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书》:说话不慎 难免祸从口出

文/道诚

《素书》:“以言取怨者祸。”因为语言招致怨恨,一定会有祸患。

《素书》:说话不慎 难免祸从口出

与人交流时也要注意自己说出的话可能带来的后果(资料图 图源网络)

常言道:“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的许多麻烦和灾祸是由于言语上太随便和不慎重导致的。《易经·系辞上》说:“乱之所生也,则言语以为阶。”发生变乱,言语是发动的阶梯。

言语不慎会招祸,行为不慎会受辱,所以君子言语、行事一定要谨慎。《荀子·劝学》:“故言有招祸也,行有招辱也,君子慎其所立乎!”

言语的态度需要慎重。

“言者无心,听者有意。”言语不慎,第一可能会伤害别人,第二可能会导致自己的本意被别人误解,引仇结怨,第三可能导致自己被伤害。

东晋皇帝司马曜有个宠妃张贵人,一天司马曜和张贵人一起饮酒,司马曜已醉,还非要张贵人陪他对饮。张贵人已经酒足,极力辞谢。

司马曜面露愠色,发起了酒疯:“你当年是因为美貌才被封贵人,如今你年近三十,美色大不如前,又没生孩子,白占着一个贵人的名位,明天我就废了你,另选新人。”

说完又大口呕吐,喷得张贵人满脸满身都是。然后他烂醉如泥,沉沉睡去。司马曜的一通酒话,对张贵人来说,却无异于晴天霹雳。

张贵人自从得宠以来,从没有受过如此训斥、羞辱,渐渐恃宠生骄,加上嫉妒心理,以及想起“酒后吐真言”,她对皇帝的这席话自然是宁可信其有,不会信其无的。

可叹自己多年来小心翼翼的服侍,却将换来打入冷宫甚至被赐死的下场,顿时起了杀心。她召来心腹宫女,乘司马曜熟睡之际,用被子把醉梦中的司马曜给活活闷死了。

《素书》:说话不慎 难免祸从口出

司马曜因为酒后失言而丧命(资料图 图源网络)

这真是不好好说话,死都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啊。

言语的兑现需要守信。

“轻诺者必寡信。”轻易承诺,却又失信于人的人,轻者导致对方的事情不成,重者会从此得不到对方的信任,更严重者会导致对方愤起报复的行为,自身落得一个悲惨的下场。

春秋时期周庄王九年,齐国联合宋、鲁、陈、蔡四个诸侯国攻打卫国,卫国被攻陷后,齐襄公担心周王会派兵来讨伐,就派连称为将军、管至父为副将,统领兵马去偏远的葵邱戍守。

《素书》:说话不慎 难免祸从口出

身为君王,更需要对臣子守诺(资料图 图源网络)

二位将军临行前请示齐襄公道:“戍守边疆虽然劳苦,但是作为臣子不敢推辞,只是我们去驻守得有个期限,主公以什么为期限呢?”

当时,齐襄公正在吃瓜,就顺口应付说:“现在正是瓜熟时节,等到明年瓜再成熟的时候,朕会派遣别人替代你们的。”

二位将军于是带兵前往葵邱驻扎。不知不觉间一年光景过去了。但是齐襄公却把这事儿给忘了,招致了两位将军的不满。他们给齐襄公献上刚成熟的瓜,想借此提示齐王履行诺言,谁料到齐王根本就没有招回他们的打算。

两人气得牙痒痒,暗地联合公孙无知,起兵造反,然后推举了新的国君。所以说瓜可以大口吃,话不可以随口说啊。

明代薛瑄在《读书录》中写道:“与人言,宜和气从容。气忿则不平,色厉则取怨。”与人说话,要心平气和。动不动就生气,会让自己事事都看不顺眼,苛责别人,使人怨恨。

说话能慎重而心平气和,能从容而信守承诺,看似简单,却又很不简单。不论如何,历史上种种以言取祸的案例都足以让我们引以为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