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儀式感的婚姻才會幸福

黃磊參加《奇葩說》時說過:“如果有一天有個男人向他女兒求婚,但是不辦婚禮,那麼他會告訴女兒:不要嫁!一段婚姻連一個儀式感都沒有,我認為這是不對的。”

婚禮是一段婚姻最重要的儀式。人們常常忽略儀式,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擁有恰到好處的儀式感,會給平淡的生活激起不一樣的浪花。一個幸福的家庭,離不開儀式感。

有儀式感的婚姻才會幸福

生活需要儀式感

生活為什麼要有儀式感,其實不難理解,生活是為了更好的或者,而不僅僅是為了生存。

現在的一部分年輕人,日子過得混混沌沌,房間裡面的衣服隨處亂扔,休息日睡到下午三四點,隨便找個吃的繼續玩手機,平時在工作的時候老是忘記生日,紀念日。

平時一邊抱怨生活很枯燥,一邊不做任何改變。

王小波曾經說過“一個人只擁有此生此世是遠遠不夠的,他應該擁有更加詩情畫意的世界。”

儀式感不一定是要物質做基礎,主要體現的是對生活的尊重和熱愛,有時候可以是一頓美味的早餐,回家順手買的一束鮮花,開學前的新書包,春節前的春聯等等,這一件件小事,都能給予生命儀式感,也能在平淡無味的日子裡給你希望和幸福。真正的儀式感無關矯情,無關經濟,體現的就是你對生活的重視和熱愛,對自己的重視和熱愛。

生活就在這裡,你想要活成什麼樣子,取決於你的態度和想法。

有儀式感的婚姻才會幸福

婚姻需要儀式感

中國夫妻通常都是以為對方明白我的心意,結婚之後就不再表達,覺得心知肚明。就算心裡很在乎對方,卻疏於表達,最終越走越遠。

之前看過一個韓國的視頻《30天的承諾》,深有感觸。短片主要講的是女主要求在離婚前30天丈夫每天和她擁抱、牽手、接吻、說我愛你。最後,丈夫說:“這段時間我感受到結婚幾年以來我漸漸忽略了表達愛,通過這30天我又重新感受到了之前的激情和幸福。”

一段感情,開始的時候都是轟動甜蜜的,但是如果不經營,在相處的過程中沒有一點點儀式感,想必當初的激情會被瑣碎的生活打擊得一乾二淨。

很多夫妻覺得日子平淡瑣碎,婚姻感情岌岌可危,甚至充斥著爭吵和冷戰,追其原因,往往就是因為生活中缺乏儀式感。

之前認識一位老師,50多歲,他和妻子結婚20多年一直相敬如賓。每年 結婚紀念日、對方的生日,兩人都會精心準備一份禮物,或者一次浪漫的呃約會。

我們就經常討論,言語中全是羨慕,有一次,我忍不住跟老公抱怨說:“我們真應該學學哪位老師,把日子過得多有意義。”

丈夫不屑的說:“我們都老夫老妻了還學什麼?過什麼節日每天不是都一樣嗎?孩子都那麼大了整天還在想那些虛的。”

這就是現實生活中大家對儀式感的錯誤理解,認為儀式感不符合實際,很虛,完全沒必要。

其實偶爾的儀式,是表示對彼此的重視,它從來不是華而不實的東西。反而能促進夫妻兩人的感情,何樂而不為?

就像電影《北京遇上西雅圖》裡臺詞所說:

“他也許不會帶我去坐遊艇吃法餐, 但是他可以每天早晨都為我跑幾條街去買我最愛吃的豆漿油條。”

形式主義再怎麼不好,都比懶得走過場要好太多。至少,儀式感能感覺到對方對你的用心程度和對生活的熱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