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將老去的麥收記憶,你可曾參與過?

南陽地界有點特別,春夏的季節變換不明顯,還沉醉在鶯歌燕舞、柳綠花紅中的人們還沒有反應過來,炎熱的夏天就來了。小滿一到,人們就一種被投進蒸籠的感覺,盆地之野也悄然換裝,一望無垠的碧綠,瞬間變成了鋪天蓋地的金黃,小麥成熟了!

即將老去的麥收記憶,你可曾參與過?

成熟的小麥田

在天子腳下打工的表哥回來了,順路來南陽看看我。表哥請了半個月的假,而他半個月的工資幾乎等於老家那幾畝小麥的價值。他還是決意要回,也許是血液裡的基因決定,如同千里遷徙的“吃杯茶”鳥,麥子一黃,一定會飛回村莊。。

我也是農民的血統,卻不是合格的農民,那是我兩個硬傷:一是套用《手機》中奶奶對嚴守禮的評價“懶得叫人發愁”;二是滿腦子的不安分,做不到循規蹈矩。但,每年的麥收是我最關注的的事情,如果有時間,我會回到老家,幫幫農忙,聽聽“吃杯茶”和布穀鳥從晨開唱到暮合的“吃杯——吃杯茶” “麥罷幹谷,快黃快熟”熱情嘹亮的歌聲,心裡就會平靜而充實。

兒時,夏收季節,麥梢黃了,南風一起,隨時要下田收割,莊戶人便開始為麥收忙碌起來,就如同迎接一場即將到來的戰鬥。戰鬥之前總要厲兵秣馬,什麼“叉耙掃帚揚場鍁,碌碡簸箕使牛鞭,篩子茓子麻袋圈,犁耬護翼和糞柵”,全要預備齊節,心急的莊戶人開始大半夜磨鐮刀,磨完還用拇指在刀口上試試,把就要收穫得喜悅硬生生壓在心底,因為,沒收到屋裡就不是麥。孩子們不管這些,放學回家,掐點麥穗回來,放在灶膛裡燎一下,用手揉揉,吹去灰和麥殼,就剩下軟香的麥粒,那可是孩童心中的美味,那管上花臉貓一樣的妝容。

學校開始放麥假,焦麥炸豆的時刻到了,“吃杯茶”每天早上四更天裡就鳴叫,第一遍叫聲剛落,就聽父母喚道:“吃杯茶叫了,還不起來!?”。於是帶著睡意,揉著睡眼,踏著尚濃的月色,吸著涼滋滋的晨霧,下地割麥拉麥。一路上,抱著鐮刀睡意朦朧的,一不小心還回掉路溝裡。可是在這樣的季節裡,還不起早貪黑,那就是懶漢;農村人一但背上這個名,找媳婦都是困難的。況且,黃燦燦的小麥,著實喜人,本分農民的收穫欲都會被激發出來。

即將老去的麥收記憶,你可曾參與過?

人工割小麥

每到割麥子的季節,大人孩子齊上陣,把麥子早日搶回家,那時候叫搶收,靠手割,靠人力車拉,偶爾有臺收割機,也是那種只能把麥子割倒那種,裝車運輸還是靠人工。與天鬥其樂也有窮,但生存是第一要務,誰也不會叫苦。割麥可是力氣活。有經驗的農人,朝手掌心裡吐了兩口唾沫,兩掌緊握使勁一擰,右手揮起鐮刀,左手攬起麥子, “嚓—嚓—”,一摟摟麥子應聲倒下,還要順手整齊地碼成堆。割麥子千萬不要老起身抬頭,看不到麥壟的頭就會發怵、削弱意志。

裝麥子更講究,在拉車(平板車)上,前後裝上“護翼”,把一抱一抱的麥子穀穗朝裡V字形在車廂裡交叉著排,一層層交錯疊壓;高出護翼後,還要扎角子,就是在四角堆出稜角;然後像鳥羽毛一樣,一層層疊壓。裝的好的麥車能達一丈多高,再用剎繩剎緊,拉起來就穩穩當當。能拉一車高高大大,周楞四正的麥車安全到達場院,那定會換來不少讚揚的目光,渾身當然有使不完的勁。

即將老去的麥收記憶,你可曾參與過?

裝麥車

  麥子收回來還要晾曬。那些天,收音機天氣預報是最受歡迎的節目,半夜也不敢睡死,風頭不對就趕緊把麥子垛起來。白天,特別陽光歹毒的白天,人們就會在場院裡,把收的麥子鋪成圓形或橢圓形,套上牲口拉著石磙(碌碡)一圈一圈地碾壓起來。這石磙就是一種圓柱的石頭,一頭大一頭小,兩端中間有一個柱形的凹孔,兩根連接木框或鐵框的楔子分別嵌入凹孔。它是農村最常見、最原始的一種軋穀物的生產工具。那時候,不是家家都有石磙,分田到戶後,生產隊遺留下的農資是很有限的,經常幾家夥著用。石磙,在先民的刀耕火種中,在莊戶人的傳承中,人們對石磙懷著深厚的感情,也自然形成了一種對石磙的膜拜。例如:女人是斷不能坐在石磙上的。每年春節,莊戶人都會在石磙上貼上“青龍大吉”的春條,這是祈求鎮邪揚善,消災祛病的吉慶話!

幾千年的農耕文明裡,牛拉著石磙悠悠地轉,“吱扭—吱扭—”聲音單曲循環,連日勞作的困頓,孩子們很容易讓人進入夢鄉,一恍惚就睡著了。直到大人喊:“翻場,翻場!”才一骨碌爬起來,拿著桑叉去翻場。翻場就是把碾過的麥子反過來,露出沒碾過一面,還要使勁抖擻,使麥秸蓬鬆,使麥粒漏下,既要求速度,也要求質量。

即將老去的麥收記憶,你可曾參與過?

打場

即將老去的麥收記憶,你可曾參與過?

翻場

打完的麥場,挑去麥秸,把混著麥糠的麥粒子堆成堆,剩下工序就是揚場。揚場講究風向,揚場人迎著風把麥子灑向空中,扯成薄薄的一條弧線。麥糠被風吹走,麥粒落下,堆成沙丘狀長丘;打掠人用竹掃帚掠去表面的麥餘子,就剩下金黃的小麥。這期間,兩人需要配合默契,隨風向、風力強弱改變著方向、高度和頻率。一場技術精湛的揚場,是很具有觀賞性的。

即將老去的麥收記憶,你可曾參與過?

揚場

即將老去的麥收記憶,你可曾參與過?

打掠

垛麥秸垛也是技術活。首先根據空場決定垛方垛或是園垛;再根據麥秸量決定垛基的大小。大人先垛出基礎,到齊人高時,放一人上去,大多是十幾歲孩子。我就很多次上麥秸垛,把大人挑上來的麥秸均勻地撒在四周,隨著大人的指揮向外拓展或是向裡收縮,然後填心。父親教我的訣竅是:填心的標準厚度是我站在上面膝蓋需要高於水平面,這樣不至於以後滲水。大人們一邊向上送麥秸,一邊刷垛,就是把多餘的麥秸刷下來,形成整齊的面。麥秸垛完,再撒上一層厚厚麥糠。一個整整齊齊的麥秸垛就成了。一座成功的麥秸垛就是一件藝術品,符合黃金分割,還雨打不透,風颳不倒。垛上垛,也就意味著麥收結束了!

即將老去的麥收記憶,你可曾參與過?

麥秸垛

麥收,也許從漢唐以來,這樣一年一年地重複循環。可就這二三十年,科學技術的進步,提高了生產效率,推動了農業發展,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從繁重的勞動中解放出來。農民終於挺直了脊樑,麥收不再像過去那樣彎腰弓背、揮汗如雨了,也許再過一二十年,隨著農村土地流轉,專業的規模化經營模式成熟,許多人就沒有麥收這個概念了,想當農民恐怕也不是容易事了!

但想起當年麥收時,總有一種溫情從心底泛起,溼溼的帶著一種充實!

即將老去的麥收記憶,你可曾參與過?

車裝的不過關的後果(蔣寧宇)

即將老去的麥收記憶,你可曾參與過?

聯合收割機作業(蔣寧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