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迪274
泉州被誉为戏曲之乡,福建省有很多戏曲,都是起源于泉州,今天就来谈谈泉州最出名的五个剧种,享有“五朵金花”之称的梨园戏、南音、木偶戏、高甲戏、打城戏。
一、梨园戏
梨园戏是我国非常古老的一个剧种,是宋元南戏传入泉州之后,与当地的歌舞、杂剧、傀儡戏等民间艺术相结合,并且吸收了本地声腔“泉音”而形成的一个剧种。
梨园戏共有三个支派,一派是上路老戏,一派是老戏,一派是小梨园。每一个支派都有自己的看家戏,相互之间基本上不混演。
梨园戏的唱腔属于南曲,伴奏一般是管弦乐器,语言是泉州方言,但是由于年代久远,梨园戏的所存剧目并不多,在泉州这些年,演出的次数也越来越少了。
二、南音
泉州南音是比梨园戏更古老的剧种,可以说是中国戏曲界的鼻祖,有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之称。
南音起源于先秦时期,兴盛于唐朝,形成于宋朝,对中国很多戏曲都产生了极为重大的影响。
南音是用闽南语演唱的,极具江南水乡的特色,听起来舒适柔软,很有享受感。南音在泉州具有深厚的群众基础,不仅仅是在泉州,在整个闽南语地区,几乎都有南音民间剧团。
三、木偶戏
泉州木偶戏又是一个非常古老的剧种,起源于汉朝,兴盛于唐朝,在宋朝极为流行,泉州因此还有“木偶之城”的美称。
泉州木偶戏分为掌中木偶戏与提线木偶戏两种。掌中木偶戏能够将木偶套在手指上,在手中操弄表演,因为可以将木偶放在布袋里,又称为布袋戏。
提线木偶戏的木偶身上,系有十几根到三十多根的线,由演员们在幕后操纵表演,跟皮影戏有些类似,都是由人操控道具来表演。
四、高甲戏
高甲戏的历史倒是没有那么久远,但它却是闽南语地区流传度最广,观众最多的一个戏曲剧种。
高甲戏的前身是宋江戏,之所以叫宋江戏,是因为高甲戏在起源的时候,艺人们专门表演梁山好汉,因为艺人们多数有武术功底,所以宋江戏多以武打表演为主。看着一个个梁山好汉在舞台上搏斗,其实也是挺有意思的。
高甲戏除了流行与闽南语地区,在台湾以及东南亚华语地区,也有很多剧团分布,目前高甲戏是泉州“五朵金华”中发展最好的一个。
五、打城戏
打城戏其实是泉州地方民间宗教仪式活动发展起来的一种宗教戏曲,主要的表演艺术是从京剧武打程式学来的,基本上表演的内容就是武术和杂耍。
打城戏的音乐唱腔是在佛教歌曲、道教歌曲的基础上,吸收了梨园戏、木偶戏、高甲戏的音乐特色而形成的。
打城戏的历史更短,真正形成的时间大约是在1905年左右,那时候的和尚道士们,为了吸引民众们做法事,聘请一些戏曲艺人,同时自己也一起表演,组成了戏班,后来逐渐形成了剧种。
但是由于现有的打城戏剧团都属于民间剧团,没有政府扶持,加之打城戏相对于其他几个剧种,并没有那么多的群众基础,现在濒临失传的危机。
戏曲说
泉州不是出名的旅游城市,却是最有味道的文化古城;不会宣扬海滨浴场与沙滩日光浴,却有着长达421公里的、被誉为“中国八大最美海岸”之一的海岸线;泉州在大名鼎鼎的厦门隔壁,曾经古代丝路的海上起点。在这里原汁原味的闽南风情,依然让每一个来过泉州的人沉沦。这样一个古城,有什么出名的戏曲呢?
1、南音
泉州南音以洞箫、南琵琶、三弦、二弦及拍板的坐奏称"顶四管"。吃饱饭,泡上铁观音,听一段南音,是泉州人再平常不过的休闲方式。南音之于老泉州,犹如昆曲之于老苏州,京剧之于老北京,是种深埋在骨子里、属于旧时风物的精致优雅。几个人往大榕树下一站,凉风习习,便能弹唱起来。越是开放的地方,对自己的文化就越是自信。在文庙、华侨大学旁都可以听到,傍晚闲暇去听一听美妙的南音,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木偶戏
木偶戏是用木偶来表演故事的戏剧。汉族传统艺术之一,在中国古代又称傀儡戏,是一门古老的汉族传统艺术,在别处都不多见。泉州傀儡不仅成为泉州乃至闽南语系地区民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而且以其独特技艺和精彩演出,成为一般民众,乃至士大夫文人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的民间戏曲艺术。泉州木偶戏演出更是国家级别的,曾代表中国剧种在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演出。
3、布袋戏
泉州布袋戏的剧目非常丰富,有生旦戏、武打戏、宫廷戏、审案戏、连本戏和折子戏等等,特别擅长表演抒情性的文戏;布袋戏的另一个显著特色是语言艺术,有“千斤道白四两曲”之说 ,在中山北路中山公园旁可以观看。
4、梨园戏
泉州梨园戏是中国福建稀有的汉族戏曲剧种之一,保留着唐宋南戏特色,被誉为古南戏活化石。它植根于泉州,并随著泉州人的足迹而流传到台湾,以及东南亚等地。观看地址:新门街与甲第巷交叉口东南侧
泉州,在保存完好的建筑里浸透着不紧不慢的旧式情调;看一场地道戏曲,是最地道的休闲方式。
(闽南网 方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