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牺牲时和刘胡兰一样年轻,但是比刘胡兰牺牲还早14年

1947年,毛泽东主席听闻刘胡兰英勇就义的事迹后,挥笔写下了“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八个大字。从此,刘胡兰成了中国家喻户晓的革命女烈士,成为中国几代青年崇拜学习的楷模,成为激励许多人不畏牺牲、甘于奉献、勇于奋进的重要的精神力量。

她牺牲时和刘胡兰一样年轻,但是比刘胡兰牺牲还早14年

肖国清烈士画像

然而,早在刘胡兰牺牲前14年,1933年9月,在大别山区,河南省信阳市新县箭厂河乡,一名年仅16岁的女共产党员——肖国清,为革命事业英勇地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她的英勇故事被当地群众口口相传,并称她为“大别山区的刘胡兰”。

肖国清是新县箭厂河乡人,1917年出生。10岁的那年,肖国清那天生的好嗓子引起了当地革命领导人吴焕先的注意(鄂豫皖苏区创建人,中国工农红军杰出指挥员 ),被吸收成了革命队伍的一名宣传员,参加了革命工作。随后肖国清到列宁小学上学,当上了儿童团长。

肖国清在列宁小学中接受了革命教育,她明白了穷人为什么会受穷,她知道了中国有一个党,叫共产党,专为穷人翻身求解放着想。吴焕先老师为革命烧毁了家中的地契,家中6口人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是她最尊敬的共产党人,她决心也要象老师那样,全心全意为穷苦大众翻身闹革命。

肖国清13岁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5岁加入中国共产党,任箭厂河乡乡苏维埃政府执行委员兼团委书记 。

肖国清参加革命后,走村串户,动员农民,宣传革命;乔妆打扮,深入敌穴,侦查敌情;巧改歌词,放歌传信,向游击队传递消息,游击队根据这些消息,一次次打了胜仗,一次次化险为夷。

1932年10月,因第四次反“围剿”失败,红四方面军撤离了大别山。 1933年8月,红二十五军在七里坪战斗失利后转移到了皖西一带。

清乡团趁机反扑,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在突围战斗中,肖国清为掩护群众撤离,不幸落入清乡团手中。清乡团团长易本应原以为让这个小姑娘屈服易如反掌,先是巧言利诱,说如果肖国清能提供游击队和共产党员的情况,并在自首书上签字,就放了她。没想到肖国清对此嗤之以鼻,面对敌人的威胁利诱,肖国清要么冷笑,要么只有三个字:“不知道!”

残酷的敌人恼羞成怒,易本应命令打手将肖国清的头发一缕一缕的拔下,头发拔光了,鲜血从头皮上流下。肖国清咬紧牙关,冷笑不止。易本应又命令打手用竹签一根根的钉入肖国清的手指。肖国清痛得昏死了过去,敌人用凉水将她泼醒。醒来时,她回答敌人的,还是那斩钉截铁的三个字;“不知道!”

敌人无计可施,就用死威胁肖国清。他们将肖国清带到王边村西侧的一山洼里,易本应咬牙切齿地说:“小共产党,难道你就不怕死么?再不说出游击队在什么地方,就活埋了你!”肖国清看了一眼脚下已挖好的深坑,毫不畏惧,高昂地唱着国际歌,纵身跳了下去。

易本应的眼气的血红,他命令刽子手们将土向肖国清埋去。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 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肖国清清脆的歌声在山菊绽放的山野中回荡,杜鹃花却在反时节的秋日里映红了山梁。

那么,肖国清烈士的故事应该是惨烈、英勇和感人的,为什么没有传播开来呢?笔者认为,烈士牺牲的时候,中国革命正处于第四次反“围剿”失败之后的低谷时期,总体都处于及其艰难和危险的时期,时时刻刻都有人为了革命在付出生命,加上当时信息传递又及其困难,长征时期,中央的有些信息,还是从国民党的旧报纸上的得到的,当时没有宣传传播的条件。刘胡兰烈士牺牲时,我们党和军队都有了长足的发展,建立了相对比较完善宣传媒体和通讯网络体系,而且,从中央到地方,都有了宣扬先进和典型的机制和意识,所以,刘胡兰的事迹才得以广泛传扬。

但是,不管是刘胡兰烈士还是肖国清烈士,生活在当代的我们都应该铭记。我们不能仅仅被革命烈士的故事感动而感动,更多的应该是深深的反思。借一句诗和朋友们共勉:

烈士回眸应慰笑,擎旗自有后来人。

(根据大别山革命史料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