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筆:論禍福

看人的一生,可以說始終與福禍相連。不是福就是禍,不是禍就是福。當然,它們有著大小的區別。

可能有人會說,我既沒有遇到什麼禍事,可也沒有什麼福氣,平平淡淡,無波無瀾。不過我們要知道,“平安是福”,平平淡淡,無波無瀾也是一種福,叫“清福”。就象是白開水,平時喝它,也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但一旦讓你半天喝不上水,你就能體會到它的珍貴。李斯,曾貴為秦國宰相,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但當他和兒子一道被押上斷頭臺的時候,他對兒子說,現在和你牽黃犬出東門而不得了。在大禍臨頭的時候,他寧願和自己的家人過著一種普普通通的老百姓的生活,但已經悔之晚矣。所以說,在不期而遇的禍事面前,平平淡淡又何嘗不是一種福氣?

既然說福、禍,那麼什麼是福?什麼是禍呢?如果按照人們傳統意義上的認識給福、禍下一個定義,其實很簡單,我想可以分別用一個字來說明,福,就是“得”:得到錢財、得到權力、得到妻妾、得到兒女……禍就是“失”:失去錢財、失去權力、失去健康、失去親人……最大的禍是失去自己,這時也就失去了一切,所以一個人陷入死地,又稱“大禍臨頭”!。

這裡需要指出的是,福與幸福是兩回事。福更多地是指物質上的獲得,而幸福更多地是指個人的主觀感受。得到同樣的東西,福是一樣的,但對此的感受卻可以大不相同。比如同樣是得到1000元錢,對一個年收入只有幾百元的農民來說,這筆“橫財”足以讓他高興大半年。而對於一個百萬富翁來說,這1000元錢根本不算錢,在他心中,甚至可能激不起絲毫興奮的漣渏。所以說,富貴的人不見得比貧窮的人感覺更幸福。

再舉一個例子,在一個炎熱的中午,追逐名利的人們頂著烈日匆匆奔走在街上,一臉官司,滿頭大汗。而此時,兩個收破爛的卻在樹蔭底下,躺在自己收來的破紙箱上,翹著二郎腿,有滋有味地哼著小曲,那些人,可能更有錢,更“體面”,但是這個時候,從主觀感受上來說,究竟誰更幸福呢?

但不管怎樣,人們總是希望獲得更多的東西,亦即獲得更多的“福氣”,但是,福與禍是一對連生兄弟,常常如影相隨,於是人的一生,也就在福與禍,得與失中間苦苦地掙扎,至死方休。

天災與人禍----禍福的基本類型

福與禍都有幾種類型?

從實際效果來看,大致可以分為以下幾種:

一、身體上的,健康是福,得病是禍。

二、人事上的,得到提撥重用是福,降職、降級是禍。

三、生意上的,掙錢是福,賠錢是禍。

四、生活上的,子孫繞膝是福,孤苦伶仃是禍。

五、財產上的,豐衣足食是福,入不敷出是禍。

六、偶然性的,“天上掉餡餅”是福,“頭上落鳥糞”是禍。

一至五都好理解。我重點說一說第六。

偶然性,是指事情的發生好象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而之所以發生,純屬一種意外。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數不勝數。比如說,某人出門,無意中撿到一個錢包,裡面有幾千塊錢;某人掏出幾元錢,買了幾張彩票,結果中了幾萬、幾十萬甚至幾百萬的大獎。這種好事,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誰遇到這種事,我們一般說他是運氣好。與此相對,某人外出,不小心丟了錢;某人經過建築工地,剛好上面掉下來一個磚頭,不偏不倚地落到頭上。這種禍事,事先也沒有絲毫徵兆,誰碰到這種事,我們一般也只能說他是活該倒黴(但緊接著就有一個問題,為什麼就是他而不是別人活該倒黴?)。

從福禍產生的原因來看,則可以簡單地分為兩種,一是人事,二是天命。有些禍,是人為造成的,通過人事上的努力,則可以避免。有些禍,就象上面所說,則純屬一種意外,所謂“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反過來講,福也是這樣。下面,我們就談一談福、禍產生的原因。

有果必有因----禍福產生的原因

佛教上說,有果必有因,一件事情,如果順藤摸瓜,往上追溯,就一定能夠找到它的原因,福、禍應該也不例外。

人事上的原因,我們比較容易找到,也容易理解。比如說,某人今天拉肚子,原因是早上喝了不乾淨的生水和吃了沒有洗的水果,這個果與因的關係就非常明白和直接。某人得到提撥,原因要複雜一些,但是通過分析,我們仍然可以找到,比如說他工作勤奮,取得了很好的業績;學習努力,精通業務技能;為人謙虛低調,和同事們關係不錯;誠實可靠,深得領導信任等等,這些原因,雖然不一定完全,但是也大致不差。

這種人事上的原因,一是具有多樣性,一件事情之所以發生,有著許許多多的原因,我們可能無法窮盡。同時還有一定的長遠性。今天發生的事,它的起因可能是在許多年前就埋下的。

還有一些事,好象是一些偶發性事件。就象上面說的,“人在家中坐,禍從天上來”。我們在現實生活中最常見的就是車禍。好好地在路上走著,忽然後面就過來一輛車,結果悲劇發生了。對這種飛來橫禍,難道從死傷者身上能夠找出什麼原因嗎?

曾看過史鐵生的一部小說,說一個各方面都很優秀,就要出國深造,前景十分光明的年輕人,在一次騎車外出的時候,自行車軲轆碾住了一個石頭,結果他倒地,不早不晚,這時剛好有一輛卡車過來,把他的雙腿壓斷了。從此他的人生軌跡變徹底發生了改變。斷了雙腿的他躺在床上苦苦思索發生這一切的原因。

他這次外出,是去看一場電影,為什麼去看電影呢?是路遇一個同事,給了他一張票。為什麼會在路上遇見同事?是去一個同學家家訪。為什麼家訪?是這個同學在課堂上莫明其妙地忽然發笑?為什麼笑,最後這個學生給出他答案,是因為他聽到教室外的一條小狗放了一個狗屁。

如果說這就是他遭遇車禍的原因,那麼我們只能說是“狗屁”原因。這樣的原因好象不太能夠令人信服。

因為在中間還有一些環節,比如他的同事為什麼剛好出門碰上他?誰丟的石頭?狗是誰放出來的?只要這些環節有任何一個發生改變,那麼這件事情就可能不會發生。對於這樣類似的結果,歷來有“偶然”和“必然”兩種截然不同的說法,但是很可惜,生活不是AB劇,它永遠也不給我們驗證的機會,儘管事情的發展有著不可勝數的可能性,我們卻只能見識到其中唯一的一種。

有因必有果—種瓜得瓜,種豆得豆

有因就必定有果嗎?比如說,早上上班前,我吃飯不吃飯,梳頭不梳頭,洗臉不洗臉,這樣不同的原因難道也會產生不同的結果嗎?其實,就象是有了結果我們並不能準確無誤地找出原因一樣,一個原因究竟會導致什麼樣的結果也並不是一目瞭然的,事情的發展往往出乎人們的意料。

有一首名為《起風了,小貓餓死了》的英格蘭童謠,生動而誇張的描述了人類社會的“多米諾”現象,即原來風馬牛不相及的事,卻由於期間發生了一環扣一環的聯繫,最後竟成為因果關係。這首童謠這樣說道:起風了,風把窗簾掀起了。窗簾拍倒了花瓶,花瓶的水灑到了地板上。地板溼了,老婆婆滑倒了,他撞壞了椅子。木匠來修椅子了。木匠砍倒了一棵樹。大樹把麵包師的房子砸壞了。麵包師搬家了,老鼠沒東西吃了。老鼠不來了----小貓餓死了!

正象起風導致小貓餓死了一樣,早上吃飯與否,梳頭與否,洗臉與否,它所產生的結果可能真得就會大相徑庭。

對於生活中常常出現的這樣大大小小的飛來橫禍或者意外之喜,人們常常將之歸結於命。這樣說應該也對,這種結果的出現,其實在很早很早以前就已經在一個人的生命之樹上發出了萌芽,什麼樣的因結什麼樣的果,就象“種瓜得瓜,種豆得豆”一樣明白和直接,只不過我們一般人看不透其中的關係罷了。

民間有一句俗語:“惡有惡報,善有善報,不是不報,時候不到。”我曾對此頗為懷疑,“報”與“不報”,究竟是由誰來掌握的?即使有上帝,我想他老人家也不會隨時隨地在觀察著每一個人的一舉一動,更別說每一個念頭了。如果把世上每一個人的大善小善、大惡小惡都記在帳簿上,並且在適當的時候兌現,用一句時髦的話說,這是一件複雜的系統工程,複雜到根本難以完成。但是後來我在一本書中見到一句話:“上帝對人們並不懲罰,一個人遭受的懲罰還得從自身找出原因。”於是明白,如果一個人總是碰上麻煩事,那原因就只能是自己喜歡招惹麻煩。

佛學裡有一句話:“菩薩畏因,凡夫畏果”。一般人只看到了那些不好的結果的可怕,卻不明白是因在前,果在後,有果必有因,有因才有果。要想趨福避禍,還要在最初的那個因上早下功夫。

民間還有一句俗語,“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我第一次聽到這句話,是在看戲劇《十五貫》的時候,劇中的婁阿鼠面對“算命先生”時,故作鎮靜地自我表白了這麼一句話。於是我對這句話形成了這樣一種認識,就是:沒有做違背法律的事,所以就不怕官府找上門來。

這樣理解對不對?也對,但不全面。我們可能會有這樣的經歷,就是睡至半夜,猛然響起的電話鈴聲把自己從夢中驚醒,那時我們的第一反應肯定是:出什麼事了?而這事大抵不會是什麼好事。所以,一般人就非常怕夜半的電話鈴聲。古代沒有電話,那麼忽然響起的急促的敲門聲也肯定會使人驚出一身冷汗。所以我想,“為人不做虧心事,半夜敲門心不驚”應該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如果一個人不做什麼昧良心的事,那麼那些禍事是不會找上門來的。用句現在人們常說的話就是:好人一生平安。因為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如果你沒有種下什麼“惡因”,自然就不會收穫什麼“惡果”。

雖然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但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卻常常看到相反的例子,於是人們就對此有所懷疑。但是,我們判斷一個人的善惡的標準是什麼?我們的標準準確嗎?我們從表面看,能看出一個人的善惡嗎?

比如有的人看上去很和善,但卻是偽善,我們可能是被他的外表迷惑了。有的人在人前可能很正派,但在一個人的時候,卻可能會作出見不得人的事。還有的人,可能確實心腸很好,但好心卻可能辦了壞事。我們一般人對些看不清楚,就很有可能“認善為惡,指惡為善”。

在《了凡四訓》中,一個叫中峰大師的叫他的學生說說什麼叫惡,什麼叫善。有的學生說:“打人罵人是惡,敬人禮人為善”。還有學生說:“貪財妄取是惡,廉潔有守是善”。但是中峰大師說,你說的標準不一定可靠。別人就問中峰大師標準究竟是什麼,中峰大師回答:有益於人,那麼打他罵他都是善;有益於己,敬人禮人也是惡(所謂討好、巴結、諂媚之類是也);而貪財妄取,如果取得是為了做好事、利益眾生,也是善,不能算是惡;而廉潔有守,表面看是善,如果不聞時事,尸位素餐,對人無益,也不能算是善。

以上是說善惡的標準。下面再說果報。

作了善事,唯恐人不知,到處宣揚,就是陽善,人人都讚歎你,讚歎就是福報,既然已經報了,那麼以後也就不會再有果報。只有作了善事而不為人知,才是陰德,才可以積善,才會有果報。因為這個原因,善有善報一般人也看不透。真正積善的,別人並看不到,而看到的,那些善卻積不住,隨修隨報,到後來一點善果也沒有了。這就是所說的“陰德天報之,陽善享世名”。而“世之享盛名而實不副者,多有奇禍”,我們從表面看,就是“好人沒好報”了。

相反,有的人作了好事,默不作聲,出了問題卻不避諱,勇於承擔責任,甚至有時候被人誤解,千夫所指,這樣,功德積下了,罪業卻被別人的嫉妒、毀謗報掉了,其果報就大,我們從表面看到的,就是“禍害一千年”。

那麼,究竟是什麼引導著一個人走向他的宿命?冥冥之中,真的有所謂上帝支配著這一切嗎?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可以看我的另一篇文章《人生背後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