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铁牛坠江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由铁牛坠江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陈汉裕

韩江是潮汕平原的母亲河,发源于福建的上杭,汇集汀江水进入梅州河后,经潮州南下入南海。韩江自古是广东横贯东西走向的水路交通要道,跨河可上闽淅赣。

南宋期间,潮州建了座广济桥,是中国四大古桥之一。到明朝时,桥面已形成十八棱船二十四洲的独特风格。清朝年间为“镇桥御水”,就铸造了两只鉎牛,一只置于西桥第八墩,一只置于东桥第十二墩。在百多年后道光年间的一次洪水中,东墩铁牛坠入江中,从此,这只铁牛无踪无影,不知去向?

铁牛坠江后去了哪里?成了百年谜团。故有民谣:“潮州湘桥好风流,十八梭船二十四洲,二十四楼台二十四样,二只鉎牛一只溜。”

人们于是纷纷寻找、互相传说,但至今毫无结果。这就怪了?人们在河里网渔没网到,在下流的河里捞沙也没捞着。它到哪里去了?小时候上学就听老师分析过 :“ 只有两个可能,一个是向下溜 ;一个是向上走。”

铁牛坠江,顺流而下这有可能,逆流而上似乎不可想象。带上六十年的疑团,我请教了韩江边上故乡的长辈。长辈一听说问起坠江铁牛的下落,立即就回答,“知道,铁牛走去大埔了。” “大埔在梅州,是上游啊?” ”没错,铁牛是在水中的沙滩上边翻滚边走的。” 然后,长辈就给我做了急流如何掏空铁牛身下的沙子,然后如何在水下翻滚走路的形状。还强调说,“这是从长辈那里听来的,有道理,当地人也都这么认为。”

逆流而上,是潮州人对坠江铁牛去向的传说。我联想到了文化的传承,至于铁牛是否逆流翻滚而上,到了梅州大埔县的韩江沙床上就不重要了。

笔者以为,唐朝韩愈到潮州当刺史,充满了奇思异想,他可以写篇祭鳄鱼文,与鳄鱼对话,就把鳄鱼赶回海里去,潮州人受古代文学艺术思想的影响,相传坠江铁牛在水中翻滚走路去了大埔就再自然不过了。

由铁牛坠江到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中华文明的先进文化自己会传承下去的。“楚虽三户,亡秦必楚。”就艺术地赋予了楚人强悍的天性。这类似传承还有很多很多!

楚人屈原留下(离骚)诗篇,他在国破时愤投泪罗江,传承了“端午节”。周朝的“秋分夕月”的敬月、祭祀活动,与后世的“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等众多神话传说,传承了“中秋节”。民间对先祖的祭祀,传承了“清明节”。民间的神话传说,传承了“妈祖节” 。中国的农耕文化,传承了“冬至日”。笔者还联想到,有传承就会有创新,这如同中原文明传至南蛮之地的潮汕地域一样。

可以请看笔者的试述 :潮汕子民,源起中原,文化底蕴厚重。这里民风淳朴善良,尊礼崇文。务农精耕细作,务工精心制作,务艺精雕细刻,务渔不畏艰险,务商信义为道,务业开拓进取,移居海外则艰苦拼搏。自古以来英杰辈出,人才汇聚,巾帼也不让须眉。潮汕地域,字留古义,音留古韵,曲留古音,浩然大地,人杰地灵,江山如画人更美。秉承传统美德,善于开拓创新是潮汕人民最美丽的心魂!

读者朋友们!你的家乡,不也是有中华文化的美丽传承与开拓创新吗!

作者陈汉裕,原一师四团战友,广东中山大学毕业,汕头市人大华侨外事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副调研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