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思巧妙、千变万化、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技艺——捏面人

构思巧妙、千变万化、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技艺——捏面人

构思巧妙、千变万化、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技艺——捏面人

网络图片

捏面人又称面塑,过去面塑艺人挑担提盒,走街串巷,做些登不上大雅之堂的小玩意为了混口饭吃。捏面人的主要原料是糯米面和面粉,加上颜料、石蜡、蜂蜜,制成柔软的面团,用手和简单工具,在手中几经捏、搓、揉、掀,用小剪子、小梳子、小尺子、小铁皮、竹签,灵巧地点、切、刻、划,捏出身、手、头、脸,披上发饰和衣裳,顷刻之间,艺术形象脱手而成,惟妙惟肖。

构思巧妙、千变万化、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技艺——捏面人

网络图片

据专家考证,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唐墓出土的面制人俑和小猪来推断,捏面人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南宋《东京梦华录》中对捏面人也有记载:“以油面糖蜜造如笑魇儿。”那时的面人都是能吃的,谓之为“果食”。而民间对捏面人还有一个传说,相传三国孔明征伐南蛮,在渡芦江时忽遇狂风大作,机智的孔明随即以面料制成人头与牲礼模样来祭拜江神,说也奇怪,部队安然渡江并顺利平定南蛮,因此,凡执此业者均供奉孔明为祖师爷。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和经营,捏面人早已成为中国文化和民间艺术的一部分,是研究历史、考古、民俗、雕塑、美学不可忽视的实物资料。就捏制风格来说,黄河流域古朴、粗犷、豪放、深厚;长江流域却是细致、优美、精巧。

构思巧妙、千变万化、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技艺——捏面人

网络图片

小时候,经常看见捏面人的将担子放在学校门口,老人五十多岁,戴一副老花镜,一只眼镜腿断了,用粗棉线栓住套在耳朵上。一个木箱,下面是工作台,上面竖个草靶,插着各式各样的立体造型:西游记神话人物、十二生肖、葫芦南瓜等植物······放学后小朋友们总喜欢安静地站在一旁看他捏面人,老人手指飞快地穿梭在各色面团之间,先用一小团肉粉色的面捏成小人头插在竹签上,用小竹刀左摁右摁,转眼之间,鼻子是鼻子,眼睛是眼睛,再用一小片黑面往头顶一披,小梳子一抹就成了头发。接着用一丁点颜色不同的面在手心中一擀,就是一件花衣服,三下五除二,手脚捏齐,姿势摆好,一个人物不消十分钟就立于眼前,让围观的小孩看得目瞪口呆。这的确是一个构思巧妙、千变万化、具有民族色彩的传统技艺,呈现了老人精湛的造型技巧。

扬州捏面人大师首推何传俊,他从小继承祖传手艺,跟着戏班闯荡南北,塑造了很多戏曲人物。上世纪七十年代定居扬州,在瘦西湖公园里设摊捏面人。他捏塑的人物、飞禽、走兽,姿态各异,妙肖传神、活灵活现。如今老人的手艺被女儿所继承,何燕兰制作的题材除了传统戏曲人物和生肖动物,还有具有地方特色的扬州八怪形象,作品于简约中见泼辣、饱满中见夸张。

构思巧妙、千变万化、具有民族传统色彩的技艺——捏面人

网络图片

毋庸置疑,面塑艺术的传承面太窄,在这经济全球化的时代,随着都市文化诱惑力越来越大,地方民俗文化日益崩溃,我们的国家有太多太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拯救,拿什么来拯救捏面人等民间艺术,它拷问着人们的良知和政府的价值取向,它同样承载着深刻的民俗精神,毕竟是华夏民族的文化遗产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