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犧牲時和劉胡蘭一樣年輕,但是比劉胡蘭犧牲還早14年

1947年,毛澤東主席聽聞劉胡蘭英勇就義的事蹟後,揮筆寫下了“生的偉大,死的光榮”八個大字。從此,劉胡蘭成了中國家喻戶曉的革命女烈士,成為中國幾代青年崇拜學習的楷模,成為激勵許多人不畏犧牲、甘於奉獻、勇於奮進的重要的精神力量。

她犧牲時和劉胡蘭一樣年輕,但是比劉胡蘭犧牲還早14年

肖國清烈士畫像

然而,早在劉胡蘭犧牲前14年,1933年9月,在大別山區,河南省信陽市新縣箭廠河鄉,一名年僅16歲的女共產黨員——肖國清,為革命事業英勇地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她的英勇故事被當地群眾口口相傳,並稱她為“大別山區的劉胡蘭”。

肖國清是新縣箭廠河鄉人,1917年出生。10歲的那年,肖國清那天生的好嗓子引起了當地革命領導人吳煥先的注意(鄂豫皖蘇區創建人,中國工農紅軍傑出指揮員 ),被吸收成了革命隊伍的一名宣傳員,參加了革命工作。隨後肖國清到列寧小學上學,當上了兒童團長。

肖國清在列寧小學中接受了革命教育,她明白了窮人為什麼會受窮,她知道了中國有一個黨,叫共產黨,專為窮人翻身求解放著想。吳煥先老師為革命燒燬了家中的地契,家中6口人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是她最尊敬的共產黨人,她決心也要象老師那樣,全心全意為窮苦大眾翻身鬧革命。

肖國清13歲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5歲加入中國共產黨,任箭廠河鄉鄉蘇維埃政府執行委員兼團委書記 。

肖國清參加革命後,走村串戶,動員農民,宣傳革命;喬妝打扮,深入敵穴,偵查敵情;巧改歌詞,放歌傳信,向游擊隊傳遞消息,游擊隊根據這些消息,一次次打了勝仗,一次次化險為夷。

1932年10月,因第四次反“圍剿”失敗,紅四方面軍撤離了大別山。 1933年8月,紅二十五軍在七里坪戰鬥失利後轉移到了皖西一帶。

清鄉團趁機反撲,燒殺搶掠,無惡不作。在突圍戰鬥中,肖國清為掩護群眾撤離,不幸落入清鄉團手中。清鄉團團長易本應原以為讓這個小姑娘屈服易如反掌,先是巧言利誘,說如果肖國清能提供游擊隊和共產黨員的情況,並在自首書上簽字,就放了她。沒想到肖國清對此嗤之以鼻,面對敵人的威脅利誘,肖國清要麼冷笑,要麼只有三個字:“不知道!”

殘酷的敵人惱羞成怒,易本應命令打手將肖國清的頭髮一縷一縷的拔下,頭髮拔光了,鮮血從頭皮上流下。肖國清咬緊牙關,冷笑不止。易本應又命令打手用竹籤一根根的釘入肖國清的手指。肖國清痛得昏死了過去,敵人用涼水將她潑醒。醒來時,她回答敵人的,還是那斬釘截鐵的三個字;“不知道!”

敵人無計可施,就用死威脅肖國清。他們將肖國清帶到王邊村西側的一山窪裡,易本應咬牙切齒地說:“小共產黨,難道你就不怕死麼?再不說出游擊隊在什麼地方,就活埋了你!”肖國清看了一眼腳下已挖好的深坑,毫不畏懼,高昂地唱著國際歌,縱身跳了下去。

易本應的眼氣的血紅,他命令劊子手們將土向肖國清埋去。

“起來,飢寒交迫的奴隸, 起來,全世界受苦的人……”

肖國清清脆的歌聲在山菊綻放的山野中迴盪,杜鵑花卻在反時節的秋日裡映紅了山樑。

那麼,肖國清烈士的故事應該是慘烈、英勇和感人的,為什麼沒有傳播開來呢?筆者認為,烈士犧牲的時候,中國革命正處於第四次反“圍剿”失敗之後的低谷時期,總體都處於及其艱難和危險的時期,時時刻刻都有人為了革命在付出生命,加上當時信息傳遞又及其困難,長征時期,中央的有些信息,還是從國民黨的舊報紙上的得到的,當時沒有宣傳傳播的條件。劉胡蘭烈士犧牲時,我們黨和軍隊都有了長足的發展,建立了相對比較完善宣傳媒體和通訊網絡體系,而且,從中央到地方,都有了宣揚先進和典型的機制和意識,所以,劉胡蘭的事蹟才得以廣泛傳揚。

但是,不管是劉胡蘭烈士還是肖國清烈士,生活在當代的我們都應該銘記。我們不能僅僅被革命烈士的故事感動而感動,更多的應該是深深的反思。借一句詩和朋友們共勉:

烈士回眸應慰笑,擎旗自有後來人。

(根據大別山革命史料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