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去世,但時間沒有盡頭

據英國媒體報道,英國著名物理學家斯蒂芬·霍金去世,享年76歲。雖然霍金去世了,但他似乎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未來: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 “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星際航行必然是一個長期的目標,這種長期是指未來二百到五百年。

剛剛,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這是一條來自英國媒體的不幸消息:享譽世界的現代物理學家霍金去世,享年76歲。

霍金去世,但時間沒有盡頭

有些巧合,用最深奧的物理學無法解釋:

76年前的1月8日(1942年),霍金誕生——而在這一天,正是文藝復興時期物理學家伽利略去世300年的紀念日(1642年);而在139年前的今天,正是20世紀最偉大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誕辰。三位物理學鉅子,在沒有盡頭的時間長河中,就這樣彼此聯繫到了一起。

霍金去世,但時間沒有盡頭

公開資料顯示,1942年1月8日,斯蒂芬·威廉·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出生於英國牛津。在21歲時,霍金患上肌肉萎縮性側索硬化症(盧伽雷氏症),全身癱瘓,不能言語,手部只有三根手指可以活動。

1979至2009年,霍金主要研究領域是宇宙論和黑洞,證明了廣義相對論的奇性定理和黑洞面積定理,提出了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在統一20世紀物理學的兩大基礎理論——愛因斯坦創立的相對論和普朗克創立的量子力學方面走出了重要一步。

霍金獲得過英國榮譽勳爵、大英帝國司令勳章、英國皇家學會會員、英國皇家藝術協會會員等榮譽。但是,由於他的理論未獲得證實,所以並未獲得諾貝爾物理學獎。

霍金去世,但時間沒有盡頭

霍金最著名的研究是黑洞蒸發理論和無邊界的霍金宇宙模型。1973年,他考察黑洞附近的量子效應,發現黑洞會像天體一樣發出輻射,其輻射的溫度和黑洞質量成反比,這樣黑洞就會因為輻射而慢慢變小,而溫度卻越變越高,最後以爆炸而告終。黑洞輻射或霍金輻射的發現具有極其基本的意義,它將廣義相對論、量子場論和熱力學統一在一起,其為彎曲時空中的量子場論。1973年以後,他的研究轉向了量子引力論。雖然人們還沒有得到一個成功的理論,但是它的一些特徵已被發現。

1980年以後,霍金的興趣轉向了量子宇宙論,提出了能解決宇宙第一推動問題的無邊界條件。2004年7月,他承認了自己原來的“黑洞悖論”觀點是錯誤的。史蒂芬·威廉·霍金認為他一生的貢獻是在經典物理的框架裡,證明了黑洞和大爆炸奇點的不可避免性,黑洞越變越大,但在量子物理的框架裡,他指出,黑洞因輻射而越變越小,大爆炸的奇點不斷被量子效應所抹平,而且整個宇宙空間正是起始於此。理論物理學的細節在未來的20年中還會有變化,但就觀念而言,已經相當完備了。

1988年,霍金的科普著作《時間簡史:從大爆炸到黑洞》發行,從研究黑洞出發,探索了宇宙的起源和歸宿,該書被譯成40餘種文字,出版逾1000餘萬冊,但因書中內容極其艱深,在西方被戲稱為“讀不來的暢銷書”(Unread Bestseller),有學者曾指這種書之所以仍可以如此暢銷,是因為書本嘗試解答過去只有神學才能觸及的題材:時間有沒有開端,空間有沒有邊界。

霍金去世,但時間沒有盡頭

雖然行動不便,但霍金並不是那種將自己關在書房中的學者。他喜歡通過各種方式與學界、與媒體、與大眾保持交流。比如,霍金就曾多次來到中國,2006年6月,霍金在人民大會堂講述《宇宙的起源》。2016年初,霍金還開設了自己的個人微博,便於與中國網友交流。他的第一條微博就獲得了超過30萬人的轉發,而他的最後一條微博停在了2017年11月24日。

霍金去世,但時間沒有盡頭

2017年11月5日,在北京展覽館劇場,霍金在2017騰訊WE大會中進行了視頻演講。在這場演講中,霍金似乎給我們指出了一個未來:

我們擁有可以毀滅自己居住的星球的科技,卻還沒有發展出逃離它的能力。

到2600年,世界將擁擠得 “摩肩擦踵”,電力消耗將讓地球變成“熾熱”的火球。

星際航行必然是一個長期的目標。我所說的長期,是指未來二百到五百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