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停止自己的討好型人格?

TS黴黴粉絲團小迷妹


先舉一個例子吧。

大才女蔣方舟,少女時代就大紅大紫,20歲就當了雜誌社總編。她有一次在採訪中坦誠,自己就是討好型人格,當管理者後,活得挺累。因為她小時候,就人人誇她、人人喜歡她,就是典型的“別人家的孩子”。

當總編的時候,接觸形形色色的人,對別人的評價特別敏感,總想讓每個人都喜歡她,所以,活得太累。她採取了一個物理切割法,自己跑到日本住了一年,那裡誰也不認識,誰也不用討好,徹底治療她的討好型人格。

第一,討好型人格的常見表現和原因。

討好型人格,我們常說是“老好人”,有求必應,生怕別人不高興,為了別人高興,寧願犧牲自己的利益來成全別人。老好人不是不願意拒絕,而是潛意識裡認為只有迎合別人才能獲得認可,而拒絕別人通常會產生負疚感。

討好型人來源於小時候的心理,比如,從小缺乏自信、缺乏認可、害怕孤獨,怕別人不理自己。還有就是像蔣方舟這樣的人見人愛的孩子,養成了心理依賴。討好型人格在職場上,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是,優先考慮別人的利益和感受,人緣比較好。弊端是,為了別人難受自己。

第二,解決討好型人格有兩個辦法,先講物理切割辦法。

可以學學蔣方舟,雖然沒有條件躲一年,但,你可以從身邊人做起。比如,你有一個天天刺啦你、你還想討好他的朋友或同事,你先從拉黑他開始,這樣的朋友和同事,不要也罷。

把通訊錄清理一下,有些人就不要聯繫了,先精簡想討好的人的數量。逐步切割,不聯繫,不交往,不用看他們的臉色、不用看他們的臭臉,切斷聯繫也可以。

第三,內在的解決辦法,提升自己的自信力。

討好型人格的軟肋是,不夠自信。因為害怕別人不滿意而疏遠自己,自己希望人人喜歡自己,只要有人不喜歡自己就痛苦。歸根到底,還是因為不夠自信,心理不夠自立。

採取自信訓練法,就是自己培養鍛鍊自己,越來越強大,相信自己憑著自己的成績和實力,贏得別人的尊重和喜歡。只要你做得出色,就不怕別人不尊重。自己自信了,也就不用討好別人了。


職場火鍋


討好型人格與一個人的成長所處的環境有莫大關係。

參考下面方法去改善討好型人格:

一、開始意識到你在一開始就不需要去討好別人。

可能你只是習慣了去討好別人,所以接下去就是慢慢調整與改變這個舊習慣。

每當你發現之間想要去討好對方時,有意識地停止這個做法。按下暫停鍵。保持沉默一小段時間,肢體語言保持自信。

先從這個步驟開始練習。

二、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自信。

外在上的,面部表情、肢體語言,以及說話內容以及口氣,保持一種自信的狀態。

自信心來自於對自我的肯定,對自我的肯定來自於你以往的成功經驗。

所以多積累成功經驗可以讓你越加自信。

另外,在面對上級領導時,意識到你也不需要去討好對方。

三、向他人提出要求,提出一個選項,讓對方完成。

這也是一種練習,是為了讓你接受你不需要去討好任何人這件事。

討好型人格常把別人的訴求放在首位,意識到自己也是需求的。

四、開始把自己放到最重要的位置。

在你的生活中,你是最重要的。你有家人和愛人要去關愛和照顧。你有工作需要去完成。這一切如果沒有你,也就會失去它原有的意義。

開始把自己看作一個重要的人。你是一個重要的人,你的需求與想法也同樣需要他人聆聽。

五、慢慢來,每次取得一些進展,勿急於求成。

浮躁的心態會阻止你去改變一箇舊的習慣,堅持下去就是勝利。

利用每次與人互動的機會,提醒自己暫停討好對方的傾向。

可能是為了給對方留下好感而去討好別人,但你有許多其他的好方法去給別人留下好印象。


生存與現狀


我們周圍往往都會有這樣一種人:

他們謙卑而溫順,很少有自己的主觀判斷(有也不說),幾乎不會和別人起衝突,不會吵架,不會任性表達自己的不滿和需求,也不好意思拒絕別人的請求; 心思敏感,過分關注別人的情緒表達,常常不自覺去猜測對方的想法,再討好遵從這種想法,擔心被人討厭……

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討好型人格"。

討好型人格的人大抵缺乏一個有安全感的童年,父母長輩過份嚴厲,才能教出一個慣於討好的乖寶寶。不跟人衝突,才能避免傷害;滿足別人,自己才能得到肯定;委屈了自己,才能與這個世界講和。

那麼,該如何擺脫討好型人格呢?

第一步:學會愛自己: 我們不可能修正自己的童年陰影,但是我們可以從今天開始,嘗試著愛自己。我們要承認周圍的人並沒有自己想象的那麼愛自己,所以你無需去討好任何人,先取悅自己。

第二步:勇敢說不 不再介意別人口中的那個自己,地球離了誰都照樣轉,該拒絕的時候別再勉強自己答應,遵從自己的內心。

第三步:學會表達自己的觀點(去爭取你想要的) 任何場合任何地點,勇於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不要擔心犯錯。

這個世界上從來沒有完美的人,只有變得越來越自信的自己! 走出討好型人格,接受自己,認可自己,你無需完美,只要真實!讓我們一起修煉強大的內心,與這個世界講和。(原創,抄襲必究)


深夜情話煲


如何終止自己討好型人格?首先要知道自己為什麼要去討好別人。然後根據不同情況分別對待。

我理解討好型人格有以下幾種類型。

一、沒自信,不敢表達自己的觀點,怕在公共場合出醜,怕人笑話型。

這類討好型人格,心裡有自己的觀點,但是沒有足夠的自信。因此,在別人面前經常不敢發出自己的聲音,而是等著別人先說出自己的看法,如果與自己觀點相同,就會隨聲相和。如果觀點相左,也就敷衍附和了,並不會主動反對別人。



這類人屬於輕微的討好型人格。只要不斷學習,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多接觸多鍛鍊,敢於在公眾場合說出自己的主張,時間久了,完全會戰勝這種討好別人的心理。

二、太在意別人的感受,不得罪人型。

好好先生就是這類人的代表。由於怕得罪人,所以經常揣測他人的心思,說話辦事挑著撿著對方喜歡的方式,唯唯諾諾,膽小怕事,沒有擔當。盡一切可能,委屈自己地迎合別人,以求得兩相開心。



這類討好型人格屬於你好我好不得罪人的人。心思比較重,性格使然,很難改變。但只要在大是大非面前有自己的堅持,與人與國家無害,也無傷大雅。

三、沒主見,人云亦云,盲從討好型。

這類人沒有自我主張,感覺人人說的都似乎有道理。真的是從心裡認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人。永遠處於怎樣都行的狀態。討好也是由衷不違心的。



這類人好像就是沒有自己的觀點,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沒主意的人。改變起來有一定的困難。需要不斷地努力,增加自己的知識儲備,同時要克服意志薄弱的性格,長期的積累努力,會有一定的成效。

四、趨炎附勢,阿諛奉承,巴結型

有那麼一種人,討好是為了某種目的,違心地迎合,主動地巴結,媚顏奴骨,阿諛奉承,不顧事實真相,只求個人利益。這類人屬於比較噁心型的討好性格。



這類人不是不能改變,而多半是不想改變。


缺席的審判長


習慣性討好別人,這個性格的形成可能源於小時候。

有些人童年時期不太受大人關注,後來發現順著別人的期待、滿足別人的要求,就能夠換來對方的好感或喜愛,慢慢就習慣討好別人。

事情都有兩面性,優點是:具有討好型性格、並且常常能夠成功討好對方的人,如果心理更自信、目標更明確,將“討好”才華作為能力運用,完全可以將自己修煉成腹黑極別的人才啊!


缺點是:具有這種性格的人雖然聰慧敏感,反應極快,但卻極度渴望得到所有人的喜歡,結果注意力全在別人身上,過於忽略自己的感受。

長期地一味付出,自己就得先受不了。每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顧上這頭就顧不了那頭,討好別人就得委屈自己。

萬一別人已經習慣你的討好,自然不會去想你為幫他付出了什麼。你給的輕易,別人就拿的隨意。

想改善討好別人的習慣,只需要你多愛自己。做這件事之前想想自己的意願,自己的心情,把自己的需要放在別人前面。

在社會上、職場中、家庭裡,要說完全不去討好別人其實並不現實。

但也不要輕易為小事,或無關緊要的人做出討好行為。必須討好的話,就去討好值得討好的人,或者為換取更大價值而“討好”。

所謂無欲則剛,想想需要你討好別人才能得到的東西,值得你要嗎?不討好別人,靠自己能辦到嗎?

如果不行,那就學著將討好別人的行為,當成你獲得自己想要東西所付出的代價。因為工作性質或者有求於人,這種低頭討好只是辦事的方式,算不得什麼。

總之,不要把自己看得太輕,也不要把“討好”行為看得過重。同時在人際交往上不要害怕拒絕別人,更不要過於在意別人被拒絕後會對你改變態度。

當你能夠坦然面對這些的時候,就不會再為自己“習慣討好別人”的毛病感到痛苦了。


紅松聊情感


首先關於你是不是有討好型人格

其實“討好型人格”典型的表現一是隻顧著迎合他人,害怕說出自己內心的想法,二是喜歡主動道歉。

當別人搶著說出自己的真實想法時,討好型人格卻害怕將它說出來,怕因此對方不喜歡自己。

所以通常情況下,討好型人格會選擇去迎合他人,而對於別人的請求,也總是不知道該如何拒絕,即使有些事不是自己的錯,也會想著要主動道歉。

而除此之外,討好型人格還不懂得拒絕,沒有原則及底線,忽略自己的需求只顧著滿足他人,仔細判斷一下,你是否也具備這樣的特徵。


而我們又為什麼會想要去“討好”他人呢?

原因在於我們把別人對自己的評價看的太重了,認為想要獲得他人好的評價、好的印象,光憑自身能力還不夠,還需要不斷地去迎合他人。

而在現在這樣一個網絡信息時代,人們獲得評價的方式越來越多,甚至連發個朋友圈都想要對上大家的口味,從而得到大家的點贊。

但這樣的我們,卻缺少了最重要的一樣東西,那就是——真實的自己。

我想要做一件事,首先想的不是自己究竟想做成什麼樣,讓自己有怎樣的提升,而是別人對我做的這件事會看好嗎,如果不看好的話我怎麼辦,要不算了吧……

這樣只會讓你被別人的看法,或者你幻想的別人對你的看法而打敗。


想要改變自己的討好型人格,我們究竟該怎麼做呢?

一直以來我們都在強調“時間會治癒一切”,話很空,但的確有效。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並不是什麼都不需要做,如果有足夠的時間的話,一個人去一個陌生的城市旅行也是個不錯的選擇。

在那裡沒有人際關係需要你刻意地去維持,你可以做自己開心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

如果沒有足夠時間的話,那麼就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開始提醒自己注意了。

當發現自己的討好傾向時就馬上問問自己的心,這是否真的是你內心所想,你想要的究竟是什麼,刻意地去更正自己的行為,久而久之討好型人格就會慢慢治癒。


檸檬心理課堂


1 你很想做自己,你發現自己討好,你不喜歡“討好別人”的自己。

但是,想要做真實的自己,先要跟自己說:“我是容易討好別人”,“討好別人也是我自己的一部分。”


2 用一個人的例子來說明這個道理吧。

小靜家裡有爸爸、媽媽。爸爸和媽媽經常打架,每次打架過後,爸爸會找小靜評理,同樣,媽媽也會找小靜評理。小靜發現,無論自己怎麼說,都無法讓爸爸媽媽滿意,爸爸媽媽會輪番責罵小靜。小靜生活在恐懼中。
有一天,小靜替爸爸做事,那天,爸爸沒有對小靜發脾氣。她又去替媽媽做事,媽媽那天也沒有為難小靜。小靜突然發現,自己可以通過為爸爸媽媽做事,過上“不被打罵”的生活。
於是,為別人做事,討好別人成了小靜的常態。
後來,小靜結婚了,她有了孩子。她發現,她無比痛苦,因為,她要為公公的生活負責,為婆婆的生活負責,為老公的生活負責,為女兒的生活負責,為爸爸媽媽的生活負責。她發現,無論她如何拼命,她都無法照顧好這些人,她發現,她在用討好維持關係。

問題來了,小靜討好別人,是小靜錯了嗎?

也許從一個標準來看,小靜這樣是有問題的,因為她很痛苦。

可是,在那麼多年的歲月裡,小靜靠“討好”,讓自己免於責罵,也是事實啊。

如果小靜不接受自己的“討好”,那麼,小靜也是在否定自己的另一部分啊。

一個人靠批評自己,跟自己衝突,是無法自信起來的。

“接納自己”才是解決之道。

接納自己就是有那樣的家庭,就是那樣被對待,自己好多年是“討好別人”的狀態,這樣的接納,會讓一個人越來越有力量。也許有一天,小靜會有力量不用討好,也能維持好關係。


3 回到你的問題上,討好都是有歷史原因的,可能是“吃飽穿暖”的生理需要,可能是“安全”的需要,也可能是“歸屬感”“價值感”的需要。

總之,批評自己不能帶來力量,而接納可以。

做真實的自己,就是有力量之後,自然而然的狀態。

祝你幸福!


丁梅英說心理


我覺得討好型人格,也沒什麼不好!在職場中恰好這種性格的更容易生存。在處理社會關係上更具有優勢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