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城,竟然隱藏有11處“國寶”,這是什麼節奏?


中華文明上下五千年,地下看陝西,地上看山西。在山西中部有一個被譽為“清明寒食文化之鄉”的縣級城市,在這個只有四十萬人口小城的土地上,竟然藏有11處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些甚至是我國絕無僅有的唯一國寶級建築,成為見證中華文明和燦爛文化的瑰寶。

這些國家重點文物以各個歷史時期的古建築佔有重要比例,特別是琉璃建築技術更是一絕,不僅在當地的眾多古建築上有所體現,就是紅磚黃瓦的紫禁城故宮也有當年小城琉璃工匠的貢獻。下面的一組圖片就是這11處國家級重點文物的部分代表。

廟底街的后土廟是以後土廟和三清觀為主要建築的一組氣勢恢宏的道教建築群,被國內外學者稱為“道家地”。每年的廟會期間都有來自新加坡、日本、臺灣等地的海內外道家信徒和學者前來參觀祭拜。

后土廟現存建築群為從明洪武年間至清道光年間歷次修擴建所成。寺觀坐北朝南,西側為主軸線,軸線上有影壁、天王殿、護法殿、三清樓、后土聖母殿等建築;主軸線東面,與軸線垂直地東西依次並列著呂祖閣、關帝廟和土神廟。

建築群佈局緊湊,主體建築為戲樓和三清樓聯體建築,結構精巧。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各殿殿頂琉璃部分,這是后土廟最精緻的部分,造型豐富,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燒造技術和造型藝術堪稱完美。

三清樓和四神殿配殿內珍藏數百尊明代道教彩塑,這些塑像塑造手法極高,是不可多得的彩塑藝術佳作。

精美的建築、燦爛的文化,每一個來賓都會為這一保存完好的藝術精品所感染和震懾,這裡更被行家稱為“世界琉璃藝術寶庫”,是介休城內最大規模的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祆神樓坐落於順城關街的東端,是一座由北宋宰相、人稱介休三賢之一的文彥博主持修建的奇特建築。也是全國乃至世界上現存的唯一一座祆教建築。

祆神樓集過街樓、戲樓和門樓於一體,建築奇特,造型美觀,用途廣泛,堪稱古代建築史上的奇蹟,被譽為三晉名樓之一。

明朝後期,除了儒釋道教外,其他的教派都被視為邪教、異教,大規模的拆廟毀神使大部分其他教派建築俱損,而這座祆神樓卻奇蹟般地保存了下來,只是將主神換成了劉關張,主殿變成了三結義廟。

在這組龐大的建築群中有著對“三”的特殊崇拜。主樓高三層、共分三部分、樂樓面開三間、屋頂三色琉璃瓦裝飾、三結義廟、儒釋道三教共存。

城隍廟始建於明洪武三年,自明、清兩朝到當代多經修葺。佔地十五畝、三進院落的廟區包括正殿、戲臺、東西垛殿及廊廡等頗具氣勢,這裡精緻的琉璃構件與后土廟琉璃成為琉璃之鄉介休的精彩展示。

城隍廟原為縣晉劇團所佔,東西配殿改作宿舍,寢宮及一些附屬建築已被拆毀,明代的精美琉璃多有損毀丟失,只有鐘鼓樓、戲樓、正殿、偏殿仍存。

東嶽廟也是一處道教廟宇,高踞小靳村的村東土塬之上,環境靜僻、古柏翠茂,廟貌規整、格局齊全。它是我國現存較為完整的山村古道教宮觀之典型,且廟內的彩塑、壁畫、石雕、石碑等,均為珍品。

太和巖牌樓建於清光緒二十三年,原是介休市北辛武村真武廟的廟前坊。整個建築絢麗、華貴、莊重而典雅,通身包砌琉璃飾件,色澤鮮麗,造型傳神,是介休琉璃建築的精品,也被專家譽為我國最牛的琉璃牌坊。

五嶽廟也是一處建築宏偉的道教古建築群。廟坐北朝南,總面積為2158平方米。現存建築有臨街影壁、八字影壁、山門、戲樓、鐘鼓樓、正殿、獻殿、東西配殿、後寢殿等。建築頂部脊飾全部以孔雀藍為主調的琉璃飾件裝飾,色澤純正,造型優美,均為當地燒造。

洪山窯歷史悠久,為北方名窯,所產瓷器皎潔白皙,酣醇凝脂,屬定白瓷系列。北宋初年御定五大名窯時,洪山還在北漢的疆域內,就此失去了一次揚大名的機遇,令人扼腕嘆息。

張壁古堡是介休的另一張名片,位於市區綿山北麓,南有群山相依,東西南環溝壑,南、北、東有厚厚的城堡牆,牆板夯土築成,是一處集居住和軍事雙用途的古代堡壘。

堡內地上設有堡門、巷門、次巷門、院門、地道五級古軍事防禦體系。地下是上中下三層地道,深於地表20米,且城堡與地道相連互通。形成“上有千年古堡相環,下有萬米地下長城相通”的綜合防禦體系,世所罕見。

城堡內有北朝、隋、唐、元、明、清歷代所建廟宇群,金碧輝煌,流光溢彩。寺廟或立於城堡頂端,或建於地面高臺,依堡而築,隨勢構形,琉璃覆頂,富麗堂皇,十分獨特和神秘。

張壁古堡的真武廟。

雲峰寺石佛殿是綿山景區的精華所在,為一在自然形成的巨形巖洞內建造的200多間廟宇。該洞如兩手抱腹,又名抱腹巖。抱腹巖內形成洞中有洞,洞中有井、洞中有廟的奇特現象,創造了綿山岩洞的奇中之奇。

抱腹巖抱二百餘間殿宇、禪房於“腹內”,容兩千年曆史文明於其間,為天下“絕無僅有。

這裡就是被譽為“三賢故里”,擁有全國5A級風景區綿山和中國十大魅力名鎮張壁古堡的山西介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