鈕文新:央行為什麼無視股市的關鍵性作用?

鈕文新:央行為什麼無視股市的關鍵性作用?

什麼是劣質的金融?我們認為,期限短、價格高——不能滿足實體經濟需求的金融市場就是“劣質金融市場”,其中的金融商品就是劣質金融商品。我們認為,從2005年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改革之後,中國金融就在不斷向著“期限短、價格高”的方向演變;而2010年之後,以“二次匯改”為節點,第一次提速;直至2013年6月,以放鬆金融管制為特徵、以餘額寶誕生為節點,中國金融短期化近乎瘋狂推進。描述過去是為了揭示當下,應當說,以2017年7月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為時間節點,中國金融大轉折,開始了新的歷程。

今年以來,一個重要金融問題一直被業界議論:M2增速為什麼不斷放緩?很顯然,按照傳統理解,M2增速放緩一般意味著央行收緊貨幣條件,但現在,中國貨幣政策基調一直強調穩健中性,那又該如何理解M2增速的放緩?我們可以負責任地說:如今社會融資和M2增速回落均屬於“因長而落”,這實際體現了全國第五次金融工作會議的重要成果,是金融迴歸本源過程中的重要特徵。

何以認為M2增速“因長而落”?下圖反映的是:中國全社會融資和M2月度增速同比走勢的比較。我們以2017年2季度情況為分界嶺,此前,央行試圖以收緊貨幣的方式“去槓桿”,結果,貨幣收緊,M2增速回落,但社會融資增速不跌反漲,而實際情況是,金融機構表外業務大幅增加,金融短期化問題嚴重加劇,M2增速與社融增速之間惡性循環——越是壓低M2增速,社融增速越是“因短而高”,金融短期化、貨幣化、套利化越發嚴重,金融槓桿越發高企。那個時候,貨幣市場利率動輒大起大落就是重要表徵。

鈕文新:央行為什麼無視股市的關鍵性作用?

2017年7月,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之後,金融迴歸為實體經濟服務的本源成為所有金融管理者、經營者的工作目標。這時的中央銀行意識到了金融短期化的危害性,同時開始“收短放長”的貨幣操作——以一年期MLF取代半年期的MLF、以“降準或定向降準”取代MLF——以此向市場提供中長期流動性,從那時開始,中國金融市場出現了積極的變化,被視為影子銀行的短期社融開始大幅減少,相應的M2增速和社融增長也出現了大幅回落——走向“因短而長”的反面——因長而落。

這個積極變化還體現在“金融內部槓桿率”受到有效控制。我們曾經一再強調,金融短期化、貨幣化、套利化本身就是金融槓桿不斷加高的體現,而金融槓桿“因短而高”必然對外傳導給企業、政府和居民——三大社會部門。試想,如果銀行沒有長期資金來源,它是否可能向企業提供中長期信貸?實際上,中國中長期信貸有很大一部分是假的,是短期信貸不斷滾動的結果;而企業靠不穩定的短期信貸滾動,為了穩定資金鍊,勢必加大短期借款需求,這就是說,銀行資金來源短期化,勢必加劇企業貸款短期化,兩者相加的結果:全社會短期資金需求爆炸式增長,長期資本稀缺,股市塌臺,企業一方面得不到股權資本平衡債務率,一方面需要更多借入又貴又短的資金,槓桿不高才怪。

鈕文新:央行為什麼無視股市的關鍵性作用?

現在,這方面的情況有了積極變化,央行也在第一季度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指出:“金融體系控制內部槓桿取得階段性成效”,我們的希望是:金融內部槓桿得以控制的成果能夠儘早最大限度地傳導給企業、傳導給股市。

我們需要肯定央行調控水平的提高,但我們也有責任再次提示中央銀行:股票市場不僅同樣是金融市場的組成部分,而且它擔負著為企業提供核心資本、同時通過股權融資有效降低企業槓桿、通過大幅增加股權融資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性重任”。

為什麼要再次做出這樣的提示?因為我們看到,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數萬字的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中談及股市,除了淺淡的描述,而從無任何關切,好像股市與央行無關。比如,一季度報告在談到“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切實發揮好金融市場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和防風險方面的作用”一節,全部筆墨都用在債券市場方向,股票市場隻字未提,好像股市如何與“完善金融市場體系,切實發揮好金融市場在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和防風險方面的作用”無關。

鈕文新:央行為什麼無視股市的關鍵性作用?

真無關嗎?股市當然中國金融市場重要組成部分,而且對於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和防風險不僅可以發揮作用,而且一定是發揮“關鍵性作用”,這是股市功能決定的,100個債券市場也無法與之相比,但為什麼央行對股市可以發揮的那些關鍵性作用隻字不提?這是“緊扣我國經濟社會主要矛盾變化”嗎?這是“緊緊圍繞服務實體經濟、防控金融風險、深化金融改革三項任務”的要求嗎?這是“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和高質量發展營造金融環境”嗎?

2017年9月,耶倫告別美聯儲之前最後一次參加全球央行年會,她告訴全世界:金融危機後出臺的監管舉措使得美國金融系統更加穩健。她說,目前美國大型銀行已經轉向更為穩定的融資組合,來自股權投資人的資本大致增加了一倍;而最不穩定的短期批發借款減少了約一半。這是何等健康的金融質量?中國央行是不是也該羨慕這樣的金融質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