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園三結義,劉備真的是為了手足之情而發動夷陵之戰嗎?

說起結拜兄弟之情,人們總是會聯想到劉關張三人在涿郡張飛莊後那花開正盛的桃園,備下烏牛白馬,祭告天地,焚香再拜,結為異姓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願同年同月同日死。人們一直傳誦著這個故事,也一次次有人效仿著焚香結義。

桃園三結義,劉備真的是為了手足之情而發動夷陵之戰嗎?

劉備在赤壁之戰後打下荊州後,進軍巴蜀,讓關羽鎮守荊州,結果關羽大意失荊州,關羽及其子關平被俘並被殺。

桃園三結義,劉備真的是為了手足之情而發動夷陵之戰嗎?

221年七月,也就是在劉備稱帝3個月後,劉備不聽丞相諸葛亮等大臣的勸阻,毅然決定傾全國之力,親率蜀漢軍隊攻打吳國,以替二弟關羽報仇為由,揮兵東征東吳孫權,氣勢強勁。東吳陸遜用以逸待勞的方法,阻擋了蜀漢軍的攻勢,在222年八月夷陵一帶打敗蜀漢軍。夷陵之戰的慘敗,是蜀漢繼關羽失荊州後又一次實力大損。

劉備所據荊州的南郡居於建業上游,直接威脅孫權江東政權的安危,又是蜀與魏爭奪中原的戰略要地,東吳只有佔據南郡才算真正鞏固了東吳。所以東吳處心積慮想要奪回荊州。

桃園三結義,劉備真的是為了手足之情而發動夷陵之戰嗎?

而東吳孫權佔領了荊州,破壞了劉備的隆中戰略,《隆中對》中說“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宛、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荊州之失,使劉備不具備統一的條件,劉備若想滅曹魏或者滅孫吳,依照《隆中對》來說,他都必須奪回荊州,否則他只能依靠蜀道難割據一方。劉備無論是為了自己的帝業,還是報國仇家恨,他都必須奪回荊州,所以並不是因為要替關羽報仇這麼簡單。但是由於他過於急切的想奪回荊州,在蜀國沒有做好準備的情況下,劉備就匆忙發兵了。

桃園三結義,劉備真的是為了手足之情而發動夷陵之戰嗎?

劉備發動夷陵之戰,主要還是為了奪回荊州,實現諸葛亮隆中對的藍圖!所有政治家首先考慮的都是自己的雄圖霸業,手足之情,兒女情長都必須為此讓路。為關羽報仇不過是一個出兵正義的理由而已。

桃園三結義,劉備真的是為了手足之情而發動夷陵之戰嗎?

從軍事地理角度講,即便湘水為界的荊州西南半塊,只是荊州地區的七分之三,但擁有這樣的一個緩衝區塊或前進跳板,在戰略上總好過於以三峽為界的易守難出。江陵、武陵、零陵三郡為劉備勢力提供了向東發展的可能性與主動性,尤其是南郡江陵,既是控制全部三峽航道的必備東口,也是荊州的腹心之地,佔據江陵就能時刻壓制著孫權。所以劉備出擊荊州,應當也有這番長遠考慮。

桃園三結義,劉備真的是為了手足之情而發動夷陵之戰嗎?

而那時劉備已六十歲的暮年,死之將近,這已是暮年劉備最後的機會,只能拼盡最後一絲氣力,孤注一擲,方能賭回當初的優勢,為兒子劉禪搏一個更好的局面。何況,在戰前,劉備並非沒有勝算,若不是遇上了巔峰時期的陸遜,勝負未可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