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昌起义后,清朝廷为什么非要用袁世凯不可呢?

baluxul

所谓英雄造时势,时势造英雄,袁世凯得以出山除了当时的历史条件下,还有就是袁世凯的为出山充分准备着。上天总是眷顾时刻准备着的人,在清政府和袁世凯之间可谓是经过了很多斗争的。

1908年慈禧太后和光绪死了,年幼的溥仪做皇帝,他的父亲载沣当摄政王,可以说载沣是清朝的实际权力的第一人了。年轻气盛的载沣就想杀了当时的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袁世凯。当时清政府是不相信那些汉族的权臣,想把兵权抓在皇族的手里。载沣就想出了一个计策,以召袁世凯进宫见驾,让袁世凯坐上早已经做了手脚的椅子上,让袁世凯出丑,然后以君前失礼的借口诛杀袁世凯。当他这个幼稚的想法在皇族人员内阁会议提出的时候,所有人都反对,杀一个大臣,会导致兵变,谁能保证不出事啊!无奈的载沣只好放弃这个想法,随后他以袁世凯有足疾的理由,把袁世凯革职赶回老家河南养老去,其实袁世凯腿脚是有点痛风病,也没有做不了官的地步,说白了载沣就是找个借口让袁世凯净身出户,赶出权力的中心。

袁世凯之所以让载沣忌惮又不敢直接杀他,就是因为袁世凯一手训练出来的北洋新军。清政府中日甲午海战过后,开始建立新式的陆军。袁世凯从1895年到1905年这十年间,袁世凯在天津小站为清政府培养了六个镇的北洋新军,而袁世凯用各种的手段让新军的将领都变成了袁世凯的心腹,新军只听袁世凯的命令不听清政府的命令,刚好在1905年的漳德操演的过程中,扮演北洋军队对手的刚好是武昌起义的那支湖北新军,北洋新军在演习中大胜,被誉为中国最强军队。

回到河南养病的袁世凯并没有淡出政治活动,他用老家设计的电台和自己的亲信电报来往,很多朝廷的人包括革命党人去探望过袁世凯呢,其中就有宋教仁。袁世凯在他们离开的时候都会送钱或者金条给他们。在这三年的养病中,袁世凯可以说并没有离开权利中心。

1911年十月十号武昌革命起义,各地纷纷爆发革命起义,各个省份相继独立,清政府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了。既然革命爆发,清政府就派兵镇压啊,载沣当然想到了这个事情,他找来找去,才在皇族的人员中找到唯一一个懂军事的人就是陆军大臣荫昌。找的军队只能是北洋新军了,因为整个清政府,能打仗的只有北洋新军了,什么八旗军队如同废物,根本靠不住。荫昌坚决不去,因为北洋新军自己指挥不动,只有袁世凯才能指挥啊。再者这个时候内阁总理大臣奕劻也全力劝说要启用袁世凯,因为奕劻早已经被袁世凯用十万两白银收买了。到了这个时候,载沣没有办法,只好给袁世凯发去一封任命电报,委任袁世凯为湖广总督立刻上任去剿匪,不得推辞。袁世凯一看,就一个湖广总督,什么权利也没有,这是求人的态度吗?袁世凯以养病的理由坚决不去。载沣很无奈,只好请袁世凯的好友徐世昌去劝说袁世凯出山。袁世凯和徐世昌密谈三天,合计算计了载沣,徐世昌拿着袁世凯开出的六个条件回到北京,载沣看了条件气疯了,他本想不答应,但有什么办法呢,大势所趋,情势所逼,载沣已经没有了谈判的筹码了,清政府不被袁世凯所灭就是被革命党人所灭,只好启用袁世凯了,希望袁世凯的人品能好一点吧!终于载沣任命袁世凯为钦差大臣全权统领所有前线的军队和政务。袁世凯在1911年十月三十号正式出山,去到前线的袁世凯并没有用心用力去打革命军,而是个革命军联系了起来,最后和南方的革命政府来个南北议和,最终把清朝埋葬在历史的尘埃中。

其实清政府任用袁世凯,那是必然的结果,除了袁世凯的能力和手段之外,清政府自己不争气,遍观那些满清皇族人员有哪个是有出息的,不是溜鹰逗狗,就是好吃懒做,腐败无能,这样的人能干出事情啊,自己无能就不要怪别人啊!历史的风云变幻总是留给那些有能力和时刻准备的人啊!


历史神秘人282698251

回答这个问题,把袁世凯和曾国藩对比起来看,也许就更清楚了。

当年,清廷对曾国藩是既用又限,掣肘比较多,好几次把老曾惹得很生气,差点甩手不干。清廷之所以这样用曾国藩,原因之一是除了曾国藩,还有其他人可用,而且湘军也不是清政府唯一依靠的军队。到了武昌起义的时候就不同了,清政府几乎只有北洋军队可用,而且也只有袁世凯一人可用。

当年,彭玉麟等曾劝曾国藩做皇帝,说出了“东南半壁无主,老师岂有意乎”之类的话,但曾国藩拒绝了,还把湘军裁撤了不少,以示对朝廷没有二心。老曾之所以“自废武功”,与他读书太多有很大关系,已经被洗脑了,忠君思想深入骨髓。但袁世凯不同,不喜欢读书,被强迫读书也读得不好,脑子里更多是实用主义。所以,同样是对清廷,袁世凯在戊戌变法的时候出卖了谭嗣同,在武昌起义后却杀死了清廷,就是因为自己实力膨胀了,而清政府则衰微了。

尽管当年袁世凯站在了慈禧那边,但也看出清廷已经步入暮年,所以在小站练兵的时候,非常注重培养个人势力。在教育官兵时,经常灌输这样的思想:是他袁世凯给了大家饭吃,以后大家都要为自己卖命。在这一点上,袁世凯比曾国藩和李鸿章走得更远。对袁世凯的野心,清廷不是没有觉察,比如摄政王载沣就发现了,并且把袁世凯贬出朝廷,企图隔断其与军权的联系。

武昌起义后,袁世凯在小站练兵时对军队的私有化教育开始发挥作用。冯国璋率兵南下,专门去河南拜会了袁世凯,得到6个字的指示:“慢慢走,等等看。”结果统帅荫昌根本指挥不动北洋军,迫使清政府起用袁世凯担任副统帅。袁世凯知道清廷在让步,但不满足于做副手,于是与徐世昌合作了一场双簧戏,让老徐传话给清廷:还是叫荫督师赶快赴前线吧,没有袁世凯不见得就不能打仗。

这简直是赤裸裸的要挟,但清廷忍了,没办法,得解决燃眉之急,把湖北的革命火焰扑灭再说。可以想见,如果袁世凯一鼓作气把湖北革命军灭了,下一个被灭的就轮到他自己。所以,他利用革命党为筹码一步步把清廷逼到墙角的做法完全可以理解,否则不是清廷死,就是他袁世凯死。


脑洞大开的历史

  我们先来看看晚清的军事力量构成,在鸦片战争时期大清军队仍然是老套路,绿营+八旗,绿营大概有六十多万,满蒙汉八旗总数约二十万,其中八旗约一半兵力驻扎在京师附近,另四分之一驻扎关外。

等到天平天国时期,绿营在南方是一触即溃毫无战斗力,太平天国短期内就夺得江南大片领土,于是这时候曾国藩团练起家的湘军就走上了历史舞台,成为清军主力,人数将近三十万,湘军攻破天京,灭亡太平天国后,曾国藩为了免受猜忌,随即解散了湘军。而八旗军最后的精锐-僧哥李沁的满蒙八旗则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在八里桥被英法联军团灭。

但是帝国还需要军队来维持怎么办呢?从湘军脱胎出的淮军在李鸿章的控制下成了1860到九十年代的大清主力军,李鸿章将洋务运动的成果重金花费打造这只军队上面,让其装备近代武器。没想到到了1894-95年,淮军在甲午战争中的表现可以说是糟糕透顶,中看不中用,被日军吊打。

淮军的失败让清廷意识到,军队不是仅仅换条枪就能提升战斗力的,必须对军制进行改革,于是开始探索新军之路,起初只是小规模的试验。

  1894年底,清政府接受李鸿章的德国军事顾问建议,在天津小站编练一支新式陆军,称“定武军”,后由袁世凯接管定武军,并加募步兵2000人,骑兵250人,将其扩充到7000人,改名为“新建陆军”,完全依照德国营制、操典进行训练,聘用德国军官充任教习。这股军队后来发展成为北洋六镇(北洋新军),为清末陆军主力。

 1904年,清政府为进一步统一军制,将全国划分为三十六镇(军区),将军队编为常备军、续备军、后备军。后因武昌起义爆发,只成立了二十六镇,总共兵力十六万,

这二十六镇里面只有袁世凯的北洋六镇建制完整,兵力约12万,除此以外湖北新军约有两万人。其他都是有名无实。

由于袁世凯一直以来担任新军督办。主要军官都是袁世凯一手带上来的,而且多为袁世凯亲友、北洋武备学堂毕业生,都是其心腹,唯袁世凯马首是瞻。

所以造成了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的时候,北洋新军作为清朝主力一家独大,新军还不听中央调遣,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

 


脑洞局长

在清末,清朝军队主要为绿营和八旗,而驻防八旗和绿营在太平天国起义中基本被打光,京营八旗腐败,毫无战力可言。湘军和淮军灭了太平天国后被慈禧解散。到武昌起义时只剩下袁世凯的新军了。

袁世凯利用新政时期急剧扩张的军事政治实力,彻底渗透了整个大清政权,爪牙遍布。

袁世凯是北洋新军的创始人,曾奉清廷的命在天津小站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西方国家的军队训练北洋新军,采用新进的军事武器、制度和严格的准入门槛。在他的训练下这支新建的军队后来居上,成为清廷的大杀器。

另一方面袁世凯在新军中大力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把忠于自己的老部下安插在新军中;大搞裙带关系,笼络新军中的高级将领。袁世凯把自己的干女儿嫁给了段祺瑞,把自己的亲女儿嫁给了曹锟的儿子,让自己的儿子娶了黎元洪的女儿。北洋新军中的高级将领大部分都跟袁世凯存在亲戚关系。

对新军士兵,袁世凯双管齐下。在物质上给与士兵丰厚的待遇,新军士兵普遍比其他清朝部队的工资要高几倍,而且工资是袁世凯这边直接发而不是军级长官。在精神上袁世凯对他们灌输绝对服从自己的思想,“士兵只知袁宫保,不知大清朝”。

通过如此手段,袁世凯从上而下的把北洋新军训练成了“袁家军”,以至于辛亥革命时,清廷根本无法调动这支军队去攻打革命军!

武昌起义时,清廷派宗室荫昌统领新军,但新军军根本不听指挥,拒不出发,可笑这荫昌竟然还是陆军大臣,最后不得不请袁世凯出山。当时新军威名在外,清廷内又没有能抗衡袁世凯的大臣,加上初期南方革命军群龙无首,趁着这千载难逢的机会,袁世凯逼清帝退位,窃取革命果实。


历史观

关于袁世凯,陈词滥调已经太多,这里用几个故事来说明辛亥年为何非袁世凯不可。

据说,在武昌起义爆发后,陆军部尚书荫昌领旨率军前往湖北镇压时,其身穿长袍马褂,脚上却蹬着军用长靴,简直就是个“三不像”。

这时,旁边有人向他恭贺大任,荫昌眉头一皱,说:“嗐,我手下一个兵都没有,朝廷让我去湖北督师作战——您说说,我这是用拳打啊,还是用脚去踢呀?”

荫昌还算有先见之明,北洋军大都是袁世凯的旧部:统领冯国璋就不用说了,下辖第六镇的统制李纯、第二镇的第三协协统王占元、第四镇第八协协统陈光远,一个个都不肯用命。

据说,冯国璋南下路过彰德时,袁世凯曾对他面授机宜:“慢慢走,等等看”,而之后北洋军也确实是按此执行的,荫昌这光杆司令哪里指挥得动!?

而据当时在京为官的曹汝霖回忆,“当兵谏电到之日,亲贵大员眷属,纷纷逃往天津,京津火车拥挤到无立足之地,人心之乱,于此可见”。

同样在京为官的颜惠庆也在回忆录中称,“清廷大臣,不是宿命论者,就是失败主义者,早已是外强中干,色厉而内荏。烽火未起,官员们已准备投降了,更何况既不了解各省实情,又未经历战事,因此,他们惶惶然不知何去何从”。

京师一片恐慌,官员们如同惊弓之鸟,神经质到了无法想象的地步。

颜惠庆举了个例子,某次外务部高级官员在讨论严峻的局势,部内主管电报的司员面如土色的冲进来报告,说无法收到天津总署衙门的回电(当时盛传革命党要攻打天津),与会官员惊恐万状,纷纷喝令套车回家。几分钟后,那位司员又来报告,说与天津的电报联络已恢复,刚才无人作答,是因那边的电报员如厕去了。

而袁世凯出山后就不同了。11月13日,在前线督师的袁世凯回到阔别三年之久的北京。 据颜惠庆回忆:

“袁世凯抵达北京后,满朝文武,人心顿行安定,仿佛又恢复了元气。这充分显示出主政有方,处事决断的袁世凯在朝中所享有的不一般的威望”。

三天后,新一届内阁成立,袁世凯的亲信赵秉钧、王士珍、严修等分掌民政部、陆军部、度支部等重要部门,清廷的朝中局势稍稍安定。

由此可见,袁世凯最后成为辛亥年局面的收拾者,并非偶然。


坑爹史册

因为当时唯一能够镇压起义军的,就是北洋军。而北洋军的将领都是袁世凯的铁杆心腹,除了袁世凯,无人能够指挥得动。

真有这么玄乎吗?就是这么玄乎。这一切,全依赖于袁世凯独特的练兵技法。当初在小站练兵时,袁世凯左手拿着刀,右手拿着官印,听话的就有官做,不听话的就砍脑袋,从而把“袁世凯”三个字深深地刻入了每个士兵和将领的脑子里,让他们只知袁宫保,而不知清廷。所以,除了他袁世凯,无人能够真正指挥得动北洋军。

事实上,武昌起义爆发时,袁世凯正被罢官在家,蛰伏安阳,静待时机。在罢官的三年中,袁世凯表面上不问世事。实际上,他和北洋军的将领们一直暗中联络着。朝廷下令北洋军南下时,北洋军得到袁世凯的授意,竟然装模作样,徐徐而行,根本没有立即开赴湖北前线的意思。

即便出山后,袁世凯也没有令北洋军全力作战。只是展示了一下实力后,便不再进攻,为的是留住起义军,要挟清廷。冯国璋不明白袁世凯的用意,打算一鼓作气,乘胜追击,结果被袁世凯调回了京城,由段祺瑞代替其职。

这时候,袁世凯已经对清廷毫无忠心可言了。他暗地里派人与起义军谈判,最终谈得了合适的价码:只要他能够让清帝退位,他就是未来的大总统。

但是,这并不能怪袁世凯。事实上,是清廷先对袁世凯不仁不义,才有了他后来的不忠不诚。

慈禧活着时,袁世凯的北洋系权势熏天。慈禧和光绪先后死去,溥仪即位,25岁的摄政王载沣总领朝政。

载沣很能干,一上任就先把袁世凯给罢免了。甚至还想杀了他,幸亏张之洞等人晓以利害,才没有动手,最终以“脚疾”为理由,让袁世凯回乡养病。

等到武昌起义后,能干的载沣终于发现自己并不那么能干,万般无奈之下,只好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再把袁世凯请了回来。

经过这番折腾,袁世凯凭什么还对清廷忠诚呢?不忠诚就对了。

载沣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一句话:不作死,就不会死。


趣谈秘史

武昌起义后,虽然诸多省份独立,但起义军不足以让能力让清朝灭亡。南方军也不是孙先生自己训练出来的,没法做到他完全指挥,打下去军饷马上就会有问题。如何短时间结束清王朝?这种情况下就需要瓦解清王朝,让王朝内部的权贵反对王朝,赞成共和;代价就是总统之位虚位以待!但孙先生放弃了总统之位后想强化国会的力量,约束总统。王朝里抽大烟,遛鸟的皇族早已没有任何能力反抗,只能委托袁世凯带兵讨伐南方军。危难之际,袁世凯脑洞大开,两边要价,不做清王朝走狗和良弓,与南方军议合,不但要把握自己的命运,还要登峰造极。这是南方军困难和清王朝内的非皇族实力派共同在那个时间段达成的不要继续流血,对双方都有利的结果。如果是王朝的皇族当权,就不是议和了,只能打的你死我活见分晓。


花生米174209361

主要是因为,袁世凯在李鸿章死后,是大清朝的唯一的权臣,可以这样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1901年11月,李鸿章死去,袁世凯受命署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成为中外所瞩目的实力人物,李鸿章临终前曾有“环顾宇内,人才无出袁世凯右者”的遗言。

在甲午战争结束后,举国上下掀起了维新变法、救亡图存的浪潮,袁世凯亦是其中一员。1895年12月8日(光绪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二日),奕訢、荣禄等王大臣联名奏请派袁世凯督练新建陆军,同日光绪帝予以批准,袁世凯正式入主天津小站,开始用西法编练中国首支新式陆军。从入京觐见到小站练兵这段期间,袁世凯积极为维新变法奔走。在小站练兵期间,大胆采用西方的先进技术培养了大量军事人才,这些人以后大都成为清末民初的军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冯国璋、王士珍、曹锟、张勋等。北洋新军亦逐渐成为袁世凯个人的政治资本,使其成为北洋军阀的始祖。在这个清朝八旗士兵都腐败透顶的时代,有枪就是草头王,这是他在政坛上叱咤风云的资本。能打仗只有袁世凯。


管窥历史

辛亥革命前夕,中国各种社会矛盾交织,革命党人于1911年10月10日乘湖北清军空虚之际发动武昌起义。起义势如破竹,节节胜利,全国震动,清庭更是热锅上的蚂蚁惶恐不安。派出八旗和绿营的官兵征讨,不堪抵挡,清朝危若累卵。在此节骨眼上,新军也不断有人加入到革命军中去。当年的新军是由袁世凯一手操练的,袁世凯为了个人目的,把新军培养教育成忠于自已的军队,清廷其他官员根本指挥不动。为了镇压人民起义,维护清朝的统治,清廷明知道袁世凯有野心,是自已的敌人,但只有袁世凯能统一和指挥新军,唯有袁世凯领导新军才能抵挡革命党人的猛烈进攻。因此,被逼无奈,不得不违心启用袁世凯。


日月明5948292471

问题1:为什么非要用袁世凯?

在两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庚子之乱之后,晚清已经满目疮痍了,就剩曾左李张等汉臣 帮吊着一口气续命, 对外敢怒不敢言,欠一屁股外债;对内竭泽而渔,血都快抽干了,但还是扛不住各路满清贵胄们的奢靡消耗,想想晚清慈禧建造的颐和园就知道了,就连举全国之力训练的北洋水师,甲午之前兵员都欠响,炮弹都不够,在损害到以慈禧为首的满清贵胄,奢靡享受前提下,全部一边去;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各省军队充足 如果是真的,那也只可能是兵部户部各路老爷们,做假账喝兵血的一条发财路而已。


那为什么非要用袁世凯了?

很现实的问题是,无兵可用 无能打仗的兵能用;晚清自甲午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只后,就把精力全部放在了新式陆军上,也就是李鸿章淮军底子下的北洋军,让军机荣禄看着,袁世凯小站练兵;几乎晚清能用的资源都放在这北洋六镇上,但没想到袁世凯不像曾国藩那样忠君爱民,而是非常现实,所谓的北洋军几乎就是他的袁家军,除了他,晚清的载沣排谁去都不鸟。

这种情况下,只能也必须得是袁世凯,袁世凯就算漫天要价,晚清也必须接受。


问题2:袁世凯那支新军,清朝廷没权利调动吗

如问题1回答的那样,还真没办法调动,因为从小站练兵开始,后来的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旧部就是袁世凯一手提拔的亲信,但如果只是亲信之类的,大可以诱叛;但袁世凯请的德国教练,训练军队“天天喊着吃袁达人的饭,吃袁大人的衣”,几乎机器一般忠诚于袁世凯一人(这套路数 也被后来土匪和山贼学去了,民国时期闹边川陕的王三春就是其中典型)。

而且 晚清的摄政王载沣和隆裕太后比慈禧的政治手段 ,直接差到姥姥家去了,他们想驾驭袁世凯?想分化北洋军?那完全是扯淡。


清朝廷退位的时候,全国兵权在谁的手里?

从晚清一直到民国,全国兵权实际上,还是在全国各省各路军阀手里;

比如湖北的黎元洪、山西的阎锡山、云南的蔡锷 等等,孙文的共和只是名义上统一了中国,但实际权力还是掌握在各省各路军阀手里,所以袁世凯一死,群龙无首,谁也不服谁,谁也罩不住,直系、奉系、淮系等等 打的不亦乐乎,孙文孙中山也没辙,最后还是靠他的秘书 蒋介石一步步从广州黄埔北伐打回去,重整河山;

而且看似全国的兵权好像落在在蒋介石手里,但桂系的白崇禧、东北的张氏父子、四川的二刘、山西的阎锡山等等,听调不听宣,我认你蒋介石是老大,但军政还是牢牢控制在他们自己手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