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0”明明是个数字,为什么却成了骂人的话?

谈客说

“二百五”这个词变成了骂人的话也是有一段历史了,大家现在都很避讳这个数字,如果你去买东西,正好250元,大家都会很尴尬,会主动的增加或者减少一元钱,尽量不去凑这个数字。

这个词语含义的转化极为复杂,绝对不是几个杜撰的小故事流传下来的。

我的解释可能会比较长,只是希望有缘人能看到。作为使用活跃、通行范围广泛的一个官话方言词,二百五这个词语它的来源及流变却众说纷纭。

这个词有一个源头可以追溯到天津附近的方言“二五眼”身上,《星期文库——天津方言词语趣谈·二五眼》一文认为:“这个词语的由来,原指胡琴演奏技巧欠佳。”‘二五眼’指演奏的乐曲板眼不合音律。因为古曲音律,分为‘一板一眼’和‘一板三眼’两种,从来就没有过什么‘一板二眼’或‘一板五眼’之说。”

王云路女士(古汉语研究专家)在《中古汉语词汇史》中也谈到了这一词的来源,她认为“二五眼”一词是东北方言“碍吾眼”的谐音,

但我认为用曲律板眼来解释说不通,不合乐曲音律与二百五代表的差劲完全是两码事,是人们想弄清其词语来源而作的杜撰,其说本身缺乏实据,不足为信。还有那些秀才、苏泰之类的小故事,一看就是毫无依据的杜撰文学,更加不足为信。

以“碍吾眼”来释“二五眼”,从语音上是说得通的,但“碍吾眼”一词的意义本身与“二五眼”并不契合,此说亦勉强。


探讨此词的来源,闽方言的“二五圈”给了我们启发。

《汉语方言大词典》收录此词,释为:(名)性情颟顸的人。闽语。

“颟顸”一词是粤方言,为办事糊涂、马虎之义。“二五圈”即指办事糊涂之人。词义与北方言“二百五”相近。

我们还注意到,“二五圈”当为北方言“二百五”的变读,即只读数字不读数位,与今读为“二五零”一样。这是一种音变造词的特殊手段。

严格说来,“二百五”与“二五零”不过是一个数字词的两种读法,其意义并未变。“二五圈”只是把数字“零”形象化为“圈”。我们有理由相信“二五眼”同“二五圈”一样起初也是“二百五”的变读,只不过是用“眼”来代替“零”,把“零”形象化为“眼”了。“零”的直观视觉形象即像是一个圈或者一个孔。称“孔穴”为“眼”,是“眼”的比喻义的引申。比如“枪眼”“泉眼”“墙眼”等。

关于“二百五”一词的语源,杨琳先生(中国民俗语言学会副会长)在《“二百五”与“不管三七二十一”》一文中作过深入考证,得出精彩结论:“二百五是在半吊子的基础上产生的”,“半吊子是500文,不足一贯,用来比喻多种不好的人或事物”,“二百五是半吊钱的一半,所以把一个人称为二百五时,意思是说比半吊子还少,比半吊子更差”。

其说确为不拔之论。“二百五”在清末小说中已见用例:清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后来他父亲过了,起服之后,他仍然捐了一个二百五的双月知县,在山东当过几年差。”“雨堂得了这个信息,恐怕连这个二百五的功名都干掉了,便忙着跑到上海来,避一避这个锋头。”


市井新自媒

在日常生活中,“二百五”这个词用来形容半吊子,没头没脑的人,公司即使在发工资的时候,也不会以250为整数,都会多扣你一块钱,表示对员工的肯定。那么二百五到底是从哪里流传而来,又有什么历史渊源呢?

通过查阅资料,关于二百五的来历众说纷纭,但比较可信的是下面这个故事,传闻以前有个秀才,发奋读书梦想金榜题名,可是半辈子过去了,还是没能中举,连儿子都没有。

正当老秀才准备放弃人生时,突然老婆有喜了,生下了两个儿子,秀才老年得子,感慨万千,于是给老大起名成事,老二起名败事

有一天,秀才去超市买菜,叫两个儿子在家练字,规定老大写300次,老二写200次,让老婆在一旁监督。过了段时间,秀才逛完街回家,询问夫人两个孩子的情况。

老婆拿出两张纸说到:左边是老大成事写的,不足300字,右边是老二败事写的,比200字要多,算了一下,两人都是250个字。秀才摇了摇头:

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最后生了两个二百五。

于是,世人就将办事不给力,糊里糊涂的人称为二百五,并不单单指骂人的意思,在后来生活中也用来指虎头蛇尾,举止不沉着的人。只能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一个数字都能牵扯出这么多的故事,各位小伙伴,你们有遇见过二百五的人吗?


找靓机二手机

250这个词由来依旧,相传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了来源并一直延续至今。

苏秦是古代战国时的一个说客,他身佩六国相印,一时风光无限,但也因此结下了很多仇人。最终,他终于在齐国被人所杀。齐王很是恼怒,一心要为苏秦报仇,可苦于没有头绪,一时半刻也不到凶手。


终于有一天,他想到了一条计策,命人将苏泰的头从尸体上割下来,悬挂在城门之上,旁边贴上一道榜文,上面写道:“苏秦是个内奸,杀了他尚黄金千两,望速速领赏。”榜文一贴出,立马就有四个人声称是自己杀了苏秦。齐王说:“这可不许冒充呀!”四个人都一口咬定说自己干的。齐王说:“一千两黄金,你们四个人各分得多少?”四个齐声回答:“一人二百五。”齐王拍案大怒道:“来人,把这四个‘二百五’推出去斩了!”“二百五”一词就这样流传下来。


也有人从历史的角度分析,古代的银子一封(就相当于我们现在一沓)一封银子为500两,半封银子为250两,半封半疯,就这么流传下来了。
喜欢请关注我,每天推送有意思的文章给您


叨叨娱乐团

骂人的话真多,其实二百五都算的上是国骂了,比起38,还稍稍有点历史呢

据说在古代,铜钱中间是有孔的,然后就可以用绳子串起来用,500钱为一吊,100钱为一贯。

(当然每个地方每个时代的吊和贯的具体数目不统一的!)还有500两因子是一封。

所以250钱就是半吊子或者半封,谐音又成了半疯,由此说来,都是谐音或者借义导致250成了骂人的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