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是谁发明的?

淡定的小鹿

隶变丨隶书的诞生过程

传说隶书是一个叫程邈的人发明的,有书为证:

唐代张怀瓘《书断》称:“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称善,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意思是,传说程邈擅长写大篆,最开始在一个县公安局当狱警,因为得罪了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在监狱的十年间,他苦思汉字的改善工作,终于把篆字圆的笔画改成方的,于是就成了隶书。秦始皇看到了程邈发明的这3000隶书字,龙颜大悦,于是把程邈释放出来并破格提拔为御史,因为这种字方便基层公务员“隶”的使用,于是这种字体被命名为“隶书”。

然而,这种说法并不靠谱。

先不说一个县的狱警得罪最高统治者,又能在监狱里发明新字体取悦最高统治者的可能性,单就一个字体的变化来说,并不是一个人的力量可以完成的。

汉字从篆书演变为隶书的过程叫做“隶变”。

汉字具有传递信息的最基本的工具属性,作为工具,肯定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方便使用的,那么篆字因为它特有的样式,线条回环弯曲太多,不太方便书写。

战国后期,各国变法,各种文书的日常书写比较多,尤其是秦国,大量的基层公务员需要书写大量的文件,那么篆书无疑是比较不便于书写的,于是这些基层公务员在日常书写中就慢慢地把一些弯曲的笔画做了简化,圆的改成方的,长的压成扁的,渐渐的隶书这种书体形成,因为最初这种写法流行在基层公务员“徒隶”之中,所以这种新出现的字体被命名为“隶书”。

里边的过程持续了几百年,从战国时期就开始,一直到汉朝成熟隶书出现,过程很漫长,参与的人也非常多,绝不是某一个人能完成的,所以说如果非要说隶书是谁发明的,那就是——徒隶。


书法雅集

关于隶书的发明,这个我很早之前曾在一本书上看过,如果我没记错的话,应该是吴伯陶先生的《从出土秦简帛书看秦汉早期隶书》。

里面说道了隶书的定义,他说,“〈说文解字〉中解释‘隶’的意义是‘附着’,〈后汉书·冯异传〉则训为‘属’,这一意义到今天还在使用,现代汉语中就有‘隶属’一词。〈晋书·卫恒传〉、〈说文解字序〉及段注,也都认为隶书是‘佐助篆所不逮’的,所以隶书是小篆的一种辅助字体。”


这个“辅助字体”出现的就很关键了,从小篆进化到隶书,就好比繁体字优化成简化字。这种感觉就像是,我们一开始要写繁体字,那得多心累啊,但是出现了隶书,就可以去繁从简,书写上就没那么多工笔,当然更加轻松了。


那么发明了隶书的人,就很伟大了,怎么个伟大法呢,你想一下,没有隶书就没有楷书。

没有楷书可能我们现在还在写小篆,不过那可是可能,还是可以容我脑补脑补的。

照这个道理,这个发明者应该名流千古,但是事实上,知道他的人很少,不知何年何月生,也不知何年何月死,关于他的记载很少,我们只知道他生活在秦始皇在位时期。


他叫做程邈,是个陕西人。

历史上关于他的记载,少之甚少,其中有一篇是王献之的外甥羊欣同学写一本叫做《采古来能书人名》的书,其中有记载说:“(程邈)善大篆。得罪始皇,囚于云阳狱,增减大篆体,去其繁复,始皇善之,出为御史,名书曰隶书。”


从这段描述中可以得知,程邈是在监狱里发明了隶书了,平常人在监狱里估计就是等死了,但是他不是,他没什么事儿就开始在监狱里研究怎么把小篆给精简化,于是乎,他在监狱中一心钻研字体结构,一做就是十多年,终于结合前人的字体,整理了隶书3000字上奏。

那时候正好赶上秦始皇推行“书同文”政策,以小篆为统一文字开始推行天下。但小篆繁杂啊,写起来也很费时费力,于是程邈就把自己发明的字体给秦始皇看了,这下好了,秦始皇不仅十分满意,对程邈十分赞赏,就任命他为御史。


不过这个也只是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在唐代也出现过,张怀瓘的《书断》中曾有过这样一段记载,“案隶书者,秦下邽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奏之,始皇善之,用为御史。以奏事繁多,篆字难成,乃用隶字,以为隶人佐书,故名‘隶书’ ”。


虽然有史书为证,但是我觉得隶书的演变是有一个长久的过程,就像楷书一样,有人认为楷书是魏晋时期钟繇发明的,也有人认为字体的演变不是一个人能主导的。


其实这些话都对,隶书盛行于汉朝,成为主要书体。作为初创的秦隶,留有许多篆意,后不断发展加工,加工者肯定并非一人能力而为之,要打破周秦以来的书写传统,需要一整个时代的体系去完成。


西汉中期以来,隶书的脱去篆体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这个时间段是很长,一人之力想想也不对,但是总有一个开头,那我们可以理解为,程邈起到了开头的作用,推进的功劳是整个时代。




东家APP

隶书相传为秦末程邈在狱中所整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隶人”不是囚犯,而指“胥吏”,即掌管文书的小官吏,所以在古代隶书被叫做“佐书”。隶书分为秦隶、汉隶等,一般认为由篆书发展而来,字形多呈宽扁,横画长而竖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隶书是通过“隶变”从篆书字体中脱胎产生的。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字形结构的变化,既是对正体篆书字形结构的改造,这种改造的主要方向是简化;二是书写方式的变化,既是改变原有正体篆书的书写方式,这种改变的主要目的是简捷流便”。

对于它的发展,第一次高峰是在两汉时期。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西汉中期以来,隶书的脱去篆体(包括结构、笔画的写法)而独立的形式,已经完全形成。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因此,随着西、东汉王权的相继确立,对现实生活中广泛流通的隶书进行规范整理也就成为必然。汉隶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此外,隶书又出现了第二次高峰,那就是在魏晋以后,这个时候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所以我们说,在这四百多年的隶变过程中,有着实在太多的书法文本需要我们加以解读和认知。


不二斋

有人说,隶书是程邈发明的。如真有其人,那中国书法史上最重要的三个人,依次应为:程邈丶王羲之、颜真卿。

这是因为,隶书的出现太重要了,它打破了文字产生的六义,让中国文字由圆转的象形文字变成了方块的汉字,并为草书、行书、楷书的产生打下的基础。

当然,隶书不太可能由某一个发明,它的出现是个漫长的过程,史称隶变。隶书由篆书的快捷书写演变而来,到汉代发展成熟。

更多文章,敬请关注千年兰亭。



千年兰亭

我国古代有种说法、认为秦朝下邽人程邈创制隶书。


程邈字元岑,起先做县里的小官,后来犯了罪,秦始皇把他关在云阳的监狱里。他在监狱里潜心研究10年、把小篆书削繁就简,化圆为方、而后变成隶书3000字。后来,他把这种字体上奏,秦始皇认为很好、便起用他为御史。因为秦朝奏事繁多、书写费时难写,于是便用隶字。

因为他是地位低微的官吏,用这种字体有助于书写,所以称为隶书。

这个故事最早见于唐代张怀瓘《书断》:“相传邈善大篆,初为县之狱吏,得罪始皇,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损益大、小篆方圆之笔法,成隶书三千字,始皇善之,释其罪而用为御史,以其便于官狱隶人佐书,故名曰“隶”。

蔡邕也称是程邈“删古立隶文”。

从出土实物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有隶书出现了,想来程邈创制隶书,也和上古仓颉造字一样、大致是总结前人对于隶书的开创成果,加以整理改进,规范统一,并在变化小篆书的基础上,增添隶书的数量为3000字。


由于战国秦朝,隶书的使用并不广泛,基本使用于社会底层,故而隶书在秦王朝的地位,远在官方应用文字小篆书之下。隶书在我国书法史上的真正崛起,当数两汉时期。其时由于政治的统一,经济的上升,文化的发展,人事的繁复,人们对于书写的速度,便有了进一步的要求,由此,往来回环的篆书写起来实在太费时间,于是,简单易行的隶书,便理所当然地从草莽中崛起,并无情地取代了篆书、成为两汉时期的官方文书并大行于天下了。

在我国书法史上,隶书的崛起并取代篆书,可以讲是一个划时代的大转折。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我国各体书法所用字体,向有篆隶楷草的说法,其中草书一体,本是在篆、隶、楷三体的基础上为着急用而产生的,因此便有了草篆、草隶,以及由楷书而演化出来的今草、狂草等等。为此从严格意义上说,草书很难称得上是一种独立的字体。再回过头来,在篆隶楷三体中,就时间来说,篆书在前,楷书在后,而隶书居其中。


我国两汉隶书,其洋洋洒洒的卓荦大作,可谓是集中体现在丰碑大褐上面,而尤其以东汉诸碑为集其大成,后人所说“汉碑”的辉煌,指的就是东汉隶书诸碑。有名的如《封龙山颂》、《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郑固碑》、《张景碑》、《孔庙碑》、《鲜于璜碑》、《西岳华山庙碑》、《衡方碑》、《史晨碑》、《夏承碑》、《西狭颂》、《邮阁须》、《杨淮表记》、《鲁峻碑》、《熹平石经残碑》、《娄寿碑》、《韩仁铭》、《尹宙碑》、《白石神君碑》、《曹全碑》、《张迁碑》、《朝侯小子残碑》等等,只要随便举出一碑,都是垂范千古,值得后世当作楷模,进行学习取法。东汉以后,譬如唐朝的韩择木、清朝的伊秉绶,纵使是奇军突起,可却已经是莺声断续,难以形成气候了。



翰墨书道

隶书是书法演变过程中的一种字体。

隶书字形多呈宽扁,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其“隶书”主要起源于战国,传说是程邈所整理出的,他是秦代书法家,主要是他先将“篆书”改革为“隶书”的。



具体有这么一个故事(相传),说是秦朝有个叫程邈的徒隶,因得罪的秦始皇,被关在监狱里面,他当时看到狱官的牌子用篆书写的,觉得很是麻烦,不利于书写,于是就作了改革,化繁为简,秦始皇看了之后很是高兴,还免了他的罪状,更是让他出来做官,封为“御史”。

当然这个肯定不是他所书写的,他只是整理而已,正真的书法是通过众人日积月累共同创造的。


所以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因为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所以隶书的书写速度更快、更方便。

同时“隶书”为行书、楷书、草书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可见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是不可小觑的。


墨韵书香1314

我是三品斋主李存章,书法爱好者与习练者。

隶书是谁创造的?我的答案是一一劳动人民创造的!

现在从出土的远古资料已经推翻由程邈创制隶书的史料说法,程氏之前隶书早以在民间流行,充其量,程氏隶书之集大成者,把流行在民间的隶书字收集在一起,便于大众学习识认及实用,相当于一部字典吧。就这一点,历史也不会忘记他。

隶书的产生流行与发展,与其他几个书体一样,都是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工作与生活实践中,创造完善与发展的。相行文字甲骨文如此,篆书隶书如此,行书草书如此,最后产生的楷书也如此!哪一种书体,都不可能一下子创造出来,都是经过上百年上千年演变而成的。当然,每一种书体,最后由一位或几位集大成者总结而成定型,并取得社会大众认可。

现在说说我之大姓“李“写法。在我小的的候,我住的房是我们村我们第生产队的办公室,每到晚上,每家每户都得到办公室报一天的工,生产队会计给每个劳动力记工分。因为我队李姓是大户,会计每天写一大串李字,写法与我学校学的不同,应该是七笔,其只写二笔,横上竖圈,竖下圈,再撇出去,一点。也就是点一笔,其余一笔。这里我写一下:

我父亲及村里人都这样写李字。后来我练书法,买来一本书法字典,查不到历代书家这样写李字。也曾请教过书法家,也说这样写草书李是错误。可我们村,及周边村都这样写,也都这样认,约定俗成,我们这一片都认为是对的。这不是民间的发明创造吗?经过长时间使用与传播,很可能慢慢就被大家都认可了。



三品斋日记


隶书的出现,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隶书究竟由谁发朋,目前还争论不休。唐代书法家兼书学理论家张怀瓘在《书断》中有这样一段话:

案隶书者,秦下邦人程邈所造也。邈字元岑,始为衙县狱吏,得罪始皇,幽系云阳狱中,覃思十年,益大、小篆方圆而为隶书三千字。

这段话从唐代到现、当代,被大多数学者所推崇,可以认为是隶书产生的背景和根源。


由于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使用的文字不尽相同,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多种文字并存,给各国之间进行文化交流带来了许多不便。

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为建立中央集权性国家,对各行各业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而文字、货币、度量衡、律法等,是改革的重中之重。

秦朝通用文字——小篆虽然比起大篆简化了一些,书写起来也比较容易,但对普通老百姓来说,还是相当复杂,不好辨认,学习起来也困难。

这就需要一种新的文字出现,来顺应社会发展。


程邈生活在秦始皇时期,本身是一位小官兼书法家。当了阶下囚后,在10年的监狱生活中,因为无聊,他就写写画画,在小篆和民间各种字体的基础上,不经意间创造了一种新的字体——隶书。

这种字体被秦始皇看到后,只见这种字体把曲、圆的笔画变成了直、方的笔画,整个字体看着方正厚实,凝重古朴,笔画简洁舒展,很容易辨认和书写。这不就是他梦寐以求的文字吗?秦始皇相当高兴和满意,于是,下令释放了程邈,并给他升了官加了薪。

程邈的这种文字改革,书法史上称“隶变”,是古代文字和书法一次里程碑式的革命。


鸿鹄迎罡

隶变是隶书产生过程。

隶书继小篆之后通行的汉字书体。

汉许慎《说文解字序》:“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

但隶书不是从小篆演化而来的,出土的秦简和汉简,存在着一条日常书写的演化过程,隶书是日常书写的发展过程的结果。

大篆·石鼓文


小篆峄山碑:




隶书笔画由圆转转变为方折,结构删繁就简,便于书写。

晋卫恒《四体书势》:“隶书者,篆之捷也。”

隶书萌芽于古,趋用于秦。

战国楚简:

青川木牘:


里耶秦简:



云梦睡虎地秦简:



汉隶碑刻,丰富多样的汉隶书。

这些碑刻流传至今的约有一、二百种。

朱彝尊把汉碑分为三类:方整、流丽、奇古。他在《西岳华山庙碑跋》中说:“汉隶凡三种。一种方整,《鸿都石经》、《尹宙》、《鲁峻》、《武荣》、《郑固》、《衡方》、《刘熊》、《白石神君》》诸碑属此。一种流丽,《韩敕》、《曹全》、《史晨》、《乙瑛》、《张表》、《张迁》、《孔彪》、《孔宙》诸碑属此。一种奇古,《夏承》、《戚伯著》诸碑属此。”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辑·本汉第七》中把汉碑隶书分为骏爽、疏宕、高浑、丰茂、华艳、虚和、凝整、秀韵八类。   

最能称作典型的有:《乙瑛碑》、《史晨碑》、《礼器碑》、《张景碑》、《华山碑》、《朝侯小子残碑》、《曹全碑》、《熹平石经》、《韩仁铭》、《鲜于璜碑》、《张迁碑》、《幽州书佐秦君石阙》、《鄐君开通褒斜道刻石》、《石门颂》、《西狭颂》、《郙阁颂》、《武梁祠画像题记》、《左表墓门题字》、《苍山画像石题字》等。从风格上讲,或雄强,或秀美,或飘逸,或凝重,或古朴,或优雅……可谓千姿百态,朱彝尊和康有为的分类都不足以完全概括,故王澍说“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

隶变是中国文字的一个巨大变化,对书法艺术的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这一过程中所形成的新字体、新点划比篆书大大丰富,并且都建立在“书写”的基础上,使“以简驭繁”、“以静寓动”、“书为心画”等等艺术特征获得了全面实现的契机,也使“纵横有象”摆脱了对物象的依赖而进入到自然的精神意蕴。


清扬有仪

历史记载,程邈首先将篆书改为隶书,他是秦代书求家,蔡邕称他为“删古立隶文”唐人张怀瓘也说他是因为发明了隶书而被秦始皇免罪的。由此看来,程邈发明隶书是有历史根据的。

我们先抛开这个不谈,我们来客观分析一下,我认为不应该说是谁发明了某种书体,我们很难想象某一个人就发明了一种书体,或者独创一种书体,这就跟张怀瓘发明了行书一样。



实际上,我认为一种书体不可能是某个人就能发明的,一种书体的出现,成熟需要历代人的努力,经过漫长的历史检验才能成形,我们只能说程邈和张怀瓘在隶书和行书的发展过程中做出了突出性的贡献,或者首先倡导了这一书体。


以上是我个人看法,不当之处,请同行指出,共同探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