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神灵的前世今生

道教在创立初期供奉太上老君,以《道德经》五千文为经典,南北朝时,元始天尊才出现在道教典籍中。葛洪的《枕中书》记载:"天地日月未具,状如鸡子,混沌玄黄,已有盘古真人,天地之精,自号元始天王,游乎其中。"盘古是中国古代开天辟地的神话人物,元始天尊或许是在盘古信仰影响之下出现的。此后,道教又创造了一个太上道君(又称灵宝天尊),与元始天尊、太上老君(又称道德天尊)并称"三清",他的来历更是笔糊涂账,甚至有凑数之嫌。学术界普遍认为,"三清"的产生,可能受到了佛教"三世佛"的影响,佛教有三世佛之说,即过去迦叶佛、现在释迦牟尼佛、未来弥勒佛,供奉在大雄宝殿中很是气派,道教只供奉老君,未免显得有点孤单,加上元始天尊、太上道君,便气派多了。

道教神灵的前世今生

隋唐之际,伴随着石窟艺术在中国的普及,道教石窟数目也增多起来,四川眉山市丹棱县境内的龙鹄山,便是唐代道教造像的精品。龙鹄山山形如刀砍斧劈一般,横亘在荒野之中,40余龛唐代造像就雕凿其上,日复一日的风吹雨打,造像面庞渐渐模糊,它们昔日或威严,或慈祥,或愤恚,或婉约,如今却看不出任何表情。岩壁上层的一些小龛为树枝、枯藤遮得严严实实,蜘蛛在龛口布下一张张天罗地网,网的这头,是现代;网的那头,是唐朝。第5龛"太上老君与真人龛"是龙鹄山少有的保存完整者,老君头束高髻,浓眉大眼,浓密的胡须垂在胸前,静坐在三脚夹轼中(古时一种坐具),俨然一位年事已高的老者。

道教神灵的前世今生

南北朝时地位极高的元始天尊,唐代数目大为减少,太上老君成为主流。太上老君姓李名耳,唐朝便是李家王朝。民间传说唐高祖李渊每每在战场上处于下风时,太上老君便派出神人前来相助。此后,唐朝历代君主皆视老君为祖先,建寺立观,不断加封尊号,唐高宗李治封老君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李隆基时封号已加为"大圣祖高上大道金阙玄元天皇大帝"。唐玄宗还大量制作老君图像颁布天下,亲自注解《道德经》,令天下士庶人家藏《道德经》一本,掀起举国上下学习《道德经》的热潮。

道教神灵的前世今生

道教神灵的前世今生

这些琐碎的生活细节,暗示着道教只是变得陌生,却从未远离,它以一种隐秘的方式,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乃至精神世界,代代传承,源远流长。鲁迅先生曾说,中国文化的根柢全在道教,今天,当我们去寻访那些古老的道教龛窟,了解古老的道教神灵,便不啻于对中国历史与传统的回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