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內酒店收回經營管理權,喜來登、希爾頓率先撤牌

近日,有消息稱,萬達集團計劃解散和外國連鎖酒店管理集團的合作關係,獨立經營旗下約10家豪華酒店,並打算獨立經營未來所有開業的新酒店。引發了業界對國內酒店業“中國業主+外國管理團隊”管理模式生變的關注度。

事實上,從2017年虹橋喜來登換牌為虹橋錦江以來,希爾頓、洲際等外資高星酒店品牌在國內一線城市不斷上演“撤退”戲碼。反觀國內酒店集團,華住、錦江、首旅則在各自完成兼併重組後,不斷嘗試中高端酒店佈局,並紛紛收回原來交由外資管理的酒店。

外資酒店遭遇換牌“危機”

外資酒店最早進入中國市場時,趕上了國家政策和市場福利的雙利好,形成了“中國業主+外國管理團隊”的管理模式,市場上多數外資酒店都是以輕資產特許經營模式存在。外資酒店管理團隊也為中國業主帶來了客源優勢、管理經驗,給內資酒店早期發展提供了借鑑。

隨著民族資本崛起,消費結構改變,國際酒店的優勢逐步消失。根據長江證券調查的數據顯示,外商投資的限額以上住宿企業數量佔比從2004年的4%左右降低到2016年的2%左右,市佔率縮水一半;此外,外商投資企業的營業額同比增速表現也明顯低於行業平均水平,2013至2016年連續出現同比下滑。

國內酒店收回經營管理權,喜來登、希爾頓率先撤牌

中國旅遊研究院副研究員楊宏浩指出,早期國際品牌的優勢在於品牌美譽度高、服務品質高、運營管理系統效率高,以及其可以帶來大量國際客源等。但隨著酒店市場結構的變化,這些優勢逐漸消失或不再重要。

國內酒店收回經營管理權,喜來登、希爾頓率先撤牌

當然,除客源因素外,還有培育自身品牌發展的需要。錦江集團負責人此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上海靜安希爾頓更名為靜安崑崙大酒店後,管理公司變更為錦江集團旗下的錦江首選酒店管理公司,成為錦江集團自己開發、管理、培養品牌的五星級酒店。

換牌降低運營成本

此前國內業主委託國外集團進行管理酒店的模式,基礎設施建設投入費用、國際品牌管理費用過高。此前威斯汀酒店公開的資料顯示,2017年該酒店業主方支付給國際品牌的基本管理費和獎勵管理費共1840萬元,約佔酒店營業收入的6.1%,另外還有市場推廣費和分銷系統及預訂服務費。

相比之下,內資酒店管理公司的管理費用低了不少。從國內南京金陵酒店管理公司的年報可以看出,該公司目前擁有連鎖酒店136 家(其中五星級120家,四星級16家),經過換算後,2017年,酒店管理平均每家酒店收取的管理費約為60.99萬元,營收佔比1%左右。與外資酒店相比,內資酒店管理公司的費用顯然更低,在土地成本控制難度加大的背景下,很顯然,內資酒店投資回報期更短。

國內酒店收回經營管理權,喜來登、希爾頓率先撤牌

但換牌之後內資酒店呈現出的問題也不容小視。在今年初萬達索菲特更名為萬達文華後,有不少用戶反映了服務水平降低、設施老化等問題。隨著外資酒店管理公司撤牌,酒店內提供的不少用品也進行了更換,其中,浴品由國際知名品牌Lanvin換成了不知名產品,也讓不少客戶感到不滿。

行業格局重塑

雖然酒店換牌後可能出現諸多“不適”,但隨著國內最早一批五星級酒店與外資管理公司的30年管理合同到期,換牌可能成為眾多外資酒店不得不面臨的生存現狀。

面對換牌危機,外資酒店開始尋求更為本土化的生存方式。不少國外品牌選擇依託中國合作方來進行自身版圖擴張,這實際上是一種特許經營模式。以洲際酒店為例,2016年5月,洲際酒店宣佈開放智選假日酒店的特許經營;2017年11月,宣佈將對皇冠假日酒店及度假村在中國開放特許經營模式。在特許經營模式下,酒店的業主方可以自行組織團隊管理,並擁有該品牌背後相應的所有知識產權。

另一種方式就是內資酒店以對外投資的方式與海外品牌合作。根據企業年報,華住和雅高達成合作以來,在本土資本的助力下,雅高酒店在國內擴張提速,酒店數量從98家增長到149家,增加52%左右。5月15日,華住在一季報中透露,公司已經拿到雅高4.5%的股權,目前擁有雅高旗下美居酒店、宜必思酒店及宜必思尚品酒店的特許經營權,美爵酒店及諾富特酒店的共同開發權,完善了其中高端酒店的佈局。

國內酒店收回經營管理權,喜來登、希爾頓率先撤牌

外資酒店試圖本土化轉型,對於內資酒店實為利好。長江證券分析師表示,中外酒店集團的合作將充分發揮各自優勢,在“市場+品牌”、“經濟+高端”、“國內+海外”三個方面形成優勢互補,國內酒店公司將顯著受益,在分享國內市場蛋糕的同時,獲得海外合作伙伴的幫助向海外進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