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黎平|小土豆是如何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

本期专家

金黎平|小土豆是如何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

金黎平

研究员 博士生导师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育种与栽培创新团队”首席专家;国家现代农业马铃薯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全国农业科研杰出人才。

喜报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早熟优质多抗马铃薯新品种选育与应用”项目喜获2017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我国是世界马铃薯第一种植大国。马铃薯适应性广、丰产性好、营养丰富、经济效益高,在我国各个生态区域都有广泛种植。马铃薯的种植区域与我国贫困地区高度重合,据统计,我国592个国家级贫困县中549个是马铃薯主产县,全国马铃薯种植面积70%以上分布在贫困地区。发展马铃薯产业,不但有助于解决贫困地区群众的基本口粮,对增加贫困地区农民收入、提高扶贫产业的科技水平以及消除贫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站位高!面向国家战略需求

马铃薯是我国重要的粮菜兼用作物,出口创汇和早春蔬菜市场对早熟马铃薯需求大,6月前上市的早熟马铃薯价格是9、10 月份上市的晚熟马铃薯的2-3倍,种植效益好。

过去我国早熟品种推广面积不大,而且优质种薯缺乏,病毒病引起的退化普遍发生,霜冻、病害也严重,早熟区普遍用中熟品种替代种植,造成产量低品质差。在早熟品种选育上,由于可用种质资源缺乏、早熟育种技术落后和无性繁殖效率较低、育种后代退化快等导致育成优良早熟品种困难,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加油干!寒来暑往二十载

每年3月末马铃薯播种季节,马铃薯创新团队成员在进行种薯处理、材料分类、地块分区、开沟和播种。夏天马铃薯花开季节,团队人员在调查记录材料的生长情况。秋天马铃薯收获的季节,团队人员又进行育种材料的收获、评价和贮藏。 “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是他们工作的常态。

他们紧紧围绕早熟优质多抗的育种目标,收集种质资源,创新育种技术,筛选和创制优异种质,聚合育成优良新品种,建立脱毒种薯繁育技术体系和集成配套栽培技术,加速新品种推广应用。

金黎平|小土豆是如何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

硬货多!7个当家品种服务农业主战场

经过23年的努力,收集、保存并系统评价了2228份种质资源,筛选出62份早熟、优质、多抗的突破性种质材料;首创了茎枝菌液法青枯病抗性和电解质渗漏法耐寒性鉴定技术,开发了早熟、薯形和抗病等6个实用分子标记,结合标记辅助选择和常规鉴定技术,建立了高效早熟育种技术体系,创制了19份早熟优质多抗育种材料,育成了以中薯3号和中薯5号为代表的7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审早熟优质多抗新品种。

金黎平|小土豆是如何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

中薯3号:突破了早熟品种不抗旱和广适性差的局限,扩大了早熟马铃薯种植区域。

中薯3号抗旱稳产,两年旱地试验结果显示0.5亩大区试验平均比国外品种费乌瑞它增产21.8%,100亩大面积示范比国外品种增产29.5%,适应性广,是目前通过审定的适宜种植区域最广的早熟品种。薯块卵圆形,浅黄色皮肉,表皮光滑,大而整齐,国家区试比对照平均增产39.9%。

金黎平|小土豆是如何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

中薯5号:突破了早熟品种不抗晚疫病的瓶颈,创造了早熟品种在晚疫病重发区种植先例。

中薯5号品种早熟、抗晚疫病、产量高、丰产性好、增产潜力大,被农业部列为主推品种。目前已在全国20多省份推广,也是湖北江汉平原种植面积最大的早熟品种,2016年襄阳和随州两市种植面积30多万亩,占马铃薯总播面积的62.5%。

金黎平|小土豆是如何拿下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

收益大!环保增产一个都不能少

中薯3号和中薯5号目前推广了7498.9万亩,2014至2016年推广4024.9万亩,约占全国早熟积面积的1/3,平均增产15.8%,新增产值155.95亿元。中薯3号和中薯5号已经成为国内适应性最广、种植面积最大的2个自主培育早熟品种,也是近10个省份的主栽品种,在精准扶贫、种植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早熟优质多抗系列新品种极大地丰富了我国马铃薯种质资源,创新了育种技术,改变了我国马铃薯早熟品种少、种植面积小的局面,促进了马铃薯行业科技和产业发展,产生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同时抗病抗逆新品种的应用,减少了肥料和农药的施用,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

专家及团队介绍

专家介绍:金黎平研究员任农业部薯类作物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马铃薯产业科技创新联盟常务副理事长;农业部薯类专家组组长;第三届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马铃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马铃薯遗传与育种研究和脱毒种薯生产技术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和部委马铃薯相关课题和项目近20项,常年为产业部门和地方政府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服务,主持育成了中薯3号、中薯5号和中薯18号等中薯系列21个国审新品种,并在全国范围内大面积推广应用。

团队名称: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马铃薯遗传育种研究团队

团队介绍:团队长期以来致力于马铃薯种质资源发掘与利用、重要性状生物学和基因挖掘、高效育种技术和栽培技术,并积极科技服务三农,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团队首批入选组织部和农业部“农业科研创新团队”和中国农科院创新团队。

团队主要业绩:团队主持和参加完成了院创新工程、产业技术体系、国家863计划、科技支撑、科技成果转化、行业科技、948重大项目、自然科学基金、农技推广和国家扶贫等项目40多项。先后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宁夏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黑龙江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农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贵州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3项中国农科院科技成果二等奖,国家发明专利2项,发表论文140多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