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码新零售#新零售到底是什么呢?与传统零售有什么区别?

凤凰时尚育儿生活

说到零售产业,几乎每一个中国人都是非常熟悉,因为在中国几乎每个人从记事开始就会和零售产业打交道,中国人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孩子都已经大到可以去打酱油了”,这句话其实就是中国零售产业深入大家生活方方面面的一个最好的缩影,然而,零售产业曾经有个说法,这就是“马云过后寸草不生”,因为电子商务的发达,中国的零售产业可以说是遭遇了重创,在所有人都以为零售产业已经行将就木的时候,零售业却又成为了中国互联网的第二春,阿里、腾讯、京东、苏宁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冲回线下,在零售领域掀起了一轮又一轮互联网大战,为啥已经被我们抛弃的零售业又成了互联网巨头的香饽饽,这里面原因何在?

一、线下零售业的互联网混战

从2017年开始,阿里系可谓是风云再起,在其入股苏宁云商之后,阿里完全私有化了银泰商业,224亿港币拿下了高鑫零售(欧尚、大润发),布局攻克了三江购物、新华都,在家居领域拿下了居然之家,战略合作联合百联集团,新零售布局有了盒马鲜生,如今又拿下了饿了么,可以说零售领域几乎每个角落都有阿里的身影。

作为互联网的另一极,腾讯当然也是不甘落后,腾讯和京东的合作自不必说,这个线上第一大B2C巨头早就是腾讯系的主力干将,而永辉、沃尔玛、家乐福也都是腾讯阵营中的主力,美团作为腾讯系的另一大巨头,如今左攻打车,右拿外卖,上做点评,下收摩拜可以说是业务全面,每日优鲜更是直接对标盒马鲜生,海澜之家则在男装领域和腾讯互为犄角。

AT两极的疯狂布局,让整个零售市场可谓是风云再起,所有消费者似乎都有了一个疑惑,不是说实体店都要被马云消灭了吗?马云到底葫芦里卖了什么药?

二、互联网巨头到底看中了零售什么?

马云和马化腾如此疯狂布局零售产业,的确是让很多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然而作为中国经济界最聪明的两个人他们的布局绝不会是拍脑袋决定的,那么这样的产业布局,其实是这帮人看中了零售的核心。著名加拿大经济学者道格·史蒂芬斯在其著作《正在消失的门店:新零售革命的未来之路》中给出了一个答案:购物行为最好的地方在于总是可能让人提要意义的发现时刻,狩猎和寻获宝藏的刺激感会让我们无法自拔。

我们经常会发现,我们因为某些特殊的需要在电商平台上买了一个东西,然而之后的几个月甚至几年之内我们都会受到大量关于这些东西的广告,实际上在电商领域数据不仅会产生价值,甚至会产生谬误,因为数据已经成为了禁锢我们的枷锁,过分依赖于大数据的购物方式,让我们的购物体验变得麻木不仁,购物逐渐失去了意外发现的快感。

其实购物的真正乐趣在于相关性和随机性的有机结合,作为购物者我们希望自己能够有着自己偏好的产品,但是同时我们也渴望惊喜,希望遇到自己不知道的但却却喜欢的商店,不明白却意外着迷的体验,当电子商务充斥了我们的生活之后,我们的生活变得越来越可以预知而且无聊。正如乔布斯生前说的那句经典名言一样:在线购物的一个缺点是它让人觉得这种体验是无聊的、孤立的,顾客在这样的环境中一定会逐渐厌倦。

而反观实体店呢?大家有没有注意到,某个店铺一旦空了几分钟,但是只要有一些消费者进来,那么更多的人就会立马被吸引到这个空间中来,这就是购物的社会性特征,在人类几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最清楚、最直接的社会认同才是人类发展的动力。

之前假期,笔者曾经去香港一游,在尖沙咀的大街上,几乎每一个奢侈品店门口在早上八点就已经排起了长队(一般这些奢侈品店的开门时间是上午十点),而在苹果旗舰店里付款的人群会从店里排到店外,在连卡佛的化妆品专柜面前每个人似乎都像打了鸡血一样兴奋地挑选,不顾一切地购物。这就证明了一个由生理学引导出的经济学原理,我们的大脑喜欢购物行为,如果运用得当的话,零售甚至就是一种让人上瘾的东西,在这些打折免税的店铺面前,看着排队结账的人的面容,我们会发现每个面庞上都充斥着多巴胺。与之对立的是,在天猫、京东这样的超级互联网大卖场上,顾客想买到的东西概率增加,商品的选择增加,但是消费者的购物的多巴胺分泌量却在快速降低,这种降低的分泌量让人们的满意度骤降。

在欧美,好事多超市有一套非常有效地策略,这既是提供独家好货,这些商品物美价廉,但是数量非常有限,消费者被勾起了错失这种优质商品的天生恐惧感,企业只要拿捏住了人们自然随机发现商品的惊喜感和可能错失好东西的恐惧感这两大要素的时候,实体购物就不仅仅是买东西,而是勾起了人类无尽的欲望。

因为他们发现了门店是与消费者建立起有效联系的重要途径,首先,每个新开的门店都能成为他们一个微型的集散中心,在这里可以集中托运、产品配送、顾客自提,完全到了最后一公里的难题。其次,在这些门店中可以优先展示电商平台自己制作的商品,比如说亚马逊的kindle、天猫的魔盒等等。第三,这种门店的存在产生了一种晕轮效应,大大提高了互联网公司的存在感,增强了企业的品牌认知,最终带来了电商的大流量。

综上所述,马云、马化腾、刘强东他们都不傻,他们发现了一个奥妙,这就是只有实体店才能够展现消费者的体验,从而解锁新生代消费者对于品牌的忠诚度,这才是所谓新零售、无界零售、智慧零售的根本要义。


瀚海观察

在2016年云栖大会上,马云首次提出“新零售”概念,纯电商时代很快会结束,线上线下和物流必须结合在一起,才能诞生真正的新零售”。这就意味着零售业的发展已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

过去的这一年多时间里,无论是传统零售企业,还是新崛起的零售模式,都引起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

行业深度变革,洗牌精心动魄。巨头纵横捭阖,传统大佬摸索转型,后起新秀风生水起……零售行业跟自然界的万事万物一样,上演生长、蜕变、衰亡的景象。

新零售到底是什么?新零售该怎么做?与传统零售有什么区别?

在新零售概念提出不久后,阿里巴巴集团CEO张勇在“2016新网商峰会”上,曾解读过新零售的未来,《零售老板内参》根据张勇演讲梳理了新零售的10大趋势,以及给出《零售老板内参》的新零售定义。

1.新零售核心:重新构架人、货、场的关系

整个商业的发展走向新零售,在围绕着人、货、场的重构,特别是人、货、场当中所有商业元素的重构,是今天走向新零售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志,它的成功与否其实核心就是我们围绕这些人、货、场商业元素的重构能不能有效,能不能真正带来效率。

2.内容供应链:内容引导商品消费

未来的内容化,是整个新零售当中,跟消费者触达整个消费资讯内容化和多媒体化是整个过程必不可少的阶段。这对所有商家能力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因为,好的商品生产者,未必就是好的内容生产者。

大量的社会化的内容生产力量正在蓬勃发展,而这些力量已经构成了整个未来新零售生态一个非常重要的新兴力量,会发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3.商业生态重构:合作伙伴必须发生新反应

走向新零售过程当中,整个商业生态中各个合作伙伴必须发生新的反应,包括品牌商和渠道商的关系,品牌商和零售商的关系,零售商和商业地产商的关系,品牌商和物流商的关系和服务商的关系,都必须发生某种意义上的重构。整个商业组织之间,会发生非常剧烈的变革。

4.新零售致胜关键:对消费者的洞察和快速反应

今天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互联网人口跟消费人口充分普及和重叠,今天走向新零售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其实整个渠道关系,商品生产者和服务者的关系、商品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会发生很多的变化,今天完全可以运用互联网形成一个扁平网状的渠道关系,形成最直接的消费者洞察,而这些信息能够更好的去服务真正的商品设计者、商品生产者、品牌创造者,能够打造更好的品牌,生产更满足消费者现在需求的商品。

对消费者的洞察性和与此产生的快速反应能力是今天在市场致胜的关键。

5.商业变革:流量红利时代一去不复返

过去的一年,整个阿里电商平台上一些商家都在说:现在生意越来越难做,流量好象比以前少了点,流量下滑,我这生意怎么做?

这是今天我们共同面对的现状,无论从平台来讲还是从每个商家来讲,互联网时代、电商依靠流量红利的时代已经过去了,今天我们整个进入整个商业变革的深水区,进入到真正商业元素重构才能更好发挥效率的深水区。拉一批线下好卖的货放到网卖一卖,利用网上流量红利轻易能够触达终端消费者,更高效的排除掉中间环节把货卖掉,这样一个时代正在过去。

6.消费升级:关键在于抓住消费者口味变化

今天消费升级是大家都在说的一个话题,其实消费者是越来越难伺候了,为什么?因为消费者口味越来越多样化。

商家怎么样抓住消费者口味的变化,捕捉到消费者的洞察?不但能够获得这些有价值的资讯和情报,最终能够化成企业供应链的能力,能够以一个柔性供应链快速去反应,真正能够及时生产出消费者试销对路的产品、他们喜欢的产品。

7.百货公司同质化:真正懂货的没有几个

所有的百货,走进去,一楼是化妆品柜台,二楼是女装,三楼是男装,每个品牌要有一个面积,装修的美美的,同时百货公司也装修的美美的,消费者到底是消费商品还是消费装修?消费者的浏览效率到底是以格子铺去浏览、以柜台去浏览?还是能够形成一种真正高效的商品接触方式和浏览方式?一种场景浏览的方式?

8.利益分配机制:将打破现有既得利益者格局

在线下零售业态当中,正在发生很多微妙的变化,而这个变化,特别需要商家和品牌商家、平台共同来努力,来完成这样的重构。

毫无疑问,这样的重构不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不可能让现有既得利益者都满意,如果这一切不变化,要考虑消费者是不是更满意,商业的效率是不是更提升?

而这中间一定要进行一些建设式的创新,能够使原来的利益分配机制走向一个新的利益分配机制。这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商业组织之间发生变化的非常重要的一点。

9.全渠道思维: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

整个新零售下一个阶段展非常重要的一点,是越来越多的商家,已经不仅把互联网看成一个跟消费者去销售的通路,越来越多商家正在走向把线上和线下一体化的去考虑、一体化的去经营。

判断是不是真正走到了新零售的时代,或者这个企业能不能走到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是我们能不能在全渠道范围内,不管是线上还是线下,不管是哪个销售通道,都是可以被识别的、我的客户(消费者)都是可以被识别的、我的客户都是可以被触达的、我的客户都是可以被洞察的、我的客户都是可以被服务的。

10.大数据支撑:每个企业都要变成数据公司

走向新零售非常重要的一个标志,就是要完成可识别、可触达、可洞察、可服务,最终每个企业都要变成一个大数据支撑的公司,每个企业都要变成一个数据公司。不管你是一个零售企业还是一个品牌企业,每个企业都必须走向数据公司,才有可能走向新零售。

在这一年多的时间里,围绕新零售的实践、热点层出不穷,无论面对未来零售业同仁还有多少困惑,过去的这一年多都是值得回味和纪念的。

《零售老板内参》认为,新零售就是以数据驱动为核心,在全渠道的场景下,满足消费者个性化需求。

在各种“新物种”、新概念的掩护下,新零售的探索已经出现了一些方向和眉目,包括一些值得坚持的方法和值得探讨的问题,欢迎持续关注《零售老板内参》在今日头条悟空问答的后续回答。


零售老板内参

2016年10月,我刚好在杭州云溪小镇参加了这次名为“飞天”的盛会。

有图有真相,先上张图片。

2014年的时候,马云提出了生鲜电商的概念,当时的生鲜企业疯了一样的涌入电商领域,当时的我也正好身在其中。

也正好目睹了生鲜电商一片一片的死去。死去的原因,也是因为生鲜产品的特殊供应链的原因。

2016年,我去参加了云栖互联网大会,听到了马云讲的“新零售”,当时我的其实并没有对此有一个很深的理解。

但是,当我回去仔细的想过以后,发现,这是一个号令天下莫敢不从的大动作。

我们就来一步一步分析零售行业模式的演进吧

我们讲供应链、供应链,其实供应链的核心就是三流:产品流、信息流、资金流。

对于零售,其实是在供应链的最末端,直接面向消费者的。

对于末端来说,从商品的最上游(厂家)到最末端(零售门店)之间的各个环节(传递供应链三流)尤为重要。

在电商还没有出现之前,零售行业的工业链是通过分级代理的模式,一层一层的实现三流的传递的。

在传统的供应链中,工厂接收订单和定金后组织生产,交货给总代理后,总代理签收付全款,总代理的销售计划,又是根据分级代理的数据或者订单来的,分级代理又是通过销售终端的数据或者订单制定的采购计划。

最终消费者是走到零售的终端处,挑选商品,看中后付钱,拿走商品。可以说消费者自己实现了三流传递的过程。

而串联从工厂到终端各个环节的产品流、数据流、资金流的,就是物流。物流承载了运输商品、签收和回单、代收货款的功能。

传统零售业本来过得挺好的。但是有一天,电商杀进来了,颠覆了传统零售业的这种模式

电商通过互联网平台来传递信息流,通过第三方支付工具来传递资金流,通过快递来传递产品流,所以能够实现直采直销,完全砍掉了各级代理的利润,价格上获得了巨大的优势,再加上快递行业的发展。

因此,完全干掉了原有的零售供应链体系,使得零售行业一蹶不振。

但是随着快递成本以及电商平台的成本的不断上升,以及电商平台的竞争压力。电商的价格优势越来越不明显了。

因此,马云就又开始想点子了。由于积累,各个电商平台其实都获得了大量的上游资源(厂家)。

那我们可不可以从此处着手做点文章呢?

于是,新零售出来了,还是一张图来解释新零售吧

电商之所以能够成功,是因为它省去了中间环节,实现了低成本,但是随着电商平台的成本的上升,电商的成本也越来越高。

电商能节约成本,是因为互联网和快递打通了电商和消费者之间的全过程。

那我们可不可以通过互联网和物流打通厂家和零售门店之间的全过程,从而实现零售行业的复苏呢?

于是,新零售就出现了。

新零售通过互联网平台+互联网支付工具+物流,实现了门店直接向工厂下单,工厂生产后,将货物直接储存在新零售平台所管理的仓库内,按照订单规划物流,直接送到零售门店。

零售门店也可以通过多种渠道进行销售,可以与快递结合通过新零售平台做线上销售,也可以线下直接体验销售,平台的活动就可以完全的贯通线上线下,成为一个共享的经济体。

这种互联网的模式,就是新零售了。

新零售的出现,势必会带来一轮新的线下消费的热潮,所以说,马云说他要复活零售业,也并不是一句空话。

至于由此衍生出来的什么无人超市、这些,他们只是一种新零售终端的展现形式而已,在没有打通零售终端和厂家的数据流,产品流,资金流的情况下。一个玻璃房子,一个刷脸支付就说自己是新零售?呵呵。


会技术的葛大爷

一、如雷贯耳的新零售到底是什么?

雷军说零售是一场适者生存的游戏,本质就是效率的竞争;

红杉刘星认为新零售新的新是新业态、新人群、新品牌、新技术;

阿里研究院的报告说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

罗宾·刘易斯(Robin Lewis,零售新规则书籍作者):神经连接(用户体验)、先占式分销(全渠道融合,要比竞争对手快速分销)以及价值链控制(前后端重塑价值链);

大卫·贝尔(David Bell):实体店不会消失。

……

零售2.0的经验,是必须要了解活动的位置,来满足我们的顾客。

新零售这个热词兴起的背景:中国电子商务总交易量增长放缓,从2011年74%的增速降为2017年的19%,在线交易有触顶趋势,竞争激烈,线上巨头亚马逊、京东、阿里必然要伸手线下业务。

从用户端来说,消费升级的趋势逼着过去以低价模式为主流的在线零售企业变革,而现代物流、移动支付、金融、技术系统等新零售需要的基础服务不断完善成熟,真正可以为线下线上融合这个目的提供支持。

二、新零售变革的重点在哪里?数字化才是新零售的核心驱动力

新零售和互联网+、移动互联网、O2O、物联网等或许更多只是个时代背景下不断更新的概念,我们更应该从本质看问题。

关苏哲认为“数字化”才是更合适描述时代变迁的词——用户数字化、门店数字化、生产数字化、渠道数字化、供应链数字化、营销数字化,数字化才是新零售的核心驱动力。

无论什么流行概念,变的是技术和工具,不变的是商业本质。新零售等概念如果不能提高和增强企业的业务流程或业务体系,不能为企业用户创造过去传统旧技术无法创造的新价值,那么我建议对于所有时髦概念可以置之不理。

简单说,过去我们靠旧技术做生意,现在要靠新技术,这里指的技术不只是IT,而是做事的新工具,新方式,为客户创造价值的目的并没有随热词的出现而改变,改变的只是做事的手段。

与其谈新零售,我更愿意谈数字化。

三、有关数字化的几点探讨

这里分享贝恩咨询的一张图,我们可以了解新零售的why、what 和how。

Why和what层面的新零售主要涵盖客户互动、产品服务创新、运营效率优化和商业模式创新;

how层面主要涵盖IT信息化系统,开放创新零售生态、数据分析驱动运营流程、人员和组织。

1.如何将数字化的升级和转型运用到我们自己生意的模型上?

a)在战略的选择上,互联网的客户互动会极大的促进;

b)产品服务创新的方向也会有很大的不同;

c)运营效率的提升有了数字之后,整个效率会得到极大的提升;

d)商业模式创新,为什么现在共享单车这么火,几十亿融资,其实这就处于商业创新的环节。

2.要做到上述内容,需要具备四个基本功能:

a)要有IT信息化系统的支持,这不是一星半点儿的投入;

b)要有开放式的创新的生态圈,今天的时代已经不是单打独斗能够应付的时代了,一个开放式的机制能够激发我们身边的活力;

c)要有数据化、数据分析驱动的流程;

d)要有强大的人员与组织,不管做什么,都需要执行。

四、消费端变化的两个背景

1.零售从渠道为中心,到以商品为中心,现在到了以用户为核心

  • 以渠道为中心的关键词是连锁、位置;

  • 以商品为中心的关键词是质量、成本、毛利;

  • 以用户为中心的关键词是体验、互动、联网平台。

2016年屈臣氏增长达到负的两位数,令人惊讶。一位曾在屈臣氏工作的资深高管写道:“屈臣氏的商品营运管理能力卓越,而唯独没有对顾客需求进行研究。电商的发展已经成为顾客非常重要的消费渠道,原来屈臣氏的商品核心:产品稀缺性与高性价比优势,已经不复存在”。

即使像屈臣氏这种运营效率极高的企业,当时代发展对其提出新要求时,也会在数字化时代不进则退。

2.消费者拥有了绝对的主导权

什么导致用户拥有主导权?主要有以下3点:

  • 生产力饱和导致商品更多、更廉价;

  • 购物渠道更多更方便;

  • 信息和互联网设备导致购物智能化。

五、消费端的3个变化:

消费端的3个变化:信息获取线上化;需求体验化;购物路径多元化

1.信息获取线上化

据统计,50%的购物决策来自于互联网;垂直网站与口碑已是主要的决策依赖资源。数字化营销的一个要素是看企业如何在用户“发现和研究阶段”实施数字化营销。只是靠天猫站内的流量做广告已是扩展品牌知名度的落后方法。

企业可以在“社交化新媒体、网络营销、实时营销”3个营销领域实施品牌的认知和教育,对于不知名的小品牌来说,死磕在电商交易平台京东天猫里宣传等或许不是个明智的选择。无教育,不购买。

2.消费需求体验化

《零售新规则》作者数年前就分享了消费者希望获得的5个价值变化:

  • 从物质到体验;

  • 从千篇一律到用户定制;

  • 从少数人享有到全民拥有;

  • 从求新到求新求快;

  • 从个人到群体。

我从事传统零售和在线零售多年,深刻感受到了用户诉求的变化:过去大家关注价格、功能、种类、品牌等,更多只是产品和品牌知名度层面,现在用户在产品端关注更高性价比的产品组合,外观设计更漂亮、产品需要个性化定制。

内容上,用户希望有用户间分享交流,能参与产品研发建议、品牌内容要有趣而非过去只是功能规格那种冷冰冰的介绍。

在服务体验上,用户期待更快服务、无缝融合不同场景、方便灵活支付和交付方式、优惠折扣更满足个性精准需求……只是产品为王时代结束了,取而代之的是产品+体验。这里体验的定义不是狭义的品牌强推的“服务”,而是贯通了售前、售中和售后环节用户能主动感受的广义“体验”。

3.购物路径多元化

“发现与研究、决策和购买、售后分享评价”3个环节中,数字化技术可以在“发现与研究和售后分享”环节运用中,充分弥补实体模式的技术短板。

六、模式、产品和体验创新领域的几个案例

1.良品铺子,赋能全渠道,打造数字化门店

良品铺子6年前对互联网几乎一无所知,但6年后巨变为一家数字化转型的标杆传统企业。

这个案例给我感受较深的是先占式分销和数字化门店。

良品铺子通过线下门店、平台电商、社交电商、本地社区和APP等5个渠道分销商品。目的是打造数字化门店,就依托门店,实现以门店为核心,同时把全渠道、全会员、全数据打通模式。

传统门店只卖货,但在如果是数字化门店,所有跟良品铺子发生交易和互动的顾客,全部都会记录下来,包括核心会员,比如说用户在自媒体里发表了对美食的评论、对健康的评论、对旅游的评论,良品铺子的系统都会把这些记录全部捕捉,进行精准分析。

什么是新零售?良品铺子创始人是这样认为的:通过数字驱动和用户体验的变革,改变原有行业的生存结构,实现目标顾客价值链平台共享、整合和增值,就是新零售,而数字化是新零售的核心要素。

良品铺子受到了平台战略和数据驱动的深刻影响,我们已经把良品铺子从一家零食公司重新定义为一个数字化运用的科技食品公司,一个大数据公司,一个搭建行业平台生态的企业。

2.盒马鲜生,跨界融合的新物种

我原来公司有同事现在在盒马担任高管,盒马是阿里的新零售一号工程,创始人侯毅说,“盒马模式,是目前最好的新零售案例,也是最值得研究的对象,完全满足了新零售进化三大路径:线上线下融合(O2O)、零售+体验式消费、零售+产业生态链。”这不是连锁超市+APP,而是供应链重构、品类重构、服务重构后诞生的新一代零售业。

其实,这就是罗宾·刘易斯提到的用户体验、全渠道和价值链控制3个新零售的要素。

体验端:盒马消费者到店,不仅能买到食品原材料和辅料,还有半成品,可以原材料加工现做堂吃,还可以30分钟到家。一句话来讲,盒马鲜生就是重新定义“家庭厨房”;

在线上线下融合端:盒马鲜生比传统生鲜超市,多了一个线上购物场景:盒马APP。APP打通支付宝,在线下实体店里顾客扫描每个商品的条形码即完成线上订购,半小时内将送货上门。

价值链控制端:从开店,采购,销售,配送全链路自营,盒马餐饮做中央厨房。盒马鲜生,简单说是大型生鲜超市+餐饮+O2O,是跨界独创模式。

关于类似体验案例,大家也可以关注打算开美食主题乐园的意大利美食超市Eataly。

3.三只松鼠,线上到线下,IP化运作

三只松鼠特别之处在于打造了品牌超级IP,售卖流行,持续制作卖萌内容并积极开发周边延伸产品,如动漫剧。其客服文化永远贴近用户,坚果的低客单价使得三只松鼠非常重视重复购买。

当然,做为淘宝品牌,三只松鼠可以比较方便获得数据,围绕数据做精细化运营,拿数据做产品开发,其畅销产品辣条就是围绕数据产品的典型案例。

品类和渠道相对单一是目前三只松鼠面对的挑战,所以三只松鼠从线上延伸到线下是趋势使然。

4.孩子王,让员工都成为育婴师,产品服务化

中欧商评曾对孩子王有专门报道,孩子王的数字化变革特色有三点:

1)用户数字化:500多技术团队极大程度提升数据运营能力,而基于数据定位需求形成某类规划化的人群,进而向供应商反向定制解决方案且优化供应链效率;

3)人客合一模式:每个员工都装“人客合一”移动端软件,与CRM系统、商品库和HR管理系统打通。每个会员在系统里都建档信息、消费情况以便员工实施针对性营销。

可以看到,刚刚举例的四家我们认为的标杆企业,他们没有固定的模板,都是用不同的方式去发展出自己核心的数字化能力。

七、人、货、场重构,不同行业新零售演进的不同方式

谈到新零售,下表可以帮我们理清逻辑。不管什么行业,可以把自己企业放在下述表格里,看看你在那个象限框里。

横轴是“信息维度”,可类比决策买一样东西时需要了解多少信息。有的行业产品比如汽车,房子,基金产品需要用户花较长时间才会决策购买,而书籍、零售,奶粉等品类则信息维度较低,用户可以不去实体店就迅速做决策;

纵轴是“实体维度”,是说这个商品它有多需要做实体的体验。实体维度的优势是消费者可以看到产品(货),实体店可以更好提供一站式的环境体验(场),消费者和售货员可以面对面沟通(人)。

过去首先被革命的是图中左下角的行业品类,这也是天猫和京东上大部分的产品,这些品类的线下实体店往往很难抵挡京东天猫早期的在线低价模式。

数字化变革应该在原来交易基础上提升品牌、优化成本、增进体验和数据化决策。

不同行业的数字化变革方式应该不同:

右上角是渠道增加,大部分B2B产品,工业产品,非标品是主要品类,单次购买价格都较贵,这个象限的数字化重点不是在线交易。

左上角是品牌增强,数字化重点是内容营销和服务体验,最终大都还是去线下实体购买。

右下角是渠道拆析,主要是旅游、理财、处方药等泛零售品类,价格往往比较高,这个象限的未来在于企业要从渠道商向咨询顾问转化。

孩子王的母婴品类原则上属于左下角,但正在向左上角的品牌增强和右下角的渠道拆析延伸,以此来抵御天猫等在线零售平台的冲击。

总之,过去零售重点是传统企业涉足电商平台卖货,而现在新零售需要企业提供更好的互动、更好的内容,更好的体验,新零售需要传统企业不仅在左下角巩固,也同时在左上角和右下角发力。

企业要利用数字化技术实现人、货、场的重构,让虚拟的数字化渠道也具备过去实体才能发挥的3个实体优势。

八、只有实体和虚拟数字资产一体化,才是真正新零售

大卫·贝尔(David Bell)在《不可消失的门店》书籍中有一张表,我做些补充和案例解释。

他的这张表也是从信息维度和门店体验维度来解释新零售,但里面没有放品类,而是以线下线上模式分为4个象限。左上角是传统线下零售0.0,右下角是在线零售1.0。

他认为,在零售业中有两种活动:

第一种,信息的活动。品牌要给用户价格、质量、品牌、体验的信息,这样的信息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渠道传递。

第二种,在零售业里品牌也需要提供商品的购买过程。是用户来到我们的门店里提货还是说品牌应该把这个商品配送给用户。

他说的零售2.0 就是线下线上融合阶段,位置还是很重要,但这里位置指的是体验、交易的位置,而非线下实体店位置。

表格中他说到的左下角的线上搜索和线下购买,其实就是我上一个图表中的左上角的品牌增强。

往往是电子类产品以及像通用别克在天猫旗舰店上主要卖卡券,然后引导用户到实体店购买,他说的线下体验和送货上门,盒马、宜家、孩子王、海底捞都开始了这种模式。

这里补充几点:

1) 传统零售0.0模式是没有未来的,目前时代,让实体店同时承担传递信息和储存商品是非常低效的;

2)新线下零售1.0 客户不会甘心只是线上发力,比如三只松鼠、亚马逊、京东和阿里都开始把战场延伸到线下,不仅通过在线方式抢夺传统企业的线下客户,还要觊觎传统企业的线下大本营市场。

3)我们也看到了企业间通过资源互补合作来达到融合目的,比如良品铺子和饿了么合作。

2017年初,良品铺子携手外卖平台饿了么,推出一小时年货到家。只要在良品铺子门店覆盖区域,即:湖北、湖南、江西、四川、河南5个省,以及深圳和苏州两个城市,借助饿了么平台可实现一小时年货到家。

良品铺子+饿了么,双方的商业价值,不仅仅是用户入口、平台规模、营销推广的浅层合作,更是跨界本地生活消费生态,提供数据支持、线上线下联动,助提高转化与成交,确实有效解决了“推广到销售、下单到送达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总之,不同线下线上企业,基因不同,实施数字化变革起点不同,数字化变革的路径策略不同,但最后是殊途同归,只有把实体和数字资产一体化,才能真正实践新零售。

九、技术变革易,思维转化难,新零售落地需要企业重塑组织DNA

开篇提到,新零售变革在how层面主要涵盖IT信息化系统、开放创新零售生态、数据分析驱动运营流程,人员和组织。时间有限,这里只对人员和组织做些简单分享。

贝恩调研显示,未来3年最受数字化技术影响的商业领域部门依次是用户体验、技术、数据、产品服务,供应链和人力资源。在组织上,变革需要企业部门间迅速、有效协作,分享以下建议给予大家:

1.团队跨职能工作,打破部门边界

成功不再取决于各部门如何在职责范围内行事,而将取决于整个团队在数字化市场上取得的结果。

比如产品团队需和市场销售团队合作为客户研发升级产品;数据部门和客服部门合作,推出算法改进用户体验;市场部要和商业研究;财务部门合作制定新的定价策略……因为数字化时代,企业出售的不再是产品,而是解决方案。

这里大家可以关注海尔的“人单合一”做法,自下而上鼓励员工像CEO那样去思考、决策,直面客户,承担责任并享受相应的收益。

去年下旬,我们中欧产业互联网生态营学员们去海尔,和海尔各个部门高管沟通数字化时代的组织变革,现在的海尔,没有层级,只有3类人:平台主、小微主、创客,都围住用户转。

其中代表案例是雷神笔记本,雷神创始人路凯林和我们分享了雷神的自创业、自组织、自驱动的3自感悟。海尔目前创业孵化有5种模式,雷神属于第一种企业内孵化模式,海尔占大股,引入风投,员工跟投,创造了行业的传奇。

2.企业真正竞争力在于主动发现机遇和危机、预见变化和迅速行动的能力

技术是重要的,但成功取决于企业如何快速诊断客户需求,并将正确的技术融合到正确的解决方案中。

3.习惯和接受“变化和调整”新的工作模式

团队必须走出舒适区,勇于尝试,采用类似“软件”发布法,稳步前进,灵活测试,以MVP精益创业原则大胆假设,小心求证,持续推出新创新。不断变化和调整才是探索路上的最正确的方式。

最后,建议CEO组织内设首席数字官岗位,代表CEO推进变革和协调管理。随着消费者和竞争对手日益数字化,创新的数字化战略不再是可有可无,而是必需的致胜战略,如果没有数字化创新,公司将迅速落后,更谈不上什么新零售了。

总之,新零售的路径有千万条,但适合你的那一条,需要自己去寻找。在模仿他人过程中,重点是要找他们背后的逻辑和原因。新零售之路不是仅看一些文章和行为就能决定的。

1个问题:什么是新零售?

一句半玩笑话——有线下店,通过线上买东西(更快的)送到家,就是新零售。

日系便利店收银机上有一大排男女12~56的数字键,这部分便利店系统称之为「 客层键」。收银员必须要靠人眼识别顾客的男女年龄,再按下这些「 客层键」,以便来为顾客打上标签。日后在进行「 购物篮分析」的时候,这些客层信息就会成为一个重要字段,专门来归纳过去和推算未来的不同顾客需求。比如利口酒对女性消费者的吸引力,中午都是19~35岁的男女来买饭,下午买关东煮的都是12~18岁的小朋友这些,都是通过这个「 客层键」做出来的。

再来看线上的零售,线上先天比线下带有数据分析优势:

你住在什么房价的小区,在什么租金水平的写字楼上班(地址分析)

你养不养宠物,单身还是有孩子(过往购物分析)

你是否对促销敏感(促销关联分析)

你搜过什么浏览过什么(兴趣分析)

这些信息是能够完整的做出每一位购买人的用户画像的,然后通过「 猜你喜欢」、「 千人千面页面」、「 浏览过这个商品的朋友还看了XXX」等等等等内容,给你推相关的商品,让你更高效的能买到东西。

目前来说,淘宝是「 猜你喜欢」功能做的最好的公司。所以大家应该明白,为什么新零售是马云提出的概念。因为阿里要把这套东西,做到线下去,去提升整体零售社会的运营效率。

因为任何一个公司或者概念,最后都会落在这个点上:“是否能够提升整体产业的效率”上。

比如

阿里巴巴提升了国内生产商和国际需求的对接效率

滴滴提升了打车者和司机的找顾客效率

饿了么提升了外卖订餐和餐厅找顾客的效率。 ……

能提升,那大家省钱、省事。从而公司能赚到钱。

那么新零售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提升线下零售的效率。如何提升?从数据运用的角度去提升,把合适的东西带给需要的人。

(特别说明:新零售的新,就新在海量且精准的数据上。如果这家公司没把线上业务作为重点发展的,不算新零售。对数据的应用,也包括对物流供应链的整体周转效率提升。)

2个问题,为什么现在要做新零售?

一句话,「因为线上红利没有了」。

16年年底17年年初,无论是今日资本的徐新,还是美团的王兴,还有一些其他大佬,都谈到的共同话题就是「过去躺着也能成长的线上市场红利结束了,线上流量越来越贵,互联网将进入精耕细作的下半场」。

因为电脑渗透率,移动互联网渗透率增长见顶了;该买电脑、该买手机、该被地推的人,已经统统消费过了。线上流量和市场格局基本也定了稳了,想再捡漏以小博大不太可能了,流量价格很贵了。吸引新用户的成本超高,有些线上渠道,一个新用户已经贵到200元/个,贵到要去线下去找了。

而线下的零售日子也很不好过。传统的零售业在暴跌,流量和毛利都被互联网公司撸走了。

除了药店之外,快消和食品等企业业绩都在下跌,净利被压。大家在网上买东西的品类越来越多,一开始是服装家居用品,后来是家电,再后来是快消品食品,同时装修建材也网上买的也越来越多。对线下零售业的打击是一个品类一个品类被击破。(徐新的说法是,撇掉汽车和加油站,线上交易已经抢走了整个行业的20%交易额)

基本上来说20%的交易比例,在标准商品这个领域,电商能抢的份额已经差不多了。想要再获得高增长,第一是要把手伸到线下去,第二就是要把手伸到非标准品(比如生鲜,现在渗透率也就2%左右)。

而伸手到线下,30分钟内的即时到达业务是很重要的一环。前述淘宝京东高增长的业务是标准品,同时配送周期在一天以上。阿里现在去年电商成交额在3万亿左右,都是长配送周期的。而30分~2小时短配送周期的,只在2000亿规模左右。如此高金额的悬殊与分化,也是发展新零售的动因。

所以2017年线上增长乏力,线下被击破,两者合一要一个出口,所以现在要做新零售。

第三个问题:新零售现在做成什么样了?

很遗憾,目前就我来看,现在(2017年6月)新零售整体还是刚起步,还没做出什么样。

而且,提出新零售概念的阿里只是判断到了这个趋势,也判断了未来新零售的愿景。

但是到达这个愿景的路径,阿里自己是不够明朗的。所以我们能看到一个情况:阿里在新零售这条路上所有赛道都下注了。

超市业务:华联超市、三江购物

百货业:银泰

线上便利店O2O平台:闪电购、饿了么

垂直水果电商:易果生鲜

自己做的线上超市:天猫超市

自己做的从线上线下生鲜超市:盒马生鲜

现在,无论是哪家,无论阿里内还是阿里外,都没有做出合理、完整的新零售商业模型,整个领域仍然在尝试。

目前最常见到的新零售案例(零售品牌端):

盒马鲜生:

目前是进度比较靠前的,安装量也很可观。

已经完成了线上和线下的单店协同供应链改造。而且从门店设计上就是为了做线上而设计的,全部都是为了更高效的配送履约来的,比如海鲜传送带,比如1比1的前后场比。阿里也给了很多支持,包括爱鲜达团队、手淘入口等。

但目前盒马服务的都是城市中最有钱的一批人,对价格不敏感,更关注时间和品质,和这个最好的客层也相符,盒马的数据相当健康,其转化率和复购率都很高。

但是这种客群和销售品类,限制了其在二三线城市的扩张。同时毕竟因为有钱人是少数,盒马单店的绝对交易额并不高。消费的商品也比较单一,是海鲜为绝对主力,标品为辅。

(亏是肯定亏的,这条路子行不行还看不出来,我认为非常不明朗)

永辉超级物种:

在店里卖鲑鱼、卖龙虾、做外卖,我不太明白这和现在的大卖场开店中店档口有什么区别?

即便是在店内,日本也有很多一样的业态。

这既不是新业态,更不是新零售,我认为目前最多算一个活性化经营的案例而已。

 从全球范围看,零售商和电商都在从单一渠道转向覆盖实体店、电商、移动端和社会化媒体的全渠道零售体系。难道马云提“新零售”,更多的是一种总结而非对未来的展望?如果不是,那么全渠道的概念,与“新零售”究竟有何区别?

马云口中的新零售到底是什么

  就亚马逊而言,近几年忽然在实体店上面动作频频是非常意外的一件事。因为早在2007年的《致股东公开信》中,CEO杰夫·贝佐斯就强调,亚马逊不会轻易开设实体店,除非同时满足下列四个条件:

  1.我们必须确信这个新机会能让股东的投资有所回报;

  2.我们必须确信这个新机会对于整个公司有重大意义;

  3.我们必须确信这个新机会是被市场忽视的;

  4.我们必须确信在这个市场上,我们拥有足够的资源能做出面向顾客的差异化。

  书店和杂货铺,是两个实体零售中最摇摇欲坠的分类,也是亚马逊兴起后最先倒下的对手。亚马逊在挤进全球十大零售商的时候宣布进军这两个实体市场,不论时机还是动机都很值得玩味。亚马逊的做法,和股东信中的保证相违背吗?

  地球的另一端也听到了类似的声音。2016年10月13日上午,在2016杭州·云栖大会上,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发表主题演讲。他说:“从明年开始,阿里巴巴将不再提‘电子商务’这个说法。纯电商的时代很快就会结束,未来的十年、二十年将没有电子商务,取而代之的是‘新零售’。线上线下和物流结合在一起,才会产生新零售。”

  一时间,“新零售”三个字如同被施了魔法,被业界人士频频挂在嘴边。但是,“新零售”究竟是什么意思?如果只是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那么这个概念并不新奇。2016年,eMarketer跟踪了180家最大的电商之后估计,电商总销售额约为2000亿美元,而其中最大的25家占到了1590多亿美元。在这25家之中,有18家都是在过去五年才开始经营线上的传统零售商(比如梅西百货, Nordstrom, Target, Gap等)。而阿里巴巴集团283亿元入股苏宁云商,也还历历在目。

  从全球范围看,零售商和电商都在从单一渠道转向覆盖实体店、电商、移动端和社会化媒体的全渠道零售体系。难道马云提“新零售”,更多的是一种总结而非对未来的展望?如果不是,那么全渠道的概念,与“新零售”究竟有何区别?或许,问题的关键不是线上与线下会不会融合,而是怎么融合。

  电商崛起

  回顾零售业过去的20年,电商的崛起如同早年折扣零售商的兴起,都侧重于价格和便利。依靠这两个痛点,电商把标准化程度非常高的产品,例如图书和CD,从线下移到了线上。随着线上消费习惯的养成以及客户体验的不断提高,电商又将触角伸到了其他品类,并开始提升效率。用阿里巴巴CEO张勇的话说,“利用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去全面改革和升级现有的约30万亿社会零售商总量,使得中国消费者日益升级的消费需求可以得到有效的满足,使得整个商品生产、流通、服务的过程因为互联网、大数据的广泛运用变得更加高效。”因此电商的道路,是一条表面轻资产,实际重资产的道路。“轻”,指的是固定资产、人员配置、管理流程等负担没有传统零售业大;“重”,指的是在物流、仓储等方面需要巨大的投入。物流方式的改变,保证了电商的高效率。

  电商不管是从发展速度或对实体零售业的冲击方面都是惊人的。根据德勤最新发布的《2017全球零售力量》报告来看,亚马逊在2015财年销售额已经超过790亿美元,首次跻身全球十大零售商。虽然这与两年前麦肯锡预测的1000亿美元大关相去甚远,但依然展现了亚马逊惊人的爆发力。

  另外,榜单的第5-9位都在800亿美元区间,其中的大多数是因为并购等原因才保住前十的位置。也就是说,亚马逊距离一跃成为全球前五大零售商并不遥远。从市值来看,亚马逊就更为惊人了。10年前,亚马逊的市值仅为175亿美元,如今已经超过3983亿美元,整整翻了20倍。如今,亚马逊股价为835.77美元,市值已经超过八大传统零售商的总和。不仅仅是亚马逊,2015财年,根据德勤报道,全球50家最大的电子商务公司中有40家都入选了250大零售商。

  反观传统零售商,西尔斯百货市值下跌96%,JC Penny下跌86%,Nordstrom下跌33%,梅西百货下跌55%。过去4年之中,传统零售商已经裁员20万人,如果它们没有网络零售渠道,裁员的人数可能会多达120万人。西尔斯百货在创办130年之后,拥有1600家店铺。但在近五年之内公司已经亏损高达90亿美元,并关闭了500家店铺,还准备再关闭150多家。

  如果说美国因为零售业整合完善,尚能抵挡电商冲击的话,在中国,电商的冲击在一夜之间摧枯拉朽,传统零售业毫无招架之力。2011年起,店铺租金以每年12%的速度下滑,关店潮席卷各地。尤其是百货和鞋类商品,在2001至2013年间下跌35%。反观电商,根据贝恩的报告,自从2009年开始,中国网购的消费总额每年都在以超过70%的速度在增长。《2016中国电商消费行为报告》指出,2016年电子商务交易规模预计超过20万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超过10%。

  线上线下融合

  但是传统零售业也并没有坐以待毙。随着电商的壮大,其问题也渐渐凸显出来。一方面,电商发现特定类型的产品是需要服务的。购物是体验之旅,也是感官之旅。一些线上购买的产品,因为无法实现触觉、嗅觉、味觉等感官体验,始终无法与线下商店进行抗衡。另一方面,线上零售的市场容易混乱。比如,假货的横行是影响淘宝边界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些弱点,全球范围内,传统零售商开始改进其零售模式,从流量、效率(物流)、销售方式三个维度上对电商进行了回击。

  首先,积极铺设线上渠道,并想方设法与线下实体店产生关联,形成线上、线下互相导流的态势。同时利用线下实体店,对线上渠道进行互补。例如大多数传统零售商选择将其线下的实体店转型成跨渠道的补货中心、网上订单的提货现场、方便的退换货地点、产品的展示厅和新购买渠道。2015年,苏宁作为中国最大的电器零售商与大连万达展开合作。苏宁将在万达商业综合体内开设“云”店,顾客可以到店体验各类产品,然后完成线上下单,并且享受送货上门服务。传统的苏宁线下店能提供2万-3万个库存单位(SKU),而通过“云”店,顾客可以接触到1500万个SKU。同一年,家乐福推出网购服务,其线下实体店成为了线上购物的供货点和退换货中心。

  第二就是提升效率。对于此,一个广泛运用的理念就是“少大于多”:一方面,众多商家选择由大变小,在城市中心开设便利店,取代原有的大型全尺寸店面。另一方面,利用大数据进行精准定位,对每一个店的每一个产品精挑细选,用少量的SKU满足大量的辐射半径范围内的人口需要。

  2015年8月,梅西百货宣布将关闭100家全尺寸商店。对于剩下的商店,梅西百货将专注于提升客户体验、加速电子商务渠道的投资和发展。Target也一样。传统的Target商店占地面积多达14.5万平方英尺,新的商店面积仅为5万平方英尺,并且根据周围的人口、消费水平、消费习惯和偏好进行有针对性的室内设计和商品摆设。截至2016年11月,Target已经有30个这样的城市中心小型便利店在运营,并计划在2017年再开设数百个。

  2015年,家用工具商Lowe’s 在曼哈顿开设了两家小型便利店,尺寸只有不到3万平方英尺,仅为通常的1/4大小。商店里摆放的是适合现代城市生活的小包装产品,这样一来,顾客不用在他们拥挤的城市公寓中存放大件产品,以供备用。并且,商店里还运用了类似于乐高商店的3D模拟技术,顾客只需把产品包装拿到摄像头前,就可以看到里面产品的虚拟投影,对大小、形状、外形有一个清晰的认知。遍布整个商店的触摸屏可以让顾客体验产品、了解性能、查看库存、完成购买、预约送货。

  第三是改变销售方式,侧重便利性和服务。家乐福为满足顾客对便利性的追求,先后推出了Carrefour Express 便利店,满足城市生活需要。此外,其他的传统零售店纷纷推出当日速递服务。有学者指出,传统零售店一个巨大的优势就是现成的店铺网络。当传统零售选择在线业务,就意味着大量的订单可以从这些门店发货,也就是说,在某种程度上传统的零售终端变成了“配货中心”。

  从差异化的角度,传统零售开始注重对于偏好经济的把握。在过去五年,几乎每一个国家的咖啡销售额都超过了茶的销售额。澳大利亚的T2反其道而行之,建议大家把茶和时尚重新结合起来。它们的实体店提供绝妙的体验。产品设计和店内设计都运用鲜艳的色彩和大胆的图案,吸引人们拍照并在社交媒体上分享。H&M,传统的快时尚零售商顺应消费者需要研发H&M Conscious,将会每年推出一个限量的高端、环保的产品系列,这有别于建立在消费者低价多买基础上的传统快时尚零售模式。每一年,H&M Conscious发售的时候,线上都会有大量活动预热,线下都会有追随者搭起帐篷、隔夜排队、抢购产品。

  这些措施的效果是明显的。根据德勤的报告,2015财年,在全球250大零售商中,有3/4(192家)都实现了利润增长,平均涨幅为5.2%;在公布财务数据的191家之中,有90%(172家)都实现了盈利,这其中大部分是传统的零售商。 更值得注意的是市场潜力。美国的线上零售业中,亚马逊以790亿美元拔得头筹,而排名第二的沃尔玛,线上销售额为130亿美元。但是,沃尔玛线上销售额仅占到其总销售额的2.8%。事实上,线下零售商做线上销售的时候,线上占比都很低。比如,苹果作为美国排名第三的线上零售商,销售额占比仅为5.1%;百思买占到9.4%,Costco占到3.1%,Target占到3.4%。这些数据一方面说明线下零售商在线上依然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另一方面则预示了它们在吹响线上反击号角时候的顾虑和制约。毕竟,线上与线下相互倒流仅仅只是任务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如何让二者进行互补。

  电商走到线下

  面对实体零售业的反扑,电商已经感受到了危机。阿里旗下的三大电商业务(淘宝、天猫、聚划算)开始显露出流量增长的疲态,净增长的活跃买家人数在2014年第三季度达到峰值的2800万人次之后,已经开始一路下行。2016年全年,阿里电商的新增用户数量首次跌破千万,其中第三季度只有500万,第四季度只有400万。

  电商自然不会束手就擒。通常,纯电商没有自营产品,或者仅有极少品类的产品(如智能电视盒子),不能完全掌控供应链。因此,电商的一个选择就是通过与线下传统零售商展开入股、收购,或者战略合作的方式,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供应链。简而言之,电商往线下走,最有可能的一个趋势就是:线上为消费者提供海量的商品选择,同时在线下尽可能地提供体验场所、打造新的消费场景。这样一来,电商就可以通过自身在流量、大数据、技术上的优势对整个零售流程进行再次优化和升级。

  再看国内,17年2月以来,阿里与某线下超市合作的传闻不绝于耳。最终,这家神秘的合作伙伴浮出水面,既不是大润发也不是家乐福而是百联集团。事实上,阿里与百联的合作早在一年多以前就初见端倪。16年12月24日,永辉超市转出2.37亿股联华超市的股份,易果生鲜全部接手,成为联华超市的第二大股东。有趣的是,阿里巴巴实际上参与了每一轮易果生鲜的投资,因此可以说阿里实际上是间接持股了联华超市。就目前披露的消息,阿里希望与百联的合作可以打通线上-线下的数据管道,实现三通(商品通、会员通、支付通)。

  此次阿里与百联的合作,应当被看做序列事件中的一环。

  2015年8月与苏宁的“世纪联姻”之后,苏宁在天猫有了一级入口,还有从“苏宁生活广场”到“易购直营店”等4000多家线下零售商。苏宁云商2016年第四季度的营收预告已经显示其盈利能力,包括中心、海通等多家机构纷纷预测17年开始苏宁云商就会持续盈利。2017年伊始,苏宁官网直接挂出新闻《加快互联网门店布局,苏宁2017年再开1100家新店》,扩张计划包括100家新“云店”和1000家新直营店的计划。

  2016年11月,阿里投资21亿元,获得三江购物35%的股权。此外,阿里2.67亿注资闪电购、继续增持苏宁云商、继续跟投易果生鲜、1.5亿美元领投盒马生鲜。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实验地方生鲜食品购物的新模式和体验。

  2017年1月,阿里尝试私有化银泰商业,并成为其控股股东,持股74%。

  与苏宁、百联、银泰的深度合作,加上生鲜零售领域的举动和布局,证明阿里意在打造一个贯穿线上-线下的复合渠道平台。

  复合渠道就是“新零售”?

  经历了各种新旧更替,大众逐渐形成了“线上提供方便、线下提供体验”的概念。似乎电商和传统零售商殊途同归,融合到了一起。然而仔细分析会发现,线上做全渠道,与线下做全渠道,虽然有着很多联系,却有显著区别。

  线下的传统零售商做线上,侧重点还是倒流到实体平台上进行服务。这导致在很多情况下,其线上和线下渠道在产品,价格,和服务上产生差别,尤其是当线下渠道主要是由加盟商组成时。因此,虽然传统零售商可以简单照搬纯电商的模式建一个线上渠道,但是却不能把自己线下的模式完全复制到线上。

  与此相反,电商开设实体店更多地是增加一些端口,吸引更多的流量到线上。因此考虑的核心是如何尽量帮助和引导顾客的购买决定过程。比如,易趣网和澳大利亚零售商Myer合作,创造了世界上第一家虚拟现实百货商店。利用eBay的虚拟现实技术,戴上HTC的虚拟装备,顾客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浏览Myer所销售的12500款产品,并进行在线购物、邮寄。如何使购买的过程更便捷、有趣,是线上零售商热衷于思索的问题。这导致了纯电商可以将其线上的模式毫无顾虑地在其线下店复制。

  而一旦网络和社交平台上的模式照搬到线下,就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亚马逊的书店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在书店内,所有书籍都是封面朝顾客摆放,并按照亚马逊上的评分系统进行陈列、每一本书下面都有顾客的真实评论。也就是说,亚马逊将它的网络书店打造成了现实版本。这样一来,线上零售商就有了一流的体验店,在不触碰服务的前提下,实现线上线下融合。

  由此可见,虽然市场上越来越多的复合渠道出现,由于各自基因的不同,这些渠道也展现出不同的模式。纯电商的复合渠道会利用其强大的数据后台以及各种新技术来增强购物体验,逐渐用技术代替人的服务,把一些产品带到线下。而传统零售商会越来越强调环境及人的服务,坚守其线下阵地。

  关于未来的思考:Amazon Go究竟在做什么?

  Amazon Go究竟在解决什么问题呢?几乎所有便利店都面临着一个共性难题:如何在狭小的空间内,实现高峰期客流周转。最直接的解决方式,就是去除人工收银的环节,让购物体验尽可能简化。亚马逊的做法是通过大量的创新技术,识别顾客身份,并追踪他们的购物路径和选购行为。当顾客拿起某一项商品,该商品会自动被放入其亚马逊购物车;当顾客改变主意,将商品放回货架,购物车自动将商品去除。当购物完成,顾客可以直接带着商品走出商店,亚马逊账户会直接扣款并发送账单到客户app。

  位于中关村的便利店创业公司便利蜂选择的是引导客户进店时扫码,通过Wifi定位。之后,用户通过手机扫描商品条码,加入购物车,选择手机支付。但是,这个办法并没能完全解决效率问题,因为用户在挑选产品时依旧需要扫码,而且店员也需要进行人工的审核,避免顾客多拿。当顾客手中商品很多、恰逢早中晚高峰期时,这个付款方式的弊端就完全显现出来了。效率问题依然没被完全解决的同时,安全性反而被打上了一个问号。

  日本罗森和松下合作开发过一款无人结算的产品。顾客使用的专用购物篮上面有条形码。每次选择一款产品,客户用手机扫描后放入购物篮,结账时将购物篮放在指定的位置上,即可知道总消费金额。结账完成后,购物篮底部会自动收缩,将购买商品自动装进购物袋。但是,这种模式也避免不了扫码绑定身份、扫码进行选购、扫码进行支付这三个步骤。

  现在倒过来看,就发现了亚马逊的精明之处。Amazon Go是目前唯一一种能够实现只扫一次码即可完成整个购物流程的方式。


搞笑少女

不是开个便利店能移动支付收集消费数据就叫新零售,也不是开个超市搭上商品配送或餐饮化就是零售新业态!

有些新零售,太过生搬硬套了!

最近有读者留言,说调戏电商自从马云推出“新零售”的概念,我们就一直“怼”马云啊……

其实,也不是“怼”,而是戏哥对于马云的“新零售”概念不满意,觉得不够完整,容易以偏概全,把大家带进坑里。

为啥呢?我们先来看看以马云为代表的互联网精英们是如何来看待这一波大零售创新的:

“新零售”教父马老师强调“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未来,线下与线上零售将深度结合,再加现代物流,服务商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创新技术,构成未来新零售的概念。

阿里巴巴集团CEO 张勇的主题思想则是:利用互联网的思想和技术重构人、货、场。

目前使劲儿开线下店的小米创始人雷军则强调“效率”:不管是电商,还是线下的连锁店、零售店,本质上要改善效率,只有改善效率,中国的产品才会越来越好,中国老百姓的购买需求才会极大地释放出来。

对了,还有体验,但更多人追求的是更智能、更新奇、更好玩……而不是创造和满足新的需求。

他们把创新的视角指向了技术、服务、效率,这些未来的零售业或许都需要应用,但科技创新和把电商服务赋能线下,究竟能否跟上并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变化?

比如,大数据对于零售效率的提升究竟有多大帮助?

大数据对消费者选择进行统计,或许有利于实现“精准化服务”。最直接地,就是提高效率,减少浪费。试想一下,至少库存会减少不必要的浪费,但这个技术创新应用即使有效,也只是小幅度的效率提升,我们怎么能说这就是新零售呢?

另一点可能的作用是收集大数据,形成了“个人选择偏好”的数据化。比如餐饮企业,已经通过电子菜单,对消费者进行了“个人选择偏好”的数据收集。

又比如体验,本身就有好玩的趣味。但好玩、智能、新奇就是消费者需要的吗?

这让戏哥第一时间想到了“虚拟试衣间”。试衣服这件事,的确是消费者的痛点:线上没法试穿,线下试穿要排队进试衣间,但虚拟试衣间和VR技术在电商的应用,真的可以解决这个消费体验上的痛点吗?

至少戏哥目前认为,VR技术,仍然不能取代线下试穿,真正重要的服装,消费者可能依然会选择真实的试穿效果来决策消费,而既然来到了实体店,为啥要“虚拟试衣”呢?为了便利?为了便利我就不来实体店买衣服了!

还有Amazon Go希望利用科技改变新的线下购物体验,其准确性如何,还需要时间才知道,但是通过一系列的组合人工智能技术,亚马逊要带给你更便利的体验,这种创新是新零售吗?

戏哥不这么认为,大家要知道,亚马逊开的毕竟是便利性超市,而无需排队,随时选取商品这些体验的打造是必须的,应该的,亚马逊只不过想通过技术来打造出这种消费体验的“升级版”而已,也就是本该如此但过去无法达到的“体验”。

这与硬生生的打造一个技术创新的“体验”,其逻辑完全不同。

怎么做才叫大零售?

而调戏电商提出的大零售概念,其实本质上是希望商家更关注零售创新的本质:有什么是我们现有的零售业态和模式所没有满足的需求?什么是我们还没有做到和达到的服务水平?

这里随便举几个例子,供大家一同思考:

比如卖手机这件事,如何做到线上给线下赋能,线下不再靠销售员的“忽悠”?

过去,厂商在线下开店,除了卖货本身,目的是可以跟消费者直接建立联系,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同时根据消费数据调整供应链,甚至指导产品升级换代、定价策略、配色决策等等。

这件事情,电商能否通过大数据和资本运作,整合资源,与各大手机品牌商合作逐步将线上店与线下门店实现商品服务的“互通”,也就是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

能不能做到有一天品牌商不用再考虑太多线下开店的事情,通过与线上线下一体化运营的全新零售渠道的合作,就可以凭借产品本身的竞争力和相同规则下的营销运作达到自己的销售目的,并能够为品牌提供完整的用户数据,进一步研判生成用户画像。

我想这是有可能的,这个时候,大数据本身,才有了“新”的意义。

又比如,对于城市人群而言,消费者的时间机会成本更高了,更加追求便利,这方面主要侧重即时消费和体验性消费两大类,我们能不能摸索出更符合这一需求趋势的消费场景和服务呢?机会应该有很多种:

纯粹的即时性消费,早就有便利店餐食,现榨橙汁、现磨咖啡和最近火热的手机充电宝租赁等。

体验性消费,从便利性考量,现在拆分出了如自助健身、迷你KTV等新的业态。

这些零售创新其实并不那么“新零售”,既不大数据,也不云计算,更没有电商体系的物流作为支撑,只要能够做到成本低效率高同时快速布局连接消费者,这个零售创新模式就可以成立,生根发芽。

最后,戏哥只想说,不是开个便利店能移动支付收集消费数据就叫新零售,也不是开个超市搭上商品配送或餐饮化就是零售新业态,更不是把大数据、云计算、电商物流打包在一起和线下店结合就能够颠覆零售本身的规律。

一切,都要看消费者想要的服务和体验,你是否get到了,是否能够创新性的满足需求。


调戏电商

新零售,“新”在哪里?

第256位造就者 黄佩华

  • 启明创投合伙人

大家好,我是黄佩华,很高兴跟大家分享我在新零售领域的一些投资经验。我想先介绍一下新零售,新零售是以消费者体验为中心的数据驱动的泛零售形态,该概念最早由阿里巴巴提出。

阿里巴巴为什么会看到这个趋势?那是因为电商经过这些年的发展,速度也开始放缓了。

大家看看2016年的零售行业数据,电商用户的同比增速回落至24%,然而电商在整个零售业的渗透率还只有15%,剩下85%的流量都在线下,所以马云非常着急要抓线下的消费。

与其同时,线下也在羡慕线上,因为线下受到线上的冲击还是挺大的。我们看到2016年9月~11月,前100位的零售企业加起来的增长只有0.6%,很多百货及大卖场的日子并不好过,在美国也出现了20年来从未有过的“关店潮”。

新零售的四个「新」

所以,大家会提出新零售的概念。新零售究竟新在什么地方?对于新零售,我们到底要怎么做?又该怎么突破?对此,我谈谈对新零售的一些看法。

1.新的门店形态

新零售要考虑如何去做一个新的门店形态。首先我们先说一下整个零售的购买流程:

  • 第一步是建立起渠道认知

  • 第二步是激发购买欲

  • 第三步是下订单

  • 第四步是去支付

然后再去收货。如果是电商,还有物流配送及售后服务的环节。

我们看到,线下比线上的效率要低很多。线下往往都有层层分销体系,一个商品的售价要比其出厂成本高出5-10倍,且整个物流环节也效率低下并不优化,最可怕的是他们对于用户几乎毫无了解。

一个开连锁便利店的老板曾告诉我,他并不知道今天有谁来过,买了什么,明天又有谁会来?他们最大的烦恼就是不知道该进什么货。而线上电商就不一样了,整个线上的流程是数字化的,可以清晰知道每天的流量,还可以给用户画像。

大家会想,该怎样将线上和线下融合呢?一些做线下的人,只是简单地将SKU搬到网上卖,并没有顾虑到用户体验,这对他们来说其实是增加了负担,并没有做到1+1>2。

其实线下最强的就是在用户体验方面。盒马鲜生在此方面做了一个较好的突破。以前我们一直看生鲜电商但不敢投,有两个原因:其一是损耗特别高,其二是履约成本也很高,你可能要建整个冷链物流体系,才能做好生鲜电商。

而盒马鲜生却大大降低了这些成本,看看它是怎么做的?有两点蛮有意思。首先,将生鲜做成餐饮,定时将海鲜的损耗及成本降低;其次,将线下门店变成前置仓,做最后一公里的配送,这样就不需要建冷链物流,也降低了履约成本。

盒马鲜生在整个生鲜这一块还是蛮有竞争力的,解决了以前生鲜电商不能做的事情。但这一块投入依然很高,运营难度也较大,其实很不适合投资人进入。

2.新的支付技术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看到亚马逊推出的无人便利店Amazon Go,它将支付技术推到更极端的一边,改造了整个零售环节。

Amazon Go是一个不用排队、无需结账、拿了就走的零售业态。你只需进门后扫下手机上的亚马逊APP,让它知道你是谁,了解下你在亚马逊上的电商行为,然后你就可以到店里去选商品,拿好就走,这是一种非常创新的购物行为。

亚马逊是第一个在电商领域做到「一次点击就可结账」的电商巨头,当他想把线上体验复制到线下时,他就设计出了Amazon Go。其背后的技术是有很多摄像头、传感器等等,可以识别出你拿的任何商品、物品重量,甚至是拿的人。

技术可以把整个购物流程数字化,帮助零售业做出比较好的改造。这里有几个方面:

  • 第一,做出需求预测。即有效预测出今天谁会来购物,明天这个人还会不会来买同样的东西,或者店家是否需要进新的商品等等。

  • 第二,优化仓储及物流配送。比如说让店家可以看到有多少人把某样商品放入了购物篮,或者将仓库设置成可以自动补货。

  • 第三,优化精准营销。比如说通过BI(商务智能)的软件分析、大数据分析及AI学习等,不断了解用户的需求,将商品推荐给特定的目标客户。

3.新的场景

这主要指那些传统零售无法渗透的场景,如办公室、小区、商场、地铁站等。我们一天有24小时,除了8小时上班、8小时睡觉,剩下8小时可能都花在了小区或者商场里。

关于小区的场景,我投了一家叫缤果盒子的公司,他是做无人便利店的。很多人说,无人便利店只是省了人力成本,但我们看到的却并非如此。缤果盒子的创始人说过,“我不是因为无人而便利,是因为便利而无人。”

缤果盒子抓的是小区的场景,小区因为人流量不够多,所以没有能力支撑起一个便利店。但如果换成无人便利店,那就可以大大节省人力、折旧与装修成本。同时,又因为设置在小区,无人便利店的租金成本也很低。

缤果盒子通过降低所有的成本,可以在小区里很好地运营起来。也有人问,无人便利店和自动售卖机、夫妻老婆店有什么不同?跟自动售卖机比,无人便利店的SKU比较丰富;跟夫妻老婆店比,无人便利店的品质更高。

还有一个场景就是办公室。很多人去一些创业公司会看到一个无人货架,它是去年比较火的新业态,基本上依赖用户自己去扫码、支付,完成购买。它一般销售饮料、零食等等,模式虽然非常简单粗暴,但也吸引了不少投资。

4.新的扩张模式

大家有没有去抓小区的流量?去抓办公室的流量?去抓商场里某些铺位的流量?这又牵扯到新零售的第四个新,也就是一种新的扩张模式。

传统零售关键是选址,选址不好,一个店的营业额就不会特别好。但对于新零售而言,它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试错,一旦一个店铺开得不好,还可以迅速转移。

我们看到了自动售卖机,大家知道自动售卖机不是什么新东西,但他们可以迅速扩张。比如饭美美是做饭盒的,可以在办公室大堂直接加热。比如天使之橙,它做新鲜的橙汁,可以让大家有新鲜的果汁可以喝。

新零售、新探索

总结一下,新零售有不同的模式,一种是像盒马鲜生的大型商超;一种是类似缤果盒子的无人便利店;一种是类似便利购的办公室无人货架;还有一种是类似于饭美美的自动售卖机。

新零售这个行业还是太新了,大家都还在不断探索。我们常说要去获客,其实,线下的获客只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考虑如何提高效率?如何去做更好的供应链?如何去优化仓储物流?如何去做好用户体验?

有人问我,缤果盒子会不会因为无人而取代收银员的工作,让很多人失业?我想转述创始人给我描述的愿景,他希望未来夫妻老婆店的店长可以在手机上管理10家店,甚至20家店,且所有的进货、防盗、管理都可以通过远程数据处理,你觉得这是不是很好的愿景?

以上就是我对新零售的一些理解,非常感谢。

校对:其奇

造就:剧院式的线下演讲平台,发现最有创造力的思想


造就

可以说,零售的本质是体验和效率,线下零售的经营核心是供应链,新零售受青睐的核心,是新科技带来的提升用户体验、提高运营效率,改变用户消费场景等变化。

在消费者看来,新科技可以大幅提升用户体验。例如亚马逊的无人超市,不用排队等待;例如便捷的扫码支付,缩短了收银时间;例如安全的电子合同签署,3秒钟极速完成网上签约。

在产品后台,新科技可以帮助软件升级,将所有的企业内部系统转化为更便捷的云端模式,如客户管理系统,员工管理系统,货品管理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各大门店管理系统等。

在运营方面,则更强调供应链管理和营销运营。利用新科技来监控市场动态和各个门店的消费习惯;通过对供应链的管理,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同时提升产品品质。

SaaS软件即服务,如CRM、OA、ERP等营销管理类产品,能更好的为新零售赋能,通过软件研发为产业链中的品牌商、分销商、零售商提供软件技术服务。这里要重点说一下电子合同SaaS产品。

电子合同SaaS产品,为新零售赋能

对于新零售来说,电子合同的应用主要有以下优势:

1、无纸化办公,优化流程,提升效率

数据显示,一份传统纸质合同加上打印、物流、管理等环节,费用平均需要25元,加上来回物流快递,至少要2-5天时间。法大大电子合同,费用不到5元,3秒钟就可以完成在线签署。大大优化了合同签署的流程,节约了企业运营成本,提升了工作效率。

以往的线下零售,在合同签约方面一直是“累赘“,新零售时代使用法大大电子合同,在供应链、渠道管理等多方面都能为企业赋能。

2、风险控制,杜绝萝卜章隐患

在2017年7月举办的“2017思路企业电子商务服务大会”上,法大大副总裁杨春光发表了演讲,深入阐述了其对于新零售的理解。在谈及电子合同在新零售的应用时,他表示“电子合同的好处无非就是成本的优势、效率的优势。但在日益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电子合同更重要意义在于,它为无数的线上交易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契约保障。由于历史、立法等多方面原因,线上交易的有效契约保障在以前是空缺的。企业一旦发生线上交易纠纷,会面临维权困难、举证困难等多种困难。”

新零售企业的合同管理涉及多方权责,便捷、安全、合规的电子合同能助力企业实现更规范化的签约流程。安全合规的电子合同可以保证签署主体的真实性,保证签署行为的有效性,保证电子签名不可篡改,保证电子文件的不可篡改。用可靠的电子签名签约,不存在萝卜章的安全隐患,不会发生签署人身份不明或签署行为不一致等问题。简言之,电子合同比纸质合同更安全。

3、证据保全

法大大电子合同存证借助哈希算法,签署后会通过区块链技术、PDF技术有效固化文件内容,签约主体、签约时间不可篡改,同时支持在线查验合同真伪。同时,法大大电子合同支持电脑下载保存或于公有云加密存储备份,不但避免了合同的遗失,利于管理,更能将签署时间、电子签名、电子合同作为证据被合法固定,提供的证据证明力很高,法官容易采纳。

国内领先的第三方电子合同平台法大大与微软(中国)、Onchain联合成立法链,作为全球领先的区块链存证平台,为客户提供电子合同存证和出证服务。

案例:1688采购平台+法大大电子合同

· 企业在互联网平台采购、下单和签约环节,可借助电子合同在线签署合作订单或协议,在快速提升效率的同时,也保证了企业和供应商的合法权益,模式灵活,且能够大大降低管理成本。

· 在大宗商品交易过程中,交易各方可借助电子合同立即交易,合同的制定、调整、签订等均可在线进行,交易效率极大提升,确保交易的安全、可靠,从源头上避免因电子协议、口头协定等传统签约模式带来的法律风险。

新零售强调线上+线下+物流的结合,这就要求线上与线下企业需打破各自为营的状态,不断走向融合。电子合同将在很大程度上助力新零售企业降本提效,成为新零售时代的最强契约保障。


法大大电子合同

今天和大家讲讲新零售,不知道大家对新零售这个概念了解有多少。它是2016年11月马云在互联网大会上提出来的,2017年尤其!特别!的热!

一切新名词、新模式都要从本质开讲,这次也不例外~

以下正文,欢迎交流学习。

本文由齿轮易创原创,未经许可禁止一切形式的修改、转载。转载请私信联系齿轮易创。

新零售是什么

企业以互联网为依托,通过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手段,对商品的生产、流通与销售过程进行升级改造,进而重塑业态结构与生态圈,并对线上服务、线下体验以及现代物流进行深度融合的零售新模式。

通俗来讲就是通过技术、供应链等改变给合适的消费者带来更适合的商品、更出色的体验,并不仅仅是通过新技术把场景变得酷炫。

为什么要做新零售:

  • 第一:
    • 近些年来因为互联网和移动终端大范围普及而带来的用户增长和流量红利放缓
  • 数据:
    • 全国网上零售额的增速已经连续三年下滑
      • 2014 年1-9 月份的全国网上零售额为18238亿元,同比增长达到49.9%;
      • 2015年1-9月份的全国网上零售额为25914亿元,同比增长降到36.2%,
      • 2016年的1-9 月份全国网上零售额是34651 亿元,增速仅为26.1%。
    • 每年在以下降8-10 个百分点的趋势延续
    • 所以可以说距离传统电商的“天花板”越来越近了
  • 第二:
    • 相对于线下实体店给顾客提供商品或服务时所具备的可视性、可听性、可触性、可感性、可用性等直观属性,线上电商始终没有找到能够提供真实场景和良好购物体验的现实路径。
    • 线上购物的体验始终不及线下购物是不争的事实

以前人们在网上购物更多地追求的是性价比,可以购买原产地的平价商品——因为信息不对称等等各种原因导致的不同地区价格不对等。

现在人们的收入水平越来越高,关注点不仅仅是价格低廉了,愈发关注消费过程中的体验和感受。

新零售目前的发展和布局情况:新零售是由阿里巴巴主导的,此外腾讯、京东以及传统零售企业也都有新零售布局(如下图)

阿里收购了联华超市、新华都、三江购物、银泰商业、苏宁云商等企业的一部分股份,又与百联集团合作,开展了盒马生鲜代表的生鲜超市,银泰代表的体验式专业连锁,阿里零售代表的2B的商业体系,以及苏宁云商代表的无人零售。

而在泛腾讯系中,也有这四个新零售版图的布局。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商家也在个别板块中有所布局。

本文由齿轮易创原创,未经许可禁止一切形式的修改、转载。转载请私信联系齿轮易创。

新零售发展方式

新零售各家巨头目前也仍在探索阶段,但是在打法上有几个相似之处:

1)借助APP拓展门店覆盖范围内的线上到家业务;

2)提高生鲜比例、引入中高端生鲜;

3)设立餐饮档口、支持现买现做现吃;

4)调整布局和动线,增强用户体验;

5)商品定位精品化,客群结构年轻化。

目前做的比较好的:

盒马鲜生:(目前是进度比较靠前的,安装量也很可观。)

盒马鲜生是阿里巴巴对线下超市完全重构的新零售业态。盒马是超市,是餐饮店,也可以是菜市场。消费者可到店购买,也可以在盒马App下单。

而盒马最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快速配送:门店附近3公里范围内,30分钟送货上门。

盒马鲜生多开在居民聚集区,下单购物需要下载盒马App,只支持支付宝付款,不接受现金、银行卡等任何其他支付方式。用户不能支付现金,必须下载APP通过支付宝完成支付——最终阿里会有所有的用户数据,这些数据能让阿里更准确知道用户是谁,他们喜欢什么。最终基于大数据,商家能精准推送用户喜欢的商品,每一个人看到的商品都是不同的。

而且由于超市有区域半径,不同社区的人群收入,消费层次也不同,最终将导致每一个盒马鲜生的产品也会不同。目前盒马鲜生已实现盈利,盒马的数据相当健康,其转化率和复购率都很高。

盒马鲜生服务的都是城市中对价格不敏感的一批人,更关注时间和品质,这种客群和销售品类,限制了其在二三线城市的扩张。同时毕竟因为有钱人是少数,盒马单店的绝对交易额并不高。消费的商品也比较单一,是海鲜为绝对主力,标品为辅。

所以盒马鲜生代表的是创新型自营业务,以自由力量开发新业态新物种,创造增量市场,目前20家规模有限,更多的是起到一个新零售的先锋和样本作用。

畅想新零售未来的趋势:

未来线下流量未必局限于实体店铺。

技术允许的时候淘宝天猫的界面会从现在的网页和app延伸到实体世界的各个角落,流量入口变得无处不在。

举个例子: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走到商场的镜子前,因为我们的画像和数据不同,就像淘宝的“猜你喜欢”一样推送不同的广告/商品,并实现下单线上与线下不再有明确的界限,

但是,无论新零售如何改变传统零售,“人”和“货”永远是核心,另外就是如何精准地将两者匹配,是零售行业永远不变的本质。

本文由齿轮易创原创,未经许可禁止一切形式的修改、转载。转载请私信联系齿轮易创。

齿轮易创

\n

{!-- PGC_VIDEO:{"status":0,"video_md5":"25d95f8fe3b5cfcc442e5ed0ab9487e4\

李松

新芽NewSeed此前曾发表过:新零售这一年:6大方向100个项目,没看这篇文章你就不懂“新零售”,其中提到新零售与传统零售最主要区别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重构人货场

重构人货场是新零售最核心的概念,也是新零售区别于传统零售最重要的转变。

“人货场”是零售的三大基本要素,传统商业是“货、场、人”的顺序,即先有商品,后有商品交易场所,最后才去连接人。而“重构人货场”的逻辑顺序是,借助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统计用户的消费特征,然后再根据这些数据设计生产相应的产品。即先有“人”,后有“货”。

其中最重要的环节“场”,则更加注重“体验”二字。通过构建新颖、酷炫、高效、虚拟化的场景,拉近产品与消费者的距离,从而帮助消费者完成全新的消费体验。

2、OMO模式

OMO即Online-Merge-Offline,是线上线下的全面融合,线上线下边界的消失。

随着线上红利期的结束,线下流量成为巨大的价值洼地。线下消费者的行为数据将被线上收集,商家通过数据分析,在线上做推荐,引导线下进行二次消费,从而实现线上引流、营销,线下零售、互动,模糊了线上流量和线下流量的边界。

与单向的从线上到线下O2O模式不同的是,新零售下的OMO模式,将实现线上与线下的双向交织,互相导流。

3、供应链“全位一体”

新零售旨在降本提效,实现的关键在于背后供应链体系的支撑。

在传统零售中,供应链的反应非常滞后,原因在于和消费者、销售渠道的协同整合严重不足。而新零售时代下的供应链则强调“全位一体”,即基于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通过对商流、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使供应链各环节高度协同,共同服务消费者,形成“供应链+营销+大数据”的精准模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