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的功能已漸漸外包給保姆、外賣、學校?這件事絕不可替代!

前段時間和朋友聊天,她特別鬱悶,因為她新買的房子本來可以讓孩子就近上一個不錯的小學,但是後來這個學校被劃分到其他區域了。這就像電視劇《虎媽貓爸》中的情節,不同的是,她的孩子不是快要上小學了,而是她還沒!有!孩!子!呢!

我發現身邊很多還沒有孩子的朋友都為養孩子的事情擔心,有了孩子的媽媽更是焦慮,平時輔導作業自不必說,週末跑各種興趣班也少不了,付出的時間和精力可想而知,但是做了這些我們還覺得遠遠不夠。一天到晚,家長很忙,努力給孩子提供更多東西;孩子更忙,努力地適應這樣的節奏,剛上小學的生活就和明星趕場一樣。

有時候我就很想安慰大家,不要那麼焦慮和緊張,我們已經做得夠多了,難道還要給孩子提供王子、公主般的生活嗎?

後來我還真碰巧了解了一位王子的生活。▽

最近看了電影《國王的演講》,我間接地瞭解了一位王子的生活是什麼樣的。當然,電影是根據歷史改編的,但是有一處情節讓我印象深刻:

父母的功能已漸漸外包給保姆、外賣、學校?這件事絕不可替代!

電影《國王的演講》

王子說:

從他記事起,大概四五自己就開始結巴,他被兄弟取笑,父親也推波助瀾,他以為這樣孩子就不會結巴了。

艾伯特王子小時候很怕父親,但是父親覺得這樣是理所應當的。

王子從小使用左手,後來被懲罰換為右手,他的膝蓋外翻曾用夾板矯正,過程非常難受……

這也和王子的情況很像,真正讓他口吃的是恐懼,而根本的解決辦法是建立信心、傾聽與陪伴。

父母的功能已漸漸外包給保姆、外賣、學校?這件事絕不可替代!

電影《國王的演講》

看到這裡,覺得特別心疼,華麗的服飾,尊貴的身份,優渥的環境,王子都擁有了,但是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尤其是年幼的時候,是否關注到了孩子的害怕、自卑與痛苦?

這就好像現在的孩子,我們努力給他們提供好的物質條件,好的教育,在忙碌的生活中,卻忽視了父母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最重要的傾聽、陪伴和樂趣。

比如,我們最初因希望培養孩子的興趣而學習鋼琴,但我們會因為孩子練琴的事和孩子發脾氣,甚至有的孩子,為了避免練琴,故意拖延寫作業的時間。最後我們把一個興趣變為了一個任務,本來是“play the piano”(彈鋼琴),最後我們把“play”(玩)弄沒了,家裡只剩下“the piano ”,暫且當個儲物架吧,我們還很心疼地感嘆,幾萬塊啊……

但是有時候我們也很委屈、困惑,為孩子付出這麼多,孩子不高興,別人也沒覺得你做得多好,為什麼呢?

媽媽小A的覺察很好地詮釋了這一點,她說:假期家庭聚會,很多親戚都帶孩子一起玩,別人家孩子都大大方方的,但是她的孩子這時候就搞特殊不和大家玩,平時孩子也挺開朗的,可是這時候就顯得特別生怯、扭捏,用她的話,當時就覺得一個字“慫”,於是她就忍不住向孩子發脾氣,並催孩子趕緊去和大家玩,可孩子就是不去。

她說:現在回過頭來想,當孩子表現不好,或者其實挺正常但是我們覺得不好的時候,我們心裡就覺得自己沒把孩子培養好,慢慢地就會指向自己,我不是個好媽媽,當我們自我否定的時候,我們就會焦慮、憤怒,想趕緊證明自己,於是就把力氣花在孩子身上,其實想想,孩子不就是有點認生嗎?或者他就是當時不想玩,這有什麼呢?

是啊,當我們付出很多,孩子的表現不如你所期望的那樣,我們一定要想一想:我是真的為了孩子好?還是為了證明我好呢?

如果我們放下這種為了成為別人眼中的好父母、培養“別人家的好孩子”的想法,我們會發現,真的做自己孩子眼中的好父母沒那麼難。做好父母,無非就是做好父母應該做的事,別人不可替代的事,那是什麼呢?

父母的功能已漸漸外包給保姆、外賣、學校?這件事絕不可替代!

在現代生活中,父母的功能,真的可以說被層層剝離,照顧可以選擇保姆,教育可以選擇老師,做飯可以選擇外賣,收拾家可以選擇小時工,遊戲運動可以選擇教練,那什麼是父母為孩子非做不可的呢?

我想就是這點愛,這點愛就是父母最重要的事,其他部分,比如你給孩子提供的是不是學區房、有沒有輔導他的作業、有沒有送他上藝術班,這些雖然也重要但都不是必要,而很多時候我們太關注重要,卻忽視了必要。

因為這點愛,是給孩子在成長中的心靈提供滋養的,而愛的表現形式,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我們對孩子行為背後情緒的關注,比如:

  • 孩子在幼兒園和小夥伴打架了,你能關注到他的憤怒,引導社交嗎?

  • 孩子在小學學習遇到挫折,你能關注到他的失落,給他肯定、鼓勵嗎?

  • 孩子在考試前緊張不安,你能關注到他的焦慮,給他無條件的接納嗎?

我見過太多的孩子,自己遇到困難不敢和父母講,自己考不好,也不敢告訴父母,因為他擔心被教訓,或者感覺父母不會理解他。

臺灣作家吳念真說:“若有一天兒子失戀了跑回家抱著我們哭,那我們就成功了……我們的小孩很寂寞,慢慢無法跟人溝通,很多辛酸不知跟誰講。小孩一旦不會講,就動武,不是語言暴力、想法暴力就是行為暴力,只要讓孩子有機會傾吐、抱怨就好。”

可是我們時常把家庭變為學校,父母變為老師。其實很多人都可以去做孩子的課業輔導老師,但是很少有人能做孩子情緒的夥伴,父母也不去做,誰去做呢?

所以如果非要給好父母定一個最重要的功能,我覺得不是關注孩子的成績,而是關注孩子的情緒,因為情緒是孩子心靈的體溫計

,他的心裡有恐懼、擔心、沮喪,也有自信、喜悅、驕傲,你看到了,孩子的心就被滋養了,他就不會“發燒”、也不會“凍壞”。

現在想想,做一個好父母不容易,但是好像也不難,因為什麼都可以外包了,這點愛我們就不要忽視了,放下焦慮,多去傾聽、陪伴孩子吧,給孩子性格打好自信、陽光的底色,再好的外界環境也抵不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