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走完“兩萬五千里長徵”,爺爺14年只用三種方法幫孩子摘帽

  王佔富,吉林省前郭縣人,1998年為照顧患孤獨症的孫子而提前退休。退休前系中國科學院長春物理研究所幹部。退休後專職照顧斌斌,在和斌斌朝夕相處的日子裡,逐漸摸索出一套對孤獨症患兒有效的教育方法,使得患重度孤獨症的孫子斌斌現在不僅走出了孤獨,而且擁有了一技之長。斌斌爺爺將自己的心得體會寫成文字出版了《孤獨症的快樂療法》,帶給廣大孤獨症患兒家長以希望和信心。

  我有一個孫子,一個重度自閉症的孫子,他叫斌斌,我照顧了他14年。

六年走完“兩萬五千里長徵”,爺爺14年只用三種方法幫孩子摘帽

  斌斌四歲的時候被確診,那時候,他的情況很糟糕。他多動,坐不住板凳、吃一口沒等嚥下去就會在屋裡跑幾圈、哭笑無常、有自傷和攻擊行為、只有鸚鵡學舌和外星人語言、沒有主動語言、行為刻板、不聽任何指令。

  到了五歲時,他吃飯還要大人喂、穿衣要大人幫、走路不管車馬橫衝直撞、極嚴重地偏食,不能上託兒所幼兒園,又不能上機構訓練,需要專人看。

  他父母要上班,沒辦法我只能提前退休帶孫子。

  讓孩子開心,寓教於生活

  從此我和斌斌朝夕相處、形影不離。他跑,我跟他跑,而且讓他跑個夠;他跳,我讓他跳個夠;他喜歡玩蹦蹦床,我就每天領跳蹦蹦床;他喜歡坐小火車就讓他坐小火車;他喜歡扭大秧歌,不論嚴冬還是酷暑,風雨不誤,早晨四五點鐘就領他就扭大秧歌;七點多鐘回來吃完早飯,又出發到公園,或跳蹦床或坐小火車或騎木馬,一玩就是一上午;到12點鐘時好說歹說,連拉帶扯才能把他弄回家。吃完午餐我們睡一覺,在家裡再玩一會,就吃晚飯,吃完晚飯,他爸爸媽媽或我們一起領他出去散步,七八點鐘才回來洗漱睡覺。

六年走完“兩萬五千里長徵”,爺爺14年只用三種方法幫孩子摘帽

  冬天就每天領他逛大街,上午一趟,下午一趟哪怕是大年三十,也照樣逛蕩不誤。每天和他在家或走在路上、遊戲間隙的時候,我都不會忘記教他穿衣戴帽、吃飯喝水、如何大小便、和人打招呼、向大人問好、不能攻擊小朋友、遵守交通規則,教他數數、教他認門牌號、教他認牌匾、教他認阿拉伯數字、教他口算十以內加減法、利用公園裡的花草樹木教他辨認著色…….

  這些內容,我都順其自然地在生活當中、在遊戲當中教他,並沒有單獨拿出大塊時間教他。教他會了我當然高興,他不會我從不責備他,下次繼續教,當時也沒想到能教出什麼結果,有如只做好事不問前程的佛教徒心態。

  我是98年5月開始帶他,到02年7月整整四年多的時間,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地讓他自由自在地生活玩耍。只要是不損壞公私財物、不攻擊他人,不出大格,不論他有什麼要求,只要我們能辦到的我們都滿足他的要求,例如他喜歡玩鎖、玩醬油壺,給他買。他玩高興了我就趁機會教他東西、矯正他的行為。教點東西也都是在他閒暇時間、在他高興時候教的。

  六年走完了“二萬五千里長徵”

  自1998年我退休後,除少數有事之外,每天上下午都要陪孫子在街上行走兩個多小時,到人多的地方去、到公共場所去,合起來一天在外面行走就是四五個小時,行程幾十千米。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到2004年已經6個年頭了,我們最少也走完了一個“二萬五千里長徵”。紅軍完成長征後進入陝北,為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基礎,而我呢,通過陪走也把斌斌帶出了孤獨之門。

六年走完“兩萬五千里長徵”,爺爺14年只用三種方法幫孩子摘帽

  我們每天上午的行走路線是不固定的,有時在院子裡玩、有時去文化廣場、新民廣場、歐亞商都、南湖公園、東煤新村小區。而每天下午的這個時間,我們的行走路線是固定的,從同德路出來經過富苑小區、延安大路、新民廣場、工農大路、紅旗街、同德路北口、東煤新村,我們一邊走一邊背誦五筆字根歌謠、計算10以內加減法,興致所至,我想起什麼教他什麼,他能接受什麼就教他什麼。至於能學多少都沒關係,關鍵是他肯不肯跟我學。最後一站是物理所院裡,再玩1小時左右才回家。一個冬天天天如此。

  也許自我以後可能就要出現一個“陪走”的新療法,雖然這是我一時自嘲的想法,但進一步想想也不無可能。因為陪走可以散發患兒的鬱悶、調節患兒的情緒、可以增強患兒的體質、可以增長患兒的閱歷、可以增加患兒與他人交流的機會;同時也是教他知識的時機,例如教他認門牌號、認單位名稱、讀廣告、商家招牌,現在走在大街上幾乎沒有斌斌不認識的牌匾和廣告;還可以教他社會公德,如不要隨地扔垃圾、尊敬老人、做人的道理等的最好時機。

  中間到2002年7月的時候,我才開始手把手教他用筆寫字、用筆抄寫十以內加減法。開始的時候他不高興一天就寫一兩分鐘,就出去玩,出去散步。有時候實在不高興,就這一兩分鐘也不寫,從不打罵孩子硬逼孩子,帶他出去溜達溜達。慢慢哄孩子、慢慢引導孩子延長時間,十分鐘二十分鐘可以到一小時以上。從開始拒絕接受到勉強接受,最後變成他的自覺行動。2003年我讓他跟電腦學習小學課本,無論是語言和行為,孩子有了突飛猛進的變化,能給大人講烏鴉喝水、狼和小羊等故事了,跟從前比判若兩人。

  “陪走”是一種非常簡單、易行、有效的訓練患有孤獨症兒童的方法,無論是窮是富都可以辦到。

  順其自然,創造奇蹟

  在教新技能的時候,我對孫子訓練所用的方法歸納起來就是一種:順其自然訓練法。

  所謂順其自然訓練法,不是放任自流讓他自生自滅,而是要把他從家裡領出去,絕對不能把孩子圈在家裡。即使開始的時候孩子不願意出去,因為他心存恐懼,他害怕外面的世界、害怕生人,會用哭鬧來抵制,你也不能遷就他,這是邁出關鍵的第一步,開始的時候就得強行把他帶出去。

六年走完“兩萬五千里長徵”,爺爺14年只用三種方法幫孩子摘帽

  斌斌開始的時候,就是說什麼都不出去,硬把他帶出去幾次之後,到後來想不出去都不行了,他自己就張羅出去。因為外面的世界肯定比家裡豐富和精彩,總會有引起他興趣的東西,一旦有了他感興趣的東西,你再留他在家裡,就留不住了。只要他不攻擊他人、不傷害自己、不損壞公私財物、不違犯社會公德,就可以不加限制聽之任之,想幹什麼就幹什麼。要吃的就給他買吃的,要玩就讓他玩到他盡興為止。

  例如,斌斌在長春解放紀念碑的大平臺上東一趟、西一趟地瘋跑,足足在公園裡跑了一個夏天,一跳就跳了一個夏天的蹦蹦床,一個夏天的騎自行車,扭了將近一年半的大秧歌……這些活動都是建立在他自覺自願的基礎上的,比你強迫他用設備去做感覺統合訓練效果要好得多,跳蹦蹦床、扭大秧歌、騎自行車哪一項都是訓練他感覺統合的最佳的活動項目。

  當然,我不是說那些訓練設備不好或沒有用,而是說不能不管每個孩子的具體情況,千篇一律都做一樣的訓練。有些孩子對有些設備本來就懷有恐懼心理,你再強迫他去訓練,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反而會給孩子帶來新的恐懼情緒,這也許就是許多孩子雖然經過長期的訓練,但效果並不是那麼明顯的原因所在。

  在參加這些活動的時候,斌斌必須和眾多的小朋友、成年人、老年人接觸,他不和人家說話,人家和他說話,他不和人家交往,人家和他交往,就會有許多不同的語言給他。再加上我時時刻刻耳提面命地教導,久而久之,耳濡目染,他就能回答陌生人的問話了,就能主動用語言向家長提出一些要求了。語言和社交能力都得到了提高和增強,同時也化除了他身上不少的野性和刻板、固執的習性,使斌斌有了質的變化,因此我稱之為順其自然訓練法。

  到2004年底,除算數外,其他東西雖然慢點但都能教進去了,他不僅學到了一定的文化知識,會操作電腦,生活自理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如:刷牙、洗臉、穿衣服、系紐扣、打繩結他都學會了,還能主動幫大人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如:刷鍋、洗碗、收拾魚,幫報紙發行員往樓上各訂戶送報紙,可以說這為以後的進一步訓練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4年的干預迎來“脫帽”

  2007年五一節,我家來了一位5歲的小客人,大人都忙於自己手頭的事情,搓麻將的搓麻將、閒談的閒談、看電視的看電視、做飯的做飯,也就很少有人照顧他,他就纏著斌斌,一會讓斌斌跟他捉迷藏,一會拉著斌斌開火車(或他在前斌斌在後、或他在後斌斌在前,手牽手,嘴裡發出吭哧、吭哧火車的動靜),一會去陽臺看熱鬧。雖然每個活動開始的時候,斌斌都是被動的,但他都能配合小弟弟,小哥倆玩得熱火朝天的。

  最最令人驚奇的是:不知什麼時候開始,陰面房間裡傳來:“3+2=幾?5-1=幾?”斌斌教小弟弟數學的聲音,開始我還沒聽到,是斌斌爸爸喊我:“爸!你快聽,斌斌在教張愉新數學呢!”我一聽可不是嗎。

  過了一會又聽斌斌說:“握筆的姿勢不對,我手把手教你寫。”我扒門一看,果然是張愉新手拿鉛筆,斌斌把著他的手在寫字。

  當時我的心裡就一震,這哪裡是一個自閉症的孩子,這分明就是一個正常兒童的舉動。14年來,他什麼時候和小朋友這麼玩過?而且玩得有模有樣,很有大哥哥的樣,又像一個家庭小教師。斌斌這次可是真好了,他是真正地走出了孤獨。一個孤獨症兒童不是非得念大學、讀博士才算是康復。他要不但能和大人交流,而且還能和小朋友交流、玩耍,能接受教育,能夠掌握一定的文化知識和技能,能夠參加集體勞動。

  什麼是孤獨症兒童康復的標準?

  這不就是孤獨症兒童康復的標準嗎!

六年走完“兩萬五千里長徵”,爺爺14年只用三種方法幫孩子摘帽

  一時間把我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了,呆呆地只顧著看小哥倆學習的場面了。斌斌的表姑(張愉新的媽媽)也過來看,說:“趕緊給他倆照下來啊。”一句提醒了我,我趕緊拿出像機拍了幾張,又讓斌斌爸爸拿出錄像機錄了幾個鏡頭。

  斌斌是個重度孤獨症兒童,經過訓練都能康復,說明大部分孤獨症患兒經過長期的訓練,都是可以康復的。那些認為孤獨症不可康復的衛道士們,你們如果不相信我的訓練成果,可以前來考察。

  所以我在這裡告訴星爸、星媽們:孩子得了孤獨症並不可怕,可怕的是我們對孩子沒有耐心、沒有信心。有耐心,才會有一顆平常心,不溫不火,靜下心來訓練孩子;有信心,才能有鍥而不捨的精神、堅忍不拔的意志,百折不回地堅持下來,最後都能取得成功。

  斌斌六歲以前不言不語,沉浸在自己世界中,時常哭鬧發脾氣,對任何指令都無響應。可是,在爺爺耐心的陪伴下,讓孩子的在需求滿足的情況下平穩了情緒,在一起散步的過程中去認識世界,在接觸外界的過程中見縫插針地學習。14年過去了,靠著這三個方法,斌斌在很多方面都趕上了同齡的孩子:能夠自由會話,能與他人互動,還能遵守社會規則,並能照顧好自己。雖然他還存在不足,這樣的進步足以讓爺爺欣慰。這是堅持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