从电脑上下载好书的TXT格式,然后转存到手机上,用APP打开来阅读。

随着网络文学的风靡,晋江、起点、纵横等青春小说网站开始走进我们的生活。我们大概都经历过这样的场景:抱着手机躲在被窝里,看上一个通宵的网络小说。

未来的图书馆,是什么样?

除了课外读物外,想要查找文献也不是难事。中国知网,维普,以及外文网站,都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的文献、期刊资源。现在,各大高校之间也建立起了电子图书馆的共享,只需一台电脑,就可以查阅到数以万计的电子资源。对于学生和老师来说,这无疑是研究学术的最佳平台了。

我们不禁要感慨,图书馆正在向着“线上电子图书馆”发展。

未来的图书馆,是什么样?

3.“有书”,也“无书”梅西耶在18世纪,就提出了让我们颇为困扰的问题:我们正在被资讯淹没,如何才能在稍纵即逝的浩繁信息中找到实质性的资料呢?

达恩顿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建立起“无书的图书馆”。与梅西耶的浓缩书箱有所不同,这个“无书的图书馆”提供的是巨型线上数据库,我们只需要通过搜索引擎,就能查找到满意的资料。

今天的作者大都发布电子文档,大多数出版商会建立电子数据库的存书目录。在一个图书是“诞生与数字化”的、读者是“数字化土著”的世界中,研究型图书馆不再需要存储大量当前的文学作品的印制本。

未来的图书馆,是什么样?

达恩顿在讨论促进图书馆开放的措施时,提到了“出版”的概念,是指“为了被人接受或使用而广泛传播或分配”,也就是“大众化”。这个概念,与谷歌,和很多发展电子媒介的公司的使命不谋而合:“整理世界信息,使其得以广泛传播和运用”。这让我们从一个更大的视野来看待图书馆的意义:我们既要收集实物的出版物,也要对数字化的信息进行收集归档和保存,“有书”,也“无书”。图书馆的作用一方面是珍藏宝贵的书,留下时代的烙印;另一方面,也应该不断丰富宝库,跨界共享资源,能让全世界的读者,便捷地分享这些珍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