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4日威海将全市拉响警报,因为……

5月24日即将到来,

这一天的上午10点开始,

威海全市将拉响防空防灾警报,

全程持续20分钟

5月24日威海将全市拉响警报,因为……

5月24日,

每年,威海都会在这一天拉响警报

但,选择这一天的原因,

有很多威海人并不清楚。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和威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城市统一实施防空防灾警报试鸣制度的通知》,每年的5月24日(1898年5月24日英军强登威海卫之日)为威海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2018年的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时间为5月24日上午10:00至10:20,同时利用广播、电视和室外警报发放系统等播放警报信号。

一、警报信号分为:

预先警报、空袭警报、灾情警报、解除警报四种。每种警报间隔时间3分钟。

二、警报鸣放形式:

预先警报:鸣36秒,停24秒,反复3次,时间为3分钟;

空袭警报:鸣6秒,停6秒,反复15次,时间为3分钟;

灾情警报:鸣15秒,停10秒,再鸣5秒,停10秒,反复3次,时间为2分钟;

解除警报:连续鸣响3分钟。

届时请广大市民注意收听、收看,并保持正常的工作和生活秩序。

特此通告。

威海市人民防空办公室

2018年5月17日

是的,5月24日,

威海历史上曾经受尽屈辱的一天

1898年5月24日,

英军强登威海卫,

并强行租占威海长达32年!

让我们一起回顾那段历史:

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山东首当其冲。德国侵占胶州湾不久,俄国租借旅顺口,使英国在远东的优势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为维持英俄在华北的均势,英国政府决定占领威海卫。

5月24日威海将全市拉响警报,因为……

当时,威海卫还处在日本占领之下。根据《马关条约》,清政府偿清2亿两的军费后,日本将从威海卫撤离。英国政府决定先与日本交涉。

1898年3月15日,英国将租借威海卫的意图通知日本。日本在甲午战争后需要英国支持,但又不愿意马上开罪俄国,只好模棱两可地表示:“日本政府希望中国能够保守这个港口,但当中国一旦无力保守的时候,日本不反对愿意帮助中国维护独立的国家取得这个港口。”英国当然明白日本答复的真实含义。

3月28日,窦纳乐向总理衙门正式提出租借威海卫的要求,声称:俄国既租借旅大,英国为保护商务起见,“非租借山东之威海卫停泊兵轮,不足以资抵制”。总理衙门一方面是迫于英国的压力,另一方面还幻想“联英制俄”,所以为之辩解,说英国的要求“尚属实情,并非无端图占”。

英国在外交交涉的同时,调派10余艘军舰开至烟台海面示威。4月3日,清政府答应租借威海卫给英国,但提出三个条件:一是租期与俄租旅大同;二是允许中国军舰使用威海卫港;三是希望英国政府不再提出更进一步的要求。英国认为,要在北方对抗俄国,南方对抗德国,必须提出新的要求,因此拒绝接受第三条。

5月23日,日军撤离威海卫。

5月24日,英军在威海卫登陆。

6月12日,清政府让步后提出了刘公岛东半部租英,西半部归中国的要——又被英国拒绝。在强权的压力下,清政府被迫于7月1日同英国签订了《订租威海卫专条》。条约规定:东起大岚头,西至马山嘴、南至草庙子以内,除威海卫城以外的738.15平方公里土地为租借区。8月,中英双方代表在刘公岛西端的黄岛上举行了租借仪式。自此,威海卫成为英国租借地。

“那一阵子,

就像家里出大殡那样的难受。”

1898年5月24日下午1时30分,大批英军登上刘公岛之黄岛,英舰“水仙花”号舰长金霍尔和驻芝罘领事霍普金斯,同清政府办理威海卫事宜委员、山东候補严道洪和“复济”舰管带林颖启(原北洋舰队“威远”号管带)一起到达黄岛,共同举行交接仪式。在一起四边形的场地上,英军排列在三条边线上,中国水兵站在一条边线上,进行“升旗”、奏国歌仪式,这天恰是英国维多利亚女王生日,英军欢跃着并为女王高呼三声。事后中国水兵回忆说:“那一阵子,就像家里出大殡那样的难受。”

为提醒市民勿忘国耻,

1999年,威海市将每年5月24日

定为市防空防灾警报试鸣日。

作为威海人,

我们不应忘记1898年的那段历史!

请提醒您的家人和朋友

5月24日,

用心聆听那划破威海长空的声音

5月24日,警钟长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