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戰中巴爾幹半島為何如此重要?

qzuser

這個問題實際上帶有一定的誤導色彩,也就是說從這個問題出發人們對巴爾幹的戰略地位和影響力很可能產生一定的誤判。因為巴爾幹之所以在一戰前夕顯得重要是因為相比歐洲其他地區巴爾幹在十九世紀裡顯得不夠重要,所以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戰略格局。也正是因為這裡沒有形成一個穩定的戰略格局,才在1914年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我們先來看看歐洲1815年的地圖,我們會發現相比今天那時候的歐洲在政治地圖的細碎方面要誇張多了。從這幅圖上我們可以看出十九世紀初,歐洲的政治地圖上有幾個重要的國際勢力的接合部,第一是東部的波蘭,通過俄普奧三國共同瓜分波蘭,這裡已經形成了一個比較穩定的政治格局,三國瓜分波蘭不但沒有導致三國的矛盾,相反波蘭人的反抗構成了俄普奧三國同盟的基礎,在半個多世紀裡維持了歐洲的和平。

第二個接合部是地圖德意志西北部也就是今天的荷蘭比利時這一代,在這裡三個強國的勢力比較較量。英國、法國和普魯士,還有1815年維也納會議上為了抵抗拿破崙而製造的中等強度的小國也就是尼德蘭王國。

第三個接合部是意大利北部在這裡法國和奧地利兩個強國彼此競爭,同時也有一個所謂的中等強度的國家那就是撒丁王國。

第四個接合部在東部,比較接近20世紀意義上的巴爾幹,那就是俄國西南部和奧斯曼帝國歐洲部分的北部。在這個時期塞爾維亞比1914年要小的多,而多瑙河公國還是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在這裡奧地利帝國和俄國還有奧斯曼帝國的勢力彼此接合。但是必須考慮到因為波蘭導致的俄普奧傳統友誼,所以這時候這個地方並沒有產生矛盾的趨勢。

相比這四個還有一個比較小的接合部就在萊茵河兩岸,德意志邦聯的西南部和法國接壤,但是這時法國還沒有向德意志擴張的趨勢,普魯士和奧地利也沒有興趣把自己的勢力擴張到這一代,所以三個小國巴登大公國、符騰堡王國和巴伐利亞王國維持著自己的存在。

我們再來看1871年的歐洲地圖,我們會發現經過了1815-1871年之間半個世紀多一點的時間,細碎的歐洲政治地圖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轉變。之前的五個大大小小的接合部的局面已經發生了改觀。

首先是英、法、普三強和尼德蘭王國的接合部已經因為比利時的獨立,以及列強簽署的保障比利時獨立的倫敦條約而得以解決,比利時被宣佈為永久中立國大大的緩衝了三強在這個地區的矛盾,英法德三國都簽署了《倫敦條約》,所以在這個地方已經形成另一個比較穩定的國際秩序。唯一受到損害的是那個中等強度的國家尼德蘭王國,他在失去了比利時之後變成了今天的荷蘭王國。

另一個是意大利,在這裡隨著1859年的意大利戰爭和1866年普奧戰爭,奧地利失去了它在意大利的大部分領土,倫巴第和威尼託都被割讓。然後在法國的扶持下那個中等強度的小國成了通吃的贏家建立了意大利王國。之所以這兩個接合部的小國走了完全相反的路線,可以從法國的國內政治來解釋。但是這個解釋我們可以另外說。

第三個是萊茵河兩岸,這副地圖把德意志帝國視為一個整體,其實也帶有一定的誤導性,比較準確的地圖其實應該是這樣的。

因為法國、普魯士和奧地利都沒有把吞併南德意志的念頭,所以在這個地方的勢力範圍依然是五彩斑斕的。除了帝國直轄的阿爾薩斯-洛林之外,這個地方几乎維持了1815年的局勢,只是在南德意志大邦之上設置了一個所謂的德意志帝國。從而讓人們覺得好像這裡已經變成一體了一樣。但是雖然這個地方在政治上維持著傳統的分立局面,但它的政治格局依然是穩定的,尤其在阿爾薩斯-洛林的存在賦予了任何針對這裡的戰爭以觸發普魯士和南德意志各邦的防禦條約的情況下。

這三個接合部的變化,除了比利時獨立沒有引起大規模戰爭之外,其他的兩次一個觸發了意大利戰爭,一個觸發了普奧和普法戰爭。而與之相比巴爾幹和波蘭維持著1815年的局面。

我們再來看1914年的歐洲地圖,我們就會發現實際上1871年以來的歐洲版圖的絕大部分已經定型了。從1871年以來的四十多年裡這幅地圖裡的大部分地區沒有發聲任何變化,這就是說之前所說的1815年的五個大大小小的接合部。有四個已經實現了穩定的國際格局。只有一個發生了劇烈變化,那就是巴爾幹。

在這幾十年里奧斯曼帝國的崩潰是這幅地圖上唯一的劇烈變動。在這個問題上實際上巴爾幹地區傳統的三強俄國、奧地利此時已經變為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其中奧斯曼處於內部改革導致的崩潰狀態,奧匈帝國在這四十多年裡有二十年幾乎沒有采取積極政策。唯一的擴張是根據柏林會議奪取了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而俄國則是巴爾幹霸權的主要競爭者。

在這種俄國一邊倒的格局之下,對抗俄國的勢力主要是英法,但英法鞭長莫及,所以轉而扶持巴爾幹的小國,試圖把俄國視為自己傀儡國的幾個新國家羅馬尼亞、保加利亞拉向自己一方。其結果就是俄國受制於英法無法在巴爾幹建立穩固的霸權。而英法因為不願意直接介入導致進一步刺激俄國。德國和奧匈帝國在1890年代以前也不願意積極的介入,其結果就是這些碎片般的小國紛紛在列強之間左右逢源。迅速擴張成了奧斯曼帝國崩潰的最大受益人。

這種小國主導的巴爾幹局面說明了這個地區國際格局的混亂和碎片化。同時也就給了列強以進一步擴張的慾望。但是因為小國已經獨立所以列強的參與都是簡介的,都採取了拉攏對自己有利的小國,或多或少的和小國合作,縱容和支持小國的霸權政策的方式。德國在這個問題上支持奧匈帝國的向愛琴海挺進政策,而奧匈帝國的向愛琴海挺進一方面直接和塞爾維亞發生矛盾,另一方面則刺激了被羅馬尼亞和保加利亞擋在巴爾幹之外的俄國。


所以俄國轉而開始煽動塞爾維亞的帝國主義情緒,給塞爾維亞提供武器彈藥裝備。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刺殺事件之後兩天,俄國就給塞爾維亞提供了1萬2千枝步槍和1億2千萬發子彈。以加強塞爾維亞的軍事力量。而最終俄國和奧匈帝國的這種政策導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我們可以看到巴爾幹問題在二十世紀之所以突然變得極其重要是因為它在整個十九世紀裡處於被忽視的次登問題的地位上。雖然英法俄曾經為了巴爾幹打過一場不亞於世界大戰的克里米亞戰爭,但是無論是勝利者還是失敗者都沒有在巴爾幹建立穩固的國際格局。所有直接相關的強國裡,只有俄國在巴爾幹問題上有一個明確的外交政策。而其他國家都是三心二意的甚至是間接的被捲入巴爾幹問題的。

所以巴爾幹問題在整個十九世紀裡都沒有得到有效的解決。當它終於引起了所有強國的重視的時候,已經沒有一個不流血的在巴爾幹建立起穩固的國際格局所需要的外交空間了。


克羅採和春天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於歐洲的巴爾幹半島。它被稱為“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幹半島為何如此重要,會成為引發戰爭的敏感地呢?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地理位置重要。巴爾幹半島為歐洲的東南門戶,是歐洲通往中近東的必經之路。且這一帶山多林密,地勢險要。



2.資源豐富。這裡有豐富的煤、鐵、石油、棉花等資源。

3.民族矛盾。這裡民族眾多,語言、宗教信仰、風俗習慣各不相同,經常發生矛盾糾紛。

4.獨立意識強烈。因長期受土耳其奴役,人民渴望獨立自主。

5.列強趁機擴張。19世紀下半葉,巴爾幹各族人民反對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鬥爭曰益高漲,沙俄趁機向此擴張勢力引起奧匈帝國不滿。法、德兩大軍事集團在此地也有大量投資。所以德國反對俄國向此地擴張,並拉意大利一同站在了奧匈帝國一邊,形成了三國同盟。英、法、俄也為了各自利益組建三國協國。1914年“薩拉熱窩事件”爆發後,德國極力慫恿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開戰。導致了一戰的爆發。



從以上可以看出,一戰的實質是列強爭奪巴爾幹半島領土所致。“薩拉熱窩事件”只是列強發動戰爭的藉口。

r


青松臘梅602


如圖所示

巴爾幹半島是連接中歐東歐和小亞細亞的交通要道,因此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歷史上曾經戰火不斷(巴爾幹人:我tm真是曰了狗……)不同文明在此交織融匯,同時各種各樣的民族和宗教信仰導致這裡變成了火藥桶……

歷史上幾乎是附近比較強的國家都想來將這個地為自己所有,用來控制東西方的走廊和氣死毛子,所以這個地方雖然窮,但是很有用,為了更方便表示我們將巴爾幹半島想象成一座住著幾個很窮但是很漂亮的蘿莉的院子。周圍的土豪大佬們都想搶奪這些妹子,於是發生了摩擦♂事故,擦槍走火的事情不斷在苦逼的蘿莉中上演……

到了一戰前期,巴爾幹半島東部的一位叫奧斯曼土耳其的大佬由於各種煩心事和鄰居的“友好的交往”(毛子:看我幹嘛?)慢慢衰落了下去,失去了巴爾幹(蘿莉院)的控制權,然後在巴爾幹(蘿莉院)西北部的地方另一位叫奧匈的大佬看上了蘿莉院的一個叫塞爾維亞的蘿莉,於是就像把她佔為己有,然而塞爾維亞不從,並且向他臉上扔了個不可描述的東西(薩拉熱窩事件)被惹惱的奧匈十分生氣,無論塞爾維亞怎麼道歉都不管用,於是決定強佔塞爾維亞(塞爾維亞:玩大了臥槽……)這時苦於爭奪巴爾幹半島(蘿莉院)控制權的毛子找到了一個藉口,說塞爾維亞是他的妹妹,然後就要幹♂翻奧匈,奧匈的基友漢斯決定這個是打毛子的好機會於是也參與了進來,但是毛子也有基友,高盧雞認為這是個可以把漢斯按在牆上摩擦♂的機會也參與了進來,不就攪屎棍腐國也加入了進來,至此一戰主要國家都加入了進來(意呆利:?奧斯曼土耳其:?)而且蘿莉院裡的蘿莉們也紛紛站隊(塑料姐妹情……)巴爾幹半島徹底成了一個炸藥桶……

也正是巴爾幹地區的重要性導致了一戰的爆發,一個兵家必爭之地,這種局勢一直持續到了現在(鷹醬:看什麼,人權高於主權不懂嗎?)

巴爾幹是個捅不通的馬桶——毛子


貓頭將軍

巴爾幹半島自古便是動盪不安、衝突頻發之地。一戰前後,巴爾幹半島更是成為歐洲的火藥桶。巴爾幹地理位置優越,東西臨海,處於亞得里亞海與黑海之間,隔土耳其海峽與亞洲相望,北面與歐洲接壤,並且與當時的俄羅斯、奧匈、奧斯曼土耳其三大帝國接壤,這種帝國邊緣地帶的地理位置也註定了巴爾幹地區成為大國利益角逐地。

19世紀70年代以後,民族主義思潮蔓延全球,在9世紀後期歐洲民族國家的創建過程中,巴爾幹成為熱點地區。在巴爾幹建立民族國家的過程中,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俄羅斯以及英法等殖民國家都密切關注巴爾幹半島的動態。

奧匈帝國對巴爾幹的民族主義持複雜態度。一方面,奧匈帝國希望藉助巴爾幹的民族獨立運動來牽制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另一方面,奧匈帝國又擔心民族主義思潮會進而影響到自身帝國的存在。而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此時已然衰弱,民族主義的思潮促使土耳其人建立屬於土耳其的民族國家,這種思潮也瓦解了奧斯曼對巴爾幹地區統治的合法性,1912年,希臘、薩爾維亞、保加利亞結成巴爾幹同盟,脫離了奧斯曼土耳其的統治。

俄羅斯帝國一直試圖控制巴爾幹半島及黑海地區,在巴爾幹的民族國家建構中,俄羅斯試圖在巴爾幹地區的斯拉夫國家中尋找自己利益的代表。而巴爾幹自身的民族國家運動中也是矛盾重重,巴爾幹希望驅逐外部帝國勢力的同時,卻又不得不引進英法等西歐國家的勢力來協助自己;在強調民族國家建構的同時,又不斷否認境內其他民族的利益。巴爾幹地區長期以來受奧斯曼帝國的統治,儘管他們從民族主義角度出發否認奧斯曼的統治,但同時又各自希望能夠繼承帝國強權。因此,巴爾幹地區內部亦是民族矛盾不斷。

由於巴爾幹地區的地緣位置重要,牽涉歐洲多個大國的利益,因此19世紀末、20世紀初,儘管巴爾幹地區內部進行民族國家創建運動,卻由於多個大國的插手,使得問題不斷複雜化,最終演變為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大陣營中矛盾最為尖銳的地區,成為歐洲的“火藥桶”。


谷阿咕

一戰前,巴爾幹半島的政治、經濟、軍事是西方列強最敏感的地區。 1.該地區宗教問題、民族問題錯綜複雜。這裡有伊斯蘭教為主體的奧斯曼土耳其統治的大部分地區,也有基督教為主體的塞爾維亞及其它國家,同時基督教裡還存在東正教與天主教的對立。這裡民族眾多,斯拉夫人的塞爾維亞族、克羅地亞族、黑山族等,也有希臘族,土耳其族等。 2.該地區是歐洲列強扼守西亞、北非的交通要道。歷史上,十多歡的十字軍東征,就是從這裡出發東征西亞、北非的。西亞的能源通往歐洲,也流經這裡。 3.列強擴張方向上,俄羅斯向西南擴張,這裡最為便利,它有同宗兄弟南斯拉夫各族。英法德列強也想控制這裡,扼守俄羅斯向西南擴張通道,危及自己利益。歷史上,英法土等就是阻擋俄羅斯擴張,在黑海邊上的克里木發生多次戰爭。 4.在結盟上,各自為了自己利益而選擇組合對象,德國作為後來崛起代表,很不滿英、法、俄所為,而且德國實力超越法、俄,直逼當時霸主英國,英法俄等感受面對同樣威脅結盟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