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现在行情不少次新的机会很好,选好次新,获得超额收益的机会很大,不过在此之前,要先了解次新股到底是何种质地,行业排名、经营能力、财务水平等,再结合走势考量。这篇是【中信建投中小盘】的文章,转到这里大家一起学习研究。

本期我们梳理下商业模式to B的制造业:杰克股份,东尼电子,洁美科技,麦格米特,德赛西威,保隆科技等。

杰克股份:每个季度都超预期的公司还是很稀缺的

缝纫机业务主要出口其实不大好跟踪,业绩预测较为困难,所以每次财务报表的健康度(如现金流,存货结构)和同业公司的情况必须密切关注。从目前的情况看,缝纫机仍然供不应求,公司缝制产品提价2-4%,用来抵抗原材料的上涨,维持利润率稳定。

东尼电子:难以预测准确的单价和需要紧密跟踪的新业务

坦白说最开始赚价值发现最舒服的钱的时候已经过去,近1-2年公司业绩贡献占比最大的金刚石切割线业务经历了17年的产能不足提价(高毛利,业绩高弹性)——全产业扩产(拼价格,拼质量)——预计年底产能过剩,业内洗牌部分公司出局,对金刚线业务,大约只能紧密跟踪每个月的单价情况(好在下游是几大硅片生产巨头,行业相对容易验证),这是东尼电子今明两年业绩上的一个不确定性。

洁美科技:从阅读招股说明书找到的公司

洁美科技真的是我们最开始从阅读招股说明书就打算推荐的公司,去年新股中不多的还没上市募投项目先投入且已经部分达产,在制造业中,也意味着对行业景气度和公司产品自身都非常自信,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

麦格米特:下游极其分散的行业如何预测业绩?

这是个要反思的标的,当公司所处的下游非常分散的时候,这种公司业绩增速怎么拍?坦白说我现在也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恨当时我们的工作没有做的更细一点,在这块有比较多思考的朋友也欢迎跟我们探讨。好在跟我们最开始调研的情况相比,公司规划的“平台孵化+收购”逻辑基本兑现。

德赛西威:要多放在行业大背景下

德赛西威和保隆科技是我们从去年的次新股中按照主题思路挖的两个标的,汽车电子是未来两年我们团队最看好的大方向。从推荐效果看保隆一度涨幅很好,德赛一般(当然现价还是坚定看好)。对德赛西威的反思更多的是在业绩的预测上,我们低估了车市整体背景对公司的负面影响,我记得我们在年报点评的时候信誓旦旦的预测一季度收入最多-11%的下降,当时从数据上列了一堆证据,实际很快打脸是-17%。

正文

◆ ◆

1写在前面的话

中小市值组在券商研究所里面一直是个暧昧的存在,行业禀赋上肯定不如深耕某一个具体领域的行业分析师,所以覆盖行业属性明晰,历史沿革悠久的大白马我们不擅长,跨界这件事情本身在13-15年轰轰烈烈的一波行情后被证明绝大部分通过再融资,并购重组方式跨界成功是个极其小概率事件。当然16,17年的政策背景也不支持(比如减持新规,比如再融资新规对于“锁价发行”的精准打击)这种“市值管理”的行为。所以17年产假回来做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决定就是和团队一起把主要精力放在次新股研究上,一方面按照去年的发行速度粮草比较充足,且存在研究真空(大部分行业研究员来不及覆盖),另一方面次新在以往年份一般被诟病上市初期估值偏高(或者是历史最高)的情况在去年有所缓解,部分次新股由于发在指数环境不大好的时候,开板比较早,客观上也带来了更多的介入机会。

最近很多投资者朋友鼓励我们说,你们去年推荐的次新股好多牛股啊,一般这种情况我们会说谢谢,然后真诚地说“也有一些判断失误的你不知道而已”。这大概是一个典型的幸存者偏差统计案例。复盘了下,如果说找一些失误的话有些次新股我们确实当初在内部讨论的时候摘出来了,但是没能及时覆盖上(后来也跟丢了)。有些业绩最初预测的跟最后实际的有很大的偏差,根据前几年的增速线性外推,这种在下游行业非常分散的公司中表现的尤为明显。有些新股所属行业比如生物医药从招股书上确实没能看出太多亮点(这大概属于能力边界问题),后来成了大牛股。有些股价涨了,我们也重点推荐了,但当初推荐的理由跟最后兑现的不完全一致,这个大概也有一些运气因素需要正视。有些标的我们低估了中间发生的一些黑天鹅事件产生的影响,股价短期波动剧烈,虽然事后股价创了新高,但是黑天鹅事件发生的那一个月对持有人来说会是难受的。有些标的我们可能是由于公司非常优秀而容易较为乐观,没有充分考虑到行业的负面影响。这篇报告的目的也是跟大伙儿分享下我们跟踪次新股的一些心得(犯的一些错误),供参考。

欣慰的是,我们团队去年以来重点推荐的标的总体是靠谱的(无论是从业绩兑现角度还是股价角度),在这里我们结合具体标的,把这个思考过程(心路历程)分享给各位。考虑阅读习惯和篇幅限制,我们按照行业(商业模式)来分类,上期我们梳理了消费类的一些次新股:欧普康视,御家汇,中宠股份,佩蒂股份,爱婴室等,本期我们梳理下商业模式to B的制造业:杰克股份,东尼电子,洁美科技,麦格米特,德赛西威,保隆科技等。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杰克股份:每个季度都超预期的公司还是很稀缺的

思考:推介效果上看,从最开始市场普遍觉得处在夕阳行业没啥意思到结果上看股价一直在创新高,这也是去年不多的我们一直在上调盈利预测的公司之一,最开始推荐逻辑主要基于高毛利产品裁床增速很快(且产业竞争格局很好,高端裁床国内能做的公司不多),缝纫机公司上市头几年增速并不高,但17年以来这个公司每个季度的业绩都超预期(主要增量却是由缝纫机贡献)。当然,过程伴随着公司大股东和核心员工直接二级市场增持等举措(这也是去年上市的公司中二级市场增持股本占比top10的公司)。缝纫机业务主要出口其实不大好跟踪,业绩预测较为困难,所以每次财务报表的健康度(比如现金流,存货结构,毛利)和同业公司的情况必须密切关注。从目前的情况看,缝纫机仍然供不应求,公司缝制产品提价2-4%,用来抵抗原材料的上涨,维持利润率稳定。

2018年1季度实现收入10.70亿元,同比增长48.97%,归母净利润1.17亿元,同比增长43.42%;扣非归母净利润1.05亿元,同比增长37.32%。

2017年实现营业收入为 27.87亿元,同比增长50.05%;归母净利润3.24 亿元,同比增长 47.02%。经营活动产生现金流净额6.25亿元,同比增长123.22%。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符合预期,一季度收入增长强劲,增速接近50%,2016年3季度以来公司季度收入同比增速分别为33%、34%、38%、49%、60%、55%、49%,高增长已持续7个季度,伴随供给侧改革与市场集中度的迅速提升,此轮行业高增长态势预计将超预期。目前缝纫机行业产能仍处于紧张状态,一季度公司在原材料方面积极备货,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为6.04亿元,同比增长70.62%;存货达到5.38亿元,同比增长83.62%,为二季度抢占市场做准备。

除了供给端的变化,我们认为下游需求端纺服企业通过处理库存和店铺调整后目前亦处于复苏通道中,从A股纺服龙头企业来看,一季报业绩同比增速大多靓丽,如海澜之家、森马服饰分别同比增长12%、24%,相比2017年业绩增速明显提升,需求端的持续复苏是缝制设备行业高景度延续的有力保障。

一季度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速略微低于收入增速,主要是受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上升,2018年1季度公司毛利率为30.76%,与去年同期相比下滑0.93个百分点。公司目前行业龙头地位愈发稳固,旗下缝纫机等产品已于今年3月提价2-4%不等,预计对今年后面几个季度业绩带来正面影响。

2018年公司经营目标为:营业收入 38.3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37.44%;净利润 4.60 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 41.95%。我们认为大概率将顺利完成,今年公司将向缝制设备行业全球第一的宝座发起冲击!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2018、19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69、5.68亿元,继续看好!

东尼电子:难以预测准确的单价和需要紧密跟踪的新业务

思考:复盘了下,东尼电子是去年上市的次新股中开板后累计最高涨幅top5,市场关注度一直非常高,对公司的理解在逐步修正,坦白说最开始赚价值发现最舒服的钱的时候已经过去,在这个票的跟踪过程中我们补充了很多周期品行业的知识(这是我们以往比较欠缺的),近1-2年预计对公司业绩贡献占比最大的金刚石切割线业务经历了17年的产能不足提价(高毛利,业绩高弹性)——全产业扩产(拼价格,拼质量)——预计年底产能过剩,业内洗牌部分公司出局,对金刚线业务,大约只能紧密跟踪每个月的单价情况(好在下游是几大硅片生产巨头,行业相对容易验证),这是东尼电子今明两年业绩上的一个不确定性。

对于消费电子相关的业务,比如苹果无线充电中公司扮演的具体角色,直接卖线还是线圈?(对应的收入和利润预期有较大区别),软包电池极耳的出货量和能拿到哪些重磅的客户这些预计在今年下半年都能一一验证。这也是在金刚线一众公司中我们仅仅覆盖推荐了东尼的原因,根上公司是一个材料研发专家,只是恰好这两年业绩大头在光伏切割线而已。

公司2018Q1 实现营业收入2.95 亿元(+211%),归母净利润8793万元(+403%),扣非归母净利润8151 亿元(+341%)。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48.5%和29.8%,相对2017年全年上升7pct和6pct。

金刚线支撑公司业绩高速增长,行业即将向龙头集中。一季度金刚线产能进一步释放,月产能约从30万公里目前达到60万公里,且订单十分饱和。从预付款进一步增长来看,后续订单依旧乐观。我们预计金刚线行业即将进入洗牌阶段,行业份额向高品质和规模化企业集中。公司成本控制能力突出,产品一致性和稳定性仍在上升,预计在价格战中可以基本保持毛利率稳定,有能力成为行业洗牌最终的赢家之一。

极耳等新产品进度可期,稳步增长。极耳产品深耕已久,已在下游客户验证较长时间,目前进展顺利;A客户无线充电线圈最终的供应方式仍具有不确定性;传统导体和复膜线业务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公司具备极强的材料研发能力和跨行业生产配套能力,新产品的研发、开拓仍在紧密开展。

盈利预测和估值:

预计18-20年公司实现净利润4.4/6.1/7.1亿元,对应EPS为4.35/6.01/6.91元,当前18-20年PE为24/18/15倍。维持买入评级,目标价135元。

公司盈利能力进一步提升,一季度毛利率和净利率分别为48.5%和29.8%,相对2017年全年上升7pct和6pct,环比也有所增长,我们预计这主要得益于金刚线的技改和人工效率的提升。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根据产业调研了解,近期金刚线单价开始有小幅度下降,但公司一季度金刚线毛利率略高于去年平均水平,成本控制能力凸显。我们预计行业即将进入洗牌阶段,产品品质和成本差距拉大,落后产能将被逐渐淘汰,国外产能预计逐步退出,行业份额向高品质和规模化企业集中。公司成本控制能力突出,产品一致性和稳定性仍在上升,预计在价格战中可以基本保持毛利率稳定,有能力成为行业洗牌最终的赢家之一。

一季度公司预付款进一步增加,从17年底的7887万升至9620万,我们预计这仍主要是为采购金刚石微粉而提前支付的预付款。我们判断一季度底的预付款项对应金刚线销售额约为9.77亿,由此可以判断公司后续订单依旧比较饱和。按照后续每月60万公里的销量,我们调高了对销量的预测。但由于预计二季度开始价格就有所下降,我们调低了2018年金刚线价格和毛利率的预测,并对后续两年给出了更陡峭的降价假设。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极耳产品深耕已久,已在下游客户验证较长时间,目前主要客户是微宏动力和天津捷威,同时品也有配合万向A123、吉利、遨优动力等认证打样;A客户无线充电绕线方案确定,但公司最终的供应比例和方式仍未确定;传统导体和复膜线业务结构将进一步优化;公司具备极强的材料研发能力和自动化生产能力,一季度管理费用2950万(+223%),为配合新产品投入加大了研发费用和人员引进,新产品的开拓仍在紧密开展。

由此我们预计18-20年公司实现净利润4.4/6.1/7.1亿元,对应EPS为4.35/6.01/6.91元,当前18-20年PE为24/18/15倍。维持买入评级。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洁美科技:从阅读招股说明书找到的公司

思考:洁美,东尼地理位置十分接近,我们常开玩笑给两家公司说要不你们交叉持股,反正互相知根知底。洁美科技真的是我们最开始从阅读招股说明书就打算推荐的公司,不多的上市新股募投项目先投入且已经部分达产,在制造业中,也意味着对行业景气度和公司产品自身都非常自信,实际情况也确实如此。所以一度是去年上半年新股中涨幅非常好的标的。

当然,这个公司也有些不那么完美的地方,就是每一块业务市场空间都没那么大,目前占比最高的纸带业务随着产能的释放基本到了天花板(上市前公司纸带业务市占率已经超过40%,没争议的全球龙头),跟东尼类似,这个标的未来的增长在不断拓展新的产品,好在从效果是塑料载带和转移胶带已经成功的走出来了,后续跟踪相对也比较简单,产能释放进展和下游客户(订单进展)。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麦格米特:收购草案发布,“平台孵化+收购”模式开花结果

思考:这是个要反思的标的,当公司所处的下游非常分散的时候,这种公司业绩增速怎么拍?坦白说我现在也没有一个完美的解决方案,只恨当时我们的工作没有做的更细一点,在这块有比较多思考的朋友也欢迎跟我们探讨。好在跟我们最开始调研,公司规划的“平台孵化+收购”逻辑基本兑现。

公司发布非公开发行草案并于今日复牌,拟购买控股子公司怡和卫浴34%的股权、深圳驱动58.7%的股权、深圳控制46%的股权,交易总价8.96亿元。交易完成后,公司将持有怡和卫浴86%股权、深圳驱动99.7%股权、深圳控制100%股权。

目前三家控股子公司怡和、深圳驱动、深圳控制2018年一季度分别实现净利润1730万元、624万元、281万元,同比增长260%、39%、132%,占2018年承诺利润的24%、11%、22%,完成2018年承诺业绩具有可实现性。

怡和卫浴与惠达、智米电子、摩恩厨卫等卫浴和智能家居品牌达成战略合作关系,随着今年第五和第六2条生产线的投产,总产能将超120万台/年,为智能卫浴领域的加速渗透打下坚实基础。作为北汽新能源一级供应商,深圳驱动为北汽提供电机控制模块PEU,1月份北汽对公司的通知备货量约6.1万台,金额超8亿元,随着北汽EX360上市,公司全年电控业务值得期待和持续跟踪。深圳控制是石家庄国祥(中车旗下轨交空调制造商)空调控制器的主要供应商,将充分受益于轨交产业建设的快速推进,逐步实现进口替代。

公司近三年收入复合增速达36%,表明主业持续高速增长,而2017年归母净利增速仅为6.7%,主要是由于股份支付费用增加、研发投入高企(17年+39%)、电控业务毛利率下滑等因素的影响。一季度业绩预告增速为50%-70%。

之前我们一直强调公司“平台+团队”的创新组织形式,基于核心技术开展多产品的发展战略,怡和、驱动和控制的剩余股权收购就是最好的成果展现,未来光伏逆变、智能采油设备和电击器等新兴业务有望复制该模式,推动公司业绩持续增长。

盈利预测:预计公司2018-2020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61亿元、1.96亿元、2.34亿元,对应EPS分别为0.89、1.08、1.29元,维持“增持”评级。假设非公开在18年顺利完成,19年将新增利润8167万元,估值优势明显,建议积极关注。

风险提示:平板显示电源业务下滑、电控业务市场竞争加剧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德赛西威:要多放在行业的大背景下思考

思考:德赛西威和保隆科技是我们从去年的次新股中按照主题思路挖的两个标的,从推荐效果看保隆一度涨幅很好,德赛一般。到目前为止,我们也维持推荐的结论,对智能驾驶等产业比较刚兴趣的投资者建议去关注下我们写的一系列报告,我们认为汽车电子是未来非常确定的大方向,而这两家公司都是非常靠谱的公司。

对德赛西威的反思更多的是在业绩的预测上,我们低估了车市整体背景对公司的负面影响,我记得我们在年报点评的时候信誓旦旦的预测一季度收入最多-11%的下降,当时从数据上列了一堆证据,实际很快打脸是-17%,从逻辑的漏洞上我们忽略了老款车型公司占有率可能的变化及市场环境不好的情况下新订单的延后。

公司发布2018年一季报,2018Q1实现营业收入为14.00亿元,同比下降17.15%;归母净利润1.60亿元,同比下降25.58%。毛利率26.56%,同比上升0.22pct;净利率11.44%,同比下降1.30pct。

短期业绩承压,公司进入盘整期。2018Q1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15%,低于我们预期。我们预计一季度收入端增速持平或者略微负增长是基于公司招股书中披露2017H1配套车型在2018年一季度销量的增速(同比下降11%左右)以及考虑新车型的导入。但是公司营业收入下降的同时毛利率却上升了0.22个百分点,在存在年降情况下毛利率能上升,同时考虑到销售费用下滑33%远大于收入下滑比例,我们猜测公司主动放弃了部分毛利率比较低的订单,为后续的发展腾出产能。此外我们判断部分车企由于市场低迷推迟新车型发布,导致公司没有能接上产量的新订单。

高端客户拓展稳步推进,量价齐升趋势不变。2017年公司开拓了沃尔沃、东风日产、比亚迪等新客户,获得了马自达新平台项目、德国大众的新项目定点,高端客户的开拓有利于提高公司毛利率。量价齐升则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新的单车价值量比较高的产品落地;二、人机交互入口流量的变现。

盈利预测与估值:考虑到今年车市相对低迷,车企放缓了新车型的投放,以及公司加大了研发投入,因此我们调低了今年的业绩预测。但是考虑到切入新客户订单,以及募投项目ADAS产品将在明后年贡献业绩,因此我们调高了明后年的业绩预测。预计公司2018到2020年EPS分别为1.13、1.49、2.15元,对应PE分别为30倍、23倍、16倍。

风险提示:汽车销量增速放缓、ADAS技术发展不及预期

短期业绩承压,公司进入盘整期

业绩快速增长,产能满负荷运行。公司营业收入从2013年的17.76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0.10亿元,复合增速为35.63%。归母净利润从2013年的1.01亿元增长到2017年的6.16亿元,复合增速达57.15%。销售收入的增长主要原因是公司产品质量、性价比的提高,吸引了客户,导入了新的车型。此外配套的多款车型都是爆款车型,比如长城哈弗H6、广汽传祺GS4,车型销量在过去几年快速增长。较快的增速使得产能满负荷运行,2016年产能利用率达到144.84%。我们认为公司为了向毛利率更高的产品过渡,会放弃部分部分毛利率较低的订单,为后续的发展腾出产能。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2018Q1营业收入同比下降17.15%,低于我们预期。我们预计一季度收入端增速持平或者略微负增长是基于公司招股书中披露2017H1配套车型在2018年一季度销量的增速(同比下降11%左右)以及考虑新车型的导入。但是公司营业收入下降的同时毛利率却上升了0.22个百分点,在存在年降情况下毛利率能上升,同时考虑到销售费用下滑33%远大于收入下滑比例,我们猜测公司主动放弃了部分毛利率比较低的订单,为后续的发展腾出产能。此外我们判断部分车企由于市场低迷推迟新车型发布,导致公司没有能接上产量的新订单。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车市低迷,车企的新车型投放速度减缓。由于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速放缓,车企们也放缓了新车型的投放。2018Q1新车型数量为121款,比2017Q1的131款少了7.63%。我们认为公司新切入的车型的上市时间推迟,是导致一季度及上半年业绩承压的重要原因。随着新车型在下半年的投放,业绩压力会逐步减小。而且公司不断开拓高端用户,2017年开拓了沃尔沃、东风日产、比亚迪等新客户,与新能源车企蔚来汽车、车和家、国能汽车的合作项目也在按计划推进。车载信息娱乐系统还获得了马自达新平台项目、沃尔沃全球项目、德国大众的新项目定点。需要注意的是马自达新平台项目、沃尔沃全球项目、德国大众的新项目都是平台型项目。主机厂为了降低研发、生产成本,会通过零部件的标准化设计来实现车型间的高度共享,称为汽车平台,典型的有大众的MQB。公司的产品进入了主机厂的平台,意味着未来在这个平台上开发的车型都可能适配公司的产品。一般来说主机厂现有的稳定车型是不换供应商的,除非供应商出了状况。公司开拓的新客户,是跟客户共同开发新车型,一般来说新车型的开发周期为两到三年,随着新车型的推出,业绩也将放量。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核心假设

1. 车载信息系统收入拆分假设:车载信息系统单价为过去三年均价;销量方面2018年销量同比下降5%,2018和2019年考虑到有新的客户导入,以及车载导航渗透率的提升,假设增速为10%;毛利率逐渐提升,2018年到2020年分别为34%、35%和36%;

2. 车载娱乐系统收入拆分假设:车载娱乐系统由于功能升级,过去三年单价呈上升趋势,假设2018年-2020年单价每年上升5%;销量方面2018年下降5%,考虑到新客户导入2019年和2020年增速为5%;毛利率逐步提升,2018年-2020年分别为25%、26%和27%。;

3. 驾驶信息显示系统收入拆分假设:考虑到带液晶显示的驾驶信息显示系统占比提升,平均单价每年上升20%;销量方面每年增速为20%;毛利率方面随着液晶仪表盘等产品占比提高,2018年-2020年的毛利率分别为18%、20%和22%;

4. 车载空调控制器收入拆分假设:车载空调控制器单价为过去三年均值;销量方面,2018年增速为0,2019年和2020年为5%;毛利率方面,2017-2019年毛利率分别为20%、19%、18%;

5. ADAS收入拆分假设:募投项目汽车电子智能工厂建设项目的项目进度为24个月,假设2018年开工,则2020年将大幅贡献收入。项目达产后年收入32亿元,毛利率23.03%,我们保守估计2020年收入为20亿元。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保隆科技:业绩短期承压,看好TPMS业务发展

2017年营业收入20.81亿元,同比增长23.95%;归母净利润1.74亿元,同比增长31.37%;毛利率35.36%,同比上升0.02pct;净利率10.80%,同比上升0.33pct。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元(含税),并转增4股。2018Q1营业收入5.86亿元,同比增长15.57%;归母净利润0.49亿元,同比增长9.04%;毛利率33.22%,净利率11.24%。

受益强制性国标实施,TPMS业务将保持较快增长。TPMS的强制性国标在2018年1月1日正式实施,到2020年所有新生产的乘用车都需要安装TPMS,目前TPMS的前装渗透率在30%左右,因此市场空间巨大。2017年TPMS收入4.91亿元,同比增长65.24%,其中自产TPMS产品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126.91%。虽然有OEM价格年降以及电子产品价格在生命周期下降的影响,但是随着出货量大幅增加,原料采购价以及单位成本也下降,因此我们预计毛利率维持稳定。

传统业务产品结构优化,但短期业绩承压气门嘴方面TPMS橡胶气门嘴的单价是传统气门嘴的5倍左右,2017年TPMS气门嘴的销售收入达2.71亿元,同比增长36.54%,占比超过了传统气门嘴及配件,因此气门嘴业务的毛利率同比上升了2.50pct。但是2018年一季度车市低迷,传统业务销量承压。而且一季度还有608万股权激励费用,以及1000万左右的汇兑损益。

把握汽车智能化、轻量化的趋势,产品稳步落地。汽车智能化、网联化和轻量化是行业的趋势,发改委《智能汽车创新发展战略》提出到2020年智能汽车新车占比达到50%。智能汽车需要装配更多加速度、压力等传感器及摄像头。2017年公司的车载传感器收入2491.54万元,获得上汽乘用车、东风日产、广汽、一汽轿车、上海通用、东风柳汽、奇瑞的项目定点。车载摄像头获得了吉利的项目定点。同时参与设立了国汽智能网联汽车研究院。轻量化汽车结构件收入2223.02万元,获得了长城、汇众、VOLVO、比亚迪、柳汽、吉利等的项目定点。

维持“增持”评级。考虑到乘用车市场增速放缓对公司气门嘴、排气系统管件销量的影响,以及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增加了管理费用,因此我们下调了2018年的业绩预测。预计2018-2020年归母净利润为2.08亿元、2.84亿元、3.95亿元,EPS为1.74元、2.38元、3.31元,对应PE为24倍、17倍、12倍。

风险提示:汽车销量增速放缓、技术发展不及预期

受益强制性国标实施,TPMS业务将保持较快增长

TPMS具体分为TPMS发射器、控制器、配件,其中发射器的收入占比达80%左右。公司的TPMS发射器分为两种,一种是外购,主要是公司的美国子公司DILL从大陆汽车采购,然后销往北美售后服务市场。自制的发射器主要销往国内车厂,批量供货的车型后长安汽车CS75、上汽通用五菱宝骏560、吉利汽车吉利博越、东风乘用车风神AX7、上汽通用别克GL8等国内热销车型。自制TPMS发射器的销量数量占比从2014年的36%快速提升到2016年的73%。2017年自制TPMS产品收入3.23亿元,同比增长126.91%,外购TPMS产品收入1.68亿元,同比增长8.50%。TPMS业务的占比逐年提高,从2012年的11%上升到2017年的24%。近三年公司TPMS的毛利率稳定在25%左右,我们认为虽然有OEM价格年降以及电子产品价格在生命周期下降的影响,但是随着出货量大幅增加,原料采购价以及单位成本也下降,因此我们预计毛利率维持稳定。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传统业务产品结构优化,但短期业绩承压

公司传统业务为排气系统管件和气门嘴。气门嘴方面,公司产品细分为车轮橡胶嘴、车轮金属嘴、非车轮金属嘴、气门嘴配件。其中车轮橡胶嘴细分为TPMS气门嘴和传统气门嘴,TPMS车轮橡胶嘴单价是传统气门嘴的5倍左右,而TPMS车轮橡胶嘴的收入占比从2014年的17.06%提升到了2016年的33.00%,未来随着国内TPMS强制安装政策的实行,TPMS气门嘴的出货量将快速增加。同样TPMS气门嘴配件价格也远高于传统气门嘴配件价格,2014年至2016年, TPMS气门嘴配件的收入占比从2014年的57%上升到2016年的68%,气门嘴配件均价从1.03元上升到1.55元。2017年TPMS气门嘴的销售收入达2.71亿元,同比增长36.54%,占比超过了传统气门嘴及配件,因此气门嘴业务的毛利率同比上升了2.50pct。由于年报中没有披露气门嘴及配件的详细的收入,因此我们用招股书中的数据。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但是2017年开始乘用车市场整体进入低迷,2018年一季度乘用车的销量增速为2.57%。由于国内乘用车销量增速放缓,车企们也放缓了新车型的投放。2018Q1新车型数量为121款,比2017Q1的131款少了7.63%。车市的整体放缓,使得公司产品的销量也放缓,特别是对气门嘴、排气系统管件等渗透率比较高的传统业务影响更大。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此外一季度人民币升值,产生汇兑损益。2017年一季度美元兑人民币维持稳定,2018Q1人民币升值,汇率从6.48变成6.28。我们根据2017年年报的外汇余额折算了2018Q1的汇兑损益差不多是991万元。剔除汇兑损益影响,税前利润增速将从9.01%增加到21.61%。另外公司的股权激励计划将在2018-2020年分别摊销1932.55万、831.58万、373.01万元,其中2018Q1摊销了607.97万元,因此短期业绩承压。我们认为随着后续人民币兑美元汇率的稳定,以及后续两年股权激励费用摊销额的降低,业绩压力将逐步减小。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核心假设

一、排气系统管件业务收入拆分假设:排气尾管2018-2020年销量增速为4%/4%/4%,单价为前几年均值,毛利率维持稳定为40%;后保尾管2018-2020年销量增速为10%/10%/10%,单价为93/90/87,毛利率34%;排气热端管2018-2020年销量增速为15%/15%/15%,单价为32/34/36,毛利率38%

二、气门嘴业务收入拆分假设:TPMS车轮橡胶嘴2018-2020年单价维持稳定为3.9/3.9/3.9,销量增速为50%/50%/50%;传统车轮橡胶嘴2018-2020年收入增速为-5%/-5%/-5%;考虑到单价更高的TPMS气门嘴占比提升,因此预计2018-2020年毛利率上升,分别为45%/46%/47%

三、TPMS业务收入拆分假设:

1)TPMS发射器自制价格2018-2020年为35/30/30元,考虑到2020年所有新车都要安装TPMS,假设汽车销量为2800万辆,公司维持30%市占率,则对应的销量为3360万颗,对应2018-2020年销量增速分别为80%/80%/80%;

2)TPMS控制器销量考虑到2020年所有新车都要安装TPMS,假设汽车销量为2800万辆,公司维持30%市占率,则对应的销量为840万颗,对应2018-2020年销量增速分别为80%/80%/80%;

3)TPMS发射器外购价格为前几年均值,销量预计2018-2020年增速分别为10%/10%/10%;

四、平衡块业务保持年20%复合增速;毛利率33%

五、汽车结构件2018-2020年销量增速分别为100%/80%/60%,单价50元;传感器2018-2020年收入增速分别为20%/20%/20%

六、管理费用:2018-2020年管理费用率在2017年的基础上再增加股票期权与限制性股票激励的摊销费用 1932.55/831.58/373.01万元。

七、少数股东损益:按15%的复合增速计算,(由美国控股子公司DILL贡献,主要负责北美市场气门嘴以及外购TPMS销售)

八、所得税费用:公司子公司较多,适用不同所得税率,如Dill的所得税率为35%,参考前几年综合所得税费用的比率,2018-2020年所得税费用比率为30%。

九、汇兑损益:根据我们测算2018年一季度有1000万左右汇兑损益,假设后面三季度美元汇率稳定。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次新股跟踪梳理——一些研究的小心得之制造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