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海”,打開鄉村旅遊致富門

中國鄉趣網訊 每年的五月至九月,大通回族土族自治縣朔北藏族鄉邊麻溝村北面的山坡上,漫山遍野的鮮花競相綻放,白的如雲,紅的似霞,與青山綠樹,農家小院相映成趣,讓人心曠神怡。美麗花田之中,往來的遊客絡繹不絕,流連忘返……

“花海”的打造,既為當地農戶帶來源源不斷的收益,也成為朔北鄉窵溝片區亮麗的風景線。

當傳統種植業邂逅鄉村旅遊,漫山遍野的鮮花就成了資源,一種全新的業態便開始在田野孕育。

今年,從4月中旬第一批鮮花盛開到現在,邊麻溝村的“花海”吸引著一批又一批的遊客前去觀光。

如何讓美麗“花海”轉變為美麗經濟?邊麻溝村的優勢又在哪裡?

時間回溯到四年前。

2014年的一個夏天,村裡來了幾名韓國遊客,鑽進林子裡,拿著照相機拍個不停。這讓村幹部們開始以另一個角度重新看待這個村莊:遠處有山、近處有林,風光確實好。

邊麻溝村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村,全村162戶612人只有耕地84.66公頃。因為偏遠、高寒,這裡的發展遲緩、動力不足。

李培東說,偶然的一次邂逅,再加上政府的扶持,邊麻溝村的發展如同打開了一扇窗,一扇光明之窗。

我們開始盤算著要怎樣吃“鄉村旅遊”這塊蛋糕。

時間跨入2015年。大通縣從改善全縣貧困群眾生產生活水平、增加經濟收入著手,考慮到邊麻溝村森林資源豐富,又爭取到了省上的旅遊扶貧項目,於是邊麻溝村“兩委”班子通過考察,決定將土地流轉與產業結構調整、生態建設與經濟發展、鄉村旅遊與新農村建設有機結合起來,發展鄉村旅遊業,以“花海”打開財富之門。

為解決“花海”的建設用地問題,村合作社以土地入股的形式流轉了109戶村民的40公頃土地,栽植了福祿考、鳶尾等30餘種觀賞花卉。

邊麻溝村還多方籌集資金,先後投入1500餘萬元,建起了觀景臺、中心花壇、休憩長廊、仿古景區山門等配套景觀,完成了道路硬化及停車場硬化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景區上檔升級。

2016年7月,邊麻溝花海景區正式開業,僅僅3個月,門票收入就達到140萬元。

村裡創辦花海,這是認識上的一種突破,更是行動上的一大創舉,花海經濟也由此萌生。初次嘗試,其產生的影響卻不可低估,世代生活在大山深處的村民做夢也不會想到,自己賴以生存的土地還隱藏著巨大的商機。

一年又一年,隨著基礎設施的不斷完善,邊麻溝村花海經濟的發展,猶如投入湖中的一粒石子,激起了層層漣漪。

黃色的三色金、玫紅色的垂吊牽牛、紫紅色的荷蘭菊沿著山坡層層疊疊地蔓延而上,成了當之無愧的“主角”。

鮮花盛開直接帶動農民增收:或者參與花海的建設,或者發展農家樂。

說起花海,邊麻溝村民無不感到自豪。憑藉花海效應,地處偏僻的邊麻溝村聲名鵲起,進入了更多人的視野。隨著今年的花季到來,來到這裡的遊客更是絡繹不絕。

但是,透過發展的光環不難發現,打造花海單單停留在幾個單一品種上,特色並不鮮明。

對此,李培東說,現在各地都在發展賞花經濟,競爭還是很激烈。邊麻溝村要發展,要將花與地域特色緊密結合,賦予旅遊產品更為豐富的內涵,形成品牌。

於是,在去年,他又流轉了些土地,在原有花海的對面,栽植了玫瑰,並計劃打造森林康養項目。與此同時,精心佈局,引進不同季節的花卉品種,拉長花期。

面對產品單一的問題,村裡從提升遊客的參與度作為突破口,打造兒童遊樂場,花田農事體驗等環節,讓遊客有花可欣賞、有美食可品嚐、有活動可參與、有產品可購買。

李培東說,“村莊變景區”的背後,離不開好項目的支撐。

目前,東西部合作項目中南京市對口支援西寧市、邊麻溝和東至溝美麗鄉村規劃項目——打造青海省首個美麗鄉村示範點項目仍在進行中。

高檔木屋、新粉刷的外院牆、美麗的水系景觀……一系列的改變,正是“吃住行遊購娛”等旅遊要素在示範村建設中的充分體現。

說到底,邊麻溝村發展鄉村旅遊,不僅保護了綠水青山,還把綠水青山轉化成了“金山銀山”,邊麻溝村的發展,更是走出了自己的特色:

——走出了一條發展之路。把鄉村旅遊發展與美麗鄉村建設、生態文明建設、農業轉型升級、農民致富發展相結合,充分挖掘觀光、休閒等功能,變村莊為景點,使生態文化等資源優勢逐步轉化為當地經濟發展的現實競爭優勢;

——走出了一條生態之路。邊麻溝村鄉村旅遊發展的最大特色和成功基礎,在於充分發揮生態環境優勢,將“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轉化為發展鄉村旅遊的產業優勢。以點帶面,聯合周邊村莊發展旅遊,從發展“農家樂”到多元規模發展“鄉村遊”,邊麻溝村鄉村旅遊實現了跨越轉變,成為“綠色發展”的典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