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可能性,一種文化自信與美好生活

茶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可能性,一種文化自信與美好生活

剛剛沒想到,我們李院長(雲南農業大學普洱茶學院李家華副院長)最後一頁PPT表揚了弘益大學堂的規範化與體系化。他曾到我們弘益大學堂上過一次課程,很難得請到他。今天他很高的評價,很感動!我想我們還有很多的路要走。在座的有非常多人都是我的前輩,剛剛聽說劉勤晉老師(西南大學茶葉研究所所長)已經是78歲高齡了,還專門趕來參加我們這次論壇,我覺得大家應該給這樣一位老前輩、老茶人熱烈的掌聲。

茶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可能性,一種文化自信與美好生活

今天我用二十分鐘時間來向大家報告,茶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可能性的一些想法,大概從四個方面與大家溝通。分別是茶產業發展的時代基石、茶教育產業在當代的全新視野、茶教育產業未來高速增長的歷史機遇、弘益大學堂在茶教育中的實踐。

第一個方面,我想從茶教育產業大發展的時代基石來談。

我是學傳播學出身,我們學傳播學有一本書是必讀的,就是尼爾.波茲曼寫的《娛樂至死》。這本書的封面,就講了這本書的主題:一群看電視的人,但是他們已經沒有腦袋了,因為大眾的獨立思考能力漸漸被大眾傳媒減弱了。如今處於一個全球化的過度娛樂時代,我們已經缺少思考的能力。波茲曼在書中強調:有兩種方式可以讓文化枯萎,一種方式是文化變成一個監獄,另外一種方式是文化變成一場滑稽戲。這本書提出,當我們一切公眾活動,甚至包括像飲茶這樣的事情,變成了一種心甘情願的娛樂附庸的話,我們可能會變成一個娛樂至死的物種。波茲曼先生在30年前發出的忠告,在今天,恐怕這樣的事情正在成為現實:我們正在毀於我們熱愛的東西。

所以在今天,一個物質過剩與信息過剩的時代,我們提出一個來可以讓整個人類恢復身心健康的解藥,就是茶。茶之所以偉大,就是因為在今天這樣一個時代,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為什麼我們越來越多前輩,包括後輩,願意投身於茶的事業當中。茶最大的全球想象力在於,茶有可能成為一味通行全球的中國味道的“解藥”。茶的健康的作用在今天不僅在於身體的健康,也在於心靈的健康。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我提出了茶健康的一體、兩翼。一體是一杯健康好茶,什麼是好茶呢?原料好、工藝好、倉儲好、沖泡好。這是一個弘益大學堂倡導的“中國茶四好價值模型”,時間關係今天不展開來講。兩翼是指身與心。茶健康不僅是作用於人的身體,也作用於人心靈上的健康。我們相信這構成了茶教育產業在今天大發展的時代基石。

第二個話題我們來探討:茶教育產業在當代,我們應該有怎樣全新的視野。

第一個視野當然是回望歷史。

這個視野代表著中國茶自陸羽開始,成為了一杯有道的茶。我們看到在一杯中國茶當中,完美地傳達了中華文化儒釋道醫的傳統。我得知深圳茶博會今年是有史以來深圳地區規模最大的一次茶博會,相信這不是最後一次,今後一次會比一次大。因為,中國正在迎來第四次茶的高峰,大家已經瘋狂的愛上了茶葉,瘋狂的在買茶。下一步,買了很多,自然要學習茶。任何一個人說茶不好喝,請他來深圳茶博會,他發現原來有那麼多愛茶的人,想必他也是會愛上喝茶的。所以我們正在經歷,對今天的茶文化做第四次定義的時候,唐煎、宋點、明沖泡之後,我們這個時代應該對茶文化做什麼樣的貢獻。《茶之書》的作者岡倉天心先生,對我們所有中國茶人提出一個的質疑,也是對我們中國茶文化的一個質疑,中國今天的茶自晚清已降,雖然依舊散發香氣美味,但我們已經很難在茶杯中見到唐時的浪漫和宋時的禮儀了。《茶之書》是一本寫的非常優美的書,也推薦現場很多跟我一樣年輕的茶人,有空可以把它讀一讀。但是日本作者的這個質疑,需要我們這一代茶人給出回應。

茶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可能性,一種文化自信與美好生活

第二個視野,就是立足當下。中國茶文化不僅承載儒釋道醫的核心道統,更是今天一個娛樂至死時代的解藥。茶在我們看來,不是一個簡單淺薄的娛樂,而是一種高級智慧的生活方式。所以茶文化在今天,不僅要討論傳承問題,更要討論落地和昇華茶文化的問題。

第三個視野,就是面向未來。

剛剛結束的十九大,提出美好生活概念。這是一個全新的時代,美好生活的時代。我們也需要重新思考,什麼是人類生存的剛需?過去我們說簡單的生存型衣食住行是剛需,喝茶好像並不構成一個剛需。但今天我們需要重新審視的是,在過上美好生活時代,我們需要重新思考佈局衣食住行的全領域消費升級,茶文化與美好生活將發生剛性關聯,在未來有無限融合的可能。

第三個話題,我們來談茶教育產業未來高速增長的歷史機遇。

我從2009年開始進入到茶的文化教育的領域。為什麼我們每一年都要投入大量的資本資源與時間精力到茶教育中?在我看來,目前茶教育對茶產業有非常大的拉動作用。未來茶教育產業將成為一個獨立高速發展的新產業。

為什麼這麼說呢?茶的第一產業要解決能喝的問題。參加我們展會的茶農朋友,他們要種植出好茶。茶的第二產業要解決好喝

的問題,也就是要生產出好茶,要用好的工藝。第三產業要解決多喝的問題,就是像茶博會、經銷商,要來解決銷售和流通的問題。這是過去我們對茶行業全產業鏈的分類。但是進入新時代,我們發現未來僅僅靠三個產業的協同發展是不夠的。所以我提出一個新的理念,也就是在茶的三產之後,有沒有可能有茶的第四產業第四產業不是我發明的,這個詞彙是澳大利亞一個學者發明的,錢學森先生也非常贊同。第四產業就是精神產品再開發產業。包括文化產業、知識產業、高端服務業、信息產業等。剛剛談到了,我們解決了能喝、好喝、多喝的問題,還必須來思考一個會喝與愛喝的問題。今天我們在會展中已經看到,茶很好喝,很多人在喝,那麼他們會不會喝呢?愛不愛喝呢?能不能有更多人來愛喝呢?我想應該有一個茶的第四產業。第四產業首先就是茶文化、茶教育、茶旅遊、茶會活動為中心,作為茶產業健康發展的支撐部分。茶教育的面向是十分廣闊的。

茶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可能性,一種文化自信與美好生活

前段時間,我們做過一些初步調查,目前中國茶教育需求人群只有20萬左右,這不是一個特別大的量。但我相信未來茶教育行業會得到長期發展,我們預測未來整個茶教育行業會迎來一個爆發式增長,因為茶教育會有三個不同的需求圈層。

第一個需求圈層是涉茶人口。全國涉茶人口大約有2000萬。僅僅雲南一個省,129個縣裡,110個產茶,光茶農就有800萬,涉茶人口接近1100萬。這是一個超級基數。經過我們團隊的初步調研,全國涉茶人口的三產融合培訓率不到3%。中國茶葉要變得強大起來需要把這個培訓率從3%變成30%,再把30%變成60%,那麼茶教育就為這個產業就強大起來注入了核心動力。

第二,叫做中國美好生活階層,也就是我們過去說的中產階層我們換一個詞叫美好生活階層,這個階層的人數,目前有人初步估計是4億人,或者更多,但我們保守一點就算2億。目前中國家庭中有茶席的不超過100萬人,但如果中國未來美好生活階層中有1億人家裡擺上了茶席,那麼真正的中國美好生活時代就到來了。

第三,整個中國文化國際傳播圈,國家提出來一帶一路,一帶一路要找到最好的文化自信的代表之一,莫過於茶中國文化未來能影響的人口範圍,不止20億。從今天的20萬人到2050年我們暢想的20億人,一萬倍的增長!中國文化之美,盡在一杯茶中。我也想號召越來越多的人,更多有識之士,加入到茶教育產業中的隊伍中來。因為我相信。這是中國為數不多的一個未來有萬倍增長可能性的行業,大家今天怎麼重視、怎麼討論都不為過。

茶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可能性,一種文化自信與美好生活

最後,我向大家報告弘益大學堂在茶教育產業中所做的一些實踐。

理解弘益很簡單,我們2009年開始認真深入佈局,到2014年正式建校。2014年以來,弘益大學堂做出了線上一份刊物——弘益茶道美學,目前訂閱人數超過30萬人,簽約撰稿人超過200名;線下一所學校,弘益大學堂,力主做茶道、香道、花藝的教育。經由雲南省民政廳和雲南省人社廳審批組建了一所省級職業院校:雲南弘益職業培訓學校。

茶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可能性,一種文化自信與美好生活

今天,我們的前輩,包括對茶教育感興趣的年輕一代,匯聚一堂,探討中華茶教育可持續發展之道。最後我拋磚引玉,簡單地談一談當前茶教育產業發展的三大問題。懇請現場專家們的指正。

第二是民間培訓亂象叢生。中國教育今天面臨很多問題,對茶教育方面來說集中體現在機構混亂、講師混亂、證書混亂三大混亂。導致普遍我們茶學習會出現知識理念不清、實踐技能不清、價值操守不清的三大弊病。

我相信這三點大家都深有體會。

第三,無論做公立還是私立,做教育都不是一件急功近利的產業,教育產品和物質產品之間應該有一個相應明確的界限

當然,這三點我能看得到,相信大家也能看得到。茶教育是一個任重道遠的事情,所以弘益大學堂作為一個非常年輕的茶文化教育機構、一間茶學校,願意與各位投身茶教育的大家、支持茶教育的大德、熱愛茶教育的大眾一道,為全面振興中華茶教育產業努力奮鬥!

茶教育在當代中國的可能性,一種文化自信與美好生活

我拋磚引玉,期待接下來老師更精彩的發言,謝謝大家!

•內容根據演講錄音整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