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評丨城市中的煉化廠,搬遷不是唯一的出路

社评丨城市中的炼化厂,搬迁不是唯一的出路

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讓“菜地變城區、郊區變市區”,類似於廣州石化“被城市化”的現象屢見不鮮。近年來,部分省市有推動煉化企業搬出城區的趨勢。

然而,由於搬遷牽涉各個環節,不僅要求企業與多個領域協調合作,也考驗著政府部門轉換髮展思路、產業佈局、合作創新等方面的綜合能力,常常致使搬遷議題陷入困局。

石油煉化廠必須遠離城市嗎?

廣州石化用“兩個轉型”的實踐為我們提供了城市煉化的另一種路徑和範本:煉化企業如何與城市共融共生。

跳出企業看行業,類似於廣州石化這種“城市包圍煉廠”的現象已非常普遍。因此,“老煉廠”如何與“新城市”共融共生不僅是廣州石化的重大課題,也是整個行業必須面對的全新命題

誠然,石油煉化業具有“資源消耗高、易造成汙染”等特徵。在人們的慣性思維中,這些企業貼著“煙囪林立、機器轟鳴、汙染嚴重”的標籤,往往與高能耗、高汙染、高風險等字眼相連。

實際上,一家企業是綠色還是汙染,我們應秉承“不看出身看排放”的理念。不能因其身處傳統能源行業,就斷定其汙染;也不能因其身處新能源行業,就判定其清潔。

事實上,搬遷呼聲的背後是煉化企業與城市及社區多年來形成的隔閡,這種隔閡一是源於不瞭解,二是源於不信任

“談石化色變”正是公眾對石油煉化行業不瞭解的真實寫照。解決這種“不瞭解”相對容易,企業打開門,把公眾請進來,打造“透明工廠”,就是一條有效途徑。

相比之下,消除不信任則困難得多。特別是在個別企業私排、偷排、超標排放的狀況下,為一些遵紀守法、乾乾淨淨的企業獲得公眾的認可和信任設置了更高門檻。

面對缺乏專業知識的公眾,排放參數和指標是晦澀難懂的,而異味卻是能直接感知的。廣州石化開創性地變排放達標管理為排放達標管理和異味管理雙輪驅動,從而獲得了公眾和周邊社區的接納。

事實上,人們希望搬走、遠離的不是煉廠本身,而是煉廠引發的“廢水、廢氣、廢渣、噪音”等汙染及安全隱患。

由此看來,搬遷不是靈丹妙藥,“一搬了之”也並不能滿足公眾對於美好環境的期待。搬遷看似一勞永逸,卻蘊含諸多“後遺症”——“大量設備資產浪費、新建企業資金投入巨大、嚴重影響企業隊伍穩定”等問題隨之而來,企業後續生存、發展由此面臨巨大挑戰。從某種意義上講,搬遷、撤離僅意味著問題的轉嫁,而不是從根本上得到解決

當然,因受制於各種因素而確須“重返荒涼之地”的煉廠,也應理性、客觀實施“戰略轉移”,絕不能成為“釘子戶”,阻礙當地發展。

搬離也好,不搬也罷。核心問題是企業是否做好自身。若不消除自身的安全環保隱患,搬到哪裡都猶如“定時炸彈”;若能做到本質安全環保,身居鬧市也同樣能成為“好鄰居”。

所以,不管是從踐行“綠色發展”理念的戰略角度出發,還是從企業謀求長遠、可持續發展的現實需求來講,“城市型”煉廠都必須在環境友好、綠色發展方面下足功夫,從根上真正實現“清潔低碳、安全高效”,打造乾乾淨淨、清清爽爽、安安全全的新形象。

End

歡迎分享給你的朋友!

出品 | 中國能源報(ID:cnenergy)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