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去世,為何攝政王載灃依舊鬥不過袁世凱?

露餡的紅豆包

說起來這件事情,真要說,只能算袁世凱這是老狐狸太過於老謀深算。

我們都知道袁世凱成名是在朝鮮戰場上面,當時清政府率領大軍幫助朝鮮政府平叛,然後袁世凱在這場戰鬥裡面發光發熱,做為淮軍的一員,作為曾經李鴻章的手下,袁世凱得到了慈禧的賞識。

正值中日甲午戰爭,慈禧想要從李鴻章手裡奪權,這個時候找到了袁世凱,讓袁世凱趁著中日甲午戰爭脫離了淮軍的控制,為當時的北京政府進行小站練兵。他練出來的士兵是專門只為北京政府負責,而不是淮軍。

這個時候慈禧指望著袁世凱能夠帶領著他小戰練出來的新兵對抗李鴻章,此時此刻,慈禧對袁世凱是百分之百信任的,即使不想信任他,但是也沒得辦法,這個時候如果說攝政王載灃想要動袁世凱的話,必須得過慈禧這一關,所以此時此刻。必須要等到慈禧死了以後才能夠去動袁世凱。

但是千算萬算沒有算到的是這個時候慈禧還沒死,八國聯軍入侵北京城了,原先隸屬於北京方面歸屬政府的軍隊,也就是八旗子弟組成的部隊被打的是七零八落唯一一支沒有受到損失的殿衛軍也只有當時駐紮在山東的袁世凱,這個時候,清政府反而更加不能去動這個袁世凱,更應該把他當作一作神一樣供奉著,為了能夠快速的恢復北京地區的作戰力量,因此慈禧還賦予了袁世凱一定的職權,讓他繼續擴編自己的軍隊。

這個時候,袁世凱已經開始考慮如何為下一步做打算,他煉出來士兵,它的數量不要求多,但是一定要聽自己指揮,也就是從基層士兵開始,就開始灌輸袁世凱是主帥,這樣一個基本理念,如果你不是抱著這樣的理念去參軍的話,你立刻就會被扁下去,或者直接踢出軍隊。

就這樣一直撐到慈禧死那一天,這個時候攝政王載灃看見了那個時機,立刻向袁世凱發難,但是沒有等到把袁世凱搞下去的時候,袁世凱自己請求我患了病,我要回家養病,軍隊我給你們,你們放我一條生路。

此時此刻,慈禧剛剛死掉,列強在外面盯著國內又是民不聊生,站亂不堪,只能夠保證整個清政府的團結,才能夠度過這一次難關。因此對於袁世凱的這一次辭職,清政府表示,好說!而且不為難你,回家吧!

為了能夠快速的掌控袁世凱留下來的幾隻軍隊,載灃立刻命令自己手底下比較信任的幾個八旗子弟去替代袁世凱原先設置的幾個軍官,目的很明顯,偷樑換柱,將你的軍隊變成我的軍隊。

事實上,當時攝政王載灃也考慮到了大部分士兵都是袁世凱訓練出來的,一定是忠誠袁世凱但是他沒有時間了,末代皇帝溥儀剛剛登基三年,爆發辛亥革命,這個時候整個大清政府的新軍爆發出來,戰鬥力反而不如以前八旗子弟組成部隊,而且在南方訓練出來新軍反而直接背叛了,倒向了革命軍,這個時候急需要有一個能夠掙的住全場的老將軍出來。

此時此刻,攝政王載灃也不得不把自己老臉給拉下來去請袁世凱出來,因為你的部隊,只有你自己才能夠知道如何使用,我不行。

就這樣,袁世凱可以說逃過了一次大劫難,如果說這中間任何一點做錯了,袁世凱都不可能東山再起,北洋軍閥你也會成為一個歷史名詞,永遠消失在歷史長河裡面。

所以我說這一次事情完全就是袁世凱本人,有點像一隻老狐狸一樣,老謀深算,實在是沒有料到會天命難違。


漩渦鳴人yy

首先是載灃性格上的缺陷,溥傑在《晚清宮廷生活見聞》中回憶說:“我父親(載灃)謙抑退讓的作風,好逸畏事的性格,大抵與祖父(奕譞)相似,不過對於待人接物的深謀遠慮,卻遠遠不及祖父。”甚至連王府中的太監也是更畏懼福晉瓜爾佳氏;某日瓜爾佳氏離府外出,當值的散差太監居然懈怠至黃昏之時,連各房間玻璃窗上的木框紙面外窗都沒有上,然而載灃也只得無奈地大喊一聲“我還在府哪,上窗戶!”

胡思敬在《國聞備乘》中說:“監國(載灃)性極謙讓,與四軍機同席議事,一切不敢自專,躁進之徒謁王府獻策,亦欣然受之…..內懼隆裕,外畏福晉”。1910年初,其弟載洵貝勒自歐美遊歷歸來,廷議中主張大舉國債,建設海陸軍,惹得朝野大譁,載灃也不便貿然支持這位剛剛當上籌辦海軍大臣加郡王銜的弟弟,載濤情急之下,居然搬出寵愛自己的生母劉佳氏,試圖將軍國政事解決於醇王府私宅內堂之中,弄得身為堂堂監國攝政王的載灃,居然只得“居避三所,兼旬不敢還家”。

載灃性格的另一個缺陷,是遲疑拖沓,可他卻自以為這是“遇大事有靜氣”。1909年1月,東三省總督錫良,湖廣總督瑞澈同時因日俄兩國同時陳兵在邊,危及東三省邊疆之事急報中樞,覲見載灃,但“召對時只有尋常慰勞,無他語”;瑞澈試圖再次陳清,載灃索性來了一句“汝痰疾尚未愈乎?”幾月後,考察憲政大臣汪大燮自日本歸來,數次上奏,密陳日本桂太郎內閣積極經略朝鮮,圖謀東三省,然而奏摺皆被留中不發;最終,汪氏終於得以面見載灃,痛說厲害之後,載灃仍然只是默然無言,旋即自懷中取出西洋懷錶,言:“已十鍾矣”,遂端茶送客。

不僅如此,大環境對載灃也非常不利,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已經讓它的傳統支柱,漢人儒家士大夫和地方督撫感覺離心離德。1909年10月,最後一位對清王室保持傳統忠誠的中興名臣張之洞辭世,在遺折中,他苦口婆心地勸誡載灃“所有因革損益之端,務審先後緩急之序,滿漢視為一體,內外必須兼籌”。但載灃完全沒辦法採納這種建議,反而飲鴆止渴,將希望完全寄託在滿族近支親貴身上:1908年12月,在成為監國攝政王后僅十幾天,載灃就賞自己的六弟載洵,七弟載濤加郡王銜;2年後,載灃授載洵為參與政務大臣,毓朗為軍機大臣。1911年再調資政院總裁溥倫為農工商部尚書;載灃還規定在官制改革中,為宗室人員的安置予以特別的關照。

這種宏觀局勢和個人性格的軟弱,讓載灃完全沒辦法對付手握實權,老辣的袁世凱。民間傳說中,說他是光緒去世後,罷免袁世凱的主謀,但實際不是這樣,主謀是載灃身邊一些野心勃勃的少壯派滿洲親貴如毓朗,肅親王善耆等。他們搬出其父老醇王12歲即手擒肅順的典故,極力勸說載灃翦除袁世凱,然而載灃卻始終猶豫不定;正如載濤在晚年回憶錄中評論其兄時,直言“他遇事優柔寡斷,為人忠厚,內廷當差謹慎小心,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但仰仗他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則決難勝任”。最終,下詔罷免袁世凱的,是肅親王善耆和鎮國公載澤,他們對載灃說,內外軍政諸機構單位,全是袁的黨羽,太后一死,袁氏失去了唯一的鉗制,他日坐大,除去更為不易,便迅速用藍筆(國喪期間,不能動硃筆)擬定了一道諭旨,請慶親王裁可,早與袁氏勾結甚密,老奸巨猾的慶王模稜兩可地說“此事關係重大,請王爺再加審度”,而另一位滿足親貴倚重的漢人督撫張之洞則直接明瞭地表示反對,聲稱:“倘初政即戮先朝最倚重之大臣,吾懼其手滑而蹈明末覆轍也。”

袁世凱之所以處變不驚,是因為他堅信自己隱退後,巨大的權力真空無法填補,況且自己的北洋舊部派系已經控制了清廷近畿多數要害部門:徐世昌擔任東三省都督與軍機大臣,段祺瑞擔任江北提督,陸軍軍統,馮國璋為軍令部正使,新軍統制;唐紹儀出掌奉天巡撫,楊士琦為郵傳部大臣;每天,位於養壽園內的電報房都會受到來自全國各地機關的電文,朝野上下元老政要的造訪更是絡繹不絕。然而在朝野上下的漢族官吏大員看來,袁世凱的下野則是一個十分危險的信號,它標誌著自“丁末政潮”以來,滿族朝廷中樞奉行的“抑漢興滿”政策正在達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從而進一步失去了繼續效忠的道德義務與必要;時任京師自來水公司協理的王錫彤在《抑齋自述》中曾不無惋惜地回憶說:“使醇王攝政之初稍有知識,懍然於天命已去,遵先後之遺言,禮重者顧,相與補罅漏,夙夜憂危,或尚有祈天永命之望。乃聽信讒言,夙襲用國初忮克漢人之習,以威名赫赫、天下仰望之臣首與為仇,幾以託孤受命之身蹈亡身赤族之禍。雖張文襄、鹿文端諸臣極力保全,猶使罷職以去。殊不知猛虎在山藜藿不採,有太公鷹揚以為之師,故周公負,始延孺子之命。”

儘管袁世凱的罷黜,帶給清廷更多的是權力真空與人心思背,但在載灃等滿清皇族親貴眼中,它卻意味著拔掉漢族實力派在中央政府的最後一棵柱石。他們隨即開始不遺餘力地剪除袁黨,貶斥漢族地方軍政督撫大員。遺憾的是,在這個問題上,生於深宮婦人之手,缺乏政治閱歷與權術手腕的載灃親貴集團完全沒有慈禧老到巨譎辣,圓融機變。後者處處慎重,明升暗降,分化瓦解,各種手段交替使用,而載灃則只有正面打擊,罷斥貶官一條途徑:1909年2月,載灃以開支糜費、有負委任,將郵傳部尚書陳璧交部嚴議,隨即革職,並永不敘用。江蘇巡撫陳啟泰病卒,以滿人瑞澂接任。不久,曾一手創辦南開大學,對省內新式教育貢獻良多的直隸學校司嚴修,因與袁氏關係密切,被迫“乞休”。接著,載灃將徐世昌由東三省總督內調為郵傳部尚書,以錫良繼任東三省總督。錫良到任後,嚴參北洋骨幹,首先抓住黑龍江布政使倪嗣沖貪汙案,將其即行革職,並勒追贓款。3月23日,清廷中樞又借京查的機會,迫使袁的心腹民政部侍郎趙秉鈞休致,使得北京的警務大權轉到滿洲親貴手中。6月28日,楊士驤病死,載灃即命端方繼任直隸總督。1910年1月,唐紹儀被迫以病開缺;2月,號稱北洋財神的鐵路局局長梁士詒被撤職,名列北洋三傑之首的江北提督王士珍見狀不妙,也以病自請開缺,正中下懷的載灃與隆裕皇太后正樂得順水推舟,即刻發佈上諭照準。

最終,武昌起義槍聲一響,各省紛紛響應,北洋軍完全不受清廷控制,按照 袁世凱的佈置,一會在前線大挫革命軍,一會又以軍餉彈藥不足停戰,為的就是同時在清廷和武昌革命政府之間博弈,為袁氏取代清廷鋪平道路。最終,載灃一面倉皇下詔,自認“懿親執政與立憲各國通例不符”,下詔解散皇族內閣,一邊只得恭請軍機大臣徐世昌前往洹上村,乞求這個自己痛恨的矮胖子出山力挽狂瀾,屆時距離袁氏正式入京組閣,將自己奪權歸藩,只有短短不到10天。

1911年10月16日,清廷宣佈委派袁世凱組閣,載灃以醇親王歸藩,不予政事。根據嫡福晉瓜爾佳氏的回憶,當日載灃回府後,依舊神情淡定,更衣,入座用茶,只是對她淡淡地說了一句“這下可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晴天有時下豬

這個問題其實問得有好幾重誤區。

首先,什麼叫慈禧太后去世、載灃還鬥不過袁世凱?應該說,有慈禧太后在,載灃為什麼還鬥不過袁世凱?

換言之,有慈禧太后在,載灃都鬥不過袁世凱,更何況慈禧太后死了呢?

當然,也可以是另一種說法,因為有慈禧太后的保護,所以載灃鬥不過袁世凱,現在慈禧太后死了,可載灃為何還是鬥不過袁世凱?

這簡直太亂了。這問題問得,把我這專家都給搞糊塗了!


好吧,正本清源一下。

第一個要說明白的事實是,從小站練兵到清末新政,袁世凱的飛黃騰達是在慈禧太后的提攜之下成就的,袁世凱是慈禧太后的寵臣,這個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清末之後,地位不斷上升的二代醇親王載灃對當時的朝廷重臣袁世凱如何呢?

據袁世凱的一封家書中透露的,有一次在討論君主立憲和責任內閣的政務會議上,因為意見相左,載灃竟然按捺不住,對袁世凱拔槍相向,可見兩人矛盾之激烈。

從這個意義上說,要想扳倒袁世凱,還真得在慈禧太后死後!


但是,袁世凱也不簡單。其從1895年小站練兵開始,然後又在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上坐了七八年,其一手打造的北洋系根深蒂固,並不是那麼容易扳倒的。

由此,在慈禧太后死後不到半年,載灃即以袁世凱患有“足疾”的藉口開缺回籍。表面上看,載灃最終把袁世凱扳倒了,事實上也確實如此。

皇權森嚴的體制之下,就算是袁世凱這樣的重臣又能如何?

可惜的,人算不如天算,三年後武昌起義一聲炮響,載灃這幫親貴一下慌了神,完全沒法應付如此場面。最終,還是厚著臉皮去請袁世凱出山。

這就是天機所在吧!


如果不是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再捱個五六年,說不定載灃三兄弟還真就控制局面了,那時,恐怕袁世凱還真的要在原籍終老了。

但是,歷史往往由很多偶然性構成,清朝命數如此,這就是所謂的“天命已終”吧!

載灃與袁世凱的爭鬥是如何落敗的?更多解讀,請參考拙著:《天命所終:大清帝國的衰亡》(江蘇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坑爹史冊

這話問的,似乎太后也鬥不過袁世凱似的。

只不過,若太后都鬥不過,載灃又如何鬥得過?

晚清政壇上,最能鬥得過權臣,或者說,根本不會讓權臣出現,最會 搞政治平衡的,莫過於太后了。

肅順牛逼吧,太后一個辛酉政變,拿下他和他的小夥伴。同治中興開啟。

恭王牛逼吧,太后一個甲申易樞,撤下他和他的小夥伴。同光中興繼續。

倭仁反對洋務,說什麼天文算學館即使非得開,咱大中華也不缺自己的人才,何必請鬼子。於是老太后要求他自己擇地辦館,另尋教員,給大清培養人才,還有,你來總理衙門上班吧,每天跟鬼子黑摟黑摟?羞得倭仁神情恍惚,散朝回家時從馬上栽了下去。

張佩綸等清流,本是太后利用來制衡恭王和李鴻章等地方實力派和洋務派的,但是恭王回家抱孩子了,張佩綸等依然喋喋不休,於是太后立馬讓張佩綸走向抗法前線,結果馬尾慘敗,這孫子頂著個銅洗臉盆,跑得誰都找不到,從此栽到了仕途上,灰頭土臉的再也爬不起來。

康有為弄不清吧,忽悠光緒跟著他大幹快上,離天三尺三,東方牌破拖拉機被他開到了250碼不說,還準備在250碼的基礎上,玩幾個大漂移,太后一個戊戌政變,把他們全部趕散

義和團是太后最臭的一步棋吧,但太后還在西安,就發佈了新政諭旨,啟動了晚清新政,迴鑾北京後,又一改原先不見外人的東方神秘作派,不但同意洋妞給自己畫像,還時不時的宴請外國公使夫人團,聽某位夫人講起使館被圍時的慘痛,她拉著對方的小手跟她一塊兒掉眼淚,那啥,俺也是被他們騙了呀……

總之,這個統治大清半個世紀之久的女人,政治能力與個人魅力,不排前三,至少前四吧,康熙雍正乾隆慈禧?所以,拿載灃與太后比,咋比?整個晚清,從咸豐到同治,從光緒到載灃(溥儀太小,真正的操盤手只能是載灃了),他們全部加到一塊兒,能比過老太后一個人的智慧不?

當然,站在單純的人事安排上,載灃也可鬥過袁世凱的。但是載灃的敵人不是袁世凱,大清的敵人不是袁世凱。一句話,載灃能把袁世凱鬥回家抱孩子,但是,你鬥得過大清覆亡的命數麼?

對於載灃來講,他當時對袁有多重選擇,可重可輕。但他選擇最輕的——足疾,你回家保養你的腳,做你的大保健去吧。

袁世凱是胡?至少義和團時期,就成長為大清的四根擎天柱之一了。其他三根兒是三個老傢伙: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期間又被政府任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出來收拾爛攤子)。

確實。如果不是這個4F組合,大清國事不堪想像。但是這個4F組合呢,大家還是先看看他們的生命年輪吧:袁世凱(1859-1916)、劉坤一(1830-1902)、張之洞(1837-1909)、李鴻章(1823-1901年)。李鴻章是20後,劉坤一和張之洞是30後,小袁是50後。好幾個代溝呢。這就決定了四根柱子中,一根兒一根兒的要抽離,只有袁世凱最後要變成擎天一柱了,特別是1901他做了李鴻章的政治接班人——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之後。

樹大招風,人怕出名豬怕壯。慈禧太后在世時,對小袁就防上了。特別是1907年的宮鬥——丁未政潮中,袁這一派殺敵一千,自損八百,小袁被太后免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職務,調任外務部尚書兼軍機大臣,同時被任命為軍機大臣的還有湖廣總督張之洞。一二號的封疆大吏被提溜到太后眼皮子底下,莫不成就是江湖傳說中的明升暗降?

也就老太后,能對小袁又打又拉的撥弄。載灃哪有這武功?

載灃(1883-1951),道光皇帝旻寧之孫、醇親王奕譞之子、光緒皇帝載湉同父異母的胞弟、宣統皇帝溥儀的生父。兒時承襲王爵,1901年因義和團運動中德國公使克林德被殺一事,虛歲19的他被委派充任頭等專使大臣赴德國道歉謝罪,被要求在覲見德國皇帝時行三鞠躬禮,參贊隨員均行跪拜禮。載灃據理力爭,德方讓步,同意俱行鞠躬禮。這一爭,給大清爭來了體面與尊嚴,贏得了德國甚至世界輿論的好感。

雖然同父異母,但載灃與光緒都是小帥哥小鮮肉。1902年1月5 日,迴鑾至保定的慈禧突然為19歲的小鮮肉載灃指婚,對象是榮碌之女瓜爾佳氏。此舉非同尋常,一是太后之前給指過婚,但是那丫在庚子事變中自殺了;二是,似乎不願意等待太后再一次指婚,載灃生母劉佳氏趕緊又給兒子定了一門婚,慈禧不知情,再次指婚,導致劉佳氏精神失常,她私自訂的那家姑娘,自殺不成,終身未字。

但是這次指婚,卻是太后平生最妙的一步棋。一是國際國內輿論對光緒的同情問題,二是帝后兩黨的和解問題,三是榮祿這個帝黨大牌跟光緒本人的和解問題,四是帝國接班人問題……總之,一攬子解決了諸多問題。就連外國觀察家都認識到了,只要載灃與榮祿愛女頭胎生了兒子,那,下一任皇帝肯定是這娃兒了。

1906年,老大溥儀誕生。1907年,老二溥傑誕生。他們的爹載灃更是坐上了火箭,先是在軍機大臣上“學習行走”,還沒等去掉“學習”二字,躍為掌樞之首席軍機大臣呢,光緒就去世了,溥儀繼位,載灃直接做了監國攝政王。

若是承平時期,這個位置也不錯。載灃使德回來進入貴胄學堂,修什麼算學、化學、電學,並自購地球儀、天文望遠鏡等,日記中經常出現哈雷彗星、五星連珠、日食月食等觀測記錄。妥妥的理工科大學霸的料。除此之外,這位攝政王還是首先使用汽車、電話、穿西服的王公。更重要的是,政治觀念上,他也不落後,開明豁達,妥妥的立憲派。問題是他天性並不適合政治,硬著頭皮上的。太后也知道他嫩,本想扶上馬送一程,但是沒想到,扶上第二天自己就告別世界了。送個毛哪?

載灃上馬後的第一件事就是罷黜袁世凱。畢竟是中國特色的皇帝集權制,1909年1月2日,太后去世後的第57天,百日喪期中呢,新任皇帝溥儀的父親、光緒弟弟、大清監國、攝政王載灃就下發諭旨,讓我們河南帥哥、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袁世凱回老家抱孩子去嫋。

有傻鳥表示遺憾,直接殺了不就得了?圖樣圖森破!老實說,載灃也不是沒往殺人方面想過。海外的康有為,天天跺著腳要求載灃給自己的皇弟光緒報仇,而且滿清王公大臣中,也有很多不滿意袁的,比如度支部尚書載澤,跟袁爭財政權呢。但是,宮鬥都是多維的。境內境外,反袁勢力是不少,但挺袁勢力也不少哪。境內,袁的新老政敵一堆一堆的,境外,小日本是袁的宿敵,而做了外務部尚書的袁又一直想聯美抗日呢。境內,袁的新老好基友也多的是,比如慶親王奕劻,境外,美國對我們小袁特別看好。一句話,這不是一般的宮鬥。一般的宮鬥,僅限於本國,但有關袁世凱,還牽涉到國際政治的博弈,乃是二般的宮鬥。

甚至就是張之洞這種非敵非友、官場上時而合作、時而政見大大不同的所謂的同事,也是其中的一股力量。老張雖然是個金槍不倒的政治油子,洋務方面又被雪珥譏諷為“洋務票友”,淨搞面子工程與豆腐渣工程,比之袁世凱的新政成績,簡直不成體統。但是,惺惺惜惺惺,都是大清老臣。大清能殺小袁,也就能殺他老張。總之,袁世凱能安全回家抱孩子,老張也是添了好話的,他的意思是主少國疑,非常時期,不能輕易誅戮大臣的。奕劻更是直言,你們就不怕北洋軍造反啊?於是袁帥才得了體面的足疾回家。

常有人想說袁世凱是軍閥。甚至不惜倒推,把曾國藩也算成軍閥。拜託,軍閥都是割據一方不聽中央號令的軍棍好不?老曾老袁哪個是割據一方不聽號令的?就說老袁,載灃叫他回家,他就乖乖回家釣魚去嫋,他的北洋軍有造過反呢,還是他自己有造過反呢?門兒都沒有。

倒是國際輿論反了,美國想聯合各國公使抗議,英國倒是聽美國的,但是日本只聽一半。袁自始自終是日本一大勁敵。袁回家,日本最高興,其次是俄國,因為日俄在東北的利益,袁一直想聯手美國對遏制日俄。但日本最狡猾,也不想得罪美國,說,咱去抗議,不是干涉人家內政麼?那啥,雖然如此,我們也抗議過了,他們回覆說,不會再加重對袁的處罰,而且,對袁的同黨,不但不清理還要加大重用。你說這還不中啊?再說奕劻暗示,袁不久也會復出呢。美國長出一口氣,那就先等等?

袁回家後,復出的輿論沒停過,小日本甚至比咱還操心,不但派線人來我們河南安陽偵探,國內報紙上也天天闢謠,袁不會復出的不會復出的不會復出的。也不知道他們哄誰哩。

如果沒有武昌起義,袁真可能不會復出了。

還是那句話,載灃可以鬥得過一個袁世凱,但是他鬥不過整個晚清的命數。載灃執政後的第二件事是接受出使德國時亨利親王的贈言,增加軍權,編禁衛軍由自己親統,六弟載洵做海軍大臣,七弟載濤為軍諮大臣……總之,沒有威權,憲政大業,政治轉型,沒戲。可惜,革命與改良的賽跑中,革命竄到了前頭。

如果沒有革命,袁世凱也就終老於家了。一個臣子是鬥不過皇家的。可是天下亂了,就需要能臣出山了。可以說,當時的局勢對袁世凱來講,也是捨我其誰了,對載灃來講,也是非袁莫屬了。

袁世凱出山,載灃退居幕後,從此不關政事,做起了寓公。這人喜歡讀書,有對聯曰:有書有富貴,無事小神仙。胞弟載濤說他,遇爭優柔寡斷。做一個承平時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來主持國政,應付事變,則決難勝任。

有多少人適合亂世呢?

我們河南帥哥袁世凱一世英雄,最後不也被亂世所坑麼?先是被一個山寨共和坑,後是被洪憲帝制坑,直到現在,還背了恁多鍋,好象咱是專賣袁太廚具似的。

坑一個歷史人物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坑中國歷史!中國歷史一坑,栽到坑裡的是中國人民,一百年都不見得能爬出來。你說是不是哩?


端木賜香

慈禧太后在的時候袁世凱還有所忌憚,因為袁世凱還沒有羽翼豐滿,慈禧的手下還有很多制服袁世凱的能臣武將,比如張之洞、榮祿、良粥、鐵良等,當時的袁世凱都是以賄賂慶親王,為他在慈禧太后的耳邊吹耳邊風才讓袁世凱獲得到天津訓練北洋新軍的任務,從那時開始袁世凱就在天津的小站訓練起北洋新軍開始積累自己的政治資本,把這支新軍訓練成只聽袁世凱指揮嫡系部隊,袁世凱從天津的小站新兵當中獲取的政治資本,從這裡袁世凱開始崛起,等到慈禧太后與光緒皇帝先後病逝之後,大清的接力棒交給了隆裕太后與攝政王載灃的手裡,當時國內形勢很嚴俊革命黨人不停的在各地方起義,又加上改革不力實行皇族內閣制,君主立憲制遲遲沒有展開,讓各地的封疆大吏也很不滿,各地呼聲高漲呼籲改革實行君主立憲制,而這時候載灃與隆裕太后走了一步臭棋,不斷推遲改革還實行皇族內閣制度,使地方官員與人民群眾暴發的強烈的不滿,又偏偏遇到一件倒黴事,就是四川保路運動,把以前民間幕管來的錢用於投資建鐵路又收回國有鐵路激起全四川人民的反請抗爭鬥志精神,在轟轟烈烈的保路運動當中革命黨人捉住時機,趁湖北請軍調到四川鎮壓時在湖北武漢爆發的武昌起義,各地狼煙四起革命黨人不斷攻城掠地,皇族內閣應對不得力,沒有一位能力挽狂瀾為大清維護南方的穩定,被迫辭職回家的袁世凱趁機要挾皇族內閣給給他內閣首輔總理的權力,不然就不出,袁世凱在與載灃隆裕太后鬥智鬥勇鬥耐心的情況下,終於得到心滿意足的權力,藉助自己在北洋新軍積累的人氣與人脈,獲得鬥跨載灃與隆裕太后的勝利,不得不說慈禧太后在的時候利用那些能能臣武將來平衡袁世凱的勢力,只可惜載灃與隆裕太后沒有那種能力再加上中心大臣張之洞已凋零,載灃又沒好好的利用良粥與鐵良來控制袁世凱膨脹的野心,至此大清國就敗在載灃與隆裕太后的手裡,不得不說任世凱是老謀深算基於政治算計的人,載灃與隆裕太后在她的面前,只能說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罷啦,根本不懂得玩政治平衡,在袁世凱的面前根本就是不堪一擊,只能敗在袁世凱的機關算盡之下。


鐵木真165163663

慈禧如果活著,袁世凱對光緒皇帝也好還是攝政王載灃也罷都是有敬畏之感的。然而慈禧太后的生命也隨著大清的命脈走向了衰竭狀態,袁世凱一生翻手為雲覆手為雨,不論是帝黨後黨他都是兩頭跑的人,毫無理想信念,也不講什麼政治規則,不過袁世凱其人確實是有很大本事的人。在混沌不清的晚清政局和北洋軍閥中有很高的權力,尤其是對北洋軍的掌控。1908年11月光緒慈禧相繼離世,把複雜混沌的大清政權交給了載灃溥儀父子,此時的清朝已經面臨著很大的困擾,各地軍閥革命黨等在中國大地燃燒著反清火焰。在此種狀態之下,載灃等人仍舊做著江山一統,金甌無缺的黃洋大夢,廢除親貴領軍機的舊制,組建換湯不換藥的“皇族內閣”使得清政府在百姓當中的民心大失。自此袁世凱里應外合,胳膊肘往外拐拿著大清的俸祿,幹著和孫中山一樣的事業,欺上瞞下,花樣百出,致使大清朝財源,人心枯竭的時候他自己還恬不知恥的向隆裕太后表其“忠心”。

載灃也在1911年下野而去,宮中只有“孤兒寡母”的隆裕和溥儀,試想袁世凱連光緒帝和攝政王載灃都不怎麼恭敬忠誠的人,對待“孤兒寡母”又會怎麼樣呢?

載灃沒有政治經驗,相反袁世凱老油條一個,這是慈禧死後,攝政王載灃治不了袁世凱的主要原因之一。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慶親王奕劻幾乎被袁世凱包養式的買通,使得在1909年載灃拿袁世凱開刀殺雞儆猴的計劃成為泡影。

綜上,一個不怎麼忠誠的臣子,對付一個能力資歷均顯不足的統治者那是很簡單易行的事。


墨玉臨軒

袁世凱背後的靠山連慈禧都搬不動,更何況一個攝政王載灃。

袁世凱的靠山是慶親王奕劻,攝政王載灃曾想殺袁世凱,結果被奕劻攔下,奕劻一句話便讓載灃洩了氣,奕劻說,一旦袁世凱死了,如果北洋軍造反怎麼辦?奕劻的資歷遠在載灃之上,就連慈禧也搬不動他,更何況是載灃,奕劻的勝利便是袁世凱的勝利。

武昌起義後,徐世昌連同奕劻、那桐等幾位軍機大臣向載灃保舉袁世凱出山,結果那桐遭到載灃的一頓訓斥,訓斥完後,奕劻、那桐變告老不上朝,載灃被逼的沒法,只得同意袁世凱出山。其實載灃並非是沒有軟弱無能的人,他一直希望能從袁世凱手中把軍權奪回來,便也積極策劃,只是載灃能力有限,遠不足以實現他的壯志。薑還是老的辣,這是慣例,像康熙那樣的少年英才只是少數,更何況康熙的背後有孝莊太后“老薑”的支持,載灃缺少“老薑”的支持,這也難怪他一直剷除不了袁世凱。


五味社

不是攝政王鬥不過袁世凱,是歷史潮流的動力!載灃的兒子當了皇帝他全權攝政,首先要殺掉袁世凱為光緒雪恨,但實力派慶親王,張之洞,那桐都反對,只能把袁世凱開除公職。但他執政以來聽信載澤,良弼,的滿粹的主張,從軍事政治經濟上大肆排漢,用皇族內閣來阻止立憲議會等民主進程,僅僅三年的時間,他的政治作為就導致了滿清政府的民心大失,武昌起義只是偶然導致的必然,全國革命一呼百應,孫文還在國外刷盤子呢,黎元洪躲在床下呢,為什麼袁世凱一出來就掌控了局面,不是與載灃斗的問題,也不是袁世凱對北洋軍的絕對掌控的問題,是他感受到了滿清的沒落,和人民對封建+腐朽+愚民欺騙的厭倦憤恨!幾年後袁世凱依然想用封建王權來愚弄壓迫人民所以必然失敗了!


一葉小舟風雨渡

1.太平天國起義,八旗軍沒有能力鎮壓。清廷鼓勵地方漢人組建團練鎮壓太平天國。地方漢人武裝崛起。清廷對地方軍事控制削弱。

2.慈禧太后支持漢人的洋務運動。組建北洋軍,北洋軍成為政府軍的主力。

3.中日甲午戰爭,李鴻章的北洋軍被打殘。袁世凱成為北洋軍最有作戰能力,最有威望的人。

4.慈禧太后死後,清廷排擠漢人,罷免袁世凱。引起地方漢人不滿。所以當辛亥革命爆發,地方漢人武裝的不作為,甚至配合。成功的連革命黨自己都找不到頭頭。隨後很多省宣佈獨立!

5.不得已的情況下啟用袁世凱鎮壓革命黨。袁世凱也沒那麼傻,基本就沒打。等革命黨發展的差不多了,直接和革命黨談判,要求清廷退位。


禪師與羔羊

本身攝政王載灃就是袁世凱扶植的,包括溥儀都是袁世凱擁立的。慈禧當時有想過還政光緒的,因為光緒至少比溥儀更適合當皇帝,光緒雖然對自己有不滿,但是自己已經要死了,這恨不恨就無所謂了。不過這政令還沒出故宮就遭到篡改,而改詔書的就是袁世凱,因為袁世凱害怕光緒掌政。

袁世凱趁著慈禧病死,秘不發喪,然後趁機毒死光緒,再臨時擁立溥儀繼位。這個所謂的攝政王都是由袁世凱親封的。這是當時的情況由來。

袁世凱為何有這麼大權力主要是因為李鴻章死後,北洋軍閥全歸袁世凱統領。而且袁世凱本身還是一個非常講義氣的統領,在他手下當兵就沒有一個不道他好的。假如不如因為得罪光緒,光緒對他咬牙切齒,可能他也不會下手去殺光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