淝水之战前秦为什么输了?

donglei1097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以少胜多的战例。表面上看这些以少胜多的战役都不可思议,甚至十分荒谬,可是深究以后就会发现,其以少胜多的背后都有其胜利的强大逻辑。比如秦朝末年,项羽以五万杂牌军打败秦朝二十万主力部队,看起来也是不可思议,事实上其背后的逻辑是秦朝失却人心所致。同样,淝水之战,东晋王朝以八万之兵对付号称百万大军的前秦苻坚并且取得胜利,其实也有胜利的内在强大逻辑作为基础的。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当时双方对作战的准备情况。

公元383年7月,苻坚下令进攻东晋。

作战前在全国开始征兵,规定在统治区域内,所有公私马匹全部征用,是年八月二十六日,苻坚命令苻融为前锋都督,指挥慕容垂等所率步骑二十五万先行。九月初二,苻坚从长安出发,史书说当时兵卒六十万余,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旗鼓相望。这支声势浩大的百万大军,在出师前被苻坚吹嘘为“投鞭于江,足断其流”。事实上,据统计投入战斗的,只有苻融指挥的到达颍口的三十万先遣部队。

而当时东晋王朝任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锋都督,与谢琰等率众八万抗击秦军。又命将军胡彬率水军五千增援淮南重镇寿阳,而谢玄率领的北府兵,便成为淝水之战中晋军的主力。

就兵力而言,东晋似乎没占上风,但是有一点我们千万不要忽略了。

这就是这场淝水之战,双方到底是为什么而战?

先说前秦苻坚一方。

苻坚当时刚统一北方,当然是渴望趁热打铁,一战而定江南,以实现他统一天下的大梦。但是他却忽略了一点,当时他刚统一的北方,人心尚不稳,诸多少数民族首领及百姓,迫于苻坚淫威而表示臣服,事实上他们心里都是各怀鬼胎。他们的盘算当然就是如果前线情况不妙的情况下可以趁机倒戈,收复自己的国家。

也就是说,从前秦内部情况来看,苻坚作战集团并不团结,且被征服的少数民族首领都还挂着将领的名号,他们随时都可能做出不利于苻坚之策。事实上,当时苻融也看到这种情况,但苻坚志得意满,不把潜在危机放在心里。

反观东晋一方,当时主持东晋朝政的是谢安。谢安为人得体,任上甚得士族敬重,而东晋的大将军,多数是谢氏家族子弟。也就是说,从军心团结这方面来看,东晋上下铁板一块。而且东晋大士族们经营江南多年,如今面对前秦苻坚来攻,他们是以誓死保卫国家之心准备投入战斗的。

以誓死之心对付心怀鬼胎及指挥不当的部队,战况可想而知。

其次,我们再看作战时双方的指挥策略。

尽管初战之时,苻坚占为上风。

然而其部队里面却出个内奸,这个人叫朱序,苻坚派朱序前往江南劝降,但朱序却主动给谢石出谋划策说,苻坚后头部队还没来得及集结,东晋部队可以趁他们还没站稳脚跟之际突袭对方,挫其锋芒,然后趁机破其大军。谢石本来要加强防守的,听朱序一言,改为主动出击,派前锋刘牢之率北府精兵五千,奋勇渡河,斩杀前秦将领梁成及其弟梁云,前秦部队一时崩溃,士卒溺死者一万五千人。

这场战役对淝水之战起到了关键作用。晋军水陆并进,苻坚同苻融登上寿阳城,看到晋丘布阵严整,又见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是晋兵。苻坚害怕了。

等到双方在淝水陈兵要开打时,苻坚又犯了一个错误,不顾属将的反对,命令部队后撤,允许谢玄率军渡江。

他以为,只要谢玄部队渡江,即可按孙子兵法说的半渡而击之打败对方。可他没想到的是,当苻坚命令部队后撤的时候,晋军内应朱序趁机在阵后大喊:“秦兵失败了,秦兵失败了。”

本来前来攻打秦军的部队都是些拼凑起来的不怀好意的杂牌军,他们听此一叫,便心生一乐各作鸟兽散了。而这时谢玄又成功渡江,一时秦军乱成一团,溃不成军。

终于,在这场混战中,苻融被杀,苻坚中箭逃回长安,东晋趁机光复部分领土,取得了巨大胜利。


月望看历史

前秦只是表面上强大而已,实际上它是不如东晋强大的。

前秦皇帝苻坚,其实能力很一般,在中国皇帝中大概只是中游水平。但他幸运的地方是得到了一代奇才王猛。王猛真是王佐之才,处理内政、行军打仗都是一流。苻坚也很信任王猛,给他以重用。在王猛的领导下,前秦国力大增,并灭掉了燕国等对手,统一了大半个中国。

王猛也知道东晋国力还很强,前秦内部还有很多问题,所以临死前他一再叮嘱苻坚千万不要攻打东晋。还提醒他投降前秦的鲜卑、羌等族复国之心不死,是心腹大患,一定要想办法除掉。

但苻坚却是个二货。没几年就把王猛的话全都忘记了。他看到全天下只剩下小小的东晋没有平定了,不禁心里痒痒,一定要灭掉它。当时朝廷大臣几乎全部都反对攻打东晋,但苻坚还是一意孤行。



另外王猛让他提防投降的鲜卑人、羌人,他也没有放在心上。反而给了慕容垂、姚苌等人以重用。

前秦这边内部问题严重,鲜卑、羌等族都随时会反叛。苻坚征讨东晋也没有得到大臣的支持,军心并不稳定。

而东晋那边却是国泰民安、政局稳定、上下团结。当时正是一代名相谢安执政,东晋国内形势很好。而且东晋此时涌现了一大批名将,比如谢玄、桓冲、刘牢之等。反观前秦那边,在王猛死后,已经没有大将了。

苻坚更是求胜心切,带领少数部队急行军追击晋军,把大部队丢在了后面。秦军上下离心、军心不稳、主帅无能,晋军那里却是上下齐心、指挥得当。秦军失败也是正常。


国史拾遗

淝水之战前秦输给了东晋有这样几个原因。

第一是前秦这边有一个顶级的东晋卧底。第二是前秦军队的战斗力并不如东晋。第三是前秦的前线军队也并不如东晋多。第四是主帅苻坚轻敌冒进。

先说这个顶级的东晋卧底,朱序。他是在淝水之战前四年,在襄阳守了将近一年的城,才被前秦军队俘获的。可见他其实是个东晋的忠臣。苻坚这个人待人宽厚,仍然重用他,并且派他去东晋那边劝降。结果他跑去跟谢玄说,前秦军队还没有集合完毕,要趁前期立足未稳,速战速决,这是很正确的决策,而谢轩也采纳了这个决策。然后在淝水决战的那一天,朱序居然在前秦军队向后撤退的时候,突然大喊“秦军败了”,导致前秦军队的有序撤退,变成了无序撤退,军阵一乱,东晋趁势掩杀,前秦就这样输了。

其次就是前秦的军队战斗力并不是很强。在洛涧之战中,东晋这边强悍的北府军采纳了朱序的建议,趁前秦立足未稳,突袭前秦。结果北府军5000人就打败了前秦的5万人,前秦损失了15000人。可见前秦的战斗力并不强。

第三,前秦军队虽然号称80万人,实际上分布在广阔的战线上,甚至有一些还在路上。其中在荆州前线有慕容垂带领的3万人,巴蜀那边的军队还在乘船顺流而下,凉州的军队刚刚到咸阳,幽州和冀州的军队刚刚到彭城。前线能和东晋决战的军队,只有苻坚带来的8000人和洛涧之战失败之后,还剩下的35000人。东晋这边带过来决战的人也有数万人,决战人数上东晋其实并没有和前秦有太大的差别,可见朱序建议的正确,如果不速战速决,等待前秦的80万军队全部集结完毕,那么东晋可能就要输了。

第四,如果苻坚不带8000人来到前线,在淝水的战斗可能也就不是决战,顶多损失个几万人,然后前秦继续集结军队,准备下一场战争。然而苻坚却轻敌冒进跑到前线,结果一战就被东晋打垮了。


叶子评论

五胡十六国时期,前秦统一了北方政权。南方由司马睿建立起了东晋,盘踞江左一带,南北双方形成了对峙的局面。公元383年,苻坚不顾前秦丞相王猛临终遗言以及群臣的反对,决意攻取东晋。前秦与东晋在淮南淝水展开了一场“规模惊人”的大战,史称淝水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前秦百万兵马居然输给了东晋十万兵马,在历史上颇为罕见。

双方兵力对比

前秦方面:苻坚曾扬言,以此百万强兵,“投鞭可以断流”。崔鸿于《十六国春秋·前秦录六》中记载,“八月戊午,遣……步骑二十五万为前锋。甲子,坚发长安,戎卒六十余万,骑二十七万,前后千里,旌鼓相望。”\n意思是说符坚先派步骑25万为前锋南下,苻坚随后率百万兵马从长安出发,全军有步兵60万、骑兵27万,旗鼓相望,前后千里。兵力合计一百余万。

东晋方面:东晋任命谢石为征讨大都督,谢玄领北府兵为前锋都督,与谢琰、桓伊等人共同率领8万之兵抵抗秦军,又另派将领胡彬领5000水军增援寿阳(今安徽寿县)。

战斗经过:十一月,谢石、谢玄和刘牢之在谢安的指挥之下,由刘牢之率北府精兵5000人强渡洛涧,袭击梁成军营,临阵斩杀梁成等10员将领,又分兵截断退路的渡口。秦兵步骑一时崩溃,落水而死的就有15000人。缴获了秦军丢弃的大量军资器仗,强渡洛涧取得大胜的晋军乘胜追击,水陆并进,声势大振。全军推至淝水东岸,与秦兵隔河对峙。苻坚在寿阳城上目睹晋军布阵严整,心中暗暗吃惊。又见淝水东面八公山上草木摇动,以为都是埋伏的晋兵,不由连连感叹:“此亦劲敌也,何谓少乎?”。当秦晋两军夹淝水布阵之时,为速战速决,谢玄便派人向苻融提议说:“两军隔河对峙并非长久之计,不如将军往后退一步,让我军能渡过淝水,一决胜负如何?”苻坚认为我众敌寡,如果乘晋军渡江之时,向晋军发动进攻,必能取胜。于是同意了谢玄的提议。但是当秦军下令后退时,全军军心大乱,众多秦军将士都以为是前锋战败,顿时间秦军争相逃命,自相践踏。谢玄、谢琰、桓伊等率领晋军渡河猛攻。晋军一鼓作气,追击秦军至寿阳30里外的青冈。一路逃亡的秦军听到风的吹拂声与鹤的呼叫声,都以为是追兵到了,昼夜不敢停息,最后只有10多万人逃回北方。

前秦军失败的原因

一,前秦方面刚刚统一,各民族之间还没有磨合,强征的兵士士气低落,不愿意打仗。而东晋方面士气高涨,尤其是北府兵,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精锐之师。一群乌合之众对身经百战的精髓,胜利的天平已经倾斜。

二,东晋战术运用得当。东晋军趁前秦军到达江边立足未稳,发北府精兵突然袭击,致使前秦军阵脚大乱,随后反间计、疑兵之计纷纷上演,好不精彩。论谋略,前秦又输一筹。


三,真实的兵力对比。前秦百万军队是否真的有一百万?史学家认为百万只是一个虚数,实际数量并无百万。第一,虽然苻坚已经统一北方各少数民族,但是从人口总数估计,拥有百万雄师的可能性并不大;第二,假设前秦真的拥有百万军队,也不可能全部派往前线,至少要留一些驻守各地重镇;第三,这年五月,苻坚就派遣儿子苻叙率兵进入襄阳和蜀地以抵抗晋军,苻叙也就带走了前秦的一部分兵力。所以百万之师的说法值得怀疑。而真正参加淝水一战的前秦军队有多少人?淝水之战中,结集在淮淝一带的秦军其实就只有苻融率领的30万军队。这30万人还被分布在了郧城至洛涧的500里战线之上。也就是说,真正驻扎在淝水的军队也不过10万人。但是,晋军的8万5000人几乎都参加了淝水一战,再加上晋军本来就在长江中游地区布置了很雄厚的兵力,因此真正与前秦交战的晋军在人数可能达到10万左右,与前秦军队的10万人相当。所以,80万只是古代惯用的一种号称,在实际战场上东晋兵力并不弱。

所以,前秦士气低落的乌合之众,对阵东晋的有勇有谋的精锐之师,岂有不败之理?


巍岳钦禹

淝水之战中战败的一方苻坚是前秦的第三个皇帝,虽然他在淝水一战中走了麦城,在此之前他可是一直凯歌高唱,从没吃过败仗。为什么苻坚在淝水会被东晋军队打得草木皆兵,风声鹤唳呢?除了骄傲轻敌,军心不齐,朱序倒戈等老生常谈的原因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那就是他身边没有了四世纪的诸葛亮——政治家王猛。

 诸葛亮是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王猛却是自己送上门的,他以“扪虱谈天下”的名士风采和高瞻远瞩的政治见解征服了前秦皇帝苻坚,从此君臣二人鱼水相得,亲密合作,共谋前秦的发展强大。在王猛的辅佐下,苻坚先攻灭了东边的前燕,接着拿下了西面的前凉,后来又占领了西南的巴蜀地区,至此,十六国涉及的地盘已经被苻坚完全统一在前秦的旗帜之下。

可惜的是,大业尚未成功,王猛中途病逝。

王猛临终前犹以前秦内部各族豪酋势力为忧,以东晋为正朔所在,并劝苻坚勿进攻东晋,然而被胜利冲昏头脑的苻坚没有听从王猛最后的建议。

王猛去世后,苻坚的事业就开始走下坡路了,直到在淝水之战中损兵折将,一败涂地,继而国势骤衰,叛乱四起,最终自己也在被俘后被后秦的姚苌缢死。

淝水之战后,十六国历史进入了超级大分裂的时期,在短短的三年内,从前秦政权分裂出了六个小朝廷,按照先后顺序分别是:后燕、西燕、后秦、西秦、后凉和北魏,中国进入了八国并立的特殊时代。

答疑人:今日头条年度历史自媒《夜狼文史工作室》特约撰稿人忆江南

忆江南,历史学者。原名张恒涛。出版作品《历史开卷有疑》、《历史的伤口》、《历史江湖》、《并非“史”无对证》等书。代表作《历史老师没教过的历史》1、2、3部畅销不断,第四部即将出版。


夜狼文史工作室

史载,公元383年,前秦与东晋军队在淝水(安徽境内的淮水)两岸展开激战,结果东晋军以寡击众,大败前秦。

383年夏七月,前秦主苻坚(氐族)在国内大肆征马抽丁,并募集粮草器械等战略物资,发兵87万对外号称百万,倾国而出,大举伐晋。苻坚委派苻融为前军都督,统辖慕容垂等率领26万步骑先行,还任命姚苌为龙骧将军,命他率西蜀军和羌兵出川顺江东下以为侧翼,苻坚亲率前秦军主力从长安进发,因人马众多,行动缓慢,前军与后军竟绵延千里。前秦大军倾巢而出,军数甚多,乃至“投鞭于江,足断其流” 。

面对汹汹南犯的前秦大军,东晋派谢石担任征讨大都督,谢玄为前军都督。二谢领命率8万“北府兵” 沿淮河西上,迎击秦军主力。同时派遣大将胡彬率5000水军驻扎水陆战略要冲寿阳(安徽寿县)。又任命桓冲为江州刺史,率十万兵马扼守长江中游各要冲,阻击姚苌的秦巴蜀军。

苻融率前秦先锋部队强渡淮水,一举攻克寿阳。秦军屯驻洛涧(今安徽淮南以东),人喧马嘶,声势浩大,旌旗蔽日,将硖石围得水泄不通, 率部前来增援硖石的东晋名将谢玄因畏惧秦军的兵势, 暂时驻扎在洛涧以东而不轻举妄动。

由于前秦军紧靠淝水西岸排兵布阵,晋军无法渡河,只能隔江对峙。谢玄心生一计,派使者泅渡过江去见苻坚,建议他挥师后退数里,让晋军渡过河去,两军来他个“光明正大”的生死决战。此计并不高明,也不合兵法逻辑,不料苻坚竟一口答应。或许苻坚自忖兵多将广,因此自信满满,近百万对数万,一人一口,吃也把他吃了。前秦诸将均反对后撤,但苻坚一意孤行,他认为大可以将计就计,大军稍稍后撤,待晋军半渡时用骑兵迅猛击之,定可大获全胜。苻融表示赞同,于是指挥秦军缓缓后退。

不想,被强征来的各族联军士气低落,一后撤就秩序大乱,阵势也被冲的七零八落。谢玄见时机有利,立即率8000精骑飞驰而出,趁乱强渡淮水 ,一上岸就向秦军发起猛攻。有晋军细作在前秦军阵后大喊:“秦军败矣,秦军败矣”!秦兵信以为真,争相逃命,后队践踏前队,一时溃不成军。秦军后卫不战自乱,引起整支大军的恐慌,大家丢盔撂甲,随之溃逃。

秦军不战而溃,自相践踏,伤亡惨重,“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因之而来。

苻坚等人也被乱军裹挟着往北狼奔豕突,他本人也被流矢击中负伤,逃到洛阳时一清点,近90万大军只剩余十几万惊魂未定的士卒。此役令晋军士气大盛,而前秦则士气大挫,对淝水之战的结局影响很大。

淝水之战后,中华大地上南北对峙的局面继续维持。东晋再接再厉,乘胜北伐,收复了大片黄河以南的失地,但好景不长,晋军因丞相谢安病逝和主帅谢玄遭晋帝猜忌被逼退隐而转为守势。以氐人为主体的前秦因淝水之战惨败而元气大伤,一蹶不振,苻坚于公元385年被羌酋姚苌所杀,各族纷纷举兵独立,北方重又陷入了四分五裂、战乱不断的混乱局面,先后有十个割据小国轮番粉墨登场。而南方以汉人为主的东晋则延续了数十年,直至公元420年被刘裕篡位,改国号为宋,也即“刘宋” 。遍地兵燹、攻伐不断的南北朝时期缓缓登上了历史舞台。

插图源于网络


铁马冰河wu

这场战争揭露了战争的真理之一。人多不一定必胜。

双方兵力对比

前秦苻坚军:25万先锋军队。苻坚率步兵60万、骑兵27万,共112万大军。
东晋谢安军:以谢安之侄谢玄为先锋,率领经过7年训练,有较强战斗力的“北府兵”
8万迎击秦军主力。

112万 VS 8万。看起来人多的一定赢。但这场战争揭露了战争的真理之一

人多不一定必胜

军人的责任是杀人,军队的责任是有组织的杀人。没有组织的军队算不上军队。

前秦战败有三点原因。

其一:连连征战,军民疲乏。

司马光曾经总结淝水之战时说:

“「坚之所以亡,由骤胜而骄故也。魏文侯问李克,吴之所以亡,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何故亡?对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御疲民,未有不亡者也。秦王坚似之矣」”

因为苻坚在北方连战连战,导致国内空虚,民生凋零,海内厌战,民众急需要修养。

其二:内部分裂

前秦统一北方太快,当时正值五胡乱华尚未结束,前秦以武力统一北方,时间不过只有六七年,还没有来得及消化北方的少数民族。

思想不统一,文化不统一,语言不统一,更重要的是,人心利益不统一。苻坚战死后,前秦随即分裂。

其三:东晋的北府兵战斗力远胜于前秦军的杂兵。

东晋的北府兵是经过长达七年训练的老兵,而前秦的军队是各个部落和少数民族临时拼凑的军队。军令就不能在最快时间传达、战略战术也执行不到位、前进撤退计划混乱、后勤困难、军力展不开。

其中兵力展不开是一个极大的问题。

军队作战并不是所有人达到一个地方,然后一窝蜂混战。百万军队,仅仅是调度就已经是非常考验指挥官的事情。通常古代战场容不下这么多军队,导致前军一旦溃败,后面的军队会不知所措跟着一起跑。

最后的结果就是淝水之战这样,仅仅是前军战术撤退就导致前军溃散。


【完】


奇缜君

一说到以少胜多的战役,我们最先想起的便是《三国演义》里面的官渡之战、赤壁之战。往往忽略了同样精彩的东晋与前秦之间爆发的淝水之战。对于淝水之战稍微熟悉的人,都会认为淝水之战,东晋取得胜利实属侥幸。这句话可以说是对的,也可以说是错的。如果单纯的看战场的形式,东晋确实是赢得侥幸。但是仔细的分析两国的国内环境,不难看出东晋的胜利又是情理之中。

骄傲的主帅,及时雨的间谍

淝水之战大概的情况是这样的:东晋谢玄带领大军与前秦大军对峙在淝水河畔。因为前秦大军临河布兵,谢玄便派遣使者到前秦大营说,前秦大军这样临河布兵是这算打长久之战。如果前秦大军想要快点解决战斗,就先退军一点点,然后晋军渡河过来,两军一决胜负。此时的前秦的主要将领都劝苻坚不要轻易相信晋军,可是苻坚想的是等到晋军过河的时候,再突然袭击。于是乎,下令稍作退兵,人马众多的前秦大军,因为命令下达不完整,后面的大军不知所措,与此同时事先已经反水的前秦大臣朱序在大军里面大喊“秦军败了”。一石激起千层浪,本来就不知所措的前秦大军真的以为大军已败,四处逃亡,踩踏而死者不计其数。而出来稳定军心的主帅苻融也在慌乱中被趁机过河的晋军给杀死。主帅已死更让前秦大军对战败深信不疑,就这样在骄傲的主帅跟及时散播谣言的间谍这些巧合的因素作用之下,号称80万大军的前秦输给了8万大军的东晋。可以说从战场形势上,东晋的胜利实属侥幸。

各怀鬼胎的前秦与上下齐心的东晋

前秦发动南侵战争的主要原因是:此时的北方已经被苻坚统一了,经过了数年时间的发展,自信心膨胀的苻坚自认为可以南灭东晋一统中国。然而他却忽视了他的丞相王猛的忠告:“晋朝虽然僻处江南,但为华夏正统,而且上下安和。臣死之后,陛下千万不可图灭晋朝。鲜卑、西羌降伏贵族贼心不死,是我国的仇敌,迟早要成为祸害,应逐渐铲除他们,以利于国家”。苻坚在没有彻底解决内部鲜卑、西羌的问题时,便出兵灭晋。而苻坚的80万大军里面,前秦嫡系兵30万,其他兵力50万,而在战斗中拖后腿的就是这些之前鲜卑、西羌的50万降兵。忽视了国内环境的苻坚注定会在淝水之战中失败。

反观东晋方面,此时东晋在一代名臣谢安的治理下,国泰民安,国力得到了极大的恢复。再加上谢玄吸纳了一大批从北方下来的流民,组成一支满腔热血的北府军。上下齐心的东晋在面对内部各怀鬼胎的前秦,取得淝水之战的胜利也算得上情理之中了。


看完朋友,记得随手关注苏子哦~每天都有精彩有趣的内容等着你~~~


苏子侃历史

说的复杂一点各种理由多的是,估计够一诺写半年了。但是这里还是简单点说吧。有一个重要的考证虽然没有什么历史依据,却超乎你的想象。


我们系数历史投入三十万人以上的战争,指挥将领打胜战役少之又少。不过是王剪,白起,韩信,几人而已。也就是说能够指挥三十万人以上队伍作战的将领为数不多,而这几位在人们心目中早就是战神一样的存在,我们在说几个三十万人以上的例子。首先是纸上谈兵的赵括,坑死了秦军40万。

第二个巨鹿之战,项羽五万对 40万,结果也是以少胜多。

第三个,曹操的官渡之战,还是曹操以少胜多。

第四还是曹操赤壁之战,结果曹操差点丢了老命。

第五夷陵之战,陆逊一把火把刘备直接烧死了。


从上面的数据我们不难看出指挥三十万人以上的大规模战争,对将领的军事才能的确是一种考验。

曹操虽然能够奠定统一的基础,但是其军事才能也只是二十万以下的战争,项羽虽然大破秦军,其军事才能也不可能达到三十万。刘备军事能力应该十万左右。至于苻坚的淝水之战,苻坚军事能力三十万未知能过与否,况帅百万人?


和风小筑主人一诺

关于前秦为什么失败?很多人都回答了。但我觉得好奇怪,你我几个连100人团队都没管过的屌丝都看得出来的原因。苻坚、王猛会看不清? 是什么原因让苻坚明知内部不稳,号令不一,还要在王猛劝阻、群臣反对之下前去攻打东晋? 苻坚真那么好大喜功,能统一北方吗?

我觉得问题还是在战争之前的内部形式。1)氐族人口太少了,压不住其他部族。苻坚的氐族其实战斗力并不强,能统一北方,基本是北方胡族暂时动乱后的捡漏而已。不是靠军事摧毁胡人部落的统一,说好听的是靠苻坚的“宽厚”暂时笼络了各部族。还比不上蒋介石形式上统一中国。

2)形式上统一北方后,军事上没有足够力量压服各部族,经济上仅靠关中不能养得起各部族。帝国本身就崩盘在即。

3)攻打东晋不过是苻坚在帝国崩盘前的垂死挣扎而已。希望借助战争消耗胡族军队,掠夺东晋财物人口补充自己。

4)但各部族也不是傻子。自己的部曲来的都很慢,苻坚都在前线了,各部族还木有集结到位。本阵士兵其实心理就有数了、惶恐了。后面才有风声鹤唳,怕得不是东晋兵,怕的是回家晚了,老窝被抄了。

5)后面的事实就是。各族保留了自己的军力,北方再次混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