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給了光緒黑暗的童年,而翁同龢則是他黑暗中的那抹亮光

1875年,19歲的同治皇帝死於花柳病,正史說是說天花,咸豐皇帝只有這一個兒子,而同治也沒有子嗣,商議再三,慈禧選擇了妹妹婉貞的兒子-不滿四歲的載湉,也就是後來的光緒。


慈禧給了光緒黑暗的童年,而翁同龢則是他黑暗中的那抹亮光​慈禧是個極度自私的女人,選擇光緒是她深思熟慮的結果,因為光緒年幼,她可以繼續垂簾聽政。光緒入宮以後,慈禧為了把光緒與以前的家庭關係斬斷,辭退了一切與光緒母家有關係的人員,連光緒十分依賴的乳母也一起攆走,責令太監李蓮英養育,李蓮英處事精明,怕在自己手裡出事(當時兒童夭折率很高,光緒母親生於三子一女,只有光緒活下來),又把照顧光緒的事情層層轉包,太監走馬燈式的換來換去,對光緒的幼年生活造成了很大的影響。

慈禧給了光緒黑暗的童年,而翁同龢則是他黑暗中的那抹亮光

太監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影視作品中的太監不是唯唯諾諾就是心理變態,實際也確實如此,光緒入宮以後慈禧忙於政事,疏於過問,讓太監抓到了偷懶的機會,給光緒的飯菜經常只有幾道菜,其他的就剩飯剩菜代替,滿清有個祖訓,叫做“菜不過三口”,主要是為了防止子孫偏食,所以再好吃的菜也不能一直吃,而光緒就那幾道菜,還菜不過三口,經常吃不飽餓肚子,據史料記載,光緒入宮不久就得了痢疾,差點死掉,經過很長時間的針灸才恢復健康。

不僅如此,太監為了不但責任,對光緒管束十分嚴格,小小年紀,又是不讓跑又是不讓跳,為了避免風寒,天已經大熱還讓光緒穿厚厚的衣服,加之慈禧對光緒詞嚴厲色,把個小小孩童嚇的膽戰心驚。稍大一點,光緒終於迎來了救星--帝師翁同龢!
慈禧給了光緒黑暗的童年,而翁同龢則是他黑暗中的那抹亮光​翁同龢第一次見到光緒,就覺得他面色蒼白,神情萎靡,目光呆滯,尤其是身材比同齡的孩子矮一大截,一看就是發育不良的狀態,不禁一陣心酸。

入學的光緒更加繁忙,一年到頭除了兩宮皇太后的生日、小光緒的生日、端午、中秋等各放假一天,再就是新年放假五天,此外根本沒有寒假、暑假的概念。每天除了向兩宮皇太后問安,陪兩宮皇太后垂簾聽政,其他時間都要在書房度過,學習內容除了儒家經典、漢語詩文以外,還有滿語、騎術等等,比現在的小學生繁忙百倍。

翁同龢作為師傅,對學生管束也十分嚴格,該教導教導,該責罰責罰,遇到問題解決不了就上報慈禧,而慈禧更加嚴厲,太監寇連材在他記的《宮中日記》中說,慈禧對待光緒一貫是疾聲厲色,在光緒小的時候,每天總是訶斥之聲不絕,稍不如意,常加鞭撻,或罰光緒長跪。不足十歲的小光緒到後來竟然被責罰的經常餓肚子,最後發展到偷竊太監食物的程度。

翁同龢萬萬沒想到光緒的生活如此悲慘,此後對光緒的管束趨於和藹,不僅如此,翁同龢還對太監服侍不周嚴加斥責,久而久之,光緒對翁同龢十分依賴,光緒七歲的時候,翁同龢回籍辦事,小皇帝得知師傅要離開自己後,整整一天都情緒低落,彷徨不已。在翁同龢離開的兩個月裡,光緒帝無心學習,後來連讀書聲也沒有了。等到翁同龢回到北京的時候,小皇帝拉著師傅的手,高興得說道“我想你想了好久了”,小光緒說的情真意切,翁同龢聽得老淚縱橫!

從光緒二年(1876年)到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光緒便跟著翁同龢在養心殿東暖閣的學習了近二十二年。就學問而言,光緒在歷代皇帝中並不遜色,但長期的宮廷孤獨生活,給光緒的成長帶來了巨大的負面影響,導致他成年以後性格十分孤僻,對一切事物缺乏興趣,加之幼年身體欠佳,長大以後身體一直體弱多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