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平|小土豆是如何拿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

本期專家

金黎平|小土豆是如何拿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

金黎平

研究員 博士生導師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馬鈴薯育種與栽培創新團隊”首席專家;國家現代農業馬鈴薯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全國農業科研傑出人才。

喜報

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早熟優質多抗馬鈴薯新品種選育與應用”項目喜獲2017年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我國是世界馬鈴薯第一種植大國。馬鈴薯適應性廣、豐產性好、營養豐富、經濟效益高,在我國各個生態區域都有廣泛種植。馬鈴薯的種植區域與我國貧困地區高度重合,據統計,我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549個是馬鈴薯主產縣,全國馬鈴薯種植面積70%以上分佈在貧困地區。發展馬鈴薯產業,不但有助於解決貧困地區群眾的基本口糧,對增加貧困地區農民收入、提高扶貧產業的科技水平以及消除貧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站位高!面向國家戰略需求

馬鈴薯是我國重要的糧菜兼用作物,出口創匯和早春蔬菜市場對早熟馬鈴薯需求大,6月前上市的早熟馬鈴薯價格是9、10 月份上市的晚熟馬鈴薯的2-3倍,種植效益好。

過去我國早熟品種推廣面積不大,而且優質種薯缺乏,病毒病引起的退化普遍發生,霜凍、病害也嚴重,早熟區普遍用中熟品種替代種植,造成產量低品質差。在早熟品種選育上,由於可用種質資源缺乏、早熟育種技術落後和無性繁殖效率較低、育種後代退化快等導致育成優良早熟品種困難,不能滿足生產需求。

加油幹!寒來暑往二十載

每年3月末馬鈴薯播種季節,馬鈴薯創新團隊成員在進行種薯處理、材料分類、地塊分區、開溝和播種。夏天馬鈴薯花開季節,團隊人員在調查記錄材料的生長情況。秋天馬鈴薯收穫的季節,團隊人員又進行育種材料的收穫、評價和貯藏。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他們工作的常態。

他們緊緊圍繞早熟優質多抗的育種目標,收集種質資源,創新育種技術,篩選和創制優異種質,聚合育成優良新品種,建立脫毒種薯繁育技術體系和集成配套栽培技術,加速新品種推廣應用。

金黎平|小土豆是如何拿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

硬貨多!7個當家品種服務農業主戰場

經過23年的努力,收集、保存並系統評價了2228份種質資源,篩選出62份早熟、優質、多抗的突破性種質材料;首創了莖枝菌液法青枯病抗性和電解質滲漏法耐寒性鑑定技術,開發了早熟、薯形和抗病等6個實用分子標記,結合標記輔助選擇和常規鑑定技術,建立了高效早熟育種技術體系,創制了19份早熟優質多抗育種材料,育成了以中薯3號和中薯5號為代表的7個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審早熟優質多抗新品種。

金黎平|小土豆是如何拿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

中薯3號:突破了早熟品種不抗旱和廣適性差的侷限,擴大了早熟馬鈴薯種植區域。

中薯3號抗旱穩產,兩年旱地試驗結果顯示0.5畝大區試驗平均比國外品種費烏瑞它增產21.8%,100畝大面積示範比國外品種增產29.5%,適應性廣,是目前通過審定的適宜種植區域最廣的早熟品種。薯塊卵圓形,淺黃色皮肉,表皮光滑,大而整齊,國家區試比對照平均增產39.9%。

金黎平|小土豆是如何拿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

中薯5號:突破了早熟品種不抗晚疫病的瓶頸,創造了早熟品種在晚疫病重發區種植先例。

中薯5號品種早熟、抗晚疫病、產量高、豐產性好、增產潛力大,被農業部列為主推品種。目前已在全國20多省份推廣,也是湖北江漢平原種植面積最大的早熟品種,2016年襄陽和隨州兩市種植面積30多萬畝,佔馬鈴薯總播面積的62.5%。

金黎平|小土豆是如何拿下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的?

收益大!環保增產一個都不能少

中薯3號和中薯5號目前推廣了7498.9萬畝,2014至2016年推廣4024.9萬畝,約佔全國早熟積面積的1/3,平均增產15.8%,新增產值155.95億元。中薯3號和中薯5號已經成為國內適應性最廣、種植面積最大的2個自主培育早熟品種,也是近10個省份的主栽品種,在精準扶貧、種植業結構調整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早熟優質多抗系列新品種極大地豐富了我國馬鈴薯種質資源,創新了育種技術,改變了我國馬鈴薯早熟品種少、種植面積小的局面,促進了馬鈴薯行業科技和產業發展,產生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同時抗病抗逆新品種的應用,減少了肥料和農藥的施用,有利於生態環境保護。

專家及團隊介紹

專家介紹:金黎平研究員任農業部薯類作物生物學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馬鈴薯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常務副理事長;農業部薯類專家組組長;第三屆國家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馬鈴薯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長期從事馬鈴薯遺傳與育種研究和脫毒種薯生產技術研究,主持完成了國家和部委馬鈴薯相關課題和項目近20項,常年為產業部門和地方政府提供決策諮詢和技術服務,主持育成了中薯3號、中薯5號和中薯18號等中薯系列21個國審新品種,並在全國範圍內大面積推廣應用。

團隊名稱: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馬鈴薯遺傳育種研究團隊

團隊介紹:團隊長期以來致力於馬鈴薯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重要性狀生物學和基因挖掘、高效育種技術和栽培技術,並積極科技服務三農,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團隊首批入選組織部和農業部“農業科研創新團隊”和中國農科院創新團隊。

團隊主要業績:團隊主持和參加完成了院創新工程、產業技術體系、國家863計劃、科技支撐、科技成果轉化、行業科技、948重大項目、自然科學基金、農技推廣和國家扶貧等項目40多項。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寧夏自治區科技進步一等獎、黑龍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農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貴州省科技進步二等獎和3項中國農科院科技成果二等獎,國家發明專利2項,發表論文140多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