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的“玉在林中挂”究竟是什么意思?

莲花飞儿

此问应为“玉带林中挂”。

出自贾宝玉神游太虚境里,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的第一页,林黛玉薛宝钗合二为一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

那么什么叫“玉带”呢?字义上指用玉石装饰的腰带,通带此带以皮革制成,即革带,是封建贵族阶级和士丈夫身份的象征,比如唐宋时期,还专门规定不同品级革带配饰玉版的材质和形制,是品级的标志,明朝之后,此制逐渐淡化,到清代,“玉带”基本已经失去实用价值,而成为象征性的物品了,“玉带”一词也是代指上层社会的男子,小说里也有以“束带顶冠”代指男子,在这里是贾宝玉的象征。


“林中挂”,“林”当然是林黛玉,也就是说贾宝玉对林黛玉是心有所属,追随着林黛玉。

“停机德”是一个典故,出自《后汉书》“乐羊子妻”一篇,是说乐羊子的妻子用停下织布机的行动规劝丈夫求取功名的故事。是指符合封建道德标准的女子,这里是指薛宝钗符合这一规范。


“咏絮才”也是用典故,出自晋代谢道蕴将漫天飘舞的柳絮比喻纷纷扬扬的大雪,受到叔叔谢安的称赞,是才女的象征。这是指林黛玉的诗才。

这四句判词可以这么理解:薛宝钗是具备封建道德标准贤德的典范,林黛玉才华堪比谢道蕴,可叹可惜二人都是薄命之人,林黛玉泪尽而逝,贾玉玉只对其心有所属,一心追随,而薛宝钗也只能在她雪洞般的屋子里独守孤单寂莫。


屏山语红楼

“玉带林中挂”来自《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正册中黛玉和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两句诗的前半句都是讲的黛玉,后半句都是在说宝钗。说实话,为什么她们两个人的判词会在一首词里,倒是挺让人费解,因为后面的元春探春等等,基本上都是一人一首判词。

“玉带林中挂”能读出写的是林黛玉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这句话究竟判了林黛玉怎样的结局?

众所周知,《红楼梦》的前八十回是曹雪芹本人写的,后面的则是高鹗的代笔,所以黛玉被安排病死在床上,只是主流大众的看法,实际上还是有很多红学家们不买账。比如还有人认为,贾宝玉最后没和宝钗好,而是和史湘云结为夫妻,因为史湘云有金麒麟(所以也是金玉良缘),宝钗最后冻死在大雪之中……

扯远了。按照字面解读,黛玉最后是被挂在树上死或者上吊自杀可能性比较大。但是很多人认为,曹雪芹大师肯定不会那么草率地安排一个黛玉的离世,毕竟

前世是一棵绛珠仙草啊~

在这里,除了高鹗安排的结局外,我个人比较认可刘心武老师的猜想。刘心武老师认为,林黛玉的结局应该是沉湖而亡。而且这样的沉湖如同一场神隐,之后没有人发现她的尸体,更没有发现她的踪迹,一切都是静悄悄地进行的。

在沉湖后,曹雪芹会安排出这样一个细节:在湖边的树林中,大观园里的人发现了林黛玉腰上的玉带。于是人们恍然,找不到的林妹妹投湖了。

腰上的玉带就像林黛玉的原型,正如通灵宝玉是贾宝玉的原型一样。那个曾经“从天而降”的林妹妹,终是得到了轻盈的灵魂,卸掉了那沉重的肉体凡胎,将其挂在林中,如同她对这凡世最后珍重的告别,毕竟——该还的泪都已经还了。


欧美文学风

这是《红楼梦》中,薛宝钗和林黛玉的判词。二百年来,难倒了无数才俊之士,红学家议论纷纷,草根们也争吵不休。员外讲,关键是主题不清,喻象不明造成的。红学只有一个主题,那就是金丹之道,员外不请自来,逐句解读如下:

可叹停机德,讲的是宝钗。

典故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远出求学,未成而回家,妻子割断织机上的娟,规劝他继续求学,不要半途而废。

《红楼梦》这里讲宝钗的喻象,宝钗五形属金,金性收敛,表我人之阴魄,此金藏在水中,为坎,真铅,水中金,金丹之药物也。东羊子,羊通阳,真阳也。绢,为木,金有制木的作用。

堪怜咏絮才,讲的是黛玉。

典故出自《世说新语·言语》,一次天下大雪,谢道韫的叔父谢安对雪吟诗:“白雪纷纷何所似?”谢朗对曰:“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对曰:“未若柳絮因风起。”



《红楼梦》这里讲黛玉的喻象,黛玉五形属木,性飞扬,表我人之阳魂。此木藏在火中,为离,真汞,火中木,金丹之药物也。白雪为金丹之异名,柳絮为木,得金魄制伏,方成作用。金木即我人之魂魄也。

玉带林中挂,前三句倒念即林黛玉,黛玉这个木液只有在真铅的作用下,才能还其元性,林有成木之象,木表元性。读者据此猜测黛玉上吊而死,明显不符合这句子里的意思,至于怎么死的?费那么多脑细胞干嘛,全是想象,没有用的。


金钗雪里埋,前三字倒念为薛宝钗,宝钗这个真金只有在真汞的作用下,才能返其真金之体,雪为白色,金返其故性,全赖木魂的惠照之功。同样,猜宝钗最后冻死了也毫无根据,没有半点意义。

四句判词总写木魂金魄在金丹中的作用,道成以后,性命合一,神魂一体,一点灵光藏于太虚,隐显莫测,大概是后二句的整体意象吧。

我是十八员外,喜欢的话,请关注吧。


十八员外

其实这个问题很好解释,我在有关林黛玉与薛宝钗的判词分析中已有回答,今天题主单独把这一句提出就更好回答了。

她们的判词诗是:“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明是对薛林二人的评判和她们的故事结局,其实质是作者自已对自已的志向与生活经历的一种潜在的表述。明为写二人其实是作者自身,一个是现实中的曹雪芹,一个是精神上的曹雪芹,因此脂砚斋在写评语时说:“明是写二人,实为一人。”不明就里的读者往往以人物而人物将二个人对立起来分析欣赏,这就中了作者设的套,他是为了逃避文字狱而为自已造的一窖。

薛宝钗在判诗中有:“可叹停机德……金簪雪里埋”这是现实中的作者,他从小受五经四书熏陶,父母长辈无不望他将来光宗耀祖,但现实击碎了他的梦想,因政治及自家的原因他成为犯官家属,虽满腹经纶也不会受重用,而家庭富贵如同冬天的雪一样冷酷无情,而他自已虽贵为麒麟也无从翻身,一旦春日消融,便化为乌有,可以说曹雪芹对当世是极其厌恶的。但他也是无能为力,因此就有“空对着青山高世晶莹雪”。这样的句子,他对封建社会是怀着“无可奈何花落去”心态写薛宝钗的,也是写他自己的。

再看林黛玉判诗:“可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这又是作者作的一个套,分明是作者表明自已不与污淖的社会同流合污,“可怜咏絮才。”曹雪芹在《石头记》中的诗词才华横溢,有评论家说曹雪芹有意借《石头记》传其诗词于世,作者自负自已诗作成就很高,这就是自负的"可怜咏絮才”了,他的朋友敦诚敦敏兄弟称曹雪芹诗:“堪与刀剑交寒光”。“诗才忆李贺”对他的诗予以及高的评价。下面一句就是夲题目主旨:“玉带林中挂”。对是有林黛王诣音之意,但真正的意思是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英雄气慨,我们知道曹雪芹是书香宦官门第,什么大场面没有见过,用《石头记》中护官符中说:“贾不贾白玉为堂,金作马”这个白玉就是林黛玉之玉,也就是说,林黛玉像征着古代官员围在腰中的玉带,是一种身份的代表,曹雪芹意在告诉大家,他是不会向当朝屈服的,所以他用一种寓言的方式表明自已不攀付权贵,宁愿甘受贫苦,也将玉带挂在林中,以示态度。同时表明自己和陶渊明一样甘心山林。做一个自由自在的人!


狼烟一九三一

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的结局费人思量,后世多少红学家和读者试图解开这个迷。作为一个普通的红楼爱好者,我说一些自已浅显的见解。黛玉判词“玉带林中挂”包含两层含义:林黛玉的名字,贾宝玉的牵挂。至于黛玉是投林自尽,我倒不敢苟同。《红楼梦曲.枉凝眉》唱道:“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若说没奇缘,今生偏又遇着他;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化?一个枉自嗟呀,一个空劳牵挂。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禁得秋流到冬,春流到夏!”宝黛前生就有缘,有一段凄美的神话。天界的绛珠仙草得神瑛侍者日日浇灌,五内凝结一段不尽情意,遂下世回报。投胎转生为林黛玉与贾宝玉,所以他俩一见面就如旧友重聚,亲密无间。而黛玉报恩的方法就是将一世的泪珠还他。曹公在书中还明暗伏笔,一线千里。如贾府衰颓尽显的中秋夜,黛玉湘云联诗,“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黛玉冷到极致的绝对,才女用工全在此一句,耗尽心劳实是一语成谶。因为关了人生气数连最清冷孤绝的妙玉都出来制止,要将诗意归转本来温润的闺阁面目。因此我猜测黛玉是在一个清冷月夜,怀着对宝玉的爱恋,流尽了必生的眼泪溘然长逝,身边应该是凄凉孤独的。正因此悲凉,令宝玉悔恨终身,对她念念不忘,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悲乎红楼那如梦幻的痴情。


落花烟雨中

玉在林中挂是写林黛玉的判词,意即林黛玉在林中上吊死亡,但也可以意为不死,玉样精神高洁的品质像云雾一样围绕山顶树林。但这句话虽是写林黛玉,但红楼梦中叫玉的绝不是林黛玉一个人,与林黛玉一样品质或者也有玉质生命的不是林黛玉一个。

以第一句玉在林中挂从林黛玉以外体现了这种精神的许多男女。贾宝玉也是有这种与林黛玉志向相同,精神上堪比洁之人。这个玉在林中挂也指贾宝玉精神上与林黛玉相依,此时此玉为贾宝玉,而林为林黛玉。而上升到高层次,许多有高洁精神的人都似玉质的人如宽广的森林一样多,他们的精神寄托于更高尚的事物之中。

红楼梦进入正副册,又副册的人以贾府高低阶层为女子为主。她们代表了她们自己,也代表同时代与她们各自相像的万千女子,也有男子,以女子代替男人之意。女子后面另一层意图为社会上形形色色的男人。同阶层与不同阶层的抛开身份不相等精神上共具有高洁追求,与开拓新思想新生命的人有如林海雪原,多得不胜其数。

而林红玉出身下层的奴仆女儿冲破了旧礼教旧封建的枷琐,开辟出了一条新思想的大路,为人性自由婚姻的开始作出了努力与冲破。为人性解放做出了贡献。在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中,平凡人物每个渺小的人物都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及其起到的历史作用。

包括妙玉居住栊翠庵,使生命常绿的精神。她也具有突破旧俗的勇气,贾宝玉过生日,以栊翠庵妙玉叩拜芳辰。倒有像世俗挑战的意味。虽为女身以男人口吻拜贾宝玉男身为女人。这里颇耐人寻味,古有孟丽君女扮男装救未婚夫一家,有花木兰替父从军,穆桂英挂帅,樊梨花领兵打仗。女子也不是不如男,女子与男子平等,女子与男子能做一样的事情。

贾宝玉身为男子在女儿堆中吃胭脂,妙玉为何不能是男子。这张帖的槛外人与贾宝玉回帖的槛内人的槛,便是禁锢男女平等之槛。意即男女不平等,妙玉有踏破不平等的槛之意。多年来坚持如此。可见一个女子的不屈的意志。而她与宝玉换贴,宝玉也是尊重女子想冲破这门槛的男子。而贾芸宛然又是一个宝玉,怕唐突了袭人,女儿们。所以玉在林中挂还有刘姥姥口中的铭玉,虽死然而值得铭记。而铭玉又宛然黛玉的结局。在不同阶层男女都有代表,以及千千万万这样的人。用不同的人生生活方式积极进取。这句玉在林中挂涵盖了多层含义。


圃香

玉带林中挂讲的就是林黛玉上吊自杀,金谮雪里埋讲的就是宝钗被冻死,埋在雪地里。

关于林黛玉的结局有几种看法,第一种,沉湖,第二种,嫁给北静王为妃,第三种,嫁给甄宝玉未果气死了,第四种,通行本里的,第五种,上吊,第六种,被薛蟠抢去。

我认为最靠谱的是上吊。理由如下

一,第五回的判词。警幻仙姑对宝玉讲的,这是天下女子未来之薄册,尔肉眼凡躯,未便先知。换句话说,这是对她们命运的安排,是天机,不能随便泄露。

二,旁证。首先是晴雯的死,晴雯先是被王夫人慊弃,又被王善保家的告倒,导致被逐出贾府,一病而亡,与判词寿夭多因毁谤生一致。其次迎春的死,迎春嫁给中山狼孙绍祖,不到一年就被折磨死,与判词金闺花柳质,一载赴黄梁一致。然后是探春远嫁,妙玉陷落,巧姐被卖,凤姐被休,香菱被夏金桂折磨,袭人嫁给琪官。无不与判词相符。也就是说,第五回的判词对每个人都是适用的,如果只有部分适用,这个判词就失去意义了。所以红学家所讲的什么沉湖,什么嫁北静王之类的都站不住脚。


巫山横云

《红楼梦》里的 “玉带林中挂”的话是封建社会“不用人才用庸才”的真实写照

其具体意思是:木秀于“林"中的美“玉黑”马人才的"代"表叫“林黛玉”,她在"风必摧"秀的封建社会,反对竞争创新冒尖的人才的环境里,像其父(树木)"林如海"平平一样,出不了人才,林黛玉只能是官场的装饰品“玉带",闲挂在平庸之林中,没有用武之地。

这句话是《红楼梦》里金陵十二钗正册中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中的话。为什么林黛玉和薛宝钗她们两个人的判词会放在一起?因为,竞争创新的林黛玉的目的是补短板,"削宝差"、薛宝钗,二人互补为一。我曾在另一问题里已经详细回答。详见《解密红楼梦真味道》(含《道德经》译文)。 文/刘树成


龙学创始人刘树成

我不知道在这个问题上回答的都是什么人。我本着学习的心态看完了各位的回答,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红楼梦这部书的爱好者。也不会花太多的时间去研究这部书。”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这两句话如果像有些人所说的那么样(林黛玉上吊;薛宝钗冻死)那么简单,是不是曹雪芹用笔太随便了点?那样一部巨著写的让读者们为此成立了“红学”来专门研究它。曹雪芹对得起读者么?我想这两句话大约有两个方向去读取,一:是说黛玉生在林姓家里,宝钗生在薛姓家里,点明了她们落草之地。二:曹公这两句话很有可能是暗示林黛玉和宝钗的最后归宿。什么归宿呢?林黛玉出家。薛宝钗嫁入平民百姓家。林中挂暗喻寺院。雪里埋暗喻普通人家。这符合红楼梦的“梦”字。爱情.富贵等最后是虚幻。看似轰轰烈烈富贵荣华最后如大厦倾倒。无论我说的对不对。林黛玉上吊,薛宝钗冻死绝无可能。那样是对曹雪芹先生缜密著述的亵渎。


清风141854465

黛玉到底是怎样死的呢?是如高鹗续写的那样因为宝玉娶了宝钗而心灰意冷从而病死呢?还是如周汝昌、刘心武所说的那样沉湖而亡?抑或是像某些人所理解的那样上吊自杀?

高鹗和周汝昌之说尚近情理,毕竟也并非毫无可能。但有些人就利用《金陵十二钗》判词中“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就说林黛玉是上吊死的,薛宝钗是冻死的,岂不是荒谬至极?

笔者认为:

玉带林中挂——这句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围玉带”看,可能又寓宝玉“悬”念“挂”牵死去的黛玉的意思。对于这一点,笔者认为可能还含有对林黛玉性格和遭遇的写照,黛玉性格锋芒毕露,而“玉带”作为腰间的束扎物是中国古代服饰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是古代官员身份品位的标志,暗示着黛玉出身公侯之家(父亲林如海是前科的探花,升至兰台寺大夫,钦点出为巡盐御史。林如海之祖,曾袭过列侯,今到如海,业经五世。起初时,只封袭三世,因当今隆恩盛德,远迈前代,额外加恩,至如海之父,又袭了一代。)身份极为尊贵。但如此尊贵之物竟然悬挂在“林中”,可见其无用武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