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恩施十大怪(三棒鼓)

恩施十大怪,聞名全世界,便於大家好了解,我來唱一排。

恩施一大怪,聽我唱出來,毛巾帕子頭上戴,大家記心懷。

恩施二大怪,頭把斗笠戴,好比腦殼頂鍋蓋,可歪可不歪。

恩施三大怪,么妹穿得乖,要去婆家孝年邁,出嫁哥哥抬。

恩施四大怪,出嫁女裙釵,姊妹難捨坐一塊,喜事哭起來。

恩施五大怪,特色營養菜,豆渣豆漿不分開,擺到桌上來。

恩施六大怪,茶葉當主菜,客人嚐了說好逮,又把胃口開。

恩施七大怪,孝子披麻戴,白會氣氛本悲哀,靈堂設歌臺。

恩施八大怪,山寨連山寨,隔山隔水歌表愛,山歌敞心懷。

恩施九大怪,古老木房在,石板當作瓦片蓋,就地來取材。

恩施十大怪,夠得人人猜,走路要比坐車快,怪哉真怪哉!

遊客走世外,到處開眼界,如果不把遺憾帶,請到恩施來。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武落鍾離草木森,山是翠雕湖是盆。白虎堂追巴務相,向王廟祭土家魂。”恩施文化起源於廩君,從此有了鄂西民族的傳奇與神秘。一座城,是昨日的見證,也是今日的記錄,山高水遠,自有無窮魅力。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土家族儺(nuo)戲:儺戲,是戲曲的活化石,主要流行於恩施市及鶴峰縣一帶,是當地群眾藉以酬神還願時演唱的戲,故稱“儺願戲”。儺戲演出班子稱壇,班主稱掌壇師,表現形式是以祭祀儀式為載體,以酬神還願為目的,表現劇目多是與所謂“天地水火”神相關聯的歷史故事或傳奇故事。儺戲音樂主要由正腔和小調兩大類組成,有平調、怨調、神仙調等。正腔粗獷樸實,小調歡快流暢,民歌風味濃。演唱形式為鑼鼓伴奏、人聲接腔,音樂氣氛十分熱烈。儺戲發展到近現代,其內容和形式逐步舞臺表演化,因而也為現代觀眾廣為接受和喜愛 。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薅草鑼鼓:恩施人謂水稻中耕為菇秧,玉米中耕為薅草。這兩項農事,均值盛夏,難免疲勞困倦,為振作精神,調節身心,便在勞作時伴以鑼鼓助興,故謂薅草鑼鼓。薅草鑼鼓一般是一鑼一鼓,自敲自唱,唱詞多為祝願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一類,也有說唱歷史故事的。此外,說唱人還時常即興發揮,開玩笑逗趣,起鼓勁加油的作用。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鶴峰滿堂音:鶴峰滿堂音,又名琵琶板,因其多在廳堂演出且吹、打、彈、唱同時發音而得名。鶴峰滿堂音最初為當地皮影戲的主要聲腔,以後逐步脫離皮影,演變成一種單獨的民間說唱,其音樂節奏輕快活潑,富有彈性,旋律舒展流暢,口語性強,鄉土風味濃郁。加之藝人們自制的“土琵琶”,琴絃同度定音,無半音的演奏方法,使滿堂音的調式特徵和旋律色彩極具特色。

鶴峰滿堂音僅存於鶴峰縣漊水支流南渡江兩岸,即五里鄉和燕子鄉的部分村寨,以及與之相鄰的宜昌市五峰縣灣潭鎮的極小部分地方。鶴峰,地處鄂西南邊陲,為武陵山與大巴山餘脈交匯之地,這裡古為容美土司轄地(包括今五峰縣)。是長江三峽與湖南張家界之間一處鮮為人知的山區小縣。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木葉咚咚喹:咚咚喹亦稱“呆呆哩”。土家語稱“早古得”,土家族單簧豎吹樂器。咚咚喹製作雖然簡單,卻能吹出歡快清脆的旋律,故深受土家族婦女、兒童的喜愛。咚咚喹可獨奏或重奏,經常兩支在一起對奏,音色明亮,曲調輕快活潑。咚咚喹取材方便,製作簡單,以徑約1釐米的細竹尾為管體,長約10—14釐米,上端留節,於節下削簧鑿孔,形成三孔一筒音即成。其發音清脆、明快,具有打音、顫音兼備的特點,從摸擬鳥語蟲鳴、風泉之聲而形成寫意性的音樂語彙和它固定的音樂曲牌。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婚俗哭嫁:女兒出嫁之前要哭嫁,是土家族古老的婚俗習慣。因其哭嫁的形式是以歌代哭,以哭伴歌,故稱之為“哭嫁歌”。土家女兒從小就跟隨母親和祖母學唱“哭嫁歌”,她們少則會唱百餘首,聰明的女孩還會自編自唱。女孩在出嫁前數日、半月甚至一月前開始哭嫁,或獨自一人哭訴,或親人圍坐陪哭,有哭祖先、爹孃、哥嫂、姊妹、媒人的,也有哭自己、家鄉、朋友的。其哭聲時而低沉,時而悲切,時而高昂,時而歡欣。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南劇:南劇又稱南戲、施南調,俗稱“高臺戲”或“人大戲”,是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地方戲曲劇種。起源於鄂西容美土司時代,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南劇唱詞多是七字、十字上下句,道白、唱腔多雜有鄂西土家方言土語,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生活氣息濃郁,帶有明顯的“深山峽谷”之音。主要由“南路(似‘二簧’)”、“北路(似‘西皮’)”、“上路(梆子腔)”3大聲腔組成。

南路聲腔源於楚調,與湖南荊河漢戲有淵源關係;北路聲腔由“秦腔”的梆子腔衍變而成,上路系彈戲,川梆子。此外還吸收有崑曲,高腔、民間小曲,宗教祭祀音樂的精華,形成一種有地方特色的雜腔。

伴奏音樂由鑼鼓譜和曲牌音樂組成。鑼鼓譜音樂有云板、板鼓、鑼、鈸、勾鑼等樂器;曲牌音樂由京胡主奏,伴之以瑣吶、笛子。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擺手舞:擺手舞是土家族最具代表性的民族舞蹈形式之一,土家語稱“舍巴”,主要流行於酉水流域的土家族聚居地區。

跳擺手舞時土家人聚集在擺手堂前,在“梯瑪”(土家語,即土老師)主持祭祀儀式後,無論男女老幼、尊卑貴賤,都伴隨著陣陣鑼鼓聲圍圈而跳。舞蹈時,由一人擊鼓兼鳴鑼,眾人隨鼓點進退而舞。舞者手與腳成順向同時動作,兩人相對,踢踏擺手,扭腰旋轉,剛健有力。

舞蹈的基本動作有“單擺”、“雙擺”、“大擺”和“小擺”之分,多表現土家人勞動生活形態。來鳳縣舍米湖的擺手舞最為地道。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地龍燈:地龍燈是湖北省來鳳縣舊司鄉牛王節流傳下來的一種民間藝術文化。“地龍燈,地龍燈,不用篾簍不用棍,巴地梭著走,活像其龍行。站的騎馬樁,弓腰箭步行,似同獅子燈。”300多年前起源於來鳳縣舊司鄉大巖板村、板沙界村一帶的地龍燈,以“巴地梭”的舞蹈形式,生動靈活地展現出龍“遊於水、爬于山、騰於空”等神奇造型,在千姿百態的民間舞龍藝術中堪稱一絕,深受國內外專家、學者的青睞,成為民族民間藝術舞臺的新寵。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三棒鼓:“三棒鼓”源自唐代的“三杖鼓”,作為民間曲藝走唱形式廣泛流傳於湖北恩施、湖南湘西及重慶酉陽等武陵山區一帶,現已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三棒鼓”分為文武兩戲,文戲就是拋著三根特製的棒子擊鼓再敲鑼來伴唱,武戲則為拋耍刀技。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野豬燈與茅古斯:茅古斯舞是土家族古老而原始的舞蹈,土家語稱為“古司撥鋪”,大意即“渾身長毛的打獵人”,漢語多稱為茅古斯,是舞蹈界和戲劇界公認的中國舞蹈及戲劇的最遠源頭和活化石,從其服飾、道具到表演形式、表演內容,茅古斯真實地再現了父系社會至五代時期土家人的漁獵、農耕生產生活及婚姻習俗狀況。“茅古斯”們赤身裸體的肌膚上扎滿了茅草,每股五塊,腹前捆有一條尺餘長並用紅布包頭的草把,結草為衣以示先民不會織布做衣,腹前所捆之物代表人類生產一種的繁衍工具。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西蘭卡普:在土家語裡,“西蘭”是鋪蓋的意思,“卡普”是花的意思,“西蘭卡普”即土家族人的花鋪蓋。人們往往在“花鋪蓋”前冠以“土”字,以標示出這項民間工藝所包含的土家族民族特點。

土花鋪蓋是受到土家族人民的珍愛,視之為智慧、技藝的結晶,被稱作“土家之花”。按照土家族習慣,過去土家姑娘出嫁時,都要在織布的機臺上製作美麗的“西蘭卡普”,即土花鋪蓋。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宣恩耍耍:耍耍,也稱“耍神”“喜樂神”,是“敬神”“娛神”也“娛人”的一種民間舞蹈,也是恩施州土家族的一種原始民間祭祀活動。耍耍分文耍耍和武耍耍,極具藝術價值和實用價值。表演時,男女二人對樂或多人同樂,極富民間生活情趣。耍耍共分三大部分,五十多個基本動作,主要表現男女之間的愛情和生活中的情趣,動作細膩風趣,優美大方,廣為流傳的有“扭身傳情”“靠身親吻”等動作。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八寶銅鈴舞:八寶銅鈴舞又名“解錢”,是土家族民間的一種傳統舞蹈,在恩施宣恩一帶最為流行。土家人祭祀先祖、祈求五穀豐登、人畜興旺之時,便請來土老司跳神“解錢”。在土家人的心目中,逝去的先祖也是永遠庇佑後世的“神靈”。因此,八寶銅鈴舞有的只是喜慶歡樂的氣氛,沒有其他祭祀活動中陰沉森冷的感覺。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滾龍連廂:連廂又名連香(湘)或霸王鞭,是流傳在湘西、黔東北、川渝地區等地的傳統民間舞蹈。傳統的連廂舞蹈,基本的動作有雪花蓋頂、古樹盤根、黃龍纏腰、美女梳頭、犀牛望月、腰膝蓋花等。表演時邊唱邊舞,多為雙人對舞或多人群舞。唱詞多為道賀祝福、恭維奉承、生活時事等方面內容。有時在段與段之間加入鼓樂伴奏,一人領唱,眾人附和,熱鬧歡快。而“滾龍連連廂”卻是巧妙地把歌、舞、樂揉合一體,參進民間雜耍和南劇部分武功精華,以一步三點頭、太公釣魚、夫妻觀燈、雙龍抱柱、鶴鷹展翅、臥龍翻滾等六個高難度動作為基礎的新舞種。表演時,舞者一手手持連廂,一手拿兩片大竹塊製成的快板,翻滾騰躍,集舞、樂、唱於一體,令人眼花繚亂。連廂唱、打、跳、滾等動作融為一體,活絡健身,深得當地人的喜愛。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猴兒鼓:我州宣恩縣一帶,廣為流傳著一種苗族民間舞蹈——猴兒鼓。在湖北省唯一保留苗族語言和習俗保持較為完整的苗寨——小茅坡營所在地的宣恩縣,人們習慣稱之為猴兒鼓,亦稱苗鼓。猴兒鼓可單人表演、亦可雙人或多人表演。苗族人常選擇在庭院前的大樹下掛一面直徑1米的特製大鼓,一人扮猴子拿一對小鼓敲擊鼓邊,另一人則拿一對大鼓槌打擊鼓面,二人相互配合邊擊鼓邊繞鼓而舞,其餘的人,隨鼓點節奏的變化群體而舞,動作輕快、敏捷、活潑,又有滑稽、幽默之趣,深受觀眾喜愛。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草把龍:草把龍由民間藝人在臘月編織,主要材料是幹稻草,以及竹子篾條、樹木棍子、麻線繩子。龍身有七節、九節、十一節、十三節、十五節多種規格。每節龍身之間用竹棒穿扎、篾條相連,龍身和龍頭、龍尾下都做一根木棍手柄,用篾條纏繞、麻繩捆緊。龍身中有用竹子篾條編織的“竹船”,內置火盆,裡面生有炭火。草把龍的數量根據寨子大小、人家多少來決定,寨子大、人家多,編扎的草把龍一般在三條以上,寨子小、人家少,一條草把龍足夠。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社節/社飯:“過社”,是土家人最重要和最隆重的農事祭日,“社節”,在農耕時代,人們對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舉行祭祀土地神(即社神,掌土地與農耕之事。)的活動。而“過社”,是土家人最重要和最隆重的農事祭日,“社節”,在農耕時代,人們對土地十分崇拜,每年都舉行祭祀土地神(即社神,掌土地與農耕之事。)的活動。而“社”就是土地之神。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是“社日”,民間俗稱“土地公公生日”。戊日屬土,土是人們的衣食之本,為了尊敬社神,農家素有男禁鋤犁,女停針線的“戊不動土”之俗。社”就是土地之神。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就是“社日”,民間俗稱“土地公公生日”。戊日屬土,土是人們的衣食之本,為了尊敬社神,農家素有男禁鋤犁,女停針線的“戊不動土”之俗。

“社飯”,被評為恩施州十大名吃,即採摘野生香蒿,經切碎、搓揉去苦水、再用清水浸泡擠幹成社菜,社菜與浸泡好的糯米、粘米再加臘肉丁、豆乾丁、野蔥、大蒜、食鹽拌合蒸熟成社飯,請親朋好友聚會品食,並相互饋贈,此俗源自古人社祭,社飯原是敬祀土地神的飯,現演變成具有民族特色的飲食習俗。隨著時代進步,社飯的製作越做越精,成為土家人的美味佳餚。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肉連響:“肉連響”是指湖北省 利川市土生土長的、以獨特的肢體表演為主要形式的少數民族地方舞蹈品種,流行在該市的都亭、柏楊、汪營一帶,舞蹈主要以手掌擊額、肩、臉、臂、肘、腰、腿等部位發出有節奏的響聲而得名。

“肉連響”以往曾稱“肉蓮湘”,動作與民間傳統舞蹈“打蓮湘”相仿。因舞蹈以其肉體碰擊發出響聲為其突出特色,鄉民習慣稱之為“肉連響”。“肉連響”舞蹈動作詼諧、明快,深受群眾歡迎,但因表演難度大,動作要求高而使習藝者不多。

2008年6月7日,湖北省利川市申報的“肉連響”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土家背鼓:土家背鼓脫胎於“建始絲絃鑼鼓”和春節玩燈時的“花鑼鼓”。從事鑼鼓樂的學習,尤其是在打“絲絃鑼鼓”和玩燈的花鑼鼓時,經常要從替師傅背鼓開始。一般玩燈都選在夜間,由於山路崎嶇、陡峭,在行進中時總有一人給打鼓的師傅背鼓。背鼓者將鼓綁在形似背架的木椅上,走在前面,打鼓的師傅在後面,邊走邊敲。鼓聲點點忽而緩如滴水,忽而重似響炮,忽而輕似撥絃,忽而隆隆如鍾,背鼓者也不斷地調整著自己的形態和姿勢。長此以往,民間背鼓與土家人的“板凳龍”、“椅子獅”一樣逐漸成為土家人喜歡的舞蹈品種,對於生長在大山裡的土家人,有一種別樣的情結。所有這些給民族民間藝術者們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和無窮的創作衝動。就這樣,土家背鼓的雛形逐漸形成了。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土家撒葉兒嗬(跳喪):撒爾嗬又名“跳喪”,是恩施州土家族的一種古老的喪葬儀式舞蹈。早在隋唐時期,土家族先民就有“父母初喪,擊鼓以道哀,其歌必號,其眾必跳”的習俗。這種習俗經過不斷傳承,逐步演變為跳喪舞。

當地老人逝世後,附近鄉親皆來跳喪,悼念死者,載歌載舞,通宵達旦。有“人死眾人葬,一打喪鼓二幫忙”、“慘而不悲、傷而不痛”之說。土家族喪事喜辦的習俗,體現了團結的民族精神和豁達先進的生死態度。

跳喪舞因地域差異有所不同。以巴東縣為代表的跳喪舞,兩人或四人對舞於靈前,由掌鼓者指揮和領唱,舞者聞聲起舞,圍觀者跟著合唱。舞蹈動作有“四大步”、“滾身子”、“葉兒嗬”、“燕兒銜泥”等20多個類型。舞者大八字步蹬著,雙膝不斷上下顫動,胯部左右搖擺,粗獷而豪放,流暢而柔緩,極富表現力和觀賞性,不失為土家族的藝術珍品。如今,跳喪舞已逐步從喪葬活動中分離出來,成為一種頗具觀賞性的土家族群眾性舞蹈。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巴東峽江縴夫號子: 又稱“峽江船工號子”,是中國水系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淵源可追溯到先秦時代。巴東峽江縴夫號子分為長江縴夫號子和神農溪縴夫號子兩種。長江縴夫號子主要分佈在長江邊域溪、信陵鎮、東壤口、西壤口、官渡口、楠木園等地,這些地區因山高水急,河面狹窄,灘頭礁石分佈多,縴夫號子同樣也表現出這種高亢鏗鏘,急促有力,節奏緊湊的特點。其水流越急,號子便喊得越急,號子聲越讓人緊張。其聲若萬舸齊進,力透雲宵。

  神農溪縴夫號子,則主要流傳於溪丘灣、平陽壩、羅平、沿渡河等神農溪流域。神農溪灘多水淺,有的地方水深不足半米,如行旱船。上灘需兩船的縴夫合力拉一船;下灘順水過淺灘,縴夫也要下水推船或抬船過灘;中水則要縴夫倒拉縴以防觸礁。縴夫逆水行舟時,夏天赤身裸體,冷天只穿上衣。縴夫們沿著河岸躬腰登腿,拼力拉縴,一起群和,群呼谷應。更為有趣的是,縴夫的號子偶爾也會引來兩岸的猴群,人聲與猴聲相互應答,人與自然和諧浪漫。神農溪縴夫號子聲腔高亢嘹亮,節奏舒緩,旋律優美,具有濃郁的山地民歌風格,其中也不乏浪漫多情、樂觀向上的生活觀。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巴東皮影:流行於巴東長江以北官渡口、溪丘灣、坪陽壩、沿渡河一帶的巴東皮影戲,演出班子由四人組成,兩人舉影子,一人操琴(自制的二胡,比正規廠家生產的二胡聲音尖細一些,有些類似板胡的發音),一人兼奏多種擊樂。唱腔為堂戲的“小筒子”(皮黃聲腔),曲牌有“一字,二流,倒板,迴龍”等,唱詞多為七字、十字句式。“影子”多用牛皮製作,由皮影藝人手工刻制而成,生旦淨醜,神形兼備。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巴東堂戲:巴東堂戲是全國386種地方戲劇品種之一,在巴東江北溪丘灣、沿渡河等鄉鎮廣為流傳,成為當地最受群眾歡迎的文藝節目。堂戲分佈於長江三峽連片地帶的巴東、建始一帶。堂戲歷史悠久,究其淵源,傳說種種。據巴東堂戲藝人證實,堂戲始於明未清初(約二百年前),流行於巴東縣長江以北的神農溪流域。其本源是巴東民間歌舞“花鼓子”。初始稱之為花鼓戲。由飾扮的一男一女於堂屋大方桌上,繞四角踩碎步(三步半)而舞,唱“花鼓調”,後轉向地面稿薦稻草或竹篾編的墊子,又稱“稿薦戲”,因平時多在堂屋內表演,故又稱“堂戲”。

“堂戲”表演特點是碎步踩踏。後搬上“舞臺”隨燈班演出,得名“燈雜戲”。後來吸收了梁山“胖筒筒”,湖南“南調”及川、漢劇表演程式脫離“燈班”單獨活動。“堂戲”的聲腔由大、小筒子腔及少量雜腔、小調構成,以巴東江北方言行腔和道白。有獨特的表演程式,其語音聲調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唱詞韻轍為十三個半(其半韻為“兒”韻)。傳統戲班7-9人,戲班有戲箱一口,內裝服裝,樂器及小道具。新中國成立前夕,巴東江北一帶有業餘戲班14個,演員百餘人。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女兒會:源遠流長的“女兒會”是恩施土家人的民族盛會,是中國最具有代表性的區域性民族傳統節日之一。時間一般在農曆七月十二日,最初流行於恩施石灰窯、大山頂一帶,如今已發展成為全州性的民族節日。

被譽為“土家情人節”的女兒會,保存著古代巴人原始婚俗的遺風,傳遞著土家人真、善、美的脈博與靈魂。是恩施土家族人自發形成的以趕集為藉口、以對歌為形式、以情愛為目的的自主擇偶方式。如果兩情相悅,就牽手到樹林裡、小溪旁、山坡上去幽會,乃至定下終身。

清朝雍正13年(公元1735年),朝廷對恩施實行“改土歸流”,“女兒會”被禁止。辛亥革命後,女兒會又盛行起來,20世紀80年代後,“女兒會”成為恩施旅遊的一名片。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你認識的恩施是假的——恩施十大怪,走進恩施民俗文化之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