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为了富国强兵,为何苏轼和司马光极力反对?


屠龙有术

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十一世纪最重要的事件之一。要讨论苏轼和司马光为什么极力反对王安石变法,我们首先要了解变法的主角、背景、要解决的问题、经过和影响。

王安石变法的真正主角,是宋朝第六位皇帝宋神宗,是他反复做王安石的工作,让王安石牵头组织变法。然而,变法失败,大家都将变法带来的不利影响的这笔帐,算到了王安石的头上,印证了刘邦那句名言:“有善归主,有恶自与。”这是不公平的,也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那么,宋神宗为什么要变法呢?这是因为北宋经历太祖、太宗、真宗、仁宗、英宗五朝,再至宋神宗时期,已经发展了一百多年,这如一台机器,用了百多年,自然已经老化,吃国家的公务员队伍越来越庞大,人员越来越众多,财政入不敷出,周转不畅,国家机器就转动不灵了。同时,还有内忧外患在掣肘着这个本来就有点转不灵的国家,比如北方的辽国,西边的夏国,有的要输岁币,有的时时骚扰,打打停停,不堪其扰。国内呢?有些活不下去的老百姓开始造反,比如,四川的王小波和李顺的起义,就发生在这一时期。

你说,宋神宗继承了一个这样庞大的国家机器,却是个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烂摊子,你说他急不急?加上,宋神宗继位时还未满二十岁,正是意气风发想干大事的时候,所以,他赶快把王安石从地方调到京城,先任副宰相,再任宰相,让他负责变法,变法在熙宁年间,故史称“熙宁变法”,因王安石是牵头者,又称王安石变法。

王安石变法,他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充实国库、加强军备、发展农业、增加农民收入、限制土地兼并等等。针对这些问题,他推行了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税法、农田水利法、保甲法、将兵法等等。这些改革措施的推行增加了政府收入,抵制了土地兼并,加强了军队建设,促进了农业发展。

那么,这么好的改革,苏轼和司马光又为什么极力反对呢?这是因为,改革虽好,但在推行改革措施的过程中变了样,好心办了一点不好的事情。比如,推行青苗法,就是政府成立一个国家银行,春耕前借款给农民买种,秋收后农民还本付息,好吧?但是,本来自愿的贷款,在推行过程中变成了强迫贷款,而且利息很高,这就非但没减轻农民负担,反而增加了农民负担,让老百姓有怨气。

再比如募役法,就是将原来按户轮流服政府差役,改为由政府雇人承担,不愿服差役的农民按贫富交纳不等的免役钱,地主官僚也要当差或交钱免役,后来清朝的官绅一体当差纳粮,就是募役法的翻版,目的是使老百姓从役事中解脱出来,保证农业劳动时间,促进农业生产。但问题是,一方面,农民倒不少服差时间,就是没有钱,所以反而加重了负担。这一方面,地主也不例外。而另一方面,原来当官的都不用服役,现在你王安石变法要交免役钱,这无形中得罪了好多地主官僚。

苏轼和司马光反对的,主要也是这些。最关键的是,王安石变法不仅得罪了苏轼和司马光,更得罪了以他们为代表的地主官僚阶层,这无异于将自己打入了另类,陷入了孤立,因此最后导致变法失败。


帝国的脸谱

王安石变法以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挽救宋朝政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是中国古代史上继商鞅变法之后又一次规模巨大的社会变革运动。变法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充实了政府财政,提高了国防力量,对封建地主阶级和大商人非法渔利也进行了打击和限制。但是,变法在推行过程中由于部分举措的不合时宜和实际执行中的不良运作,也造成了百姓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如保甲法和青苗法),加之新法触动了大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所以遭到他们的强烈反对,元丰八年(1085年),因宋神宗去世而告终。

宋朝冗员冗兵冗费使得大宋积贫积弱,内外交困,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大批农民丧失土地,兼之富豪隐瞒土地,导致财政收入锐减,出现了立国以来少有的财政赤字,"百年之积,惟存空簿"。

从王安石的青苗法推行,老百姓就被强制纳税,说是农业改革,实际上就是百姓向国家“贷款”,并以高年利率收税。再说王安石的市易法,说是经济改革,本质确是政府用低价收购滞销产品,然后卖给商家,收取交易费和存放费,这样的后果就是大批的商户纷纷倒闭。还有王安石的免役法,本意是让不想服役的人用钱来换取服役,然后政府再用这笔钱雇用其他百姓服役,在当时执行的时候,又增加了附加税。

司马光多次写信给王安石,极力为旧制度辩护,要求停止变法,说调整国家的行政结构,是侵夺原设官吏的职权;派人到各地推行新法,是生事扰民;整理国家财政收入,是与民争利;不接受劝告,是拒谏。他还指斥王安石“弃先圣之道,违天下之心”,使天下“纷纷扰扰”。

王安石变法的结果就是许多平民百姓都饿死,苏轼在扬州的时候就看到因变法造成的了惨剧,连扬州都伤亡过半,并劝其不要做“逆人情之事”,而要“使圣人之道焕然复明于世”。

之所以,引起苏轼和司马光等人的反对,主要是其改革方式太过于粗糙,改革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又无法善后,导致民怨载道,直接引起了内部矛盾,这是遵守旧制的保守派是不能接受的,你要改革可以,但是你不能把国家改没了,也即是说在改革方式上,王安石和保守派是有分歧的,这也是保守派对王安石不满的地方,因为其并没有很好地结合当时的实际,政策没有落地的保障,单纯追求国家的富强而忽略短时间内人民的负担之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