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么让我们“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时代局限还是其他?

探秘魅力重庆之美

李鸿章(1823-1901),1844年举人,1847年进士,可以说,自他1862年出道——由江苏巡抚起步之后,晚清四十年之大事,几乎都与他有关,如太平天国运动、捻军、洋务运动、北洋水师、中法战争、甲午战争、庚子之乱等,都是他的主场。

在三千年未有之变局中,他代表清政府与列强签署了不少城下之盟。

后来人容易站着说话不腰疼,血气方刚的少年,加诸社会的片面教化,爱憎分明,黑白两道,很容易将李鸿章斥为卖国贼,大坏怂。随着阅历的增加,认知的提升,才能明白时代之沧桑,个体之不易。个人之长,难补时代、体制、国情、民性之短。这应该就是“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的本意吧。

李鸿章是签了许多城下之盟,可又有哪个是他愿意签的呢?来,不服你来!

拿《马关条约》来说,老头在马关付出了吃枪子的代价,差点客死他乡,回来还被举国骂为卖国贼。签约对老头有啥好处?是俸禄增加了还是权势增大了?老头又是为谁辛苦为谁背锅?为谁擦屁为谁顶杠?弱国无外交。可是国弱,是他一个人的责任么?他一出生,你国就厉害了我的弱,上自皇室,中有百官,下至四亿民众,咸于弱矣!

1900年,慈禧向列强宣战,捅了马蜂窝了,才想起因为签了《马关条约》而被她当作尿不湿晾晒在两广总督任上的鸿章来,快,老头,又得你出面了,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还给你了,你赶紧上京,替政府擦屁屁哈。虚岁78岁的老头哪里愿意去呀,庚子五大臣,由于反对向全世界宣战,被你们当汉奸全处决了,我这一辈子主和,不更是得处死好几回呀。问题是,我不去谁去?当海南知县裴景福跟他说,外国领事对你重新出山都额手称庆呢,老头抛下这么四个字:“舍我其谁!”斐景福又问鸿章大人,对国事咋看,老头语带哽咽,以杖触地:“内乱如何得止?内乱如何得止?”斐景福还问,如何才能减少国家损失?老头已是泪流满面,说:“不能预料!惟有竭力磋磨,展缓年分,尚不知做得到否?一日和尚一日钟,钟不鸣,和尚亦死矣!”。

年龄大,压力更大,老头刚到北京,就四处奔走各国公使之门,以图减轻损伤,一下子就累病了,病了也得干呀,这是你的主场。这个《辛丑条约》,从他1900年10月11日到京起,至1901年9月7日始签,折腾老头一年呀。签订前,老头就开始吐血,签订后,大口大口的吐血,以辜鸿铭为代表的口炮党,却当面大骂李鸿章:“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能不吐吗?10月31日,老头咯血病危,11月17日,老头撒手西去。被时人论为“梁倾栋折,骤失倚侍”,“太后及帝哭失声,辍朝”。

不哭能中么?以后谁来给你们擦屁股背黑锅?

下面我们欣赏下老头赴京之前,在上海给慈禧上的一道折子,体味一下这个 “真中堂”的悲凉之情:

窃维中外构衅,自古有之,而制驭之方,要在审己量力,择而处之。我朝自道光中叶以来,外祸日滋,渐成坐困;驯至庚申之变,入我京师,燔我园淀,乘舆北狩,迫致升遐,此固子孙万世必报之仇,薄海臣民所当泣血椎心卧薪尝胆者也。自是法扰越南,尽撤藩服;日争朝鲜,丧师失地;尤无理者,德占胶州湾,俄占旅顺大连湾,英索威海卫九龙,并推广上海租界内地商埠,法索广州湾,并侵入沿海之地百余里。种种要挟,万难忍受。于此而不图自强,是谓无耻;于此而不思报怨,是谓无心。臣受国家厚恩,负天下责望,岂不愿大张挞伐,振我皇威。倘于衰迈之年,亲见四国来宾,万方归服,岂非此生之大幸?无如熟审众寡之不敌,细强弱之异形,宗社所关,岂可投鼠;卵石之敌,岂待蓍龟。试以近事言之:紫竹林洋兵仅二三千人,拳匪他军,实盈数万,以一敌十,鏖战旬日,毙洋人仅数百,杀华人已及二万,而兵火伤痍又以数万计,是兵与匪共战寡弱之外人,皆不敌矣。又京城使馆本非城郭,使臣随参水兵本非劲旅,拳匪及董军攻之,兼旬不克,为所杀伤,又以数千计,是兵与匪合攻孱怯之外人,亦不敌矣。今各国之师连踪而至,快枪毒炮,纷载而来,朝廷果有何军堪以捍御?天下果有何将堪以折冲?窃计子药无多,粮饷将竭。若各国以十余万众直扑都城,固守不能,播迁不得。虽欲如木兰之巡幸,而无胜保阻遏之师;虽欲如马关之议和,而无伊藤延接之使。彼时拳匪四散,朝右一空,亲贤谁倚,枢辅无材,此以皇太后皇上为孤注之一掷耳。思之寒心,奚忍出口?夫拳匪假借神灵,安言符咒,诬民惑世,本盛世所必诛。汉有三五里雾,而汉以亡;宋有六甲神兵,而宋以灭。此盖白莲余孽,仁宗宪皇帝先遏其萌,宣宗睿皇帝终芟其难。累朝圣训,昭示子孙,岂容以宵小之谰言,弃祖宗之家法?臣年届八旬,死亡无日,沐四朝之豢养深恩,若知而不言,言又不切,九泉之下何面目见列祖之灵乎!用是沥血敷陈,伏祈皇太后皇上宸衷独断,迅黜庸妄之臣工,立斩猖狂之妖孽。知义和团是匪非民,亟宜痛加剿洗;知扶清灭洋乃假托名号,不可姑息养痈。立简重臣,先清内匪;善遣驻使,速送彼军。臣冒暑遄征,已临沪渎,屡奉敦促之旨,岂惜扶疾以行?惟每读诏书,则国是未定;认贼作子,则人心未安。而臣客寄江南,手无一兵一旅,即使奔命赴阙,道途险阻,徒为乱臣贼子作菹醢之资。是以小作盘桓,预筹兵食,兼觇敌志,徐议排解,仍俟布置稍齐,即行星驰北上。所有微臣密陈安危大计缘由,理合恭摺由驿六百里密陈,伏乞皇太后皇上圣鉴训示,谨奏。

老头一腔忠贞贤良,也愿意“大张挞伐,振我皇威”,也渴望有生之年能“亲见四国来宾,万方归服”?可现实情况却是数万人攻不下只有两三千守军的租界,义和团与政府军合伙攻不下使馆区,如果联军“以十余万众直扑都城”可怎么办呢?老头也知道北上与列强议和肯定没有好果子吃,不愿再次成为替罪羊。背锅也罢,反正背的锅多了,不在多这以一口。问题是,老头79了,这次要背出命来了。

老头留有《绝命诗》一首:

劳劳车马未离鞍,临事方知一死难。

三百年来伤国步,八千里外吊民残。

秋风宝剑孤臣泪,落日旌旗大将坛。

海外尘氛犹未熄,诸君莫作等闲看。

亲,我看了都控制不住眼泪!

来,再来看看少年时代的李鸿章1843年准备入都参加乡试的诗作:

丈夫只手把吴钩,意气高于百尺楼。

一万年来谁著史?八千里外觅封侯。

定将捷足随途骥,那有闲情逐水鸥!

笑指泸沟桥畔月,几人从此到瀛洲。

少年时是何等的豪迈,年迈时又是何等的悲怆!

自言与李鸿章“政治上为公敌,其私交亦泛泛不深”的梁启超,对中法战争、甲午战争期间“俗儒”们骂李鸿章为秦桧很是不忿,认为如果是“市井野人”还可理解,可读书人这样说,简直就是“狂吠”。

呸就一个字,我呸,呸鸿章对面的那些清流口炮,民愤粉红!


端木赐香

这个问题问得好,“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李鸿章是谁?不就是镇压天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吗?不就是光会签订卖国条约的老头吗?不就是那个搞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吗?到底如何,我们接着往下看。


李鸿章:一个争议很大的历史人物

李鸿章的生平不用我细说,晚清忠臣。生于1823年,卒于1901年。创建了淮军和北洋水师。是洋务运动的发起人之一。镇压过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参加了甲午中日战争。各种条约的签订工作。至今仍然顶着卖国贼的帽子。

现今对李鸿章的评价褒贬不一。有说他对外妥协,不敢跟外国人硬刚。说他办洋务运动,肥了自己,而瘦了天下。自己赚得个盆满钵满。“宰相合肥天下瘦”由此而来。这些都是无可辩驳的事实。

也有人说他是晚清较为出色的政治家。使大清朝第一次有了近代外交的雏形。在各种条约中,坚守底线,极力斡旋,让清政府的损失降到最小。开创的洋务运动更是对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很大贡献和价值。

对历史人物的评价要在大背景之下

很多时候,很多人和事并不是非给即白的,会有一些灰色地带。很多人为了黑李鸿章而黑,有的也会因为过分夸赞李鸿章。因为自己对一些历史资料的了解和对历史人物憎恶,来评价某一个历史人物。

总得来说李鸿章的一生仍然是:功大于过!

为什么这么说?

人的复杂性注定了人的不同行为和多面性。

一个品德高尚的人也许在暗地里也偷过别人家的苞米。对吧。

说回正题,我们看李鸿章的活动对历史的影响是怎样的。

说他对新疆妥协,目光短浅,不保护领土完整。这个确实是这样。但想想在当时积贫积弱的中国,外面有西方各国虎视眈眈,家里又有各种起义不断的情况下,清政府的每一次对外活动基本上都是失败的,为什么?因为你落后,落后就要挨打。这也是就是说无论内部情况怎么反应,外部自然会欺负你。占你的土地。这是一个人改变不了的。

事实证明,确实如此,经过了多年的挨打期,我们才有了发展期。这跟体制有很大关系。

说宰相合肥天下瘦,他确实在办洋务运动中得到很多财富。但这个对当时历史有多大影响?

但他的洋务运动就不同了,洋务运动确实是失败了,但经过这次运动,使得这个古老的帝国愿意睁开眼去看世界了。愿意从天朝上国的虚幻梦境中走出来。承认自己的不足。开始步履瞒珊的去学习,去追赶。而且加上当时有很多朝中的顽固派势力的阻挠。那些顽固派在当时的话语权也很强大。即便如此,还是轰轰烈烈干起来了。足见其难能可贵。

坦白讲,搞得不算好,一步一个趔趄,而且还摔倒了。但向前走的几步,让中国开启近代化时期。所有的一切都是新的,办现代教育,训练现代陆军。创建近现代的外交。对历史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用。这也是他的贡献,是毋庸置疑的

他属于第一批睁眼看世界的人,跟朝堂上动不动我天朝上国要跟洋人开战那些不同,他访遍西方各国。运用较为高明的政治手腕,让当时积贫积弱的华夏尽可能少遭损失。



引用一个政治书上的观点:

社会对一个人价值的评判,主要是以他所做的贡献为标准,看他的行动是不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是否通过实践促进了历史的进步, 劳动和通过劳动对社会和他人做出贡献。这是社会评价一个人的普遍标准。

故而“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李鸿章不仅是镇压天太平天国起义的刽子手,也不仅仅是光会签订卖国条约的老头,他还是那个搞洋务运动的发起者之一,推动了历史车轮的滚滚向前做出了他的贡献



吾乃常山王子虫

晚清你绕不过去的李鸿章

晚清绕不过的人物一个是林则徐,一个是曾国藩,一个是李鸿章,晚清七十年,林则徐十年,曾国藩三十年,李鸿章是六十年!

同样是清政府,他们是见证清政府逐渐衰弱的地主士大夫阶层,为什么只有李鸿章挨骂最多,老而不死是为贼啊!因为活得太久,做的事情太多,所以被骂的缘由就多了!李鸿章要是死在甲午海战前,估计也是好人!

为什么没人骂林则徐,林则徐就虎门销烟就完事了,曾国藩是镇压完太平天国整整洋务运动就死了,只有李鸿章,堪称肱股之臣,从一直伴随风雨飘摇的晚清。

在甲午中日战争之前,清政府通过洋务运动逐渐崛起,李鸿章也是达到人生巅峰,结果甲午海战之后,李鸿章签订的卖国条约;八国联军侵华,李鸿章善后;包括俄国对中国的领土侵犯问题上,李鸿章都主张割地以求息事宁人!

为什么会让我们“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

少年的我们都在干什么?

独立寒秋,看万山红遍,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挥斥方遒。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我们都在读书,都在粪土当年万户侯,谁是万户侯,就是李鸿章啊!

有一句话说的好,我们都是带着棱角的硬石头,来到这社会这个抛光机,把我们打磨成圆滑的石头,我们变得圆滑,变得世故。

变得圆滑世故的人,也许这就懂得了李鸿章吧!

现在的世界不是我们读书时候想象的世界,我们长大的世界,其实也不是李鸿章当时的世界!所以,我们无法去理解李中堂那种乱世飘摇的裱糊匠的行为。

站在不同的立场,对李鸿章的评价也不尽相同,

清史稿评价李鸿章是:生平以天下为己任,忍辱负重,庶不愧社稷之臣;

孙中山评价:中堂佐治以来,无利不兴,无弊不革,艰难险阻,尤所不辞;

近代史学家唐德刚评价李鸿章:内悦昏君,外御列强;

翁同龢讥讽李鸿章: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是合肥的,说李鸿章合肥其实是双关,讽刺李鸿章贪污受贿,这的确是事实)。

台湾客家大老丘逢甲曾经写诗: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指李鸿章割让领土)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评价“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吾欲以两言论之,曰:不学无术、不敢破格,是其所短也;不避劳苦、不畏谤言,是其所长也。”

李鸿章自评:“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间净室,虽明知为纸片糊裱,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笼,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史论纵横

不是时代局限,是特殊国情造成的结果。

其实,像李鸿章这样的人物,放到美国史里,可能类似于提出“门罗主义”的门罗,或者老罗斯福,对于中美近代历史非常重要,却又不是巨大历史节点上的枢纽人物,那么,我们去问一下美国人,是否了解上述二位,恐怕知名度要比李中堂在中国小得多。

历史,在当代中国人的世界观认知中的地位是无可替代的,其在大众,注意这个词儿,是“大众”,不是“知识精英”中的受关注程度,远远超过了美、英、法、日之类的老牌发达国家。

缘何如此?

这个根儿的溯源,是要到1927年前后的国民革命,革命逻辑叙事的解释根基,不是别的,正是对近代中国历史,甚至世界历史的革命化表述。

说得直白点,事实就摆在那里,革命者为了论证未来的正确,就要自己对历史提出自己的一套解释,功夫是下在解释上。

这套解释的外皮,在100年来,因为解释者的身份变化、听话者的角色和兴趣点偏移而不断改头换面,其核心却是始终延续的,换句话说,每个知识点,每个历史人物都是这个大网中必不可少的节点,只有削去事实本身必然存在的内在复杂性,才能适应这个逻辑体系。

我们的初级历史教育,本身就是将“这面大网”向世界观、价值观形成时期青少年灌输的过程,而李鸿章,正好是“这面大网”之中绕不过去的人物。

所以,李鸿章的“重要”,恰恰因为绝大多数人接触这个名字符号时的“片面性”,他的“片面”才带来了他本人的“不可忘记”,这个不可忘记,事实上也不过就是一系列的关键词——洋务运动、条约签署人、主和派等等。

而这些关键词,都是与一个形容词直接相关的——失败。

正因为一系列的失败,才有了最终的正确,这是一整套的逻辑。

但是,这套逻辑哪怕对于今天在校的中小学生也并不足够,因为“善恶两分”的人物认识,实际上是前现代社会进行大众传播的“偷懒办法”,比如戏台上的红脸脸谱和白脸脸谱,其作用就是让当时社会占99%的文盲观众在第1秒,就能分辨出这人是好人还是坏人。

因为这对于当时完全的熟人社会而言至关重要,无论是对于村内的熟人,还是面对的寥寥无几的村外的“外人”,其实只需要区分“好”和“坏”即可,“好”,就可以继续打交道,“坏”则整个社区将会断绝这个人的绝大部分生存空间。

而在当今社会之中,或者说现代化的社会环境里,即使是小学生,也不会完全单纯地以“好人”、“坏人”来分辨周遭的人群,因为那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但是,对于生活之外的“未知空间”,比如历史人物、比如海外政治、比如网络新闻,这种前现代的“未成年式思维方式”仍旧大行其道。

实际上,现实的生活中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越是与社会介入紧密的人群,对于历史人物越会抱以“现实主义”的宽容,而越是生活环境单纯、简单的人群,则越会以“善恶分明”的标签来进行此类界定。

其实,前者并不见得是“真宽容”,而是他们从李鸿章之类人物的经历中看到了“不容易”,也就是一定程度上的移情,而后者也未必是真的嫉恶如仇,只是因为他们理解不了更加复杂的世界罢了。

所以,“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这句话是以年龄段来区分对于李鸿章的认知,现实是,在中国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还真有很多顶着“未成年大脑”的中年人、老年人,这就不是年齿所能解释的了。

至于说李鸿章本人究竟应该如何评价,不少题主已经引用了毛泽东、伊藤博文、梁启超等等高人对他的赞誉,此处不再赘述。


刘三解

“少年不识李鸿章,长大方知真中堂”,多少有些人为拔高和洗白的意思,但却也有一定道理。

打从记事起,提到李鸿章三个字,在脑海里便会浮现出“卖国贼”三个字,一直觉得李鸿章和老佛爷是一起的,是历史和民族的罪人。

不过,后来读书多了,年龄大了,也逐渐意识到,李鸿章这个中堂,还算是合格的,对自己任职的晚清政府也是中心耿耿,其所倡导的洋务运动也确实为中国近代实业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晚清的败局,是长期积贫积弱所导致的后果。签订不平等条约,着实是一件丧权辱国之举。可是,身在其位,必受其累。老佛爷一道懿旨,李中堂就得跑去跟人谈判。而且,有时候列强还指名道姓地要和李鸿章谈。这个在官场混了一生的老人,会不了解其中利害得失么?

只是,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李鸿章也只能硬着头皮往前冲,于是,李鸿章的名字不断出现在丧权辱国的条约上。与此同时,卖国贼的恶名也自然会纷至沓来。晚清时,满洲一片颓败之势,清廷中只能依仗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这一批汉臣。在这群人中,李鸿章算是中流砥柱了。

不过,封建官僚忠君之事,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贪,更不能说明他们是完人。别忘了宰相合肥天下瘦啊!李鸿章在办实业的同时,也真是捞的够狠,给自己积累下了巨额财产。可谓前有和珅,后有李鸿章。

“少年方知真中堂”,这句话不应一味地将李鸿章解读为忠臣良相,而是应该更全面的理解和认识李鸿章。作为清廷重臣,李鸿章有其职责,办差处事自然是要以维护清政府的利益为出发点,但同时他也是个有血有肉的人,难免有死心,有不足,有恶名。


碣石樵子

这个问题下不少回答真是叹为观止,给那些尽力为李鸿章洗白的人一个帽子:历史虚无主义!

回到问题,少年读书时,我们读的历史课本薄薄数本,要把中国上下五千年全部理一遍,自然是只能知历史的大概而不专精。

对于李鸿章这样的历史人物,教科书简单了介绍了他洋务运动中所起的作用,也着重谈了他签署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约。通过历史教科书,我们可以看到李鸿章做的卖国之事,以及肯定他在失败的洋务运动中所起的作用。

等到年纪大一点,通过网络、电视等媒体,我们看到了被各种打扮包装过的“李鸿章”。然后,你突然觉得:啊,原来我以前学的都是骗我的,李鸿章是那么忧国忧民忍辱负重!所以就有了句“少年不识愁李鸿章,长大方知李中堂”。

那么,真实的李鸿章到底是怎么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前人留下的史书,将真实的李鸿章告诉大家。

一奢杀成性李鸿章

李鸿章的发家,主要是从镇压太平天国起义及捻军开始,淮军作为镇压太平天国运动的一支绿营主力,在镇压过程中大肆屠杀太平军及百姓,其所做所为,同曾国藩可谓是屠城双雄,比起几十年后侵华日军的罪行,可谓是不逞多让。

史载,李鸿章在与太平军在江苏、安徽等地作战时,只要进入太平军的占领区,淮军往往“无分老幼,尽数屠之”,也就是三光政策。残酷的屠杀造成江苏安徽一带“乡间弥望无烟,耕者万分无一”。据不完全统计,从1862年5月淮军与英法干涉军、常胜军会攻南桥开始到1864年5月淮军与常胜军攻陷常州为止,仅在苏南地区,李鸿章治下的淮军就屠杀百姓军民数十万人。



例如,在苏州,淮军与常胜军久攻不下,于是常胜军首领戈登与苏州城一干将领当中如郜永宽、汪安均、周文嘉等谈判,李鸿章及戈登承诺,如诸人能"生擒忠逆或斩慕逆首级来献" 那就保证不死,并由戈登居间做保。

结果苏州主将慕王谭绍洸如约被杀,苏州城也如期献出来,没有想到李鸿章进了城后,"诚恐复生他变,不如立断当机"。于是屠杀了数万放下兵器的太平军,郜永宽的幼子跑到了戈登的大营哭诉父亲被砍了头。

作为保人的戈登勃然大怒,拿着火枪到处找李鸿章算账,指责李鸿章背信弃义。而李鸿章不以为然,还觉得自己杀得太少了,谈起杀降还“怡然欣喜”。

而李鸿章淮军所作所为让外国人也感觉可怕,一位亲眼见到李鸿章淮军杀人的外国神父记录下了所见:“他们的衣服全被剥光,每个人被绑在一根木桩上面……他们身体的各个部分全被刺入了箭簇,血流如注。

这种酷刑还不能满足那些刑卒的魔鬼般的恶念,于是又换了另种办法。“从这些俘虏身上割下了,或者不如说是砍下了一片片的肉……这些肉挂着一点点的皮,令人不忍卒睹……这些可怜的人们在数小时之内都一直痛苦地扭动着。大约在日落时分,他们被一个兽性的刽子手押到刑场上,这些家伙手里拿着刀,急欲把自己的双手染满鲜血,简直象个恶魔的化身。他抓住这些不幸的牺牲者,威风凛凛地把他们拖到前面,嘲笑他们,侮辱他们,然后把他们乱剁乱砍,用刀来回锯着,最后才把他们的头砍断一大部分,总算结束了他们的痛苦。”

记录下淮军暴行的神父,还写信给英、法、普鲁士等国公使。呼吁各国制止清军的暴行。

可以说,李鸿章治下的淮军,是近代中国最残忍的一只军事武装之一。而李鸿章,正是借着这样屠杀的“功绩”,逐渐走到了满清的权力中枢。

鼠目寸光李鸿章

李鸿章作为晚清重臣,洋务运动的主导者,虽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他的作用非常有限,比起同时代的左宗棠、张之洞等,无论从眼光还是能力都相差甚远。

例如,当沙俄煽动新疆叛乱时,李鸿章居然主张放弃新疆领土,他的理由是”新疆乃化外之地,茫茫沙漠,赤地千里,土地瘠薄,人烟稀少……”。

而左宗棠则看出的沙俄的野心及目的,指出了沙俄目的不止是新疆,而是包括蒙古及东三省。最终左宗棠顶住了李鸿章的压力,说服朝廷,亲自带兵前往,随行还带上一具棺材,以表示不收复新疆就不回来的高尚情操。最终在晚清风雨飘摇的时代,中国居然取得了如此大的胜利,收复了丢失的最大一片领土。



而此时的李鸿章,在左宗棠出兵新疆上处处为难,致使左宗棠自己筹钱筹粮出兵。左宗棠在新疆取得决定性胜利后,清朝与沙俄谈判,李鸿章在新疆全境收复的情况下,还主张割让伊宁地区一部为求和条件。所幸的是左宗棠坚决反对,认为沙俄无心再战,主张强硬,最终左宗棠的主张得到了朝廷的支持。而从这方面的事,看得出李鸿章在国际事务上的短浅。

李鸿章的鼠目寸光还有多次,在中法战争中,李鸿章在法国人咄咄紧逼的情况下,还认为中法“尚存生机,不可自生事端”。

而事实上,曾国藩的次子曾纪泽多次告诉李鸿章,法国温和派已下野,新上台的法国政府持强硬立场,越南一事,法国图谋的不止是越南宗主权,而是中国西南数省。但是,李鸿章听不进去,认为曾纪泽与主战的张佩纶等都是“清流”。如果不是冯子材、刘永福等在镇南关遏制了法军的攻势,致使法国政府倒台,后续的结果很难预料。



另外,在1874年台湾牡丹社事件,日本借口毛昶熙一句“生番乃化外之地”认定台湾非中国领土出兵征伐牡丹社,钦差大臣沈葆桢带楚军及湘军前往台湾,以围困战术打垮了入侵的日军。

沈葆桢针对当时日本明治维新刚起步,国力不彰,上书朝廷,建议借此机会,或出兵日本,全歼其联合舰队于港口内,订立城下之盟,使之二十年内不敢正视中国。

或于朝鲜签署有利清朝的约定,杜绝日本染指朝鲜。但是我们的李中堂一听到打仗就不听不听,还同日本签署了条约,约定双方都可知会对方后出兵朝鲜,最终二十年后的日本,以清朝违反了条约为借口发动甲午战争,满清一败涂地。

综上,李中堂在重大国家决策中,眼光、洞察力都不及曾纪泽、左宗棠、沈葆桢等人,但是他的官位远高于他人,所以,很多说李鸿章是“补锅匠”,其实更重要的原因是他的水平达不到他的位置所需要的能力而造成的。

里通外国李鸿章

在电视剧《走向共和》里,李鸿章为了在各种丧权辱国条约中为中国争取利益而呕心沥血。而在现实中,李中堂大人是可以为了钱“呕心沥血”的出卖国家。

1897年底,沙皇俄国急需在远东寻找一个“不冻军港”,以寻求俄罗斯帝国舰队在冬天的停泊地点。最终,沙俄盯上了旅顺、大连两个不冻良港。

1898年初,沙俄政府派出外交官找到李鸿章,开展关于此事的谈判。 在谈判的过程中,沙俄驻中国大使璞科第对李鸿章说:只要你说服朝廷和我们签约,将大连、旅顺租借给俄国,我们会给你50万两银子的报酬。

李鸿章知道有好处,四处奔走说服了朝廷同意将旅顺、大连租借给俄国。 签约之后第二天,沙俄办事人员璞科第给李鸿章送去了50万两贿赂,李鸿章欣然笑纳了这笔巨款。

50万两银子,如果按照米的价格来算。差不多相当于现在 一个亿。 李鸿章办一件外交事务,可以收一个亿。 为了一个亿,就可以出卖中国的主权,这也是只有李中堂敢这样做。而且,李中堂还不满意,因为他知道沙俄为了这件事,是准备了三百万卢布的,而沙俄承诺事情彻底搞定后给再给他,但是沙俄这笔款赖账了,甚至到1900年,李鸿章的儿子李经方还同沙俄谈要这笔贿赂款,可以说,这真是贿赂史上的奇迹。

当然,这件事,在中方的史料里面,当然找不到记录——李鸿章打死也不会在任何文字里、留下自己收受黑钱的记录。 不过,沙俄当年的财政大臣维特伯爵(SergeiWitte),在他所著的《维特伯爵回忆录》中,记录了这件事,而沙俄外交官们往来电文,也详细的记录了这件事。可谓是天网恢恢。




富可敌国李中堂

关于李鸿章的财产有多少,当时就有一句话去形容:宰相合肥天下瘦。李鸿章到底有多少财产呢,我们可以从冯祖贻的《煊赫旧家声》这本书对李鸿章及其家族的描述可以窥见一斑:

清代中兴名臣中最富有的,以李鸿章为第一。李鸿章的财产究竟有多少?无确切数字,据容闳《西学东渐记》估计,约合白银四千万两,相当于当时全国年财政收入的近二分之一。

“宰相合肥天下瘦”殆非虚言呀! 李鸿章如此,他的几个兄弟自然也不弱。兄长瀚章历任湖广、漕运、两广总督;老三鹤章官居道台,后来用钱得了个二品衔;最小的六弟昭庆虽死得早,因随李鸿章在淮军中效力,早早当了知府,死后赠太常卿。只有老四蕴章、老五凤章,一个眼睛有毛病,一个不愿出仕,只愿在乡为李家掌管家产。

李氏六兄弟,仅在家乡合肥,“每人平均有十万亩”,合计共六十万亩土地,“其在外县更无论矣”。李鸿章本人所置田产,每年可收租五万石。直到1936年,“李文忠享堂每年收租稻仍有三万余石”,统计者不禁感慨万分:“则是一个骷髅地主仍有田地三万余亩矣!”(《中国近代农业史资料》第一辑) 除此之外,现银和其他不动产的数额也十分惊人。

有人称,李氏兄弟六人,“一、二、四房,约皆数百万,而不得其详”,分家时“析为五,每房见银三十五万两,田产典铺在外。六房早卒,遗寡妻幼子,兄弟五人,合银二百万两与之,而五房极富,家中田园、典当、钱庄值数万元不算,就芜湖而论,为长江一大市镇,与汉口、九江、镇江相埒,其街长十里,市铺十之七八皆五房创造,贸易则十居四五。合六房之富,几可敌国”。(同上)

这里记的自然是属于李家在安徽老家的公产部分,在外置的私产并不在内,而私产所置如上海、天津、青岛的洋房,各大公司的股票,外国银行的存款,更是不计其数。



所以,当我们了解了李鸿章那么多事以后,你还会认为李鸿章是那个忍辱负重忧国忧民爱民如子清廉如水高瞻远瞩的中堂大人吗?


凤妩一

我在想所谓的“不识李鸿章”和“方知真中堂”要表达的是什么?责李鸿章即为不识李鸿章乎?捧李鸿章即为方知真中堂乎?

如果这么说的话,我仍是少年。

李鸿章是英雄吗?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开篇即言:“天下惟庸人无咎无誉。”诚然,李鸿章的历史评价始终受到争议,可谓是毁誉参半吧,但是梁饮冰说李鸿章是时势所造的英雄,我则不敢苟同。李鸿章的洗白亦始于梁饮冰所写的李传。

梁启超更是感慨:“吾敬李鸿章之才,吾惜李鸿章之识,吾悲李鸿章之遇。”

但是,李鸿章又算得上哪门子的英雄?用梁启超的话说,李鸿章便是“不学无术”的人,对清朝而言,对慈禧而言,李鸿章是纯臣,对中国而言,李鸿章则是佞臣,是为清政府吸血的毒瘤。



你所知的李鸿章是怎样的?

李鸿章是慈禧的宠臣。

曾国藩当年曾手握重兵不敢造反,老老实实向慈禧低头,曾国藩扶持起来的李鸿章更不敢忤逆慈禧老佛爷,李鸿章对慈禧的献媚和忠臣能让曾国藩汗颜。

1895年甲午战争议和的时候,日本点名要求清政府代表必须是奕䜣或李鸿章,但是谁都知道慈禧肯定选李鸿章,慈禧始终没放下对奕䜣的防备。李鸿章到日本马关后便迫不及待谈判,因为他的老佛爷更急。即使在第三轮谈判结束后遭到日本人的枪击,李鸿章呼嚎“痛也”,也不敢掀桌子走人,仍然负伤谈判,因为他不想更不敢辜负老佛爷对他的期望。战争赔款由3亿降到2亿是李鸿章争取到的吗?不是,是日本想赶在英法美俄介入以前敲定这事而放低的条件。

1901年李鸿章又作为清政府代表签订《辛丑条约》,1900年李鸿章可是跟着张之洞参与了“东南互保”,为何慈禧没有怪他?因为慈禧知道李鸿章不会背叛她。这不,战争结束后,听到慈禧的召唤,李鸿章拖着残躯便又屁颠屁颠地跑去签约了,认认真真地给慈禧擦屁股。

慈禧怎能不宠他信他用他?



李鸿章是不知所谓的洋务重臣。

我们知道清朝在太平天国运动后,在慈禧的默许下,以清政府官员为主导掀起了洋务运动的浪潮,日本以日本维新强国,清朝则以洋务运动得了张看似强悍的表皮。

李鸿章经常说,如今是中国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希望清政府能够变革,变则通,通则强国。可是李鸿章又不肯放下传统士大夫的空架子,清朝仍然陷在“天朝上国”的美梦里不肯醒转,仍然傲慢地自以为中国惟军事军械劣于西方,余则尽优于夷国,因此,李鸿章的洋务几乎只为军事服务。即使是培养外国语言人才,也是为了外交和签约的时候使唤。

在洋务方面,李合肥甚至比不上张南皮。



李鸿章是自以为是的北洋海军创始人。

李鸿章刚刚创立淮军后,领军抵达上海时,遭到洋人的嘲笑,李鸿章无所谓地说,且看以后。结果上海战役便让洋人侧目,戈登敬服。李鸿章在军事上有继承曾国藩的方面,也有自己的创新。平定太平天国后,又负责主持平捻,深得慈禧信重。因此,在清朝官员多数叫嚷削减军费的时候,李鸿章跳出来说不但不能削减,反而应该增加军费编练海时,慈禧犹豫片刻便同意了。



李鸿章创立的北洋海军,练兵方式也是脱胎于陆上的淮军练兵套路,而且任人唯亲。至于海军军舰,则花大价钱从洋人手里买,所谓“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然日本明治维新已经成功,可还是没有清朝这么能搜刮钱,于是清政府通过“买买买”创造了所谓的“亚洲最强”的北洋海军。李鸿章为此得意洋洋,意气风发,殊不知他的海军只是虚有其表。

等到甲午事起,李鸿章吓得赶紧下令撤军,撤回威海卫躲起来,美其名曰保存实力,结果全军覆没。至此,李鸿章倾注十年心血,花费无数财力物力人力打造的“纸老虎”终于被人捅破了。李鸿章曾以为当时清政府的军队镇压百姓绰绰有余,抵御洋人的侮辱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西班牙英国等国无不以海军强国,原以为只要打造好海军便可屹立世界,呵呵。

梁启超说李鸿章不学无术算是说对了。



李鸿章是历史罪人。

李鸿章曾作为清政府代表出访考察西方国家,算是真正有机会睁眼看世界的人,可是李鸿章“眼瞎”,看不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或者是“心瞎”,看出了也置之不理。

当时的李鸿章身居高位,如果他敢于做出改变,真心想要富国强兵,不再甘做慈禧的鹰犬的话,以他的影响力“结党”图谋变法,成功率至少高于没有实权的光绪的维新变法。但是,李鸿章想博个忠臣的名声,顾惜自己的羽毛,更不肯让自己的地位受到威胁,因此慈禧让他往东他便往东,让他签约他便签约。

李鸿章作为慈禧的忠实走狗,为了维护慈禧的统治地位,即使背负骂名,也不惜没有底线地出卖中国的利益。

李鸿章,誓不让他翻身。


吾与吾国

并非我们后人不原谅李鸿章,而是李鸿章所做所为没有一丝一毫的可以让人原谅的地方。李鸿章是拥兵自重变国器为私器分裂国家的军阀;是变国帑为私帑的历史排名绝对靠前的巨贪;是主动出卖国家和民族利换取私利的卖国贼;是勇于内斗怯于国战的祸害!

首先说说为什么说李鸿章是变国器为私器分裂国家的军阀。

当洪杨之乱与捻乱次第平定时,李鸿章拒不接受裁撤淮军这种饷由地方自筹、将由统帅任命、兵由自行招幕的只认统帅个人的私人武人武装,反借整编之机大肆征招湘勇裁撤兵将,进一步扩充了淮军规模。

借清庭命其筹建北洋水师之机,除外购军舰外还大肆挖掘南洋舰只、物资人员,极力保证北洋水师成为清朝最强的海军力量。成军后亦牢牢把控于李鸿章自己手中,成为了继淮军之后的水上李家军。

正是在李鸿章把持军权变国器为私器的带头作用下,各地督抚纷纷效法。在外敌如此严峻的形势下,成功的使清朝处于了实质的内部分裂状态。这正是中日甲午战争竟然搞得仿佛是李鸿章个人与日本的战争之根本原因。

其次说说为什么说李鸿章是中国有史以来的巨贪。

在李鸿章办洋务、军务过程中大肆贪污索贿;巧立名目将大量公帑变为李鸿章个人或其家族的私帑。借购买德舰之机向德国供应商索要巨额回扣,此事为当年轰动中外的一大丑闻;筹建北洋水师过程中,从沈葆祯处骗取了大量经费并通过盛怀宣大变戏法,从中大肆肥私;

军中亦大肆任用私人以利于配合在一起大捞特捞,北洋水师负责这需供应的即为李鸿章的外甥,其间“偷盗抵换”无所不为。甲午战前被供职于北洋的德国军官查出镇定二舰主炮一共只有三发炮弹;从北洋水师提督丁汝昌电报中可知北洋水师动力煤也常常不足。致使黄海战舰炮弹量少质次。 平时陆海两军由于没有经费也根本谈不上什么训练。

卖国官僚体系无视大局,私利先行。李鸿章“有银数百万两,寄存日本茶山煤矿公司,其子在日本各岛开设洋行三所。”甲午战争前,日本向中国购买3万吨煤和3000石大米,开战后部下建议停止供货,李鸿章却说“订货在失和之先”,命令继续供货“以示信用”,而这些货物正是日军急需的的军需资料。李鸿章的这种卖国言论和行径连外国人都认为“李的立场值得深思”。

而其身后所留遗产,仅现银与股票即达四千万两之巨;在安徽省有田地达六万余亩(当时田价即值300多万两)。其在上海等地的房产、及珠宝首饰等尚不在统计之列。

再来说说李鸿章为什么说李鸿章是主动出卖国家和民族利益的卖国贼。

当左宗棠平定新疆叛乱阻止俄罗斯吞并新疆野心时,李鸿章力主放弃新疆,理由是国防经费紧张应用于加强海防上。之所以李鸿章能提出“因为要保卫东南沿海所以要放弃西北国土”如此可笑的理由,其目的无非是为了与左宗棠争军费争朝堂地位。而且左宗棠平定叛乱后与沙俄谈判时,因负责首次谈判的人员越权擅自签下了出让新疆主权的条款,清庭上下均不承认此条款的有效性,又是李鸿章跳出来说什么即然签了就应依照执行,其出发点同样只是为了扶杀左宗棠浴血奋战的功绩,幸亏清庭当时未听李鸿章的而是另派曾纪泽重新谈判争取回来了大部分权益。

在中法战争时,在中国战局占优的情况下,还是李鸿章力主对法妥协,把中南半岛的属国放弃,承认法国的殖民权力。这次让李鸿章得逞了签订了出卖主权的《中法新约》。

而甲午战败后,李鸿章所签订的《中日马关条约》赔款两亿两白银、割让台湾及附属岛屿、承认琉球群岛归属日本、割让辽东半岛。最后三国干涉还辽,中国又多出了三千万两赎买费。,这就不多说了。李鸿章竟然又力逞以中国东北利益钩引沙俄进入东北来执行所谓的以夷制夷策略,这次李鸿章又得逞了与沙俄签订了卖国的《中俄密约》同时李鸿章个人吃回扣300万卢布。

这就难怪列强非李鸿章不谈判了,这样的出卖国家利益主权并只管自己捞回扣,捞好处的谈判对手谁会不喜欢呢?

最后一条说李鸿章是勇于内斗,怯于国战,在前三条中已经表现得够充份得了,就不再重复论述了。

李鸿章的所做所为,把他自己彻底钉死在了汉奸卖国贼、历史巨贪和分裂国家的军阀上面了,史实如山,已是铁案。


史可见证

我们所学的历史,本身就是有问题的!通过历史书我们可以学习道理,可千万不要说能够找寻真相!别的历史名人不说,单看李鸿章处在的年代!正是我们轰轰烈烈的近代史开端,最为变革的那个时期!

什么是内忧外患?!碰上一个能和十一国同时宣战的主子,也见过席卷清朝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国运动!一边是两千多年的腐朽封建旧制,一边是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加上西方的民主思想和共和制度。国民麻木不仁,思想闭塞、土地兼并严重,八旗兵勇不会骑马、吸食鸦片,上下沉靡一气。

我想不道有谁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替换李鸿章。我们不能拿一个理想中的圣人标准来要求一个面临现实生活中种种困难具体的个人吧!在那个封建王朝能够提倡洋务运动,组建北洋水师,兴办实业、游历西方学习先进制度!与各列强斡旋!说真心话够可以了!

天底下最难的就是自我革命了!其实洋务运动搞的还算有模有样,如果一直发展下去没准中国也能迈向类似英日的君主立宪。可惜对赌国运我们败了!这才引起新兴资产阶级的崛起!不然辛亥革命还不知道何时能成功?要知道,辛亥革命爆发后!仍有一半的省份是支持溥仪的,说明那时大多数人们还对民主共和是个什么,还是搞不清楚的。

同时代的日本明治维新后,一举打败两大国、一个是大清帝国、一个是沙皇俄国。这俩都是老牌的大帝国,相比较弹丸之地的日本。国土狭小,封闭落后,而且同是亚洲黄种人,只是一次明治维新,居然能够打败两大老牌帝国以及种族论。怎能不对处在同时代的人们引起巨大震撼!

在今天看来,李鸿章已经尽心尽力了!做实事的人不会整天喊口号,也不会计较世俗之见的!谈判桌上的政治,没有枪炮的支持,能谈的双方满意?人为刀俎我为鱼肉,当然签卖国条约、丧权辱国!但是有几个人有资格骂他,他是大清帝国的中堂,他凭借一己之力扶持着这个沉重腐烂的大清帝国!

我们的课本没写苏俄刚成立之时,为了能过让新生政权存活,保存红色种子。与纳粹德国签订了《布列斯特合约》,你能说列宁是卖国贼吗?

所以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伟人都是三七开!希望我们从历史当中找寻道理,而不是用今人之眼光武断的评判古人!


zhaozilong3

你这是结论,直接就是情感因素的褒扬。恕我不能同意。。。李鸿章的书籍记录了他的内心世界,读过他的书方能明白他所处世界的艰难,能明白他面临的困苦。。但是哪一个站在风口浪尖的人物,面临的困难不大呢?结果就是结果,不为结果找借口。你这样直接为一个失败者洗白,又如何能对得起为我们打赢战争的那些先烈?他们面对的困难不大吗?长征难不难?抗美援朝难不难?老邓收回香港一帆风顺?那他们怎么就赢了呢?啥都别洗白了,输了就是输了,签了约就是签了约,有的人会说,本不该他签的,他不知道这是千古骂名吗?那既然他和你都知道这是千古骂名,那就应该去承受这骂名不是?难道他签约了我们还得夸他?我还是那句话,他李鸿章不行就是不行,请不要为他找借口,包括军费银子给慈禧那娘们盖厕所,士兵素质低。。那人家八路军为啥军纪严明?你士兵素质低不正是你为官者的责任吗?最后说一句你们犯得最主要错误,把看过的一两本书作为了历史评价李鸿章的标准。。所以我说,你们迂腐。。这两者是有本质的区别。。如果按照你们的逻辑下去,老蒋日记会给老蒋洗白,秦桧的文章会给秦桧洗白,汪精卫的作品会给汪精卫洗白。。然后你们整个会价值观严重错乱,是非黑白不分。你们想想这样下去,对得起打赢那些战争的民族英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