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去世,为何摄政王载沣依旧斗不过袁世凯?

露馅的红豆包

说起来这件事情,真要说,只能算袁世凯这是老狐狸太过于老谋深算。

我们都知道袁世凯成名是在朝鲜战场上面,当时清政府率领大军帮助朝鲜政府平叛,然后袁世凯在这场战斗里面发光发热,做为淮军的一员,作为曾经李鸿章的手下,袁世凯得到了慈禧的赏识。

正值中日甲午战争,慈禧想要从李鸿章手里夺权,这个时候找到了袁世凯,让袁世凯趁着中日甲午战争脱离了淮军的控制,为当时的北京政府进行小站练兵。他练出来的士兵是专门只为北京政府负责,而不是淮军。

这个时候慈禧指望着袁世凯能够带领着他小战练出来的新兵对抗李鸿章,此时此刻,慈禧对袁世凯是百分之百信任的,即使不想信任他,但是也没得办法,这个时候如果说摄政王载沣想要动袁世凯的话,必须得过慈禧这一关,所以此时此刻。必须要等到慈禧死了以后才能够去动袁世凯。

但是千算万算没有算到的是这个时候慈禧还没死,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城了,原先隶属于北京方面归属政府的军队,也就是八旗子弟组成的部队被打的是七零八落唯一一支没有受到损失的殿卫军也只有当时驻扎在山东的袁世凯,这个时候,清政府反而更加不能去动这个袁世凯,更应该把他当作一作神一样供奉着,为了能够快速的恢复北京地区的作战力量,因此慈禧还赋予了袁世凯一定的职权,让他继续扩编自己的军队。

这个时候,袁世凯已经开始考虑如何为下一步做打算,他炼出来士兵,它的数量不要求多,但是一定要听自己指挥,也就是从基层士兵开始,就开始灌输袁世凯是主帅,这样一个基本理念,如果你不是抱着这样的理念去参军的话,你立刻就会被扁下去,或者直接踢出军队。

就这样一直撑到慈禧死那一天,这个时候摄政王载沣看见了那个时机,立刻向袁世凯发难,但是没有等到把袁世凯搞下去的时候,袁世凯自己请求我患了病,我要回家养病,军队我给你们,你们放我一条生路。

此时此刻,慈禧刚刚死掉,列强在外面盯着国内又是民不聊生,站乱不堪,只能够保证整个清政府的团结,才能够度过这一次难关。因此对于袁世凯的这一次辞职,清政府表示,好说!而且不为难你,回家吧!

为了能够快速的掌控袁世凯留下来的几只军队,载沣立刻命令自己手底下比较信任的几个八旗子弟去替代袁世凯原先设置的几个军官,目的很明显,偷梁换柱,将你的军队变成我的军队。

事实上,当时摄政王载沣也考虑到了大部分士兵都是袁世凯训练出来的,一定是忠诚袁世凯但是他没有时间了,末代皇帝溥仪刚刚登基三年,爆发辛亥革命,这个时候整个大清政府的新军爆发出来,战斗力反而不如以前八旗子弟组成部队,而且在南方训练出来新军反而直接背叛了,倒向了革命军,这个时候急需要有一个能够挣的住全场的老将军出来。

此时此刻,摄政王载沣也不得不把自己老脸给拉下来去请袁世凯出来,因为你的部队,只有你自己才能够知道如何使用,我不行。

就这样,袁世凯可以说逃过了一次大劫难,如果说这中间任何一点做错了,袁世凯都不可能东山再起,北洋军阀你也会成为一个历史名词,永远消失在历史长河里面。

所以我说这一次事情完全就是袁世凯本人,有点像一只老狐狸一样,老谋深算,实在是没有料到会天命难违。


漩涡鸣人yy

首先是载沣性格上的缺陷,溥杰在《晚清宫廷生活见闻》中回忆说:“我父亲(载沣)谦抑退让的作风,好逸畏事的性格,大抵与祖父(奕譞)相似,不过对于待人接物的深谋远虑,却远远不及祖父。”甚至连王府中的太监也是更畏惧福晋瓜尔佳氏;某日瓜尔佳氏离府外出,当值的散差太监居然懈怠至黄昏之时,连各房间玻璃窗上的木框纸面外窗都没有上,然而载沣也只得无奈地大喊一声“我还在府哪,上窗户!”

胡思敬在《国闻备乘》中说:“监国(载沣)性极谦让,与四军机同席议事,一切不敢自专,躁进之徒谒王府献策,亦欣然受之…..内惧隆裕,外畏福晋”。1910年初,其弟载洵贝勒自欧美游历归来,廷议中主张大举国债,建设海陆军,惹得朝野大哗,载沣也不便贸然支持这位刚刚当上筹办海军大臣加郡王衔的弟弟,载涛情急之下,居然搬出宠爱自己的生母刘佳氏,试图将军国政事解决于醇王府私宅内堂之中,弄得身为堂堂监国摄政王的载沣,居然只得“居避三所,兼旬不敢还家”。

载沣性格的另一个缺陷,是迟疑拖沓,可他却自以为这是“遇大事有静气”。1909年1月,东三省总督锡良,湖广总督瑞澈同时因日俄两国同时陈兵在边,危及东三省边疆之事急报中枢,觐见载沣,但“召对时只有寻常慰劳,无他语”;瑞澈试图再次陈清,载沣索性来了一句“汝痰疾尚未愈乎?”几月后,考察宪政大臣汪大燮自日本归来,数次上奏,密陈日本桂太郎内阁积极经略朝鲜,图谋东三省,然而奏折皆被留中不发;最终,汪氏终于得以面见载沣,痛说厉害之后,载沣仍然只是默然无言,旋即自怀中取出西洋怀表,言:“已十钟矣”,遂端茶送客。

不仅如此,大环境对载沣也非常不利,清政府的倒行逆施,已经让它的传统支柱,汉人儒家士大夫和地方督抚感觉离心离德。1909年10月,最后一位对清王室保持传统忠诚的中兴名臣张之洞辞世,在遗折中,他苦口婆心地劝诫载沣“所有因革损益之端,务审先后缓急之序,满汉视为一体,内外必须兼筹”。但载沣完全没办法采纳这种建议,反而饮鸩止渴,将希望完全寄托在满族近支亲贵身上:1908年12月,在成为监国摄政王后仅十几天,载沣就赏自己的六弟载洵,七弟载涛加郡王衔;2年后,载沣授载洵为参与政务大臣,毓朗为军机大臣。1911年再调资政院总裁溥伦为农工商部尚书;载沣还规定在官制改革中,为宗室人员的安置予以特别的关照。

这种宏观局势和个人性格的软弱,让载沣完全没办法对付手握实权,老辣的袁世凯。民间传说中,说他是光绪去世后,罢免袁世凯的主谋,但实际不是这样,主谋是载沣身边一些野心勃勃的少壮派满洲亲贵如毓朗,肃亲王善耆等。他们搬出其父老醇王12岁即手擒肃顺的典故,极力劝说载沣翦除袁世凯,然而载沣却始终犹豫不定;正如载涛在晚年回忆录中评论其兄时,直言“他遇事优柔寡断,为人忠厚,内廷当差谨慎小心,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但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最终,下诏罢免袁世凯的,是肃亲王善耆和镇国公载泽,他们对载沣说,内外军政诸机构单位,全是袁的党羽,太后一死,袁氏失去了唯一的钳制,他日坐大,除去更为不易,便迅速用蓝笔(国丧期间,不能动朱笔)拟定了一道谕旨,请庆亲王裁可,早与袁氏勾结甚密,老奸巨猾的庆王模棱两可地说“此事关系重大,请王爷再加审度”,而另一位满足亲贵倚重的汉人督抚张之洞则直接明了地表示反对,声称:“倘初政即戮先朝最倚重之大臣,吾惧其手滑而蹈明末覆辙也。”

袁世凯之所以处变不惊,是因为他坚信自己隐退后,巨大的权力真空无法填补,况且自己的北洋旧部派系已经控制了清廷近畿多数要害部门:徐世昌担任东三省都督与军机大臣,段祺瑞担任江北提督,陆军军统,冯国璋为军令部正使,新军统制;唐绍仪出掌奉天巡抚,杨士琦为邮传部大臣;每天,位于养寿园内的电报房都会受到来自全国各地机关的电文,朝野上下元老政要的造访更是络绎不绝。然而在朝野上下的汉族官吏大员看来,袁世凯的下野则是一个十分危险的信号,它标志着自“丁末政潮”以来,满族朝廷中枢奉行的“抑汉兴满”政策正在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从而进一步失去了继续效忠的道德义务与必要;时任京师自来水公司协理的王锡彤在《抑斋自述》中曾不无惋惜地回忆说:“使醇王摄政之初稍有知识,懔然于天命已去,遵先后之遗言,礼重者顾,相与补罅漏,夙夜忧危,或尚有祈天永命之望。乃听信谗言,夙袭用国初忮克汉人之习,以威名赫赫、天下仰望之臣首与为仇,几以托孤受命之身蹈亡身赤族之祸。虽张文襄、鹿文端诸臣极力保全,犹使罢职以去。殊不知猛虎在山藜藿不采,有太公鹰扬以为之师,故周公负,始延孺子之命。”

尽管袁世凯的罢黜,带给清廷更多的是权力真空与人心思背,但在载沣等满清皇族亲贵眼中,它却意味着拔掉汉族实力派在中央政府的最后一棵柱石。他们随即开始不遗余力地剪除袁党,贬斥汉族地方军政督抚大员。遗憾的是,在这个问题上,生于深宫妇人之手,缺乏政治阅历与权术手腕的载沣亲贵集团完全没有慈禧老到巨谲辣,圆融机变。后者处处慎重,明升暗降,分化瓦解,各种手段交替使用,而载沣则只有正面打击,罢斥贬官一条途径:1909年2月,载沣以开支糜费、有负委任,将邮传部尚书陈璧交部严议,随即革职,并永不叙用。江苏巡抚陈启泰病卒,以满人瑞澂接任。不久,曾一手创办南开大学,对省内新式教育贡献良多的直隶学校司严修,因与袁氏关系密切,被迫“乞休”。接着,载沣将徐世昌由东三省总督内调为邮传部尚书,以锡良继任东三省总督。锡良到任后,严参北洋骨干,首先抓住黑龙江布政使倪嗣冲贪污案,将其即行革职,并勒追赃款。3月23日,清廷中枢又借京查的机会,迫使袁的心腹民政部侍郎赵秉钧休致,使得北京的警务大权转到满洲亲贵手中。6月28日,杨士骧病死,载沣即命端方继任直隶总督。1910年1月,唐绍仪被迫以病开缺;2月,号称北洋财神的铁路局局长梁士诒被撤职,名列北洋三杰之首的江北提督王士珍见状不妙,也以病自请开缺,正中下怀的载沣与隆裕皇太后正乐得顺水推舟,即刻发布上谕照准。

最终,武昌起义枪声一响,各省纷纷响应,北洋军完全不受清廷控制,按照 袁世凯的布置,一会在前线大挫革命军,一会又以军饷弹药不足停战,为的就是同时在清廷和武昌革命政府之间博弈,为袁氏取代清廷铺平道路。最终,载沣一面仓皇下诏,自认“懿亲执政与立宪各国通例不符”,下诏解散皇族内阁,一边只得恭请军机大臣徐世昌前往洹上村,乞求这个自己痛恨的矮胖子出山力挽狂澜,届时距离袁氏正式入京组阁,将自己夺权归藩,只有短短不到10天。

1911年10月16日,清廷宣布委派袁世凯组阁,载沣以醇亲王归藩,不予政事。根据嫡福晋瓜尔佳氏的回忆,当日载沣回府后,依旧神情淡定,更衣,入座用茶,只是对她淡淡地说了一句“这下可好了,我可以回家抱孩子了。”


晴天有时下猪

这个问题其实问得有好几重误区。

首先,什么叫慈禧太后去世、载沣还斗不过袁世凯?应该说,有慈禧太后在,载沣为什么还斗不过袁世凯?

换言之,有慈禧太后在,载沣都斗不过袁世凯,更何况慈禧太后死了呢?

当然,也可以是另一种说法,因为有慈禧太后的保护,所以载沣斗不过袁世凯,现在慈禧太后死了,可载沣为何还是斗不过袁世凯?

这简直太乱了。这问题问得,把我这专家都给搞糊涂了!


好吧,正本清源一下。

第一个要说明白的事实是,从小站练兵到清末新政,袁世凯的飞黄腾达是在慈禧太后的提携之下成就的,袁世凯是慈禧太后的宠臣,这个是没有问题的。

但是,清末之后,地位不断上升的二代醇亲王载沣对当时的朝廷重臣袁世凯如何呢?

据袁世凯的一封家书中透露的,有一次在讨论君主立宪和责任内阁的政务会议上,因为意见相左,载沣竟然按捺不住,对袁世凯拔枪相向,可见两人矛盾之激烈。

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想扳倒袁世凯,还真得在慈禧太后死后!


但是,袁世凯也不简单。其从1895年小站练兵开始,然后又在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的位置上坐了七八年,其一手打造的北洋系根深蒂固,并不是那么容易扳倒的。

由此,在慈禧太后死后不到半年,载沣即以袁世凯患有“足疾”的借口开缺回籍。表面上看,载沣最终把袁世凯扳倒了,事实上也确实如此。

皇权森严的体制之下,就算是袁世凯这样的重臣又能如何?

可惜的,人算不如天算,三年后武昌起义一声炮响,载沣这帮亲贵一下慌了神,完全没法应付如此场面。最终,还是厚着脸皮去请袁世凯出山。

这就是天机所在吧!


如果不是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再捱个五六年,说不定载沣三兄弟还真就控制局面了,那时,恐怕袁世凯还真的要在原籍终老了。

但是,历史往往由很多偶然性构成,清朝命数如此,这就是所谓的“天命已终”吧!

载沣与袁世凯的争斗是如何落败的?更多解读,请参考拙著:《天命所终:大清帝国的衰亡》(江苏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坑爹史册

这话问的,似乎太后也斗不过袁世凯似的。

只不过,若太后都斗不过,载沣又如何斗得过?

晚清政坛上,最能斗得过权臣,或者说,根本不会让权臣出现,最会 搞政治平衡的,莫过于太后了。

肃顺牛逼吧,太后一个辛酉政变,拿下他和他的小伙伴。同治中兴开启。

恭王牛逼吧,太后一个甲申易枢,撤下他和他的小伙伴。同光中兴继续。

倭仁反对洋务,说什么天文算学馆即使非得开,咱大中华也不缺自己的人才,何必请鬼子。于是老太后要求他自己择地办馆,另寻教员,给大清培养人才,还有,你来总理衙门上班吧,每天跟鬼子黑搂黑搂?羞得倭仁神情恍惚,散朝回家时从马上栽了下去。

张佩纶等清流,本是太后利用来制衡恭王和李鸿章等地方实力派和洋务派的,但是恭王回家抱孩子了,张佩纶等依然喋喋不休,于是太后立马让张佩纶走向抗法前线,结果马尾惨败,这孙子顶着个铜洗脸盆,跑得谁都找不到,从此栽到了仕途上,灰头土脸的再也爬不起来。

康有为弄不清吧,忽悠光绪跟着他大干快上,离天三尺三,东方牌破拖拉机被他开到了250码不说,还准备在250码的基础上,玩几个大漂移,太后一个戊戌政变,把他们全部赶散

义和团是太后最臭的一步棋吧,但太后还在西安,就发布了新政谕旨,启动了晚清新政,回銮北京后,又一改原先不见外人的东方神秘作派,不但同意洋妞给自己画像,还时不时的宴请外国公使夫人团,听某位夫人讲起使馆被围时的惨痛,她拉着对方的小手跟她一块儿掉眼泪,那啥,俺也是被他们骗了呀……

总之,这个统治大清半个世纪之久的女人,政治能力与个人魅力,不排前三,至少前四吧,康熙雍正乾隆慈禧?所以,拿载沣与太后比,咋比?整个晚清,从咸丰到同治,从光绪到载沣(溥仪太小,真正的操盘手只能是载沣了),他们全部加到一块儿,能比过老太后一个人的智慧不?

当然,站在单纯的人事安排上,载沣也可斗过袁世凯的。但是载沣的敌人不是袁世凯,大清的敌人不是袁世凯。一句话,载沣能把袁世凯斗回家抱孩子,但是,你斗得过大清覆亡的命数么?

对于载沣来讲,他当时对袁有多重选择,可重可轻。但他选择最轻的——足疾,你回家保养你的脚,做你的大保健去吧。

袁世凯是胡?至少义和团时期,就成长为大清的四根擎天柱之一了。其他三根儿是三个老家伙: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两广总督李鸿章(期间又被政府任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出来收拾烂摊子)。

确实。如果不是这个4F组合,大清国事不堪想像。但是这个4F组合呢,大家还是先看看他们的生命年轮吧:袁世凯(1859-1916)、刘坤一(1830-1902)、张之洞(1837-1909)、李鸿章(1823-1901年)。李鸿章是20后,刘坤一和张之洞是30后,小袁是50后。好几个代沟呢。这就决定了四根柱子中,一根儿一根儿的要抽离,只有袁世凯最后要变成擎天一柱了,特别是1901他做了李鸿章的政治接班人——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之后。

树大招风,人怕出名猪怕壮。慈禧太后在世时,对小袁就防上了。特别是1907年的宫斗——丁未政潮中,袁这一派杀敌一千,自损八百,小袁被太后免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职务,调任外务部尚书兼军机大臣,同时被任命为军机大臣的还有湖广总督张之洞。一二号的封疆大吏被提溜到太后眼皮子底下,莫不成就是江湖传说中的明升暗降?

也就老太后,能对小袁又打又拉的拨弄。载沣哪有这武功?

载沣(1883-1951),道光皇帝旻宁之孙、醇亲王奕譞之子、光绪皇帝载湉同父异母的胞弟、宣统皇帝溥仪的生父。儿时承袭王爵,1901年因义和团运动中德国公使克林德被杀一事,虚岁19的他被委派充任头等专使大臣赴德国道歉谢罪,被要求在觐见德国皇帝时行三鞠躬礼,参赞随员均行跪拜礼。载沣据理力争,德方让步,同意俱行鞠躬礼。这一争,给大清争来了体面与尊严,赢得了德国甚至世界舆论的好感。

虽然同父异母,但载沣与光绪都是小帅哥小鲜肉。1902年1月5 日,回銮至保定的慈禧突然为19岁的小鲜肉载沣指婚,对象是荣碌之女瓜尔佳氏。此举非同寻常,一是太后之前给指过婚,但是那丫在庚子事变中自杀了;二是,似乎不愿意等待太后再一次指婚,载沣生母刘佳氏赶紧又给儿子定了一门婚,慈禧不知情,再次指婚,导致刘佳氏精神失常,她私自订的那家姑娘,自杀不成,终身未字。

但是这次指婚,却是太后平生最妙的一步棋。一是国际国内舆论对光绪的同情问题,二是帝后两党的和解问题,三是荣禄这个帝党大牌跟光绪本人的和解问题,四是帝国接班人问题……总之,一揽子解决了诸多问题。就连外国观察家都认识到了,只要载沣与荣禄爱女头胎生了儿子,那,下一任皇帝肯定是这娃儿了。

1906年,老大溥仪诞生。1907年,老二溥杰诞生。他们的爹载沣更是坐上了火箭,先是在军机大臣上“学习行走”,还没等去掉“学习”二字,跃为掌枢之首席军机大臣呢,光绪就去世了,溥仪继位,载沣直接做了监国摄政王。

若是承平时期,这个位置也不错。载沣使德回来进入贵胄学堂,修什么算学、化学、电学,并自购地球仪、天文望远镜等,日记中经常出现哈雷彗星、五星连珠、日食月食等观测记录。妥妥的理工科大学霸的料。除此之外,这位摄政王还是首先使用汽车、电话、穿西服的王公。更重要的是,政治观念上,他也不落后,开明豁达,妥妥的立宪派。问题是他天性并不适合政治,硬着头皮上的。太后也知道他嫩,本想扶上马送一程,但是没想到,扶上第二天自己就告别世界了。送个毛哪?

载沣上马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罢黜袁世凯。毕竟是中国特色的皇帝集权制,1909年1月2日,太后去世后的第57天,百日丧期中呢,新任皇帝溥仪的父亲、光绪弟弟、大清监国、摄政王载沣就下发谕旨,让我们河南帅哥、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袁世凯回老家抱孩子去袅。

有傻鸟表示遗憾,直接杀了不就得了?图样图森破!老实说,载沣也不是没往杀人方面想过。海外的康有为,天天跺着脚要求载沣给自己的皇弟光绪报仇,而且满清王公大臣中,也有很多不满意袁的,比如度支部尚书载泽,跟袁争财政权呢。但是,宫斗都是多维的。境内境外,反袁势力是不少,但挺袁势力也不少哪。境内,袁的新老政敌一堆一堆的,境外,小日本是袁的宿敌,而做了外务部尚书的袁又一直想联美抗日呢。境内,袁的新老好基友也多的是,比如庆亲王奕劻,境外,美国对我们小袁特别看好。一句话,这不是一般的宫斗。一般的宫斗,仅限于本国,但有关袁世凯,还牵涉到国际政治的博弈,乃是二般的宫斗。

甚至就是张之洞这种非敌非友、官场上时而合作、时而政见大大不同的所谓的同事,也是其中的一股力量。老张虽然是个金枪不倒的政治油子,洋务方面又被雪珥讥讽为“洋务票友”,净搞面子工程与豆腐渣工程,比之袁世凯的新政成绩,简直不成体统。但是,惺惺惜惺惺,都是大清老臣。大清能杀小袁,也就能杀他老张。总之,袁世凯能安全回家抱孩子,老张也是添了好话的,他的意思是主少国疑,非常时期,不能轻易诛戮大臣的。奕劻更是直言,你们就不怕北洋军造反啊?于是袁帅才得了体面的足疾回家。

常有人想说袁世凯是军阀。甚至不惜倒推,把曾国藩也算成军阀。拜托,军阀都是割据一方不听中央号令的军棍好不?老曾老袁哪个是割据一方不听号令的?就说老袁,载沣叫他回家,他就乖乖回家钓鱼去袅,他的北洋军有造过反呢,还是他自己有造过反呢?门儿都没有。

倒是国际舆论反了,美国想联合各国公使抗议,英国倒是听美国的,但是日本只听一半。袁自始自终是日本一大劲敌。袁回家,日本最高兴,其次是俄国,因为日俄在东北的利益,袁一直想联手美国对遏制日俄。但日本最狡猾,也不想得罪美国,说,咱去抗议,不是干涉人家内政么?那啥,虽然如此,我们也抗议过了,他们回复说,不会再加重对袁的处罚,而且,对袁的同党,不但不清理还要加大重用。你说这还不中啊?再说奕劻暗示,袁不久也会复出呢。美国长出一口气,那就先等等?

袁回家后,复出的舆论没停过,小日本甚至比咱还操心,不但派线人来我们河南安阳侦探,国内报纸上也天天辟谣,袁不会复出的不会复出的不会复出的。也不知道他们哄谁哩。

如果没有武昌起义,袁真可能不会复出了。

还是那句话,载沣可以斗得过一个袁世凯,但是他斗不过整个晚清的命数。载沣执政后的第二件事是接受出使德国时亨利亲王的赠言,增加军权,编禁卫军由自己亲统,六弟载洵做海军大臣,七弟载涛为军咨大臣……总之,没有威权,宪政大业,政治转型,没戏。可惜,革命与改良的赛跑中,革命窜到了前头。

如果没有革命,袁世凯也就终老于家了。一个臣子是斗不过皇家的。可是天下乱了,就需要能臣出山了。可以说,当时的局势对袁世凯来讲,也是舍我其谁了,对载沣来讲,也是非袁莫属了。

袁世凯出山,载沣退居幕后,从此不关政事,做起了寓公。这人喜欢读书,有对联曰:有书有富贵,无事小神仙。胞弟载涛说他,遇争优柔寡断。做一个承平时代的王爵尚可,若仰仗他来主持国政,应付事变,则决难胜任。

有多少人适合乱世呢?

我们河南帅哥袁世凯一世英雄,最后不也被乱世所坑么?先是被一个山寨共和坑,后是被洪宪帝制坑,直到现在,还背了恁多锅,好象咱是专卖袁太厨具似的。

坑一个历史人物也不可怕,可怕的是坑中国历史!中国历史一坑,栽到坑里的是中国人民,一百年都不见得能爬出来。你说是不是哩?


端木赐香

慈禧太后在的时候袁世凯还有所忌惮,因为袁世凯还没有羽翼丰满,慈禧的手下还有很多制服袁世凯的能臣武将,比如张之洞、荣禄、良粥、铁良等,当时的袁世凯都是以贿赂庆亲王,为他在慈禧太后的耳边吹耳边风才让袁世凯获得到天津训练北洋新军的任务,从那时开始袁世凯就在天津的小站训练起北洋新军开始积累自己的政治资本,把这支新军训练成只听袁世凯指挥嫡系部队,袁世凯从天津的小站新兵当中获取的政治资本,从这里袁世凯开始崛起,等到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先后病逝之后,大清的接力棒交给了隆裕太后与摄政王载沣的手里,当时国内形势很严俊革命党人不停的在各地方起义,又加上改革不力实行皇族内阁制,君主立宪制迟迟没有展开,让各地的封疆大吏也很不满,各地呼声高涨呼吁改革实行君主立宪制,而这时候载沣与隆裕太后走了一步臭棋,不断推迟改革还实行皇族内阁制度,使地方官员与人民群众暴发的强烈的不满,又偏偏遇到一件倒霉事,就是四川保路运动,把以前民间幕管来的钱用于投资建铁路又收回国有铁路激起全四川人民的反请抗争斗志精神,在轰轰烈烈的保路运动当中革命党人捉住时机,趁湖北请军调到四川镇压时在湖北武汉爆发的武昌起义,各地狼烟四起革命党人不断攻城掠地,皇族内阁应对不得力,没有一位能力挽狂澜为大清维护南方的稳定,被迫辞职回家的袁世凯趁机要挟皇族内阁给给他内阁首辅总理的权力,不然就不出,袁世凯在与载沣隆裕太后斗智斗勇斗耐心的情况下,终于得到心满意足的权力,借助自己在北洋新军积累的人气与人脉,获得斗跨载沣与隆裕太后的胜利,不得不说慈禧太后在的时候利用那些能能臣武将来平衡袁世凯的势力,只可惜载沣与隆裕太后没有那种能力再加上中心大臣张之洞已凋零,载沣又没好好的利用良粥与铁良来控制袁世凯膨胀的野心,至此大清国就败在载沣与隆裕太后的手里,不得不说任世凯是老谋深算基于政治算计的人,载沣与隆裕太后在她的面前,只能说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罢啦,根本不懂得玩政治平衡,在袁世凯的面前根本就是不堪一击,只能败在袁世凯的机关算尽之下。


铁木真165163663

慈禧如果活着,袁世凯对光绪皇帝也好还是摄政王载沣也罢都是有敬畏之感的。然而慈禧太后的生命也随着大清的命脉走向了衰竭状态,袁世凯一生翻手为云覆手为雨,不论是帝党后党他都是两头跑的人,毫无理想信念,也不讲什么政治规则,不过袁世凯其人确实是有很大本事的人。在混沌不清的晚清政局和北洋军阀中有很高的权力,尤其是对北洋军的掌控。1908年11月光绪慈禧相继离世,把复杂混沌的大清政权交给了载沣溥仪父子,此时的清朝已经面临着很大的困扰,各地军阀革命党等在中国大地燃烧着反清火焰。在此种状态之下,载沣等人仍旧做着江山一统,金瓯无缺的黄洋大梦,废除亲贵领军机的旧制,组建换汤不换药的“皇族内阁”使得清政府在百姓当中的民心大失。自此袁世凯里应外合,胳膊肘往外拐拿着大清的俸禄,干着和孙中山一样的事业,欺上瞒下,花样百出,致使大清朝财源,人心枯竭的时候他自己还恬不知耻的向隆裕太后表其“忠心”。

载沣也在1911年下野而去,宫中只有“孤儿寡母”的隆裕和溥仪,试想袁世凯连光绪帝和摄政王载沣都不怎么恭敬忠诚的人,对待“孤儿寡母”又会怎么样呢?

载沣没有政治经验,相反袁世凯老油条一个,这是慈禧死后,摄政王载沣治不了袁世凯的主要原因之一。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庆亲王奕劻几乎被袁世凯包养式的买通,使得在1909年载沣拿袁世凯开刀杀鸡儆猴的计划成为泡影。

综上,一个不怎么忠诚的臣子,对付一个能力资历均显不足的统治者那是很简单易行的事。


墨玉臨軒

袁世凯背后的靠山连慈禧都搬不动,更何况一个摄政王载沣。

袁世凯的靠山是庆亲王奕劻,摄政王载沣曾想杀袁世凯,结果被奕劻拦下,奕劻一句话便让载沣泄了气,奕劻说,一旦袁世凯死了,如果北洋军造反怎么办?奕劻的资历远在载沣之上,就连慈禧也搬不动他,更何况是载沣,奕劻的胜利便是袁世凯的胜利。

武昌起义后,徐世昌连同奕劻、那桐等几位军机大臣向载沣保举袁世凯出山,结果那桐遭到载沣的一顿训斥,训斥完后,奕劻、那桐变告老不上朝,载沣被逼的没法,只得同意袁世凯出山。其实载沣并非是没有软弱无能的人,他一直希望能从袁世凯手中把军权夺回来,便也积极策划,只是载沣能力有限,远不足以实现他的壮志。姜还是老的辣,这是惯例,像康熙那样的少年英才只是少数,更何况康熙的背后有孝庄太后“老姜”的支持,载沣缺少“老姜”的支持,这也难怪他一直铲除不了袁世凯。


五味社

不是摄政王斗不过袁世凯,是历史潮流的动力!载灃的儿子当了皇帝他全权摄政,首先要杀掉袁世凯为光绪雪恨,但实力派庆亲王,张之洞,那桐都反对,只能把袁世凯开除公职。但他执政以来听信载泽,良弼,的满粹的主张,从军事政治经济上大肆排汉,用皇族内阁来阻止立宪议会等民主进程,仅仅三年的时间,他的政治作为就导致了满清政府的民心大失,武昌起义只是偶然导致的必然,全国革命一呼百应,孙文还在国外刷盘子呢,黎元洪躲在床下呢,为什么袁世凯一出来就掌控了局面,不是与载灃斗的问题,也不是袁世凯对北洋军的绝对掌控的问题,是他感受到了满清的没落,和人民对封建+腐朽+愚民欺骗的厌倦愤恨!几年后袁世凯依然想用封建王权来愚弄压迫人民所以必然失败了!


一叶小舟风雨渡

1.太平天国起义,八旗军没有能力镇压。清廷鼓励地方汉人组建团练镇压太平天国。地方汉人武装崛起。清廷对地方军事控制削弱。

2.慈禧太后支持汉人的洋务运动。组建北洋军,北洋军成为政府军的主力。

3.中日甲午战争,李鸿章的北洋军被打残。袁世凯成为北洋军最有作战能力,最有威望的人。

4.慈禧太后死后,清廷排挤汉人,罢免袁世凯。引起地方汉人不满。所以当辛亥革命爆发,地方汉人武装的不作为,甚至配合。成功的连革命党自己都找不到头头。随后很多省宣布独立!

5.不得已的情况下启用袁世凯镇压革命党。袁世凯也没那么傻,基本就没打。等革命党发展的差不多了,直接和革命党谈判,要求清廷退位。


禅师与羔羊

本身摄政王载沣就是袁世凯扶植的,包括溥仪都是袁世凯拥立的。慈禧当时有想过还政光绪的,因为光绪至少比溥仪更适合当皇帝,光绪虽然对自己有不满,但是自己已经要死了,这恨不恨就无所谓了。不过这政令还没出故宫就遭到篡改,而改诏书的就是袁世凯,因为袁世凯害怕光绪掌政。

袁世凯趁着慈禧病死,秘不发丧,然后趁机毒死光绪,再临时拥立溥仪继位。这个所谓的摄政王都是由袁世凯亲封的。这是当时的情况由来。

袁世凯为何有这么大权力主要是因为李鸿章死后,北洋军阀全归袁世凯统领。而且袁世凯本身还是一个非常讲义气的统领,在他手下当兵就没有一个不道他好的。假如不如因为得罪光绪,光绪对他咬牙切齿,可能他也不会下手去杀光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