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马家窑彩陶艺术价值

中国的制陶历史十分悠久。据考古发现,大约10000—13000年前,河北、江西等地的先民们已经烧出了红陶。自有文字以来,古典文献上便有了诸多关于“陶”的记载,如“神农耕而作陶”、“舜陶于河滨”、祭祀天地神灵“器用陶匏”等等,充分证明我们的祖先早已认识和熟练运用大自然赋予的金、木、水、火、土,有意识地进行制陶的手工劳动,并不断增加其文化内涵和艺术情趣。目前,国内已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存数以千计,正式命名有典型意义的文化遗址也有数百之多,马家窑文化便是其中著名的文化遗址。

浅析马家窑彩陶艺术价值

马家窑文化彩陶双耳罐

马家窑文化彩陶器创烧于公元前3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已有5000年之遥。5000年前,正是华夏5000年文明的肇始时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以陇西平原为中心形成的马家窑文化,反映了当时的人们已经大量使用精美的陶器。当然,这些绝大多数是红陶、泥质陶和夹砂陶,这与其他许多地方的陶器并无太大区别,而最能代表马家窑文化特色的是它的彩陶器。考古发掘统计,在马家窑陶器中约有百分之五十是彩陶,而作为陪葬品的陶器中,彩陶达到百分之八十以上。这在其他文化遗址中是罕见的。

浅析马家窑彩陶艺术价值

马家窑文化彩陶钵

首先,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表现在器型的多样性和造型艺术的美感上。器物有碗、钵、盆、盘、瓶、壶、罐、缸、瓮等食具和储器,还有甑、锅等炊具。许多器型线条圆润而饱满,特别是壶、罐、瓶,小口细颈,双耳在腹,秀美端庄,美不胜收。这些器型为后代的陶瓷器乃至青铜器的制作所吸取。

其次,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表现在胎与彩绘的色彩的搭配上。在烧成的器物上,不论陶胎是橘红色还是砖红色,上面彩绘的纹饰多为黑色。“红与黑”色彩的搭配,对比强烈,色调明快,色彩鲜艳,给人以视觉的冲击力。这种“红与黑”的对比色,为秦汉时代的漆器的色彩调配所借鉴,说明了人们的审美观有着许多共同之处。

第三,马家窑彩陶的艺术性主要表现在绘画艺术上。马家窑彩陶上的纹饰图案可谓纷繁复杂,多姿多彩。各种动物纹、植物纹、几何纹,均在描绘之中。写实、抽象、变形,多种表现形式和绘画语言综合运用,这说明了古人在绘制陶器的过程中,对大自然观察的深刻与细致。他们通过陶器这个载体,真实反映了自己氏族部落的劳动和生活。

浅析马家窑彩陶艺术价值

马家窑网格纹双耳罐

据深圳知名拍卖公司市场总监刘女士介绍,马家窑彩陶在,彩绘中应用最多的是同心圆圈、水波纹、漩涡纹图案。此件网格纹彩陶器型规整,敞口束颈,溜肩鼓腹,颈部外撇,是件不可多得的网格纹双耳罐。刘总监说我们现在不仅要关注马家窑彩陶珍贵的市场价值,更要去发掘马家窑背后的文化价值,因为,编织也是当时人们的一项重要劳动。网纹有的细密,有的疏朗。网纹细密者,用于撒网捕鱼虾;网纹粗阔者,则用来张网捕鸟兽。故在马家窑彩陶上以鱼蛙、鸟雀、走兽等为题材的绘画也就比较多。这些绘画内容恰恰反映了当时的人们依然将渔猎作为一项主要的生产劳动,获取生存生活资料的重要来源。5000年后,我们有幸看到了这一艺术的画图,真是一幅震人心扉的场面,感人至深的风景。这只马家窑彩陶盆经历数千年历史,流传至今,其上的绘画艺术超越时空,感动着后人。我们真得感谢这位没有留下姓氏的制陶人,用生动的笔触为我们记录下了这一场欢乐的篝火晚会。

那些彩陶器上富有动态的纹饰,流畅自然的线条,仿佛是正在流动的节奏和妙不可言的韵律,让人感受到风平浪静的春水的涟漪,东风吹拂着的一池碧波,那风浪激荡着的漩涡,在眼前周而复始地旋转。这些不正是先民们对自己生活地域的黄河、洮河、大夏河等河流水文长期观察,提炼概括出来的生动线条吗?

长期以来艺术品市场重点都在关注市场价值,搞眼球经济,马家窑彩陶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其马家窑彩陶背后所蕴含的艺术价值一直值得大家去关注了解发掘。对于彩陶我国相关部门一直按管制文物对待,绝对禁止出境流通。“这本身就说明了彩陶具有很高的文物价值,马家窑文化彩陶就是一种极具收藏价值和极具增值潜力的珍贵收藏品。”相对于价格高达数千万、甚至过亿元的古瓷而言,市场上古代彩陶正处于价值洼地,绝对值得大家去关注了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