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餘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20世紀60年代的上海市中心區域航拍圖

20世紀80年代以後,上海交通日益緊張,各方面提出了各種各樣解決城市交通的建議。市人民政府作出改善道路交通的決定,1986~1992年,上海市城市綜合交通規劃研究所採用現代交通規劃技術,進行上海市綜合交通規劃。

這個規劃在大規模交通調查、建立交通預測和評價模型的基礎上,進行了全面定量分析,提出上海要在加強交通管理的同時,大力加強交通工程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必須堅持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的政策,要加快發展城市快速軌道交通,建設一個統一的地下、高架、地面因地制宜的公共客運系統。規劃提出了具體的近、遠期道路交通發展項目。

在此基礎上,各規劃和建設單位對延安東路隧道、南浦大橋、軌道交通一號線、楊浦大橋、內環高架路、南北高架路、軌道交通二號線、外環路、滬寧和滬杭高速公路等重大工程進行了多次研究,編制規劃建設方案。至1995年,先後完成恆豐路的改建與延長、吳淞路——外灘——中山南路和江蘇路的改建,建成延安東路隧道、南浦大橋、楊浦大橋、內環高架路、南北高架路、滬寧高速公路和上海市第一條軌道交通——地鐵一號線(一期)等重大交通工程。建設規模是空前的,使上海交通的緊張狀況開始有所緩解。

在總體規劃上,上海城市建設的發展方向是:建設和改造中心城,充實和發展衛星城,有步驟地開發“兩翼”,有計劃地建設郊縣小城鎮,使上海發展成為以中心城為主體,市郊城鎮相對獨立、中心城與市郊城鎮有機聯繫、群體組合的現代化城市。中心城區是上海城市的主體,按照“中心城—分區—地區—居住區”的規劃佈局進行建設和改造。使每個分區都具有居住、工作、勞動、學習、遊憩和發展經濟、科技、教育,加強行政管理等功能,並使新區為鄰近的舊區提供住宅建設條件。舊區改建與新區建設相輔而行。舊區改造要結合工業佈局的調整,把部分文教、科技、商業、公用事業,調整遷併到新區,使各個分區能協調發展。

舊區改造有重點、相對集中進行。從虹橋機場——虹橋開發區(古北新區)—上海展覽中心—人民廣場(市政中心)—南京路商業中心—外灘—陸家嘴,輔之以鐵路新客站附近的天目中路以及肇嘉浜路等道路,成為東西方向的主要街道、廣場和建築群。自十六鋪—中山東路—外灘—吳淞路—四平路,輔之以西藏路,成為南北方向的主要街道、廣場和建築群,這些地區成為上海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舊區改建重點。在樓宇經濟的萌芽期,大力建設多功能的高層綜合樓,以適應日益增加的對外經濟技術交流和金融貿易的需要。

一年一個樣,三年大變樣。從20世紀90年代開始的這場城市面貌大變革影響深遠,時至今日,依然在造福上海市民。二十多年在歷史長河中只是一瞬。而對於上海來說,有著太多的驚人變化和難忘的記憶。

下面就跟隨上海著名攝影家陸傑老師的鏡頭,回溯那些熟悉而又陌生的城市影像。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浦東開發開放的號角已經吹響,各項建設正在火熱進行。陸家嘴地區仍舊遍佈舊式廠房、住宅。但作為地標建築的東方明珠電視臺已初見端倪,鶴立雞群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與浦東開發開放建設密切相關的延安東路越江隧道工程已竣工,圖為隧道浦東出入口處。世紀大道兩側還可見大量傳統民居和各式廠房

資料鏈接:浦東開發開放的序曲。

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後,在改革開放形勢推動下,浦東被提上國家級大規模開發的日程。1984年上海市人民政府上報的《上海經濟發展戰略彙報提綱》中首次提出開發浦東問題。1985年2月,國務院在批覆中明確指出,要創造條件開發浦東,籌劃新市區的建設。1986年10月,國務院在批覆《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時又一次提出要求:“使浦東成為現代化的新區”。 1990年初,鄧小平視察上海,對開發浦東表示極大的關注,要求國務院領導具體指導浦東開發。1990年2月26日,中共上海市委、市人民政府向中央上報《關於開發浦東、開放浦東的請示》。

1990年4月18日,國務院總理李鵬在參加上海大眾汽車公司成立5週年慶典活動時,宣佈黨中央、國務院同意開發浦東、開放浦東的重大決策,並要求上海充分利用優勢,群策群力,艱苦奮鬥,把開發浦東的事情辦好。浦東開發開放,起初所界定的範圍是黃浦江以東、長江口西南、川楊河以北大約350平方公里地域範圍。這一區域包括南市區原浦東部分約18平方公里、黃浦區原浦東地區約15平方公里、楊浦區原浦東部分約6平方公里,原上海縣(後屬閔行區)的三林鄉31.68平方公里。以及川沙縣川楊河以北的大部分區域。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南浦大橋飛越浦江,東西變通途。圖中浦西老城廂地區依稀可見還是舊時模樣,江邊的船廠以及其他工業設施依舊在為上海默默地作出貢獻。這些地塊將在其後的上海世博會期間華麗轉身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這又是一張沿江的珍貴影像。楊浦大橋橫跨浦江,為楊浦和浦東的發展注入新的動力。浦東一側的建設改造已經啟動,圖中還可以看見民生路碼頭“大筒倉”的清晰外貌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這也是一片世博會場地前身。20世紀90年代初的白蓮涇匯入黃浦江河口處。 白蓮涇鎮正在其中,老房子彈硌路,白蓮涇橋將河兩岸的集鎮連接起來,一派平民市井氣息。周邊密佈上港四區、上海第三印染廠、上海助劑廠、上鋼三廠等大型工廠企業。黃浦江對岸的南市發電廠依稀可見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二十餘年前的城市核心地區。人民廣場及周邊地區的改造已經初露端倪。上海博物館已經落成,上海大劇院已平地基,城市規劃展示館還未開建。周邊還有大量的傳統石庫門裡弄建築。畫面左上角可看到建設中的南北高架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大改造前的南京西路西藏路口,攝於20世紀90年代初。環形天橋、精品商廈都還在。圖左上角可見大慶裡平樂裡一角,南京西路北側的新世界商廈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南京西路與成都路交匯處。南北高架正在緊鑼密鼓建設中。上海電視臺新大樓和老電視臺相呼應。南京西路北側已經有部分老舊街區開始動拆遷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石門一路近威海路附近成片的石庫門裡弄街區,構成最具上海特色的城市紋理。這裡就是著名的“大中裡”。現今,此處經過城市更新改造,已經成為中心城區著名的商業地標“中興太古匯”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1995年前後的南北高架新閘路口。當時兩邊的地塊還未開始大規模改造,成片的石庫門裡弄。大田路西側的西斯文裡已經開始拆遷,東斯文裡則非常完整。大田路聖女小德肋撒天主堂清晰可見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二十餘年前的蘇州河北岸虹口地區。上海大廈依然是為數不多的高層建築。大名路、吳淞路和長治路周邊依舊保留著大片的歷史建築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四川北路南望航拍視角。可見武進路、衡水路、虯江路等東西向街道及大片的傳統街區。畫面右下角可見一所學校及操場,這就是著名的原光華大學和大夏大學附中,後來的華東師大一附中,現今的民辦新華初級中學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二十年前的北外灘。遠洋賓館當時可謂鶴立雞群。長陽路、大連路、霍山路一線密佈大量石庫門裡弄等老式街坊。公平路碼頭清晰可見,沿黃浦江帶還基本是未改造前的原貌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兩灣一宅”地區(普陀區潭子灣、潘家灣和王家宅)內環內規模最大的棚戶區之一。當時內環高架中山北路段仍在施工,與其並行的淞滬鐵路依稀可見,延伸至遠處的新客站,這將是不久後軌交三號線及四號線的路基。該地塊1998年啟動改造,建成中遠兩灣城等新型高檔住宅社區,開親水河岸改造之先河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20世紀90年代初的上海新客站地區。高層建築寥寥無幾,大面積的舊區里弄。但是“不夜城”地區的大改造已蓄勢待發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南北高架天目路立交大轉盤區域,街區新舊更替的腳步已經臨近。圖左側可見原“番瓜弄”地塊改建而成的住宅區。圖下方的老式舊居現今已改造為不夜城公園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這是南北高架另一端的立交大轉盤,內環魯班路立交。當時盧浦大橋還未建設,沿江還有許多船廠和碼頭。此後,這片地塊也成為上海世博會浦西區的重要組成部分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1992年開始,徐家彙商城一期建設啟動實施。圖中東方商廈、上海六百、大千美食林、西亞賓館、太平洋百貨商廈已成鼎力之勢,三街口(徐鎮老街、同仁街和華山路口)的動拆遷也已大規模鋪開。不久之後,圖中右上角這片平整後的土地將會拔地而起一座上海西南城區重要的地標建築——港匯廣場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二十餘年前的萬體館周邊。漕溪北路和中山西路拐角處,高架內環線還不見影蹤,更不要說那座承載輕軌的彩虹橋。八萬人體育場(東亞體育中心)當時還是片片農田。造型獨特的華亭賓館在多半如灰灰的“火柴盒”高層中顯得那麼突兀。中山西路以外的天際線十分清晰,遠處的黃浦江盡收眼底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20世紀90年代的田林,在建的幾棟高層就是現在的田林新苑,“之”字造型的漸落式樣,當時也算頗為新穎,這批高層單體建築面積都在萬平左右。視線往南,可見漕寶路上1988年落成的華夏賓館,極目天際線,隱約可見黃浦江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二十餘年前的莘莊鎮。拍攝畫面為南望視角。圖中可見落成不久的上海體育運動技術學院莘莊基地自行車賽車場及附屬建築。視線遠處的鎮區還未開始大規模建設,周邊可見大量村舍和農田,

“衛星城”的雛形等待著破殼而出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虹橋以及古北地區二十餘年前的模樣。朝西南方向看去,一望無際的田野,農舍。延安西路將城市和鄉村劃分得涇渭分明。虹橋賓館已落成,銀河賓館還在建設中。一片全國首屈一指的全新現代化涉外開發區域正在破土而出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20世紀90年代,以全玻璃幕牆的上海國際貿易中心為代表的虹橋開發區高級涉外樓宇群已經漸成規模。周邊的建設也在大規模的展開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古北新區榮華西道、古羊路和黃金城道周邊區域。大片的現代化國際社區已經漸成規模

資料鏈接:上海改革開放的重要標誌區域:虹橋和古北。1982年,上海市政府決定闢建以對外活動為主要特徵的虹橋開發區,並決定採用以合資企業統一開發經營的模式具體實施。1984年,市政府批准虹橋開發區規劃,開發區佔地0.652平方公里。1993年,每平方米土地吸引外資超過2000美元,成為國家級開發區中土地含金量最高的開發區。虹橋開發區以涉外經貿為特徵,是集展覽展示、洽談交易、辦公居住和餐飲娛樂為一體的上海對外活動的一箇中心和窗口。虹橋開發區以外貿活動場所為主體,建造國際貿易中心、國際展覽中心、世界貿易商城和高層辦公樓、賓館、飯店、商住樓等20多幢大樓,建有商業、文體、娛樂等綜合服務設施,並闢建外國駐滬領事館區。建築總面積150萬平方米,投資總額為20億美元。

1985~1995年,虹橋開發區共有建設項目74個,總建築面積130萬餘平方米。1986年12月,上海古北新區聯合發展公司成立。古北新區規劃用地1.366平方公里,設計建築面積300萬平方米,是上海規模最大的涉外高標準住宅綜合區。1984~1995年,古北新區通過成片滾動開發,建成6層高級公寓15幢,高層高級公寓21幢,建築面積共62萬餘平方米,另有公建配套建築0.8萬平方米。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此圖由張鎖慶拍攝)

結語

本週日是上海市解放69週年,而今年也是改革開放40週年。這些老照片忠實記錄了城市的變遷。一座建築就有一段故事,一片街區就是一本典籍。建築是用建築材料寫出的歷史,它是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科技的產物。建築是城市精神的體現,細細品味會讓你對這座城市產生更多的激情和自豪。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航拍圖片由著名攝影家、《上海畫報》資深攝影師、《上海年鑑》特約攝影師陸傑提供。陸傑先生三十年如一日,用鏡頭忠實記錄這座城市形態的變遷和各種人文細節的變化,為這座城市留下大量珍貴的影像資料。

文字資料:《上海通志》《上海城市規劃志》《上海市政工程志》以及各區縣誌等

「话说上海」城市更新的前奏|二十余年前的上海航拍影像

“申知滬志”小組 誠意分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