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雌生殖這種行為是否可以在人類中產生?

勿忘幸福的味道

目前沒有發現在自然狀態下有任何哺乳動物可以發生孤雌生殖,當然人類更沒有。

過年期間鬧得沸沸揚揚的那種孤雌生殖小龍蝦


所謂的孤雌生殖就是指在兩性生殖生物範疇內,某些特殊情況下,雌性自己就可以獨立產下完整後代。


在生物界,孤雌生殖發生最為頻繁的應該是植物圈裡,動物界裡的昆蟲也常常發現孤雌生殖,比如我們熟悉的蚜蟲,它在夏天的時候就是孤雌生殖,但是到了冬天又會回到兩性繁殖;蝗蟲也擁有孤雌生殖的能力。



更為高等一點的脊椎動物裡,魚類被發現有不少孤雌生殖的案例,但絕大多數都發生在人工飼養環境下,比如泥鰍就偶爾會發生孤雌生殖,部分鯊魚和鰩也有發現,尤其是櫛齒鋸鰩,這是第一種被觀測到在自然狀態下也可以孤雌生殖的大型軟骨魚類;兩棲類裡的例子也非常多,許多蛙和蠑螈都被發現有這個能力;爬行類的不分蜥蜴(包括科莫多巨蜥)和蛇也可以孤雌生殖。恆溫動物裡,人工飼養環境下的鳥類的孤雌生殖例子比較多,比如鴿子,火雞和家雞都被發現過有孤雌生殖的案例。


櫛齒鋸鰩


哺乳動物在自然狀態下還未發現孤雌生殖案例,甚至你正常圈養它的話,它在人工環境下也不會出現孤雌生殖。但如果通過刻意的人為的刺激,比如改變溫度光照滲透壓之類的,還是可以在實驗室裡實現個別哺乳動物的孤雌生殖,在上世紀30年代就可以實現兔子的孤雌生殖,現在也實現了實驗室狀態下小白鼠的孤雌生殖。


但是我們要看到,這幾種哺乳動物的孤雌生殖,都是實驗室條件下刻意為之的,並不是動物們的自然狀態,而人類的生殖比兔子還是要複雜很多,又不可能在人體身上進行這樣的實驗。在自然狀態下並沒有可能。


一個男人在流浪

孤雌生殖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種的生殖現象,指的是動植物的卵子不需要受精過程,就能單獨發育成後代的生殖方式。

可以說,目前在人類中是不能產生,為什麼呢?

對於大多數可以孤雌生殖的動物來說,它們並非“不近男色”,如果有雄性個體存在,它們會選擇有性生殖。也就是說,在它們的世界中,男性可有可無,真正實現那句話“沒有男人,照樣生娃”。

最為人知的孤雌生殖的動物就是蜜蜂。蜜蜂群體是一個神秘的組織,一個蜂巢成員大致分為:蜂后、雄蜂、工蜂。它們各司其職,有組織、有紀律。

在蜂群中,蜂后的地位最高,它的主要任務是生育,每天可產2000粒卵。蜂后雖然也與雄蜂交配,但是卻能產下受精和非受精兩種卵,前者發育成蜂后或者工蜂(由餵養幼蟲的不同食物決定),後者則發育成雄蜂。

蜂群只有在每年的固定時期內才培育少數雄蜂,它們的存在只是為了和蜂后交配,不做任何事情。

孤雌生殖好像很方便,卻存在兩大缺點:

缺少基因多樣性。物種繁衍如投資,不能把雞蛋都放在一個籃子裡。所謂治世求穩,亂世求變。孤雌生殖,基因缺少多樣性,趕上了盛世可以大賺一筆。相反,如果生在“亂世”,缺少變通可能導致全軍覆沒。越亂的環境,越需要有基因多樣性,因為你不知道哪種基因是適合環境的,所以各種可能性都得試一試。有性生殖能夠增加基因的多樣性,父母的基因在孩子身上重新組合,互通有無,取長補短,有利於後代繁殖生存。

(以上問題答案由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的趙序茅整理而成)


中國科普博覽

我在這裡只談談個人看法,我認為是不可行的。因為孤雌生殖會帶來兩個大的方面的問題。一是基因多樣性降低,而是有益的基因突變不容易迅速擴散。

基因多樣性降低對於高等動物來說是很要命的問題。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當年歐洲流行黑死病的時候,很多人死去,但是確實也有不少人什麼事都沒有。原因就在於人類的基因多樣性,有些人對於黑死病沒有抵抗力,但是也有不少人又抵抗力啊!進一步說,假如人人都是羅納爾多,那麼誰來當科學家,假如人人都是楊振寧,那麼誰來當文學家呢?正是人類的基因多樣性,保證了人類種群的延續個社會進步。

高等動物也存在基因突變,而且有時候是非常棒的基因突變。在人類進化的過程中,又很多次巨大的飛躍都是因為基因突變。人類的語言能力,邏輯思考能力,記憶方式的改變等等,都是基因突變引起的。舉個例子吧。考古學家曾經發現過一個十萬年前的鴕鳥蛋殼,經過了人類的加工,可以用來儲存水。看似一件不太複雜的事情,對於人類的發展卻有著非凡的意義,這說明人類發生了基因突變,大腦具備了想象力,這是其他類人猿,甚至是當時的其他人科動物,比如尼安德特人所不具備的。正是這一改變,使得人類擁有了長足進步,成為地球的王者。假如人類是孤雌生殖動物,那麼有益的基因突變就難以保留下來,至少很難在種群中擴散。原因很簡單,雌性個體繁殖能力有限,但是雄性個體卻擁有非常強大的繁殖潛力。通過有性繁殖,個體之間可以進行基因交流,把最有益的基因整合在一起,促進了整個人類的進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